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细菌性食物中毒
B、 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
C、 化学性食物中毒
D、 霉变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
答案:A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食物中毒类型及其在我国发生频率的问题。我们需要分析各个选项,并确定哪一种食物中毒类型在我国占食物中毒总数的第一位。
A. 细菌性食物中毒:细菌性食物中毒是指由于进食被细菌或细菌毒素所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急性感染中毒性疾病。根据公开发布的信息,细菌性食物中毒在我国食物中毒事件中占据主导地位,无论是从发生次数还是中毒人数上来看,都是最多的。
B. 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这类食物中毒通常由于误食有毒的动植物或其部分而引起。虽然这类事件时有发生,但在总体食物中毒中所占比例不高。
C. 化学性食物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是指食入化学性毒物污染的食品而引起的急性或亚急性疾病。这类事件相对较少,通常与食品加工、储存或运输过程中的化学物质污染有关。
D. 霉变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霉变食物中的毒素(如黄曲霉素)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然而,这类事件在总体食物中毒中的比例也不高,且通常与特定类型的食品(如霉变的谷物、坚果等)有关。
综上所述,根据各个选项的特点和我国食物中毒的统计数据,可以确定细菌性食物中毒是发生次数和中毒人数最多的食物中毒类型。
因此,答案是A. 细菌性食物中毒。
A、 细菌性食物中毒
B、 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
C、 化学性食物中毒
D、 霉变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
答案:A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食物中毒类型及其在我国发生频率的问题。我们需要分析各个选项,并确定哪一种食物中毒类型在我国占食物中毒总数的第一位。
A. 细菌性食物中毒:细菌性食物中毒是指由于进食被细菌或细菌毒素所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急性感染中毒性疾病。根据公开发布的信息,细菌性食物中毒在我国食物中毒事件中占据主导地位,无论是从发生次数还是中毒人数上来看,都是最多的。
B. 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这类食物中毒通常由于误食有毒的动植物或其部分而引起。虽然这类事件时有发生,但在总体食物中毒中所占比例不高。
C. 化学性食物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是指食入化学性毒物污染的食品而引起的急性或亚急性疾病。这类事件相对较少,通常与食品加工、储存或运输过程中的化学物质污染有关。
D. 霉变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霉变食物中的毒素(如黄曲霉素)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然而,这类事件在总体食物中毒中的比例也不高,且通常与特定类型的食品(如霉变的谷物、坚果等)有关。
综上所述,根据各个选项的特点和我国食物中毒的统计数据,可以确定细菌性食物中毒是发生次数和中毒人数最多的食物中毒类型。
因此,答案是A. 细菌性食物中毒。
A. 辛辣
B. 细软品
C. 油腻
D. 大块
解析:选项A:辛辣食品。学龄前儿童的消化系统尚未完全成熟,辛辣食品可能刺激胃肠道,导致不适,因此不适宜。
选项B:细软品。学龄前儿童适合食用细软易于消化的食品,如细腻的糊状食物、软食等,有利于营养吸收和咀嚼能力的逐步发展。
选项C:油腻食品。油腻食品含有较高的脂肪,不易消化,容易造成学龄前儿童胃肠负担,不利于健康。
选项D:大块食品。大块食品不易咀嚼和消化,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存在窒息风险,也不适合他们的消化能力。
因此,正确答案是B,细软品,因为它最符合学龄前儿童的消化能力和营养需求。
A. 肉类
B. 大豆
C. 奶类
D. 鱼类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食物中脂肪含量及脂肪酸类型的问题。我们需要根据食物的营养特点来判断哪个选项的脂肪含量一般较低,并且含有较多的多不饱和脂肪酸。
A选项(肉类):肉类,尤其是红肉,通常含有较高的饱和脂肪和胆固醇。虽然某些肉类(如鱼肉)可能含有不饱和脂肪酸,但整体而言,肉类不符合题目要求的“脂肪含量一般较低且含有较多的多不饱和脂肪酸”。
B选项(大豆):大豆是优质的植物蛋白来源,含有一定量的脂肪,但这些脂肪主要是单不饱和脂肪酸和亚油酸(一种多不饱和脂肪酸)。然而,与鱼类相比,大豆的脂肪含量和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通常不是最高的。
C选项(奶类):奶类(如牛奶)含有一定量的脂肪,但这些脂肪主要是饱和脂肪和单不饱和脂肪,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相对较低。
D选项(鱼类):鱼类,特别是深海鱼类,如三文鱼、鲭鱼等,是优质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如EPA和DHA)的重要来源。这些鱼类通常脂肪含量较低,但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很高,符合题目的要求。
综上所述,D选项(鱼类)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脂肪含量一般较低,且含有较多的多不饱和脂肪酸”。
因此,答案是D。
A. 称重
B. 访谈
C. 记账
D. 分析
解析:首先,96.24h回顾法是一种回顾性膳食调查方法,通过访谈的形式收集膳食信息。这种方法要求被调查者回忆过去96小时(4天)内所摄入的所有食物和饮料,以便更准确地了解其膳食结构和营养摄入情况。
举个例子,就好像你在周一晚上被要求回忆周末的饮食情况,包括周五晚上到周一早上的所有食物和饮料。通过这种方式,调查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被调查者的饮食习惯,从而进行更科学的营养评估和指导。
因此,正确答案是B:访谈。通过访谈的方式进行96.24h回顾法,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准确地了解被调查者的膳食情况。
A. 大肠菌群
B. 肠道致病菌
C. 霉菌
D. 酵母菌
解析:选项A:大肠菌群,通常指示食品可能受到了粪便污染,这在花生中可能出现,但不是最常见的问题。
选项B:肠道致病菌,这类细菌如沙门氏菌等也可能污染花生,但相较于霉菌污染,这种情况发生的频率较低。
选项C:霉菌,花生在收获、储存或加工过程中,如果没有适当的控制湿度和温度,非常容易受到霉菌污染。尤其是黄曲霉,它能产生剧毒的黄曲霉毒素,这是食品安全中一个严重的问题。
选项D:酵母菌,通常不会对食品卫生造成严重影响,尤其是在花生中,酵母菌污染不是主要的食品安全问题。
答案选C的原因是:霉菌污染是花生最易出现的食品卫生问题,尤其是黄曲霉污染产生的黄曲霉毒素,具有很高的致癌性和其他健康风险。因此,在花生生产、加工和储存过程中,防止霉菌污染是确保食品安全的重要措施。
A. 6:30~8:30
B. 7:00~9:00
C. 7:30~9:30
D. 8:00~10:00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早餐最佳时间安排的选择题。我们需要根据营养学和人体生物钟的原理,分析每个选项的合理性,以确定最佳答案。
首先,理解早餐的重要性:早餐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它为身体提供开始新一天所需的能量和营养。合理安排早餐时间对于维持健康的生物钟、提高代谢率和保持精力充沛都至关重要。
接下来,分析每个选项:
A选项(6:30~8:30):这个时间范围通常与人们的起床时间和开始工作/学习的时间相吻合。在这个时间段吃早餐,可以为身体提供足够的能量来应对上午的活动,同时也不会因为过早或过晚而影响生物钟。
B选项(7:00~9:00):虽然这个时间段也在合理范围内,但相比A选项,它给早餐时间的安排留出了更宽松的时间窗口,可能对于某些人来说过于宽泛,不够精确。
C选项(7:30~9:30):这个时间段相对较晚,可能对于早起工作或上学的人来说,早餐时间会与他们的日程安排产生冲突。
D选项(8:00~10:00):这个时间范围明显偏晚,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可能已经过了最佳进食早餐的时间,可能会影响上午的能量水平和注意力。
综上所述,A选项(6:30~8:30)既符合大多数人的日常作息,又能确保早餐在最佳时间被摄入,为身体提供充足的能量。
因此,答案是A(6:30~8:30)。
A. 1200mg/d
B. 5000mg/d
C. 2000mg/d
D. 6000mg/d
解析:选项解析:
A. 1200mg/d:这个数值远低于中国成人膳食钾的推荐摄入量,可能导致钾摄入不足,从而影响身体健康。
B. 5000mg/d:这个数值高于推荐的适宜摄入量,虽然短期内较高钾摄入通常不会造成严重问题,但长期摄入过量的钾可能会对心脏功能产生不良影响,尤其是对于肾功能不佳的人群。
C. 2000mg/d:根据中国营养学会的推荐,中国成人膳食钾的适宜摄入量(AI)为2000mg/天,这个选项是正确的。
D. 6000mg/d:这个数值显著高于推荐摄入量,长期摄入如此高的钾量可能会对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尤其是对于有肾脏疾病或其他健康问题的人群。
为什么选择C: 选择C是因为它符合中国营养学会针对中国成人膳食钾的适宜摄入量(AI)的推荐值。适宜摄入量是指可以满足某一特定群体中几乎所有个体的需要量的摄入水平。2000mg/天被认为是能够满足成人日常需求的适宜水平,因此C选项是正确的。
A. 苯甲酸
B. 丙酸
C. 硝酸盐
D. 对羟基苯甲酸酯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肉制品加工中添加剂作用的选择题。我们需要分析各个选项,并确定哪个是肉制品加工中常用作防腐剂和发色剂的物质。
A. 苯甲酸:苯甲酸主要用作食品防腐剂,但它并不具备发色剂的功能,即在肉制品中促进肉色鲜艳的作用。因此,A选项不符合题目要求。
B. 丙酸:丙酸是一种有机酸,主要用作食品防腐剂和防霉剂,特别是在面包和糕点中。然而,它同样不具备发色剂的功能,所以B选项也不符合。
C. 硝酸盐:硝酸盐在肉制品加工中常用作发色剂,它能与肉中的肌红蛋白反应生成亚硝基肌红蛋白,使肉呈现出鲜艳的粉红色。此外,硝酸盐还具有一定的防腐作用,能够抑制一些有害微生物的生长。因此,C选项完全符合题目要求。
D. 对羟基苯甲酸酯:这是一类广泛使用的食品防腐剂,特别是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和丙酯。但它们并不具备发色剂的功能,所以D选项不符合题目要求。
综上所述,肉制品加工中常用作防腐剂和发色剂的是硝酸盐,因此正确答案是C。
A. 以食用畜肉为主
B. 以食用蔬菜为主
C. 以食用鱼类为主
D. 以食用禽类为主
解析:维生素B12主要存在于动物性食品中,如肉类、鱼类、禽类和奶制品等。以下是对各选项的解析:
A. 以食用畜肉为主:畜肉是维生素B12的良好来源,因此主要以畜肉为主食的人通常不会出现维生素B12缺乏。
B. 以食用蔬菜为主:维生素B12几乎不存在于植物性食品中,所以长期以食用蔬菜为主食的人很可能出现维生素B12缺乏。
C. 以食用鱼类为主:鱼类含有维生素B12,因此以鱼类为主食通常不会导致维生素B12缺乏。
D. 以食用禽类为主:禽类也是维生素B12的来源之一,所以以禽类为主食的人一般不会缺乏维生素B12。
答案是B,因为维生素B12主要存在于动物性食品中,而植物性食品(如蔬菜)几乎不含维生素B12。因此,长期以食用蔬菜为主食的人容易出现维生素B12缺乏。
A. 汞
B. 镉
C. 铅
D. 砷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公害病及其成因的选择题。我们需要根据题目中提到的“日本神通川流域的’痛痛病’”来判断其是由哪种污染物造成的。
首先,我们来分析各个选项:
A. 汞:虽然汞是一种有毒的重金属,但它不是造成“痛痛病”的主要原因。汞中毒通常表现为神经和精神方面的异常。
B. 镉:镉污染是导致日本神通川流域“痛痛病”的主要原因。镉进入人体后,主要积聚在肾脏,引起肾脏损害,进而导致骨骼病变,表现为骨质疏松、关节疼痛和变形,即所谓的“痛痛病”。
C. 铅:铅中毒主要影响神经系统、造血系统、消化系统和肝、肾等器官,但与“痛痛病”无直接关联。
D. 砷:砷中毒主要表现为末梢神经炎、皮肤色素沉着和肝脾肿大等,同样不是“痛痛病”的成因。
综上所述,根据“痛痛病”的定义和成因,以及各选项代表的污染物特性,可以确定正确答案是B. 镉。这是因为镉污染是导致日本神通川流域居民患上“痛痛病”的直接原因。
A. 质量较差,烟点较低
B. 质量较差,烟点较高
C. 质量较好,烟点较低
D. 质量较好,烟点较高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烹饪过程中食用油的质量和烟点对健康的影响。
A. 质量较差,烟点较低:正确答案。质量较差的油往往含有更多杂质,这些杂质在高温烹饪时容易分解产生丙烯醛等有害物质。同时,烟点较低意味着油在较低温度下就开始分解,产生烟雾,这个温度范围内丙烯醛的生成量会增加。
B. 质量较差,烟点较高:虽然质量较差的油确实容易产生丙烯醛,但烟点较高意味着需要更高的温度才会开始分解,因此相比A选项,这种情况丙烯醛的产生不会那么早和那么多。
C. 质量较好,烟点较低:质量较好的油杂质少,理论上产生的丙烯醛较少。但是烟点较低,仍然会导致在烹饪过程中较早产生丙烯醛。
D. 质量较好,烟点较高:质量好的油含有较少杂质,且烟点高,在烹饪过程中不易分解产生丙烯醛。因此,这种情况产生丙烯醛的风险最低。
所以,正确答案是A,因为质量较差且烟点较低的油在煎炸食物时更容易产生丙烯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