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1995
B、 2000
C、 2007
D、 2009
答案:D
解析:选项A:1995年,这是不正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并非在1995年施行,那时中国还没有专门的食品安全法。
选项B:2000年,这也是不正确的。虽然在2000年前后的时间里,中国的食品安全管理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并非在这一年施行。
选项C:2007年,这同样是不正确的。尽管2007年中国食品安全管理法律体系在不断完善,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还未正式施行。
选项D:2009年,这是正确的答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是在2009年6月1日正式施行的,这部法律旨在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对食品安全进行全面规范。
选择D的原因是该选项准确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正式施行的日期。这部法律的实施标志着中国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对食品生产、流通、销售以及餐饮服务等环节进行了严格规定,增强了食品安全监管的法律效力。
A、 1995
B、 2000
C、 2007
D、 2009
答案:D
解析:选项A:1995年,这是不正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并非在1995年施行,那时中国还没有专门的食品安全法。
选项B:2000年,这也是不正确的。虽然在2000年前后的时间里,中国的食品安全管理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并非在这一年施行。
选项C:2007年,这同样是不正确的。尽管2007年中国食品安全管理法律体系在不断完善,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还未正式施行。
选项D:2009年,这是正确的答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是在2009年6月1日正式施行的,这部法律旨在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对食品安全进行全面规范。
选择D的原因是该选项准确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正式施行的日期。这部法律的实施标志着中国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对食品生产、流通、销售以及餐饮服务等环节进行了严格规定,增强了食品安全监管的法律效力。
A. 能量和营养素的比例要适宜和平衡
B. 摄入能量与机体消耗的能量应保持平衡
C. 膳食能量达到推荐量的100%才为合格
D. 膳食蛋白质周平均量以不超过每日推荐量的±5%最为理想
解析:解析:选项C说法不正确。膳食能量达到推荐量的100%并不一定就是合格的,因为每个人的能量需求是不同的,需要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合适的能量摄入量。所以,膳食能量达到推荐量的100%并不是唯一标准。
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类比来理解这个知识点。就好比每个人穿衣服的尺码是不同的,有的人适合穿大号,有的人适合穿中号,所以不能说只有穿标准尺码的衣服才是合格的。同样,膳食能量也需要根据个体的需求来确定合适的摄入量。
A. 讲座
B. 小组活动
C. 咨询
D. 训练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营养教育的基本方法。
A. 讲座:这是营养教育中常见的一种方法,通过讲座可以向较多的人群同时传授营养知识,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
B. 小组活动:通过组织小组讨论、互动游戏等形式,增加参与者的互动性和实践性,有助于提高营养教育的效果。
C. 咨询:个体或小群体咨询是营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针对个人或特定群体的具体情况提供个性化的营养指导和帮助。
D. 训练:这个选项通常不被认为是营养教育的基本方法之一。训练可能指的是专业技能的训练,这更偏向于专业技能的培养,而不是普及营养知识的宣传教育。
因此,答案是D,因为训练不是营养教育的基本方法,它更多地与专业技能的提升相关,而不是营养知识的普及教育。
A. 钙
B. 铁
C. 锌
D. 硒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营养素对儿童第二性征发育影响的选择题。我们需要分析每个选项中的营养素,并确定哪一种可能影响儿童的第二性征发育。
A. 钙:钙是构成骨骼和牙齿的主要成分,对儿童骨骼发育至关重要。然而,它并不直接影响第二性征(如乳房发育、阴毛生长、男性生殖器变化等)的发育。
B. 铁:铁是血红蛋白的重要组成部分,缺铁可能导致贫血。尽管铁对儿童的健康至关重要,但它同样不直接影响第二性征的发育。
C. 锌:锌是一种重要的微量元素,对儿童生长发育、免疫功能、物质代谢和生殖功能均有重要作用。锌的缺乏可能导致儿童生长发育迟缓、免疫功能下降,以及性腺发育不良。特别是,锌与性激素的合成和分泌有密切关系,能维持性腺的正常功能和促进第二性征的发育。
D. 硒:硒是一种具有抗氧化作用的微量元素,对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有重要作用。然而,它并不直接影响第二性征的发育。
综上所述,锌是影响儿童第二性征发育的可能营养素。因此,正确答案是C选项(锌)。
A. 重量保留率
B. 重量保留因子
C. 重量损失系数
D. 重量损失因子
解析:这是一道定义理解的问题。我们需要先理解题目中的核心概念,再逐个分析选项,根据问题中给出的信息进行逐个对比。
理解背景信息:题目要求我们找出哪个指标能反映烹调过程中食物总质量的变化。
理解问题的核心:我们需要基于这个关系,判断哪个选项是正确的。
分析选项:
A选项(重量保留率):这个指标通常用来表示烹调后食物保留了多少原始重量,但它并不直接反映食物总质量在烹调过程中的变化,而是反映了保留的部分。
B选项(重量保留因子):这个指标可以全面反映烹调过程中食物重量的变化情况,包括保留和损失的部分,是一个综合的考量。在烹调科学中,重量保留因子通常定义为烹调后食物的重量与烹调前食物重量的比值,能直观体现食物在烹调过程中的质量变化。
C选项(重量损失系数):这个指标只关注了烹调过程中食物的损失部分,没有全面反映食物总质量的变化。
D选项(重量损失因子):同样,这个指标也主要关注损失部分,没有全面考虑。
综上所述,B选项(重量保留因子)是最能全面反映烹调过程中食物总质量变化的指标,因为它既考虑了保留的重量,也隐含了损失的部分(通过1减去保留因子即可得知)。因此,正确答案是B。
A. 纤维状蛋白与球状蛋白
B. 单纯蛋白质与结合蛋白质
C. 完全蛋白、半完全蛋白与不完全蛋白
D. 优质蛋白与非优质蛋白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蛋白质的分类方法。
A. 纤维状蛋白与球状蛋白:这是根据蛋白质的物理形态进行分类的,纤维状蛋白如胶原蛋白,球状蛋白如酶蛋白。但这并不是根据化学组成的复杂程度来分类的。
B. 单纯蛋白质与结合蛋白质:这是根据蛋白质的化学组成和结构来分类的。单纯蛋白质仅由氨基酸组成,而结合蛋白质则除了氨基酸外,还含有非蛋白质部分,如糖类、脂质或核酸等。因此,这种分类反映了蛋白质化学组成的复杂程度。
C. 完全蛋白、半完全蛋白与不完全蛋白:这是根据蛋白质中必需氨基酸的种类和含量来分类的,主要与蛋白质的营养价值相关,而非化学组成的复杂程度。
D. 优质蛋白与非优质蛋白:这也是根据蛋白质的营养价值来分类的,优质蛋白通常指的是含有所有必需氨基酸的蛋白质,而非优质蛋白则可能缺乏某些必需氨基酸。
因此,正确答案是B,因为它是根据蛋白质化学组成的复杂程度来进行分类的。
A. 红细胞数量的增加慢于血容量增加
B. 孕妇造血功能下降,红细胞减少
C. 孕妇红细胞数量未发生改变,而血容量增加
D. 孕妇血液进入胎儿的血循环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孕妇生理性贫血的原因。
A. 红细胞数量的增加慢于血容量增加:这是正确答案。孕期中,为了满足母体和胎儿的氧气及营养物质的供应,孕妇的血容量会增加,以促进胎儿的生长。然而,红细胞数量的增加速度跟不上血容量的增加速度,导致血液中的红细胞相对减少,造成所谓的“生理性贫血”。
B. 孕妇造血功能下降,红细胞减少:这个选项不正确。孕妇的造血功能并不会下降,相反,为了补偿血容量的增加,造血功能实际上是增强的。
C. 孕妇红细胞数量未发生改变,而血容量增加:这个选项不准确。孕期中红细胞数量确实会增加,但是增加的速度慢于血容量的增加,所以才会出现相对贫血的情况。
D. 孕妇血液进入胎儿的血循环:这个选项描述的是一个生理现象,但并不是导致孕妇生理性贫血的原因。胎儿的血液和母体的血液在胎盘处进行物质交换,但并不是直接的血液混合。
因此,正确答案是A,因为孕妇的血容量增加幅度大于红细胞数量的增加,导致血液相对稀释,造成生理性贫血。
A. 0.4
B. 0.6
C. 0.8
D. 1
解析:解析:20%+40%=0.6
A. 早餐25%-30%,午餐30%-40%,晚餐10%-20%
B. 早餐55%-40%,午餐30%-40%,晚餐30%-40%
C. 早餐25%-30%,午餐30%-40%,晚餐30%-35%
D. 早餐25%-30%,午餐30%-60%,晚餐30%-40%
E. 早餐55%-40%,午餐30%-60%,晚餐30%-40%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一日三餐的分配比例。正确答案是C选项:早餐25%-30%,午餐30%-40%,晚餐30%-35%。
解析: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合理的一日三餐分配比例应该是早餐占总热量的25%-30%,午餐占总热量的30%-40%,晚餐占总热量的30%-35%。这样的分配可以保证每天摄入的营养均衡,有利于身体健康。
举个例子来帮助理解:想象一下你的身体就像一辆汽车,早餐就是给汽车加的早餐油,午餐是给汽车加的午餐油,晚餐是给汽车加的晚餐油。如果早餐油太多,汽车会开得很沉重,午餐油太少,汽车会没劲,晚餐油又太多,汽车会开得不舒服。只有按照正确的比例加油,汽车才能跑得顺畅,身体也是一样,只有合理分配三餐的热量,身体才能保持健康。所以记住,早餐要吃得丰盛一点,午餐要适量,晚餐要控制,这样才能让身体保持良好状态哦!
A. 信息公开
B. 传播对象不确定
C. 信息扩散迅速而广泛
D. 信息反馈速度缓慢且缺乏自发性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大众传播的特点。下面是对各个选项的解析:
A. 信息公开:大众传播的信息通常是公开的,任何人都可以接收到这些信息,这是大众传播的一大特点。
B. 传播对象不确定:这个选项是不正确的。大众传播的特点之一是传播对象非常广泛,但并不是“不确定”。实际上,大众传播往往针对的是广泛的受众群体,尽管无法精确知道每一个接收者的具体情况,但传播者的目标受众通常是明确的。
C. 信息扩散迅速而广泛:大众传播能够通过多种媒介迅速将信息传递给大量的人群,这是其显著的特点之一。
D. 信息反馈速度缓慢且缺乏自发性:在大众传播过程中,由于受众数量庞大,反馈通常不如人际传播那样快速和直接,且反馈的自发性可能较低。
因此,正确答案是 B,因为大众传播的传播对象虽然广泛,但并不是“不确定”的,而是有针对性的广泛传播。
A. 某种疾病新旧病例
B. 某种疾病新病例
C. 某种疾病旧病例
D. 某种疾病病例
解析:发病率(Incidence rate)是衡量特定人群在一定时间内新发病例出现的频率的指标,通常用来反映疾病在人群中的流行情况。
A. 某种疾病新旧病例:这个选项不正确,因为发病率只关注新发病例,不包括旧病例。新旧病例一起计算会得到患病率,而非发病率。
B. 某种疾病新病例:这个选项正确。发病率特指在一定时间内,在特定人群中发生某种疾病的新病例数。
C. 某种疾病旧病例:这个选项不正确,因为旧病例指的是之前已经诊断出的病例,不包括在发病率计算中。
D. 某种疾病病例:这个选项不正确,因为它没有明确指出是“新”病例,如果是包括所有病例(新旧病例),则与患病率相关,而非发病率。
因此,正确答案是B,因为发病率是针对新发病例的频率进行统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