A、 心房收缩期
B、 等容收缩期
C、 等容舒张期
D、 射血期
E、 充盈期
答案:E
解析:解析:以心率为75次/min计算,每个心动周期则为0.8s,其中心房收缩时间较短,约0.1s(舒张期则为0.7s),等容收缩期约0.05s,等容舒张期约0.06~0.08s,射血期约为0.25s,充盈期约为0.3s,则在五个选项中占时间最长的是充盈期。
A、 心房收缩期
B、 等容收缩期
C、 等容舒张期
D、 射血期
E、 充盈期
答案:E
解析:解析:以心率为75次/min计算,每个心动周期则为0.8s,其中心房收缩时间较短,约0.1s(舒张期则为0.7s),等容收缩期约0.05s,等容舒张期约0.06~0.08s,射血期约为0.25s,充盈期约为0.3s,则在五个选项中占时间最长的是充盈期。
A. 等容舒张期末
B. 快速充盈期末
C. 快速射血期末
D. 减慢充盈期末
E. 心房收缩期末
解析:解析:当室内压下降到低于心房压时,血液冲开房室瓣进入心室,心室容积迅速增大,称快速充盈期。在这一期间进入心室的血液约为心室舒张期总充盈量的2/3。以后血液进入心室的速度减慢,为减慢充盈期,心室容积进一步增大。在心室舒张期的最后0.1s,下一个心动周期的心房收缩期开始,由于心房的收缩,可使心室的充盈量再增加10%~30%。
A. 每分钟由一侧心房射出的血量
B. 每分钟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
C. 每分钟由左、右心室射出的血量之和
D. 一次心跳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
E. 一次心跳两侧心室同时射出的血量
解析:解析:左、右心室收缩时射入主动脉或肺动脉的血量,称为心输出量。生理学一般所说的心输出量指的是每分输出量,是每分钟内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其值=每搏输出量×心率。
A. 回心血量
B. 心输出量
C. 等容舒张期容积
D. 心室收缩末期容积
E. 心室舒张末期容积
解析:解析:心室舒张末期心室内充盈的血液的容积,称舒张末期容积,在心室收缩射血后,留在心室内的血液容量则为收缩末期容积,把每搏输出量与舒张末期容积之比,定义为射血分数。处在安静状态下动物的射血分数,一般为60%左右。心肌收缩力量的大小对射血分数影响很大。因此,答案选E。
A. 快速射血期缩短
B. 减慢射血期缩短
C. 充盈期缩短
D. 等容收缩期缩短
E. 等容舒张期缩短
解析:解析:在一定范围内,心率加快可使心输出量增加。但如果心率过快,超过150次/分时,心室舒张期明显缩短,尤其是充盈期,心舒期充盈的血液量明显减少,因此搏出量也就明显减少,心输出量反而下降。
A. 心脏特殊传导组织的节律性活动
B. 大动脉的弹性
C. 心瓣膜的规律性开闭活动
D. 骨骼肌活动和胸内负压促进静脉回流
E. 以上都不是
解析:解析:血液在心脏中是按单方向流动,经心房流向心室,由心室射入动脉。在心脏的射血过程中,心室舒缩活动所引起的心室内压力的变化是促进血液流动的动力,而心瓣膜的规律性开放和关闭则决定着血流的方向。
A. 收缩期开始
B. 收缩期中间
C. 舒张期开始
D. 舒张中后期
E. 舒张期结束
解析:解析:与神经细胞和骨骼肌细胞不同,心肌兴奋时的有效不应期特别长,一直可以延续到心肌机械收缩的舒张期开始之后。因此,如果有新的刺激在心肌收缩完成前作用于心脏,心脏将不会产生新的收缩活动,这对心脏完成泵血功能十分重要。
A. 动作电位的幅值
B. 最大复极电位水平
C. 兴奋频率
D. 阈电位水平
E. 0期去极化速度
解析:解析:心脏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能自发地产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称自动节律性,简称自律性。单位时间内自动发生兴奋的次数,即兴奋频率,是衡量自律性高低的指标。
A. 窦房结
B. 房室交界
C. 房室束
D. 浦肯野纤维
E. 以上都不是
解析:解析:正常情况下,窦房结是心脏的起搏点。它可以自动地、有节律地产生电流,电流按传导组织的顺序传送到心脏的各个部位,从而引起心肌细胞的收缩和舒张。窦房结具有强大的自律性,自律性最高。由窦房结引发的心脏收缩节律称为窦性节律。
A. 窦房结
B. 心房肌
C. 心室肌
D. 浦肯野纤维
E. 房室结的结区
解析:解析:正常情况下,窦房结是心脏的起搏点。
A. 静息电位仅为-70mV
B. 阈电位为-40mV
C. 0期去极速度快
D. 动作电位没有明显的平台期
E. 4期电位去极速率快
解析:解析:正常情况下,窦房结是心脏的起搏点。由窦房结引发的心脏收缩节律称为窦性节律。因为自律细胞P细胞主要存在于窦房结,使窦房结4期电位去极速率快,具有强大的自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