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与无风悬停相比,逆风悬停机头稍低,且逆风速越大,机头越低。
B、 一般情况下,直升机应尽量在顺风中悬停。
C、 侧风的作用还将使直升机沿风的去向移位,因此,侧风悬停时应向风来反方向压杆。
答案:A
A、 与无风悬停相比,逆风悬停机头稍低,且逆风速越大,机头越低。
B、 一般情况下,直升机应尽量在顺风中悬停。
C、 侧风的作用还将使直升机沿风的去向移位,因此,侧风悬停时应向风来反方向压杆。
答案:A
A. 悬停时的姿态是各气动力和力矩以及重量.重心配平的结果,是唯一的。
B. 在悬停中,要保持直升机没有前后移位,必须使纵向力和俯仰力矩平衡。
C. 悬停时气动力自动保持平衡,无需频繁操纵。
A. 20
B. 25
C. 30
解析:
当然,我很乐意帮助你理解这道题目。
首先,让我们来探讨一下“地面效应”这个概念。地面效应是指当飞行器(如飞机)在靠近地面飞行时,由于地面的存在,空气流动会受到地面影响,从而使得飞行器周围的气流特性发生变化。具体来说,地面效应会导致飞行器的升力增加,阻力减小,以及稳定性提高。
现在,回到题目本身。题目问的是“高度超过多少米后,没有地面效应的影响?”选项有20米、25米和30米。答案是A,即20米。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知识点,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生动的例子来联想。想象一下,你正在驾驶一架小型飞机进行低空飞行。当你飞得非常接近地面时,你会感觉到飞机更加稳定,这是因为地面效应在起作用。但是,随着你逐渐升高,这种效应会逐渐减弱。
- 在20米的高度,地面效应仍然非常明显,因为飞机离地面很近,地面的影响仍然显著。
- 当飞机升高到25米时,地面效应开始减弱,但可能仍然存在一些影响。
- 然而,当飞机升高到30米时,地面效应基本上已经消失,飞机的飞行特性将更接近于在开阔空间中的飞行。
所以,正确答案是A,20米。这个高度通常被认为是地面效应影响的临界点,超过这个高度,飞机的飞行将不再受到地面效应的显著影响。通过这样的例子,我们可以更直观地理解地面效应以及它如何随着飞行高度的变化而变化。
A. 3
B. 4
C. 5
A. 飞行员不应以垂直上升作为主要的飞行方式。
B. 垂直上升中,保持直升机状态比较容易。
C. 要进入回避区。
A. 要严格防止下降率过大。
B. 飞行员应把垂直下降作为主要飞行方式。
C. 在海上或低能见度条件下作垂直下降,操纵要格外谨慎。
A. 在小速度平飞时,高度增加,诱阻功率增大较多,而废阻功率减小较少,因此,平飞所需 功率增大。在大速度平飞时,高度增加,诱阻功率增大程度减小,而废阻功率减小程度增大, 平飞所需功率有所减小。
B. 直升机废阻力面积越大,飞行速度越快。
C. 随飞行重量的增大,平飞速度范围缩小。
A. 5%-10%
B. 10%-15%
C. 5%-15%
A. 当飞行速度达到盘旋速度时(通常取 200 公里/小时),应协调一致地向盘旋方向压杆. 蹬舵。
B. 在盘旋中保持好高度有助于保持盘旋速度,若高度升高,为了保持等高就要向前顶杆,这 样就会使速度增大。
C. 改出盘旋,首先要消除向心力,故应向盘旋方向压杆,减小坡度,使旋翼拉力的水平分力 减小。
解析:解析:C选项正确。在盘旋中,如果要改出盘旋,首先要消除向心力,这时应该向盘旋方向压杆,减小坡度,使旋翼拉力的水平分力减小。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小向心力,从而平稳地退出盘旋状态。
举个生动的例子来帮助理解:想象一下你在玩旋转木马,当木马旋转得很快时,你会感到向外的向心力。如果你想停下来,就需要向内压力,减小旋转的速度,这样向心力就会减小,你才能平稳地停下来。这和飞机在盘旋状态下需要减小向心力的原理是一样的。
A. 直升机在自转着陆时,地面效应可以减小垂直着陆速度。此外,地面效应能增加直升机的 稳定性。
B. 近地飞行时,如果遇到突然下凹的地形,地面效应迅速消失,会引起旋翼拉力突然增大, 直升机就有掉入凹坑的危险。。
C. 直升机近地飞行时,飞行高度一般都在 10 米以下,大于旋翼直径。
A. 直升机从垂直离地到 1-3 米高度上悬停,然后保持一定的状态沿预定轨迹增速,并爬升到 一定高度的过程。
B. 直升机从垂直离地到 3-5 米高度上悬停,然后保持一定的状态沿预定轨迹增速,并爬升到 一定高度的过程。
C. 直升机从垂直离地到 1-3 米高度上悬停,然后保持一定的状态沿预定轨迹增速,并爬升到 20 米高度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