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标签的营养信息应真实、客观
B、 应使用英文
C、 选择适当的营养标签的格式
D、 食品营养成分表含量应以具体数值标示
E、 最小销售单元的包装上应有营养标签
答案:B
解析:解析: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的基本要求:①标示的营养信息应真实、客观;②应使用中文;③以一个”方框表”的形式表示;④食品营养成分含量应以具体数值标示;⑤营养标签的格式;⑥最小销售单元的包装上应有营养标签。
A、 标签的营养信息应真实、客观
B、 应使用英文
C、 选择适当的营养标签的格式
D、 食品营养成分表含量应以具体数值标示
E、 最小销售单元的包装上应有营养标签
答案:B
解析:解析: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的基本要求:①标示的营养信息应真实、客观;②应使用中文;③以一个”方框表”的形式表示;④食品营养成分含量应以具体数值标示;⑤营养标签的格式;⑥最小销售单元的包装上应有营养标签。
A. 鸡蛋
B. 鲜鱼
C. 猪肋板肉
D. 油条
E. 挂面
解析:解析:豁免强制标示营养标签的预包装食品为:①生鲜食品,如包装的生肉、生鱼、生蔬菜和水果、禽蛋等;②乙醇含量≥0.5%的饮料酒类;③包装总表面积≤100cm2或最大表面面积≤20cm2的食品;④现制现售的食品;⑤包装的饮用水;⑥每日食用量≤10g或10mL的预包装食品;⑦其他法律法规标准规定可以不标示营养标签的预包装食品。
A. 2g
B. 3g
C. 4g
D. 5g
E. 6g
解析:解析:1mg钠=2.5mg食盐。
A. 科学性原则
B. 协调一致性原则
C. 前瞻性与可行性相结合的原则
D. 与国际接轨的原则
解析:选项A:科学性原则,这是营养健康餐厅建设指南制定的基本原则之一。指南的制定需要基于科学研究和营养学原理,确保提出的建议和措施有利于提升餐厅的营养健康水平。
选项B:协调一致性原则,该原则要求指南的内容需要与国家现行的食品安全法规、营养政策等保持一致,确保各项措施相互协调,共同促进餐饮服务的营养化。
选项C:前瞻性与可行性相结合的原则,指南的制定不仅要考虑当前的营养需求和餐饮业发展现状,还要有预见性地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同时确保提出的措施在实际操作中是可行的。
选项D:与国际接轨的原则,虽然参考国际标准和经验对于提升餐厅的营养健康水平是有益的,但这并不是建设指南制定的必要原则。营养健康餐厅的建设更应侧重于符合国情、满足国内消费者的实际需求。
选择答案D的原因是,在制定营养健康餐厅建设指南时,虽然可以参考国际上的先进经验和做法,但主要原则应集中在科学性、与国家法规政策的协调一致性、以及措施的前瞻性与可行性上。与国际接轨是重要的,但不是制定此类指南的核心原则。因此,选项D“与国际接轨的原则”不包含在营养健康餐厅建设指南制定的原则之中。
A. 10、20
B. 15、20
C. 12、25
D. 15、25
E. 12、24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学生餐食物种类选择的问题。我们需要根据题目要求,分析并确定每天和每周学生餐应达到的食物种类数量。
首先,理解题目关键信息:学生餐每餐应包含四类食物(谷薯类、蔬菜水果类、鱼禽肉蛋类、奶大豆及坚果类)中的三类及以上。接下来,我们需要根据这一要求,判断每天和每周应达到的食物种类数量。
现在,我们逐个分析选项:
A选项(10、20):每天10种食物可能不足以覆盖所有必要的营养类别,每周20种也显得较少。
B选项(15、20):虽然每天15种食物可能较为全面,但每周20种仍然显得不足。
C选项(12、25):每天12种食物可以较好地覆盖各类营养,而每周25种则能确保营养的多样性和均衡性。
D选项(15、25):虽然每天和每周的食物种类数量都较多,但每天15种可能超出了实际操作的复杂性。
E选项(12、24):每天12种是合理的,但每周24种相较于C选项略显不足。
综合考虑,每天12种食物可以较好地满足学生餐的营养需求,同时不过于复杂;而每周25种则能确保学生在一周内摄入到多样化的食物,从而保持营养的均衡。因此,C选项(12、25)是最符合题目要求和实际情况的。
所以,正确答案是C:每天至少达到12种食物种类,每周至少达到25种食物种类。
A. 制订计划
B. 实施干预
C. 需求评估
D. 评价效果
E. 改变行为
解析:选项解析:
A. 制订计划:这是营养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个步骤,但不是首要步骤。计划需要在了解需求之后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制定。
B. 实施干预:在了解和评估需求之前就开始实施干预,可能会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因此也不是首要步骤。
C. 需求评估:这是开展营养健康教育工作的首要步骤。通过需求评估,可以了解目标群体的营养知识水平、饮食习惯、健康状况等,从而为后续的计划制定和干预实施提供依据。
D. 评价效果:这是在实施营养健康教育之后的一个步骤,用于评估干预效果,不是首要步骤。
E. 改变行为:改变行为是营养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但在改变行为之前,需要先进行需求评估,然后制定和实施计划。
为什么选这个答案:
选择C(需求评估)是因为在开展任何形式的教育或干预活动之前,了解目标群体的具体需求和现状是至关重要的。需求评估可以帮助教育者识别和确定教育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法,确保教育活动能够满足目标群体的实际需要,从而提高教育活动的有效性和成功率。因此,需求评估是开展营养健康教育工作的逻辑起点和首要步骤。
A. 获取健康知识
B. 树立健康观念
C. 形成健康动机
D. 养成促进健康行为
E. 掌握健康技能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健康教育核心目标的选择题。我们需要分析每个选项,并确定哪一个最准确地反映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
A. 获取健康知识:这是健康教育的一个基础环节,但仅仅获取知识并不足以保证健康行为的形成。知识是前提,但不是最终目标。
B. 树立健康观念:观念的形成对于行为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它仍然是一个较为抽象和初步的阶段,没有直接转化为实际行动。
C. 形成健康动机:动机是推动个体行动的内部力量,但它同样需要转化为具体的行为才能产生实际效果。
D. 养成促进健康行为:这是健康教育的直接和最终目标。健康教育的核心在于通过知识的传授、观念的培养和动机的激发,最终促使个体形成并维持有利于健康的行为习惯。
E. 掌握健康技能:技能的学习是健康教育的一部分,但它更多地是服务于健康行为的形成,而不是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
综上所述,虽然获取健康知识、树立健康观念、形成健康动机和掌握健康技能都是健康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但它们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养成促进健康的行为。因此,正确答案是D选项:养成促进健康行为。
A. 营养健康相关政策
B. 营养健康支持性环境
C. 调整营养健康服务方向
D. 强化营养健康社区行动
E. 发展个人营养健康
解析:选项解析:
A. 营养健康相关政策:这个选项指的是国家或地方政府发布的旨在提升公众营养健康水平的政策、规划和行动方案。《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是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机构联合发布的政策文件,旨在通过实施一系列行动,推动国民健康水平的提升。
B. 营养健康支持性环境:这个选项强调的是为促进营养健康而营造的环境,比如提供健康食品的超市、学校营养餐计划等。
C. 调整营养健康服务方向:这个选项指的是改善和优化营养健康服务的提供方式和内容,如提升医疗服务中的营养咨询等。
D. 强化营养健康社区行动:这个选项侧重于社区层面的营养健康促进活动,如社区营养教育、健康促进活动等。
E. 发展个人营养健康:这个选项关注于个人层面的营养健康,包括个人健康习惯的培养、营养知识的普及等。
为什么选这个答案:
答案选A,《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之合理膳食行动是国家层面制定的政策文件,它通过提出具体的行动目标和措施,推动国民营养健康状况的改善。因此,它属于“营养健康相关政策”这一类别。这个行动不仅仅是支持性环境、服务方向、社区行动或个人行动的范畴,而是一个更宏观、更全面的指导性政策框架。
A. 营养基础知识
B. 健康生活方式
C. 营养相关法律法规
D.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E. 心理评估
解析:这是一道定义判断类型的问题,我们需要分析营养教育的内容范围,并从给定选项中找出不属于这一范围的内容。
首先,我们来理解营养教育的基本内容。营养教育通常涉及与营养和健康相关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旨在帮助人们形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
接下来,我们逐一分析选项:
A选项(营养基础知识):这是营养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包括各种营养素的作用、食物来源等基础知识,因此属于营养教育的内容。
B选项(健康生活方式):健康生活方式与营养密切相关,包括饮食、运动、休息等方面的指导,也是营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C选项(营养相关法律法规):了解营养相关的法律法规有助于人们合法、合理地获取和应用营养知识,因此也是营养教育的一部分。
D选项(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膳食指南是营养教育的重要参考,提供了关于健康饮食的具体建议,因此也属于营养教育的内容。
E选项(心理评估):心理评估主要关注个体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健康,与营养教育的核心内容——营养知识和健康生活方式——无直接关联。因此,它不属于营养教育的内容。
综上所述,根据营养教育的定义和范围,我们可以确定E选项(心理评估)是不属于营养教育的内容。
因此,答案是E。
A. 讲座
B. 广播
C. 报纸
D. 杂志
E. 电视
解析:选项解析:
A. 讲座:这是一种直接的人际传播方式,信息传递者和接收者通常在同一个场合,可以直接交流,互动性强。
B. 广播:属于电子媒介的大众传播方式,信息是从一个点到多个不特定接收者的传播。
C. 报纸:属于印刷媒介的大众传播方式,信息通过印刷品传递给广大读者,不是面对面的人际交流。
D. 杂志:同样属于印刷媒介的大众传播,与报纸类似,信息传播不具备人际传播的直接互动性。
E. 电视:通过电子信号传播信息给广泛的观众,是单向传播,虽然具有视觉和声音的直观性,但不是人际传播。
为什么选择A: 讲座是一种典型的人际传播形式,它涉及传播者(讲者)和接收者(听众)在同一时间和空间内的直接交流。在讲座中,讲者可以直接观察到听众的反应,并根据这些反应调整自己的传播内容和方式,听众也可以及时地向讲者提出问题或反馈,这种即时的双向交流是人际传播的重要特征。而其他选项B、C、D、E都是大众传播的形式,缺乏人际传播的直接性和互动性。因此,正确答案是A. 讲座。
A. 反馈及时、交流充分
B. 传播者是专业的传播机构和人员
C. 覆盖范围较小,传播速度较慢
D. 信息容易失真
E. 传播对象联系紧密
解析:解析:大众传播的特点:(1)传播者是专业性的传播机构和人员,且需借助非自然的特定传播技术手段。(2)信息是公开的、公共的,面向全社会人群。(3)信息扩散距离远,覆盖区域广,速度非常快。(4)传播对象虽然为数众多,分散广泛,互不联系,但大体可以确定。(5)传统大众媒介多为单向传播,反馈不及时且缺乏自发性,而网络媒体很好的改变了这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