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1200mg/d
B、 5000mg/d
C、 2000mg/d
D、 6000mg/d
答案:C
解析:选项解析:
A. 1200mg/d:这个数值远低于中国成人膳食钾的推荐摄入量,可能导致钾摄入不足,从而影响身体健康。
B. 5000mg/d:这个数值高于推荐的适宜摄入量,虽然短期内较高钾摄入通常不会造成严重问题,但长期摄入过量的钾可能会对心脏功能产生不良影响,尤其是对于肾功能不佳的人群。
C. 2000mg/d:根据中国营养学会的推荐,中国成人膳食钾的适宜摄入量(AI)为2000mg/天,这个选项是正确的。
D. 6000mg/d:这个数值显著高于推荐摄入量,长期摄入如此高的钾量可能会对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尤其是对于有肾脏疾病或其他健康问题的人群。
为什么选择C: 选择C是因为它符合中国营养学会针对中国成人膳食钾的适宜摄入量(AI)的推荐值。适宜摄入量是指可以满足某一特定群体中几乎所有个体的需要量的摄入水平。2000mg/天被认为是能够满足成人日常需求的适宜水平,因此C选项是正确的。
A、 1200mg/d
B、 5000mg/d
C、 2000mg/d
D、 6000mg/d
答案:C
解析:选项解析:
A. 1200mg/d:这个数值远低于中国成人膳食钾的推荐摄入量,可能导致钾摄入不足,从而影响身体健康。
B. 5000mg/d:这个数值高于推荐的适宜摄入量,虽然短期内较高钾摄入通常不会造成严重问题,但长期摄入过量的钾可能会对心脏功能产生不良影响,尤其是对于肾功能不佳的人群。
C. 2000mg/d:根据中国营养学会的推荐,中国成人膳食钾的适宜摄入量(AI)为2000mg/天,这个选项是正确的。
D. 6000mg/d:这个数值显著高于推荐摄入量,长期摄入如此高的钾量可能会对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尤其是对于有肾脏疾病或其他健康问题的人群。
为什么选择C: 选择C是因为它符合中国营养学会针对中国成人膳食钾的适宜摄入量(AI)的推荐值。适宜摄入量是指可以满足某一特定群体中几乎所有个体的需要量的摄入水平。2000mg/天被认为是能够满足成人日常需求的适宜水平,因此C选项是正确的。
A. 苯甲酸
B. 丙酸
C. 硝酸盐
D. 对羟基苯甲酸酯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肉制品加工中添加剂作用的选择题。我们需要分析各个选项,并确定哪个是肉制品加工中常用作防腐剂和发色剂的物质。
A. 苯甲酸:苯甲酸主要用作食品防腐剂,但它并不具备发色剂的功能,即在肉制品中促进肉色鲜艳的作用。因此,A选项不符合题目要求。
B. 丙酸:丙酸是一种有机酸,主要用作食品防腐剂和防霉剂,特别是在面包和糕点中。然而,它同样不具备发色剂的功能,所以B选项也不符合。
C. 硝酸盐:硝酸盐在肉制品加工中常用作发色剂,它能与肉中的肌红蛋白反应生成亚硝基肌红蛋白,使肉呈现出鲜艳的粉红色。此外,硝酸盐还具有一定的防腐作用,能够抑制一些有害微生物的生长。因此,C选项完全符合题目要求。
D. 对羟基苯甲酸酯:这是一类广泛使用的食品防腐剂,特别是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和丙酯。但它们并不具备发色剂的功能,所以D选项不符合题目要求。
综上所述,肉制品加工中常用作防腐剂和发色剂的是硝酸盐,因此正确答案是C。
A. 以食用畜肉为主
B. 以食用蔬菜为主
C. 以食用鱼类为主
D. 以食用禽类为主
解析:维生素B12主要存在于动物性食品中,如肉类、鱼类、禽类和奶制品等。以下是对各选项的解析:
A. 以食用畜肉为主:畜肉是维生素B12的良好来源,因此主要以畜肉为主食的人通常不会出现维生素B12缺乏。
B. 以食用蔬菜为主:维生素B12几乎不存在于植物性食品中,所以长期以食用蔬菜为主食的人很可能出现维生素B12缺乏。
C. 以食用鱼类为主:鱼类含有维生素B12,因此以鱼类为主食通常不会导致维生素B12缺乏。
D. 以食用禽类为主:禽类也是维生素B12的来源之一,所以以禽类为主食的人一般不会缺乏维生素B12。
答案是B,因为维生素B12主要存在于动物性食品中,而植物性食品(如蔬菜)几乎不含维生素B12。因此,长期以食用蔬菜为主食的人容易出现维生素B12缺乏。
A. 汞
B. 镉
C. 铅
D. 砷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公害病及其成因的选择题。我们需要根据题目中提到的“日本神通川流域的’痛痛病’”来判断其是由哪种污染物造成的。
首先,我们来分析各个选项:
A. 汞:虽然汞是一种有毒的重金属,但它不是造成“痛痛病”的主要原因。汞中毒通常表现为神经和精神方面的异常。
B. 镉:镉污染是导致日本神通川流域“痛痛病”的主要原因。镉进入人体后,主要积聚在肾脏,引起肾脏损害,进而导致骨骼病变,表现为骨质疏松、关节疼痛和变形,即所谓的“痛痛病”。
C. 铅:铅中毒主要影响神经系统、造血系统、消化系统和肝、肾等器官,但与“痛痛病”无直接关联。
D. 砷:砷中毒主要表现为末梢神经炎、皮肤色素沉着和肝脾肿大等,同样不是“痛痛病”的成因。
综上所述,根据“痛痛病”的定义和成因,以及各选项代表的污染物特性,可以确定正确答案是B. 镉。这是因为镉污染是导致日本神通川流域居民患上“痛痛病”的直接原因。
A. 质量较差,烟点较低
B. 质量较差,烟点较高
C. 质量较好,烟点较低
D. 质量较好,烟点较高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烹饪过程中食用油的质量和烟点对健康的影响。
A. 质量较差,烟点较低:正确答案。质量较差的油往往含有更多杂质,这些杂质在高温烹饪时容易分解产生丙烯醛等有害物质。同时,烟点较低意味着油在较低温度下就开始分解,产生烟雾,这个温度范围内丙烯醛的生成量会增加。
B. 质量较差,烟点较高:虽然质量较差的油确实容易产生丙烯醛,但烟点较高意味着需要更高的温度才会开始分解,因此相比A选项,这种情况丙烯醛的产生不会那么早和那么多。
C. 质量较好,烟点较低:质量较好的油杂质少,理论上产生的丙烯醛较少。但是烟点较低,仍然会导致在烹饪过程中较早产生丙烯醛。
D. 质量较好,烟点较高:质量好的油含有较少杂质,且烟点高,在烹饪过程中不易分解产生丙烯醛。因此,这种情况产生丙烯醛的风险最低。
所以,正确答案是A,因为质量较差且烟点较低的油在煎炸食物时更容易产生丙烯醛。
A. 权威化
B. 规范化
C. 系统化
D. 科学化
解析:这是一道定义判断类型的问题,我们需要分析体格测量工作实施标准化的目的,并从给定选项中选择不符合这一目的的描述。
首先,理解体格测量工作实施标准化的核心意义:标准化通常意味着制定统一的规则、流程和方法,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可比性和可靠性。这通常涉及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的过程。
接下来,分析各个选项:
A选项(权威化):权威化通常指的是增强某事物或某人的权威性。在体格测量的标准化过程中,虽然统一的标准可能增强测量结果的权威性,但标准化本身的主要目的并非为了权威化,而是为了确保测量的准确性、可比性和可靠性。因此,这个选项与标准化的核心目的不符。
B选项(规范化):规范化是标准化的核心要素之一,指的是制定统一的规则和方法,确保测量过程的一致性。这符合标准化的基本定义。
C选项(系统化):系统化意味着将各个测量环节整合成一个有序、连贯的整体,这也是标准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D选项(科学化):科学化指的是采用科学的方法和原则来指导测量工作,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这也是标准化的一个重要目标。
综上所述,A选项(权威化)与体格测量工作实施标准化的核心目的不符,而B(规范化)、C(系统化)和D(科学化)都是标准化的重要目标。
因此,答案是A。
A. 1995
B. 2000
C. 2007
D. 2009
解析:选项A:1995年,这是不正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并非在1995年施行,那时中国还没有专门的食品安全法。
选项B:2000年,这也是不正确的。虽然在2000年前后的时间里,中国的食品安全管理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并非在这一年施行。
选项C:2007年,这同样是不正确的。尽管2007年中国食品安全管理法律体系在不断完善,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还未正式施行。
选项D:2009年,这是正确的答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是在2009年6月1日正式施行的,这部法律旨在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对食品安全进行全面规范。
选择D的原因是该选项准确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正式施行的日期。这部法律的实施标志着中国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对食品生产、流通、销售以及餐饮服务等环节进行了严格规定,增强了食品安全监管的法律效力。
A. 脱脂牛奶
B. 啤酒
C. 豆腐
D. 米汤
解析:这是一道涉及饮食选择与特定健康状况关联的问题。我们需要分析题目中提到的疾病——急性坏死性胰腺炎,以及手术后的饮食要求,来判断哪种食物不适合患者食用。
理解疾病背景: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是一种严重的胰腺炎症,可能导致胰腺组织的大面积坏死。
术后,患者需要遵循特定的饮食建议以促进恢复,避免加重病情。
分析选项:
A选项(脱脂牛奶):脱脂牛奶含有较低的脂肪含量,适合胰腺炎恢复期的患者食用,因为它不会给胰腺带来过多的消化负担。
B选项(啤酒):啤酒含有酒精,酒精是胰腺炎的一个重要诱因。胰腺炎患者应避免酒精摄入,因为它可能加重胰腺的炎症和损伤。
C选项(豆腐):豆腐是植物性蛋白质的良好来源,且脂肪含量较低,适合胰腺炎患者食用。
D选项(米汤):米汤是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不会对胰腺造成过多的消化压力,适合胰腺炎患者恢复期食用。
得出结论:
根据上述分析,啤酒因含有酒精,不适合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术后的患者食用。其他选项均为低脂、易消化或清淡的食物,适合患者食用。
因此,正确答案是B(啤酒),因为它是唯一可能加重胰腺炎病情的食物。
A. 4
B. 5
C. 6
D. 8
解析:选项解析如下:
A. 4个:这个数量对于大多数乳母来说是安全的,但可能不足以满足所有乳母在产褥期的蛋白质需求。
B. 5个:虽然这个数量比4个更能满足蛋白质需求,但仍然不是最推荐的限量。
C. 6个:这是一个较为合理的限量。产褥期妇女确实需要充足的蛋白质来恢复身体和产生母乳,但过量摄入鸡蛋会增加肾脏负担,因为鸡蛋中含有较高的蛋白质和胆固醇。每日进食不超过6个鸡蛋可以在满足营养需求的同时,避免给肾脏带来过重负担。
D. 8个:这个数量过多,可能会导致蛋白质和胆固醇摄入过量,增加肾脏负担,不利于乳母的健康。
为什么选C:根据营养学的一般建议,产褥期妇女每天摄入6个鸡蛋可以较好地平衡蛋白质需求和避免肾脏负担。因此,选项C是最合适的选择。
A. 从出生到1周岁
B. 1~3岁的幼儿
C. 3~6岁儿童期
D. 青春期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人体生长发育速度判断的问题。我们需要根据人体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特点,来确定哪个时期生长发育最为迅速。
首先,我们逐一分析每个选项:
A选项(从出生到1周岁):婴儿期是人体生长发育的第一个高峰期。在这个阶段,婴儿的身长、体重、器官功能等方面都会经历显著的增长和发育。特别是前半年,婴儿的生长速度尤为迅速。
B选项(1~3岁的幼儿):虽然幼儿期也是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但与婴儿期相比,其生长速度已经有所放缓。
C选项(3~6岁儿童期):在儿童期,生长发育继续进行,但速度进一步减慢,更侧重于身体的稳定性和协调性发展。
D选项(青春期):青春期是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主要表现为第二性征的发育和身高的快速增长。然而,与婴儿期相比,青春期的生长速度并非最快。
综上所述,从出生到1周岁的婴儿期是人体生长发育最为迅速的时期。因此,正确答案是A选项(从出生到1周岁)。这个时期对于儿童的健康、营养和成长至关重要,需要特别注意护理和营养支持。
A. 7
B. 15
C. 20
D. 30
解析:选项解析:
A. 7天:腌制时间较短,可能不足以杀死食物中的有害细菌,如肉毒杆菌,存在食物安全风险。
B. 15天:这是一个相对安全的时间长度,通常腌制蔬菜时,15天的腌制时间可以有效地降低食物中毒的风险,因为腌制过程中的盐分和酸性环境可以抑制有害细菌的生长。
C. 20天:虽然腌制20天可以进一步提高食品的安全性,但这并不是必须的,因为15天的腌制时间已经足够。
D. 30天:腌制30天会进一步确保食品安全,但可能会使腌菜的味道过于咸或酸,影响食用口感,且在实际操作中不是特别必要。
为什么选择B:
腌制食品时,必须确保足够的时间来杀死可能存在的有害微生物,特别是肉毒杆菌,这种细菌可以在缺氧的环境下生长并产生毒素。一般来说,腌制蔬菜需要至少15天的时间来确保食品安全。因此,选项B是正确答案,因为它代表了一个既能确保食品安全又能保持食品风味的合理腌制时间。其他选项要么时间不够,要么过长,不是最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