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维生素B1
B、 维生素B2
C、 烟酸
D、 维生素E
答案:A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在淘米的过程中哪种营养素损失最多。正确答案是A:维生素B1。
在淘米的过程中,维生素B1是最容易被水溶解的营养素之一,因此在淘米时会有一部分维生素B1随着水流失。维生素B1在大米中的含量本来就不多,所以淘米时会导致维生素B1的损失。因此,为了减少维生素B1的流失,可以选择少用水淘米,或者将淘米的水用来煮汤或煮粥,以充分利用营养。
A、 维生素B1
B、 维生素B2
C、 烟酸
D、 维生素E
答案:A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在淘米的过程中哪种营养素损失最多。正确答案是A:维生素B1。
在淘米的过程中,维生素B1是最容易被水溶解的营养素之一,因此在淘米时会有一部分维生素B1随着水流失。维生素B1在大米中的含量本来就不多,所以淘米时会导致维生素B1的损失。因此,为了减少维生素B1的流失,可以选择少用水淘米,或者将淘米的水用来煮汤或煮粥,以充分利用营养。
A. 减少蔬菜中矿物质的破坏.
B. 减少蔬菜中水溶维生素的流失
C. 减少温度对营养素的破坏
D. 防止蔬菜感官性状变差
解析:选项A:减少蔬菜中矿物质的破坏。矿物质通常在烹饪过程中不易被破坏,尤其是急火快炒这样的烹饪方式。
选项B:减少蔬菜中水溶维生素的流失。虽然急火快炒确实可以减少水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C和一些B族维生素)的流失,但这不是急火快炒的主要目的。
选项C:减少温度对营养素的破坏。急火快炒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烹饪,从而减少烹饪过程中高温对蔬菜中营养素的破坏,这是急火快炒的主要优势。
选项D:防止蔬菜感官性状变差。急火快炒确实有助于保持蔬菜的颜色和口感,但这不是其最重要的目的。
选择答案C的原因是,急火快炒的主要目的是在短时间内完成烹饪,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长时间高温烹饪导致的营养素破坏。虽然急火快炒也有助于减少水溶性维生素的流失和保持蔬菜的感官性状,但这些都不是其主要目的。因此,选项C最准确地描述了急火快炒的目的。
A. 肌体能够正常的生长
B. 组织内有此种营养素储存
C. 肌体能够正常的繁育
D. 短期的膳食供给不足可能会造成缺乏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营养学原理的理解题,我们需要分析长期按基础需要量供应营养素时,机体会出现哪些情况,以及哪种情况是不会出现的。
首先,理解题目中的关键信息:长期按基础需要量供应营养素。基础需要量是指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所需的最少营养素量。
接下来,分析各个选项:
A选项(肌体能够正常的生长):基础需要量是为了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包括生长。因此,长期按此量供应,理论上可以支持正常的生长,尽管可能不是最优的生长条件。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B选项(组织内有此种营养素储存):基础需要量仅满足机体的即时需求,并不包括额外的储存。机体为了应对未来的营养不足或特殊需求,通常需要额外的营养素摄入来建立储存。因此,长期仅按基础需要量供应,组织内不太可能形成大量的营养素储存。此选项符合题意。
C选项(肌体能够正常的繁育):繁育是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一部分,基础需要量旨在维持这些功能。因此,长期按此量供应,理论上可以支持正常的繁育。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选项(短期的膳食供给不足可能会造成缺乏):由于基础需要量只是满足即时需求,没有额外的储备,因此短期的膳食供给不足确实可能导致营养素缺乏。此选项描述了基础需要量供应的一个潜在风险,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长期按基础需要量供应时,最不可能出现的情况是组织内有大量的营养素储存,因为基础需要量并不包括额外的储存需求。
因此,答案是B:组织内有此种营养素储存。
A. 是指膳食的需要量
B. 是指安全摄入量
C. 是制定推荐摄入量的基础
D. 是需要吸收的量
解析:选项A:“是指膳食的需要量” —— 这个说法不够准确。平均需要量(Average Requirement, AR)指的是特定群体中个体平均需要的营养素量,用以满足某一特定营养素指标,并非直接等同于膳食的需要量。
选项B:“是指安全摄入量” —— 这个说法不正确。安全摄入量通常指的是平均每日摄入量的上限,即推荐摄入量(Recommended Nutrient Intake, RNI)或可耐受最高摄入量(Tolerable Upper Intake Level, UL),而平均需要量关注的是满足群体中半数个体的需求。
选项C:“是制定推荐摄入量的基础” —— 这个说法是正确的。平均需要量是营养素参考值的一个指标,它是用来制定推荐摄入量的基础。推荐摄入量是为了满足群体中绝大多数(97-98%)个体的需求。
选项D:“是需要吸收的量” —— 这个说法也不正确。平均需要量并不是指需要吸收的量,而是指从膳食中摄入的总量,其中一部分将被吸收利用。
因此,正确答案是C,因为平均需要量是评估群体中个体对营养素需要量的一个参考值,是制定推荐摄入量的科学依据。
A. 达到此水平时对人体可能有益
B. 是一个摄入水平的建议量
C. 指平均每日可以摄入该营养素的最高值
D. 摄入量一旦达到此值,就会产生毒害作用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营养学中“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概念的理解题。我们来逐一分析各个选项:
A. 达到此水平时对人体可能有益
这个选项是不正确的。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是营养素摄入量的上限,超过这个水平可能会对人体产生不利影响,而并非“可能有益”。
B. 是一个摄入水平的建议量
这个描述也不准确。可耐受最高摄入量并非一个建议的摄入量,而是一个安全的上限值。建议的摄入量通常指的是推荐摄入量(RNI)或适宜摄入量(AI),它们低于UL值。
C. 指平均每日可以摄入该营养素的最高值
这个选项是正确的。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确实是指平均每日可以摄入该营养素的最高量,超过这个量可能会带来风险。
D. 摄入量一旦达到此值,就会产生毒害作用
这个说法过于绝对。虽然超过UL值可能会增加不良健康效应的风险,但并不意味着一旦达到此值就一定会产生毒害作用。实际影响可能因个体差异而异。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C,因为它准确地描述了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的定义:指平均每日可以摄入该营养素的最高值。
A. 100克
B. 200克
C. 300克
D. 400克
解析:选项解析:
A. 100克:这个选项的摄入量对于成年人来说偏低,不足以满足日常对钙和优质蛋白质的需求。
B. 200克:虽然这个量较100克有所增加,但仍低于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推荐的最低标准。
C. 300克:这个选项符合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的建议,即每人每天至少摄入300克的奶类及奶制品,以保障充足的钙摄入和其他营养素的补充。
D. 400克:这个选项的摄入量超过了推荐量,虽然不是有害的,但考虑到个体差异和营养均衡,一般推荐量为300克。
为什么选这个答案:
选择C是因为它准确反映了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的建议摄入量。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建议,成年人每天应摄入相当于300克液态奶的奶及奶制品,以满足身体对钙的需要,同时提供优质蛋白质和其他重要的营养素。因此,选项C是正确的答案。
A. 就餐者营养素需要量
B. 市场供应状况
C. 就餐者经济状况
D. 食物的营养价值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编制食谱时首要考虑因素的选择题。我们需要分析编制食谱的基本逻辑和步骤,以确定哪个选项是编制食谱时的首要考虑点。
首先,理解编制食谱的基本目标:确保食谱能提供适当的营养,满足特定人群的健康需求。
现在,我们逐个分析选项:
A. 就餐者营养素需要量:
这是编制食谱的首要步骤。了解就餐者的年龄、性别、体重、健康状况等信息,以确定他们每日所需的营养素摄入量(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这是制定合理食谱的基础。
B. 市场供应状况:
虽然市场供应状况会影响食材的选择和食谱的可行性,但它不是编制食谱的首要步骤。在确定了营养素需要量后,才会考虑市场上可获得的食材。
C. 就餐者经济状况:
经济状况可能会影响食材的选择和食谱的成本,但同样不是编制食谱的首要步骤。在确定营养素需要量和考虑市场供应后,才会根据经济状况调整食材选择。
D. 食物的营养价值:
了解食物的营养价值是制定食谱时的重要考虑因素,但它基于已经确定的营养素需要量。因此,它不是编制食谱的第一步。
综上所述,编制食谱时首先要确定的是就餐者的营养素需要量,因为这是制定合理、健康食谱的基础。
因此,答案是A:就餐者营养素需要量。
A. 高于50℃或低于10℃
B. 高于60℃或低于10℃
C. 高于70℃或低于5℃
D. 高于80℃或低于10℃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食品安全与食品保存的知识点。
选项解析: A. 高于50℃或低于10℃:这个温度范围不够严格,50℃以上可能不足以抑制所有有害细菌的生长。 B. 高于60℃或低于10℃:这个选项符合一般的食品安全指导原则,60℃以上可以抑制大多数细菌的生长,而10℃以下可以减缓细菌的繁殖速度。 C. 高于70℃或低于5℃:70℃对于保持食品的安全性是过高的,通常不现实,而5℃虽然更加安全,但通常不是必须的。 D. 高于80℃或低于10℃:80℃对于食品保存来说过高,不现实,而且可能影响食品的质量。
为什么选B: 选择B是因为它符合食品安全的一般原则,即食品在烹饪后若不立即出售或食用,应当保持在60℃以上以抑制细菌生长,或者保持在10℃以下以减缓细菌繁殖。这样的条件可以有效预防食品变质和食物中毒的风险。因此,B选项是正确的。
A. 60℃
B. 70℃
C. 80℃
D. 90℃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食品安全与烹饪温度的问题。我们需要分析在烹饪过程中,为确保食物安全,食品中心应达到的温度。
首先,理解题目背景:食物煮熟煮透是确保食品安全和营养的重要步骤。通过高温烹饪,可以有效杀灭食物中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降低食源性疾病的风险。
接下来,分析各个选项:
A选项(60℃):这个温度可能不足以彻底杀灭某些有害微生物,因此不是最佳选择。
B选项(70℃):在许多食品安全标准和指南中,70℃被视为一个关键温度点,可以确保大多数有害微生物被有效杀灭。
C选项(80℃):虽然这个温度比70℃更高,杀灭微生物的效果可能更好,但通常不是食品安全标准的最低要求。
D选项(90℃):这个温度同样可以杀灭微生物,但过高的温度可能导致食物营养流失或口感变差。
最后,确定答案:
根据食品安全常识和烹饪实践,70℃是确保食物安全的一个合理且常用的温度标准。它既能有效杀灭有害微生物,又能相对保持食物的口感和营养。
因此,答案是B(70℃),因为这是确保食物煮熟煮透、杀灭有害微生物所需的最低中心温度。
A. 营养调查包括膳食调查、体格调查、临床和生化检查等方面。
B. 常见的膳食调查有询问法、记账法和称重法三种方法。
C. 询问法又称为24小时回顾法
D. 记账法结果最为准确。
A. 有计划地对从事农业、商业、粮食、轻工、计划等部门有关人员进行医学保健知识培训
B. 将营养知识纳入大学的教育内容
C. 将营养工作内容纳入到初级卫生保健服务中,提高初级卫生保健人员的营养知识水平
D. 将营养知识纳入成人高等教育课程
解析:这是一道选择题,旨在考察对营养教育主要内容的理解。我们来逐一分析各个选项,并解释为什么选择C。
A选项:有计划地对从事农业、商业、粮食、轻工、计划等部门有关人员进行医学保健知识培训。这个选项虽然涉及培训,但主要是关于医学保健知识,而非专门针对营养知识。营养教育与医学保健知识虽有交集,但侧重点不同,因此A选项不符合题意。
B选项:将营养知识纳入大学的教育内容。虽然将营养知识纳入大学教育是提升公众营养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但这个选项没有直接指出营养教育的主要内容和目标受众,且题干中询问的是“主要内容”,而非营养知识的普及方式,因此B选项虽正确但不全面,不是最佳答案。
C选项:将营养工作内容纳入到初级卫生保健服务中,提高初级卫生保健人员的营养知识水平。这个选项直接关联到营养教育的核心目标,即通过提升卫生保健人员的营养知识水平,来更有效地向公众传播营养知识,改善公众的营养状况。这符合营养教育的主要内容和目的,因此C选项是正确答案。
D选项:将营养知识纳入成人高等教育课程。与B选项类似,这个选项也是关于营养知识的普及方式,而非营养教育的主要内容。虽然提升成人高等教育的营养知识水平是重要的,但它不是营养教育的核心内容,因此D选项不是最佳答案。
综上所述,C选项最准确地反映了营养教育的主要内容,即通过提高初级卫生保健人员的营养知识水平,来更有效地推广营养知识,改善公众营养状况。因此,正确答案是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