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高温灭菌
B、 脱水和干燥
C、 降低渗透压
D、 添加防腐剂
答案:C
解析:选项A:高温灭菌是食品腐败变质控制的一种有效措施,通过高温处理可以杀灭食品中的微生物,防止其繁殖导致食品腐败。
选项B:脱水和干燥是通过去除食品中的水分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从而延长食品的保存时间,这也是一种常见的食品腐败变质控制方法。
选项C:降低渗透压并不会有效地控制食品腐败变质。渗透压是微生物细胞内外溶液浓度差异造成的物理现象,通常通过增加渗透压(如使用盐或糖)来抑制微生物生长,而不是降低它。
选项D:添加防腐剂是直接向食品中加入能够抑制微生物生长的化学物质,以延长食品的保质期,属于食品腐败变质的控制措施。
因此,正确答案是C,因为降低渗透压不是一种控制食品腐败变质的措施,反而增加渗透压才是常见的防腐方法。
A、 高温灭菌
B、 脱水和干燥
C、 降低渗透压
D、 添加防腐剂
答案:C
解析:选项A:高温灭菌是食品腐败变质控制的一种有效措施,通过高温处理可以杀灭食品中的微生物,防止其繁殖导致食品腐败。
选项B:脱水和干燥是通过去除食品中的水分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从而延长食品的保存时间,这也是一种常见的食品腐败变质控制方法。
选项C:降低渗透压并不会有效地控制食品腐败变质。渗透压是微生物细胞内外溶液浓度差异造成的物理现象,通常通过增加渗透压(如使用盐或糖)来抑制微生物生长,而不是降低它。
选项D:添加防腐剂是直接向食品中加入能够抑制微生物生长的化学物质,以延长食品的保质期,属于食品腐败变质的控制措施。
因此,正确答案是C,因为降低渗透压不是一种控制食品腐败变质的措施,反而增加渗透压才是常见的防腐方法。
A. 谷皮
B. 各部分含量都一样
C. 胚乳
D. 糊粉层
E. 谷胚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谷粒的结构与营养素的分布。
A. 谷皮:谷皮是谷粒的最外层,含有大量的纤维素和半纤维素,是谷粒中纤维素含量最高的部分。
B. 各部分含量都一样:这个选项不正确,因为谷粒的不同部分成分差异很大,纤维素的含量并不均匀。
C. 胚乳:胚乳主要含有大量的淀粉和蛋白质,纤维素含量相对较低。
D. 糊粉层:糊粉层位于谷皮和胚乳之间,含有较多的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但纤维素的含量不如谷皮高。
E. 谷胚:谷胚是谷粒的发芽部分,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矿物质和维生素,但纤维素的含量也不是最高的。
因此,正确答案是A,谷皮含有谷粒中纤维素最多的部分。这是因为纤维素主要存在于植物细胞的细胞壁中,而谷皮作为谷粒的外层,其细胞壁较厚,因此纤维素含量较高。
A. 动物蛋白
B. 薯类淀粉
C. 动物脂肪
D. 谷类淀粉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人类获取热能的最理想、最经济的来源。正确答案是D:谷类淀粉。
解析:谷类淀粉是人类主要的能量来源之一,它包含丰富的碳水化合物,是人体能量的重要来源。谷类食物如大米、小麦、玉米等都是谷类淀粉的重要来源。在人类的饮食结构中,谷类淀粉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因为它们提供了人体所需的能量。相比之下,动物脂肪和动物蛋白虽然也能提供能量,但相对来说更容易导致高血脂和高胆固醇等健康问题。而薯类淀粉虽然也是一种能量来源,但相比谷类淀粉来说,它的营养价值和能量密度较低。
A. -4
B. -10
C. -18
D. -23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食品冷冻保藏温度选择的问题。我们需要分析各个选项,并结合食品冷冻保藏的基本原则来确定正确答案。
选项分析:
A. -4℃:这个温度相对较高,不足以有效冻结食品中的大部分水分,从而无法长期保持食品的新鲜度和品质。
B. -10℃:虽然比-4℃更低,但仍然不是食品长期冷冻保藏的理想温度,因为部分食品中的水分可能未完全冻结。
C. -18℃:这是食品冷冻保藏中常用的温度,足以确保食品中的大部分水分冻结,从而有效延长食品的保质期和保持其品质。
D. -23℃:虽然这个温度更低,能够更好地保持食品品质,但相对于-18℃来说,能耗更高,成本也更大,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并不总是最佳选择。
食品冷冻保藏原则:
冷冻保藏的目的是通过降低食品温度来减缓或阻止微生物的生长和酶的活性,从而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冻结点以下的温度能够确保食品中的水分结冰,形成冰晶,这些冰晶可以阻止微生物的生长和酶的活性。
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要确保食品的有效冷冻,又要考虑能耗和成本。
综上所述,根据食品冷冻保藏的基本原则和各个选项的分析,我们可以确定-18℃是食品冻结保藏的理想温度。因此,正确答案是C。
A. 300g;
B. 250g;
C. 233g;
D. 100g;
E. 333g;
解析:首先,我们需要计算出20g奶粉中蛋白质的含量。由题意可知,每100g奶粉含有50g蛋白质,所以20g奶粉含有20g * 50g/100g = 10g蛋白质。
接下来,我们需要计算出液体奶中20g蛋白质的含量。由题意可知,液体奶的蛋白质含量平均为3%,所以20g液体奶中含有20g * 3% = 0.6g蛋白质。
最后,我们将20g奶粉中的10g蛋白质折合成液体奶的量。即10g蛋白质对应的液体奶的量为0.6g,所以20g奶粉折合成液体奶的量为20g * 0.6g/10g = 1.2g。所以答案是E: 333g。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更直观地理解题目中液体奶和奶粉之间蛋白质含量的转换关系。
A. 维生素B1
B. 维生素B2
C. 烟酸
D. 维生素E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在淘米的过程中哪种营养素损失最多。正确答案是A:维生素B1。
在淘米的过程中,维生素B1是最容易被水溶解的营养素之一,因此在淘米时会有一部分维生素B1随着水流失。维生素B1在大米中的含量本来就不多,所以淘米时会导致维生素B1的损失。因此,为了减少维生素B1的流失,可以选择少用水淘米,或者将淘米的水用来煮汤或煮粥,以充分利用营养。
A. 细菌性食物中毒
B. 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
C. 化学性食物中毒
D. 霉变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食物中毒类型及其在我国发生频率的问题。我们需要分析各个选项,并确定哪一种食物中毒类型在我国占食物中毒总数的第一位。
A. 细菌性食物中毒:细菌性食物中毒是指由于进食被细菌或细菌毒素所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急性感染中毒性疾病。根据公开发布的信息,细菌性食物中毒在我国食物中毒事件中占据主导地位,无论是从发生次数还是中毒人数上来看,都是最多的。
B. 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这类食物中毒通常由于误食有毒的动植物或其部分而引起。虽然这类事件时有发生,但在总体食物中毒中所占比例不高。
C. 化学性食物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是指食入化学性毒物污染的食品而引起的急性或亚急性疾病。这类事件相对较少,通常与食品加工、储存或运输过程中的化学物质污染有关。
D. 霉变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霉变食物中的毒素(如黄曲霉素)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然而,这类事件在总体食物中毒中的比例也不高,且通常与特定类型的食品(如霉变的谷物、坚果等)有关。
综上所述,根据各个选项的特点和我国食物中毒的统计数据,可以确定细菌性食物中毒是发生次数和中毒人数最多的食物中毒类型。
因此,答案是A. 细菌性食物中毒。
A. 吸收氮/食物氮
B. 吸收氮/储留氮
C. 储留氮/吸收氮
D. 食物氮/吸收氮
解析:蛋白质消化率是用来衡量食物蛋白质被消化吸收效率的一个指标。以下是各个选项的解析:
A. 吸收氮/食物氮:这个选项是正确的。蛋白质消化率通常是通过比较食物中氮的总量(食物氮)与消化过程中被吸收的氮量(吸收氮)来计算的。这个比例反映了食物蛋白质的可利用性。
B. 吸收氮/储留氮:这个选项不正确。储留氮是指身体保留的氮量,而蛋白质消化率主要关注的是食物蛋白质被消化吸收进入血液的程度,而不是身体最终保留的氮量。
C. 储留氮/吸收氮:这个选项也不正确。虽然储留氮和吸收氮都涉及蛋白质的利用,但蛋白质消化率是衡量消化吸收的过程,而不是身体保留蛋白质的效率。
D. 食物氮/吸收氮:这个选项的分子和分母位置反了,因此不正确。计算蛋白质消化率时,应该是吸收氮(分子)除以食物氮(分母)。
因此,正确答案是A,因为它正确地反映了蛋白质消化率的计算方法,即食物中的氮有多少比例被消化吸收。
A. 个人对健康信念持有的态度
B. 个人获取、理解、处理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并利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有利于提高和维护自身健康决策的能力
C. 个人获取、处理和理解食物和营养的基本信息,并运用这些信息做出正确健康决策的能力
D. 个人对于健康知识达到基本了解的程度
E. 个人采纳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的程度
解析:选项A:这个选项描述的是个人对健康信念持有的态度,虽然态度对健康有影响,但它并不全面涵盖健康素养的全部内容。
选项B:这是正确答案。健康素养不仅仅是知识层面的了解,它强调个人在获取、理解健康相关信息和服务的基础上,能够有效利用这些信息做出有利于自身健康维护和提升的决策。
选项C:这个选项虽然接近健康素养的定义,但它仅限于食物和营养的信息,而健康素养是一个更广泛的概念,不仅限于营养。
选项D:这个选项只强调了健康知识的了解层面,而没有涉及到如何利用这些知识做出决策,因此不够全面。
选项E:这个选项描述的是个人采纳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程度,这是健康素养可能产生的结果,但并不是健康素养本身的定义。
为什么选B:选项B全面准确地描述了健康素养的含义,它不仅包括对健康信息的获取和理解,还包括处理这些信息并利用它们做出有利于健康的决策的能力。这个定义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素养的描述,强调了健康素养是一个多维度的能力,是维护和促进个人健康的关键。
A. 86
B. 124
C. 156
D. 182
解析:这道题是关于碳水化合物含量的计算题。首先,我们知道午餐中应含有碳水化合物120克,而馒头中含碳水化合物66%。我们需要计算出应该吃多少克的馒头才能满足这个需要。
首先,我们可以计算出馒头中碳水化合物的含量:66% * x = 120克,其中x为馒头的重量。解方程得到x = 120克 / 0.66 ≈ 181.82克。
因为题目要求是四舍五入的整数,所以应该吃182克的馒头才能满足午餐中碳水化合物的需要。
A. 膳食中的磷酸盐
B. 蛋类中存在的卵黄高磷蛋白
C. 胃酸分泌减少
D. 肉、鱼、禽类中含有的肉类因子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非血红素铁吸收影响因素的选择题。我们来逐一分析各个选项,并解释为什么选择D作为正确答案。
A. 膳食中的磷酸盐:磷酸盐通常与非血红素铁结合,形成不易被人体吸收的化合物,从而抑制非血红素铁的吸收。因此,这个选项是不利于非血红素铁吸收的。
B. 蛋类中存在的卵黄高磷蛋白:卵黄高磷蛋白是蛋类中的一种成分,它也能与非血红素铁结合,降低其生物利用率,从而不利于非血红素铁的吸收。所以,这个选项同样是不利于非血红素铁吸收的。
C. 胃酸分泌减少:胃酸在铁的溶解和吸收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胃酸分泌减少会导致铁的溶解度降低,进而影响其吸收。因此,这个选项也是不利于非血红素铁吸收的。
D. 肉、鱼、禽类中含有的肉类因子:肉类因子(如肉因子、氨基酸、肽等)能够促进非血红素铁的吸收。这些因子能够增加铁的溶解度,改善其在肠道中的吸收环境,从而提高非血红素铁的生物利用率。因此,这个选项是促进非血红素铁吸收的。
综上所述,肉、鱼、禽类中含有的肉类因子是促进非血红素铁吸收的关键因素。因此,正确答案是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