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蚋
B、 蚊
C、 蠓
D、 蝇
E、 螺
答案:B
解析:解析:犬心丝虫病是由恶丝虫属的犬恶丝虫寄生于犬的右心室和肺动脉所引起的一种临诊或亚临诊疾病。犬恶丝虫需要蚊等作为中间宿主,包括中华接蚊、白纹伊蚊、淡色库蚊等。除蚊外,微丝蚴也可在猫蚤与犬蚤体内发育。
A、 蚋
B、 蚊
C、 蠓
D、 蝇
E、 螺
答案:B
解析:解析:犬心丝虫病是由恶丝虫属的犬恶丝虫寄生于犬的右心室和肺动脉所引起的一种临诊或亚临诊疾病。犬恶丝虫需要蚊等作为中间宿主,包括中华接蚊、白纹伊蚊、淡色库蚊等。除蚊外,微丝蚴也可在猫蚤与犬蚤体内发育。
A. 嗜酸性粒细胞
B. 淋巴细胞
C. 中性粒细胞
D. 嗜碱性粒细胞
E. 单核细胞
解析:解析:发生病毒性肝炎时,镜检可见肝小叶中央静脉扩张,小叶内出血和坏死。肝细胞有广泛变性,淋巴细胞浸润。小叶间卵圆形细胞增生。有的还可在肝细胞的胞浆、核或浆核内形成特异性病毒包含体。
A. 蛔虫病
B. 瑞利绦虫病
C. 剑带绦虫病
D. 球虫病
E. 异刺线虫病
解析:解析:雏鹅感染剑带绦虫后,食欲减退,而饮欲增强,排淡黄色稀便,粪便中有水草碎片。生长发育不良,并有神经症状,表现为步态不稳,突然倒地,头往后仰,滚翻几次后死亡。2月龄的发病幼鹅,表现精神委顿,消瘦,虚弱,不愿活动,常离群独处,翅膀下垂,羽毛松乱,排出带黏液的稀便。有的病鹅两腿和头颈震颤。时而在其排出的稀便中发现白色绦虫节片。后期病鹅极度贫血,多数在瘦弱中死亡。2009年8月,辽宁省昌图镇两个养鹅户饲养肉鹅各100只,检疫人员发现约70%鹅出现不同程度的消瘦,整群生长速度偏慢。发病鹅10多只,表现精神不佳、食欲减少、羽毛失去光泽、明显消瘦、拉稀,个别病鹅走路不稳,稀粪带有血丝(液)。检查粪便见有少量长约0.5~3.0厘米、白色不透明的带状物。剖检一羽消瘦的病鹅,见肠黏膜肥厚,并有广泛性出血点;肠内有大量白色不透明的扁形带状虫体。撕拉虫体呈一节一节断开。其他器官未见明显肉眼变化。
A. 咳嗽的性质
B. 咳嗽的频度
C. 咳嗽的强度
D. 咳嗽是否带痛
E. 咳嗽发生的时间
解析:解析:咳嗽是由于呼吸道分泌物、病灶及外来因素刺激呼吸道和胸膜,通过神经反射,使咳嗽中枢发生兴奋而产生的一种强烈的呼气运动,以使呼吸道中的异物和分泌物咳出。检查咳嗽时要注意其频率、性质、强度及疼痛等。
A. 饲养场取陈旧粪样检查
B. 饲养场取新鲜粪样检查
C. 现有的粪样重复检查
D. 现有的粪样置于温箱内孵化1周后再检查
E. 重新剖杀取粪样检查
解析:解析:用饱和盐水漂浮法或直接涂片法检查粪便中的球虫卵囊有助于对球虫病的快速确诊。2010年3月16日,江西瑞昌市码头镇港尾村养鸡专业户梁某饲养的3000多羽、35~40日龄的肉仔鸡突然发病并急性死亡200多羽,死亡率将近7%,病鸡表现精神不振、扎堆、排血便、运动失调、贫血、鸡冠和面部苍白。剖检可见两侧盲肠明显肿胀,外观呈暗红色;黏膜出血及坏死,肠内容物血样,内含坏死脱落的黏膜,或为混有血的干酪凝栓。鸡心包膜、心肌表面有较多的针尖状出血点。
A. 阴茎骨
B. 阴茎头
C. 阴茎体
D. 阴茎根
E. 乙状弯曲
解析:解析:阴茎为交配器官,分为阴茎头、阴茎体和阴茎根三部分;牛、羊的阴茎呈圆柱状,细而长,在阴囊后方形成乙状弯曲;猪的阴茎与牛的相似,但乙状弯曲位于阴囊的前方;马的阴茎呈左右略扁的圆柱状,粗大,没有乙状弯曲;犬的阴茎头较长,分前、后两部,内含阴茎骨,是其他家畜没有的结构,故选A。
A. 铅中毒
B. 砷中毒
C. 镉中毒
D. 汞中毒
E. 氟中毒
解析:解析:20世纪50年代,日本水俣湾附近化工厂采用汞作催化剂,将大量含汞的废水排入海湾,当地居民食用该水域捕获的鱼类而引起甲基汞中毒,由此引发了日本水俣湾地区的“水俣病”,成为世界历史上首次发生重金属污染的重大事件。
A. 脂多糖
B. 黏肽(肽聚糖)
C. 磷壁酸
D. 脂蛋白
E. 分枝菌酸
解析:解析: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较厚,由肽聚糖和穿插于其内的磷壁酸组成,其中肽聚糖又称黏肽,是构成细胞壁的成分,含量占细胞壁干重的50%~80%。
A. 长骨
B. 扁骨
C. 短骨
D. 不规则骨
E. 密质骨
解析:解析:长骨主要存在于四肢,呈长管状。如股骨、掌骨。长骨分为一体两端。体又叫骨干,其外周部骨质致密,中央为容纳骨髓的骨髓腔。两端较膨大,称为骺。骺的表面有关节软骨附着,形成关节面,与相邻骨的关节面构成运动灵活的关节,以完成较大范围的运动。
A. 含硫氨基酸
B. 葡萄糖
C. 乳糖
D. 色氨酸
E. 丙酮酸
解析:解析:大肠杆菌含有色氨酸酶,能分解培养基中的色氨酸生成吲哚,当培养基中滴加靛基质试剂时,可在接触界面上生成玫瑰吲哚而呈红色,为吲哚试验阳性。
A. 基本结构
B. 特殊结构
C. 侵袭力和毒素
D. 分解代谢产物
E. 侵入途径
解析:解析:细菌的致病性是指细菌侵入动物体后突破宿主的防御功能,并引起机体出现不同程度病理变化的能力。通常把细菌这种不同程度的致病能力称为细菌的毒力,即致病性的强弱程度。构成细菌毒力的菌体成分或分泌产物称为毒力因子,主要包括与细菌侵袭力相关的毒力因子和毒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