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97~98%
B、 50%
C、 几乎所有
D、 70%
答案:C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对“充足摄入量(AI)”这一概念的理解。
选项解析: A. 97~98%:这个百分比接近群体中的全部个体,但并不完全准确描述AI的定义。 B. 50%:这个比例太低,不能代表AI的定义,因为AI是指满足群体中大多数个体的需要。 C. 几乎所有:这个选项正确地反映了AI的定义,即营养素摄入量能够满足某一群体中几乎所有个体的需要量。 D. 70%:这个比例同样不足以代表AI,因为它没有达到群体中大多数个体的需求。
为什么选C: 充足摄入量(AI)是指通过观察或实验得出的,能够满足某一群体中几乎所有个体的需要量的营养素摄入水平。AI的设定是基于那些营养素摄入量资料充足,而又没有足够证据来制定推荐膳食摄入量(RDA)的群体。因此,AI代表的是一种足够高的摄入水平,以确保群体中几乎所有个体的营养需求得到满足,故正确答案是C。
A、 97~98%
B、 50%
C、 几乎所有
D、 70%
答案:C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对“充足摄入量(AI)”这一概念的理解。
选项解析: A. 97~98%:这个百分比接近群体中的全部个体,但并不完全准确描述AI的定义。 B. 50%:这个比例太低,不能代表AI的定义,因为AI是指满足群体中大多数个体的需要。 C. 几乎所有:这个选项正确地反映了AI的定义,即营养素摄入量能够满足某一群体中几乎所有个体的需要量。 D. 70%:这个比例同样不足以代表AI,因为它没有达到群体中大多数个体的需求。
为什么选C: 充足摄入量(AI)是指通过观察或实验得出的,能够满足某一群体中几乎所有个体的需要量的营养素摄入水平。AI的设定是基于那些营养素摄入量资料充足,而又没有足够证据来制定推荐膳食摄入量(RDA)的群体。因此,AI代表的是一种足够高的摄入水平,以确保群体中几乎所有个体的营养需求得到满足,故正确答案是C。
A. 10%
B. 20~40%
C. 30~60%
D. 70%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婴儿营养学中碳水化合物能量占比的问题。我们需要根据婴儿营养学的相关知识来判断哪个选项是正确的。
理解碳水化合物在婴儿饮食中的作用:
碳水化合物是婴儿获取能量的主要来源之一,同时也有助于大脑发育和其他生理功能。
分析选项:
A选项(10%):这个比例过低,不符合婴儿营养学中碳水化合物应占的主要能量比例。
B选项(20~40%):虽然碳水化合物是重要能量来源,但这个比例仍然偏低,不足以满足婴儿的能量需求。
C选项(30~60%):这个比例符合婴儿营养学中关于碳水化合物应占总能量比例的建议,既不过高也不过低,能够确保婴儿获得足够的能量,同时保持营养平衡。
D选项(70%):这个比例过高,可能会导致其他重要营养素(如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不足。
得出结论:
根据婴儿营养学的推荐,碳水化合物应提供的能量占总能量的30~60%,因此C选项是正确的。
综上所述,婴儿碳水化合物提供的能量应占总能量的30~60%,所以正确答案是C。
A. 锌
B. 铁
C. 锰
D. 硒
解析:选项A:锌。锌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对于维持人的味觉功能有重要作用。锌参与唾液蛋白的合成,有助于保持味蕾的形态和功能,缺乏锌时,会导致味蕾功能减退,食欲下降。
选项B:铁。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主要负责氧气的运输。铁的缺乏会导致贫血,但不会直接导致味蕾功能减退。
选项C:锰。锰是多种酶的激活剂,参与骨骼的形成和代谢,以及一些重要的生化反应。锰的缺乏在一般人群中较为罕见,且与味蕾功能无直接关联。
选项D:硒。硒是一种重要的抗氧化剂,有助于防止细胞损伤。硒的缺乏可能引起克山病等健康问题,但与味蕾功能无直接关系。
所以,正确答案是A:锌。因为锌的缺乏会直接导致味蕾功能减退,影响人的食欲和食物的感知。
A. 骨质软化
B. 枕秃
C. 骨样组织增生
D. 骨骼变形
解析:这是一道定义判断类型的问题,我们需要分析各选项与骨软化病判定标准的相关性。
首先,理解骨软化病的关键特征:骨软化病主要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引起的骨骼疾病,表现为骨质软化、骨样组织增生和骨骼变形等症状。
接下来,分析各选项:
A选项(骨质软化):这是骨软化病的一个核心症状,符合骨软化病的定义,因此不符合题意。
B选项(枕秃):枕秃通常与婴幼儿缺钙导致的多汗、睡眠时头部与枕头摩擦等因素有关,但并非骨软化病的直接判定标准。它更多是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早期症状相关,而非特指骨软化病,因此符合题意。
C选项(骨样组织增生):这也是骨软化病的一个典型症状,表明骨骼在维生素D缺乏的情况下未能正常矿化,符合骨软化病的判定标准,因此不符合题意。
D选项(骨骼变形):骨骼变形是骨软化病的另一个显著症状,特别是在病情严重时,骨骼因软化而容易变形,符合骨软化病的判定标准,因此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B选项(枕秃)不属于骨软化病的直接判定标准,是正确答案。
因此,答案是B。
A. 1
B. 10
C. 100
D. 1000
解析:选项解析如下:
A. 1克:这个单位太小,不适合作为计算食物能量密度的标准单位,因为食物的能量含量通常是以每100克为单位来表示的。
B. 10克:虽然比1克大,但仍然不是国际上通用的标准单位,不利于比较和标准化。
C. 100克:这是国际上通用的食物能量密度计算单位。食物的营养成分表通常都是按照每100克食物的含量来标示的,因此选用100克作为计量单位可以方便地进行能量密度的计算和比较。
D. 1000克:这个单位太大,不适合作为计算能量密度的单位,因为食物的能量密度通常是指每单位重量的能量含量,而1000克会使得计算结果失去实际意义。
为什么选这个答案:
选择C(100克)是因为它是国际上普遍采用的计算食物能量密度的标准单位。使用100克作为计量单位可以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可比性,便于营养师和消费者理解和应用食物营养成分信息。因此,正确答案是C。
A. 低
B. 高
C. 相等
D. 略低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婴儿对不同来源钙吸收率比较的问题。我们来逐一分析各个选项:
A. 低:这个选项表示婴儿对人乳中钙的吸收率比对牛乳中的低,但根据营养学知识,人乳中的钙磷比例更适合婴儿吸收,因此这个选项不正确。
B. 高:这个选项指出婴儿对人乳中钙的吸收率比对牛乳中的高。人乳中的钙磷比例(约为2:1)更接近于婴儿的骨骼和牙齿生长所需的比例,这使得婴儿能够更有效地吸收人乳中的钙。相比之下,牛乳中的钙磷比例(约为1.25:1)与婴儿的需求不完全匹配,可能导致吸收率较低。因此,这个选项是正确的。
C. 相等:这个选项表示婴儿对人乳和牛乳中钙的吸收率相同,但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人乳中的钙磷比例更适合婴儿,因此吸收率不可能相等。这个选项不正确。
D. 略低:这个选项表示婴儿对人乳中钙的吸收率只是比对牛乳中的略低,但实际情况是相反的,因此这个选项也不正确。
综上所述,婴儿对人乳中钙的吸收率比对牛乳中钙的吸收率高,因此正确答案是B。
A. 4
B. 6
C. 7
D. 9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营养学中关于乙醇能量提供的基本知识。
选项解析如下:
A. 4 kcal:这个选项不正确。每克糖和蛋白质提供的能量大约是4 kcal,但乙醇的能量密度更高。
B. 6 kcal:这个选项也不正确。虽然每克乙醇提供的能量接近6 kcal,但准确的数值是7 kcal。
C. 7 kcal:这个选项是正确的。在营养学中,每克乙醇可以提供大约7千卡(kcal)的能量。
D. 9 kcal:这个选项不正确。每克脂肪提供的能量是9 kcal,而乙醇的能量密度低于脂肪。
为什么选择C:因为根据营养学的基本知识,每克乙醇在体内氧化时可以提供大约7千卡的能量。这是乙醇能量代谢的一个标准数值,因此正确答案是C。
A. 吃汉堡包比赛而引起的急性胃肠炎
B. 吃含沙门氏菌猪肉引起的腹泻呕吐
C. 吃患口蹄疫猪肉引起的胃肠炎症状
D. 吃含镉食品引起的慢性肝癌
解析:这是一道定义判断类型的问题,我们需要分析每个选项,确定哪个符合食物中毒的定义。
首先,食物中毒通常指的是由于食用了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者食用了含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出现的急性、亚急性疾病。关键在于食物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导致的急性健康影响。
现在,我们逐个分析选项:
A选项(吃汉堡包比赛而引起的急性胃肠炎):这通常是由于过量食用导致的消化不适,而非食物本身含有有毒有害物质,因此不符合食物中毒的定义。
B选项(吃含沙门氏菌猪肉引起的腹泻呕吐):沙门氏菌是一种常见的食物中毒病原体,食用被沙门氏菌污染的猪肉会导致急性胃肠炎,这符合食物中毒的定义。
C选项(吃患口蹄疫猪肉引起的胃肠炎症状):口蹄疫主要影响动物的蹄部和口腔,虽然可能通过肉类传播给人类,但通常不会直接导致人类食物中毒,而是可能引发其他健康问题。此选项不符合食物中毒的典型特征。
D选项(吃含镉食品引起的慢性肝癌):镉是一种重金属,长期摄入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包括肝癌。然而,这是一个长期过程,不符合食物中毒的“急性、亚急性”特征。
综上所述,B选项(吃含沙门氏菌猪肉引起的腹泻呕吐)最符合食物中毒的定义。
因此,答案是B。
A. 改进熏烤工艺
B. 使用食品用石蜡做包装材料
C. 减少环境污染
D. 灭活处理
解析:选项A:改进熏烤工艺 解析:多环芳烃(PAHs)是在食物熏烤过程中由于高温和缺氧条件下发生的化学反应生成的。改进熏烤工艺,比如使用低温熏烤、增加通风等,可以减少多环芳烃的形成,因此这是一种有效的防治措施。
选项B:使用食品用石蜡做包装材料 解析:多环芳烃可以存在于一些用于食品包装的材料中,特别是那些未经严格处理的材料。使用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石蜡作为包装材料可以避免多环芳烃的污染,所以这也是一种防治措施。
选项C:减少环境污染 解析:多环芳烃广泛存在于环境中,如空气、土壤和水中,这些污染源可以迁移到食物链中。减少环境污染有助于降低食品中多环芳烃的含量,因此这也是一种防治措施。
选项D:灭活处理 解析:灭活处理通常指的是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来杀死或灭活微生物,比如细菌、病毒等。多环芳烃是一类化学污染物,不是微生物,因此灭活处理对于去除多环芳烃是无效的。
答案:D 解析:根据上述分析,选项D(灭活处理)不是多环芳烃类化合物的防治措施,因为灭活处理针对的是微生物,而不是化学污染物多环芳烃。其他选项A、B和C都是针对减少或防止多环芳烃生成的有效方法。因此,正确答案是D。
A. 孕妇
B. 老年人
C. 学龄前儿童
D. 脑力劳动者
解析:这是一道定义判断类型的问题,我们需要分析《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特定人群的定义,并从给定选项中找出不符合这一定义的人群。
首先,理解《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目标和受众是关键。该指南旨在提供针对不同人群的营养和健康饮食建议,特别是那些有特殊营养需求或生理状况的人群。
接下来,分析各个选项:
A选项(孕妇):孕妇属于有特殊营养需求的特定人群,因为她们在怀孕期间需要额外的营养来支持胎儿的发育,所以孕妇是《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关注的特定人群之一。
B选项(老年人):老年人由于生理功能的变化,如消化能力减弱、营养需求变化等,也属于有特殊营养需求的特定人群,因此也是《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受众。
C选项(学龄前儿童):学龄前儿童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营养需求与成人不同,因此也是特定人群之一,需要特别的膳食指导。
D选项(脑力劳动者):脑力劳动者虽然可能因工作压力和脑力活动而有特定的营养需求,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的特定人群主要是基于生理特征(如年龄、怀孕状态等)来定义的,而非职业特征。脑力劳动者并不构成一个具有特殊生理需求的独立人群,因此不属于该指南中定义的特定人群。
综上所述,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目标和受众定义,孕妇、老年人和学龄前儿童因其特殊的生理状况和需求而被视为特定人群,而脑力劳动者则不属于这一范畴。
因此,答案是D(脑力劳动者)。
A. 地区差异
B. 经济实惠
C. 青春期特点
D. 成人化
解析:这道题的各个选项解析如下:
A. 地区差异:这个选项指的是不同地区的人群可能有不同的饮食习惯和食物偏好。虽然这是一个考虑因素,但大学生食堂面对的是相对集中的群体,地区差异不是主要考虑的原则。
B. 经济实惠:这个选项强调的是成本效益,考虑到大学生普遍经济能力有限,食堂食谱的设计需要兼顾营养和价格,确保学生能够负担得起。因此,这是食堂食谱设计的一个重要原则。
C. 青春期特点:虽然大学生多数处于青春期,但青春期特点主要体现在身体发育上,这一点在保证身体健康的原则中已经包含。因此,这个选项虽然相关,但不如经济实惠原则具有普遍适用性。
D. 成人化:这个选项指的是食谱设计应适合成年人的口味和营养需求。然而,大学生虽然已经是成年人,但由于其经济状况和生活方式的特殊性,成人化并不是最优先考虑的原则。
为什么选择B答案: 选择B(经济实惠)是因为大学生食堂服务的对象是经济能力有限的学生群体。在设计食谱时,除了要保证营养健康,还需要考虑到学生的经济承受能力,确保食物价格合理,学生能够负担得起。因此,经济实惠是大学生食堂食谱设计的重要原则。其他选项虽然也有一定的相关性,但相比之下,经济实惠更为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