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政策
B、 营养教育
C、 行为
D、 食物营养
答案:D
解析:选项解析:
A. 政策 - 指的是政府或相关机构通过制定和实施法律、规章、制度等手段来影响和指导人们的行为,以达到改善营养状况的目的。这通常涉及更宏观的层面,如食品安全标准、营养政策等。
B. 营养教育 - 是指通过教育手段提高人们的营养知识水平,改变其营养观念,进而影响其饮食行为。这是一个知识传播和认知改变的过程。
C. 行为 - 指的是直接干预个体的饮食行为,如通过制定饮食计划、提供营养指导等方式来帮助人们改善饮食习惯。
D. 食物营养 - 指的是通过改善食物的营养成分和结构来直接提高膳食的营养价值,从而减少营养缺乏病。
为什么选D: 题目中提到的“改变人们的膳食结构”直接关联到食物本身的营养组成和搭配,即食物营养的范畴。通过调整食物供给,优化膳食结构,可以直接增加人群对必需营养素的摄入,减少营养缺乏的风险。因此,这种干预策略属于“食物营养”。而其他选项虽然与改善营养状况有关,但并不直接针对膳食结构的改变。
A、 政策
B、 营养教育
C、 行为
D、 食物营养
答案:D
解析:选项解析:
A. 政策 - 指的是政府或相关机构通过制定和实施法律、规章、制度等手段来影响和指导人们的行为,以达到改善营养状况的目的。这通常涉及更宏观的层面,如食品安全标准、营养政策等。
B. 营养教育 - 是指通过教育手段提高人们的营养知识水平,改变其营养观念,进而影响其饮食行为。这是一个知识传播和认知改变的过程。
C. 行为 - 指的是直接干预个体的饮食行为,如通过制定饮食计划、提供营养指导等方式来帮助人们改善饮食习惯。
D. 食物营养 - 指的是通过改善食物的营养成分和结构来直接提高膳食的营养价值,从而减少营养缺乏病。
为什么选D: 题目中提到的“改变人们的膳食结构”直接关联到食物本身的营养组成和搭配,即食物营养的范畴。通过调整食物供给,优化膳食结构,可以直接增加人群对必需营养素的摄入,减少营养缺乏的风险。因此,这种干预策略属于“食物营养”。而其他选项虽然与改善营养状况有关,但并不直接针对膳食结构的改变。
A. 0.4~7%
B. 10~15%
C. 15~20%
D. 21~25%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谷类中脂肪含量的问题。我们需要根据谷类食物的一般营养特性来判断哪个选项是正确的。
分析谷类食物的脂肪含量:
谷类食物,如大米、小麦、玉米等,是主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主要提供碳水化合物,同时也含有一定量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
相较于肉类,谷类食物的脂肪含量通常较低。
对比选项中的脂肪含量范围:
A选项(0.4~7%):这个范围符合谷类食物中脂肪含量的常规认知,即相对较低。
B选项(10~15%):这个范围偏高,更接近于某些肉类或坚果类食物的脂肪含量。
C选项(15~20%):同样偏高,不符合谷类食物的特性。
D选项(21~25%):这个范围非常高,远超过谷类食物中脂肪含量的实际情况。
确定正确答案:
根据谷类食物的特性和各选项的对比,可以确定A选项(0.4~7%)是正确的,因为它准确地反映了谷类食物中脂肪含量的常规范围。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A(0.4~7%),因为这个范围准确地描述了谷类食物中脂肪含量的实际情况。
A. 维生素A
B. 维生素B2
C. 维生素D
D. 钾
解析:选项A:维生素A,主要与视觉功能、免疫功能、上皮细胞维护等相关。缺乏维生素A可能会导致夜盲症、干眼症、皮肤干燥等问题,但并不是口腔溃疡反复发作的主要原因。
选项B:维生素B2,又称为核黄素,是多种酶的辅因子,参与身体的能量代谢和细胞功能的维持。维生素B2的缺乏常会导致皮肤黏膜受损,包括唇炎、舌炎和口腔溃疡等症状。因此,口腔溃疡反复发作可能与维生素B2的缺乏有关。
选项C:维生素D,主要与钙、磷的代谢和骨骼健康相关。缺乏维生素D会导致佝偻病、骨软化症等问题,但与口腔溃疡的关联不大。
选项D:钾,是人体必需的矿物质之一,主要功能是维持细胞内液的电解质平衡和正常神经、肌肉功能。钾的缺乏可能会导致肌肉无力、心律失常等问题,但并不是引起口腔溃疡的原因。
因此,正确答案是B:维生素B2。口腔溃疡反复发作可能是由于维生素B2的缺乏,因为维生素B2对于维护黏膜健康至关重要,其不足容易导致黏膜受损,从而引发口腔溃疡等问题。
A. 5%~9%
B. 10%~19%
C. 20%~25%
D. 30%~35%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人体在不同环境下能量供应比例的问题。我们需要分析在高原环境下,人体脂肪供能的比例。
理解高原环境对人体的影响:高原环境氧气稀薄,人体为了适应这种环境,会调整其能量供应方式。在高海拔地区,由于氧气供应不足,人体需要更高效地使用能量,这时脂肪作为一种高效的能量储备,其供能比例会增加。
分析选项:
A选项(5%~9%):这个比例远低于高原环境下人体可能达到的脂肪供能比例,因为高原环境下人体需要更多依赖脂肪来提供能量。
B选项(10%~19%):虽然这个比例比A选项高,但仍然不足以反映高原环境下脂肪供能的实际情况。
C选项(20%~25%):这个比例仍然偏低,不符合高原环境下人体对能量的需求调整。
D选项(30%~35%):这个比例较高,符合高原环境下人体为了应对缺氧环境而增加脂肪供能比例的生理反应。
确定答案:根据高原环境下人体生理反应的常识,以及各个选项提供的比例范围,可以确定D选项(30%~35%)是正确的。这个比例反映了在高原环境下,人体为了更有效地利用氧气和能量,会增加脂肪供能的比例。
综上所述,答案是D,因为在高原环境下,人体脂肪供能的比例可达到30%~35%,以适应缺氧环境。
A. 具体的膳食食谱
B. 食物的分类概念
C. 每日必需的食物摄入量
D. 较理想的膳食模式
解析:选项A:具体的膳食食谱,指的是为居民提供详细的每日饮食计划,平衡膳食宝塔并不提供这样的具体信息。
选项B:食物的分类概念,虽然平衡膳食宝塔包含了食物的分类,但其目的不是为了提出食物的分类概念,而是更宏观的指导饮食。
选项C:每日必需的食物摄入量,平衡膳食宝塔确实涉及了食物摄入量,但它更多的是一个指导框架,而不是具体的量化的摄入量标准。
选项D:较理想的膳食模式,这是正确答案。中国营养学会提出的平衡膳食宝塔旨在指导居民形成一个较为理想的膳食模式,即通过膳食宝塔的不同层级来推荐各种食物的大致摄入比例,以促进营养均衡,维护健康。
选择D的原因是平衡膳食宝塔是一个膳食指导工具,它通过将食物分为几个层次,建议居民在日常饮食中应如何选择和搭配食物,以达到营养均衡的目的。它并不提供具体的食谱或摄入量,而是给出一个理想膳食的大致框架或模式,帮助居民理解和实施均衡饮食的理念。
A. 旺火急炒
B. 文火急炒
C. 文火煨
D. 文火煮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食品烹饪与营养素损失之间关系的问题。我们需要分析不同烹饪方法对营养素保留的影响,以确定哪种方法最能减少营养素的损失。
选项A:旺火急炒:
旺火急炒能够迅速提高食材的温度,短时间内完成烹饪过程。
这种烹饪方式有助于保持食材的鲜嫩和色泽,同时减少营养素因长时间高温加热而损失的风险。
特别是对于蔬菜等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材,旺火急炒能够更好地保留其营养价值。
选项B:文火急炒:
文火虽然火力较小,但“急炒”依然意味着烹饪时间较短。
然而,相较于旺火,文火在提升食材温度和完成烹饪过程方面效率较低。
这可能导致食材在烹饪过程中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损失营养素。
选项C:文火煨:
文火煨通常指用文火长时间炖煮食材。
这种烹饪方式适用于需要充分软化和入味的食材,但会显著增加营养素因长时间加热而损失的风险。
选项D:文火煮:
文火煮同样涉及长时间的加热过程。
虽然煮制方式可能适合某些食材,但它同样会增加营养素的损失。
综上所述,为了减少营养素的损失,最理想的烹饪方式是能够快速完成且保持食材原有营养价值的旺火急炒。因此,正确答案是A(旺火急炒)。这种方法既能在短时间内完成烹饪,又能最大限度地保留食材中的营养素。
A. 30%
B. 40%
C. 50%
D. 60%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鱼类新鲜度判定标准中的K值。
选项解析: A. 30% - 这个数值低于通常认为的鱼体开始腐败的K值标准。 B. 40% - 根据标准,K值大于40%时,鱼体开始腐败。 C. 50% - 这个数值虽然高于40%,但不是判定鱼体开始腐败的临界点。 D. 60% - 同样,这个数值高于40%,但不是标准中规定的腐败起始点。
为什么选B: K值(Karat value)是判定鱼类新鲜度的一个指标,它反映了鱼体中自溶作用产生的肌苷(HxR)和次黄嘌呤(Hx)的总量与肌苷(Adenosine)和次黄嘌呤(Hx)的总量之比。当K值小于或等于20%时,表明鱼体非常新鲜;当K值超过40%时,鱼体则被认为开始腐败。因此,根据这个标准,正确答案是B选项,即K值大于40%表示鱼体开始腐败。
A. 可重复性规则
B. 共同性规则
C. 统一规定
D. 达到统一
解析:这是一道定义判断类型的问题,我们需要分析标准的本质特征,并从给定选项中选择最符合这一特征的答案。
首先,理解标准的定义是关键。标准通常指的是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它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经有关方面协商一致,由主管机构批准,以特定形式发布,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这里,我们注意到“统一规定”是标准定义中的核心要素。
接下来,我们逐个分析选项:
A选项(可重复性规则):虽然标准确实涉及可重复性的事物,但“可重复性规则”并不完全概括标准的本质,因为它没有强调“统一”这一关键要素。
B选项(共同性规则):这个选项强调了共同性,但同样没有突出“统一规定”这一核心特征。共同性可能存在于多种规则之中,而标准更侧重于对这些规则进行统一。
C选项(统一规定):这个选项直接对应了标准定义中的核心要素,即“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它准确地反映了标准的本质特征。
D选项(达到统一):这个选项表述较为模糊,没有明确指出是“对什么”进行统一,因此不够具体和准确。
综上所述,C选项(统一规定)最符合标准的本质特征。
因此,答案是C。
A. 活鱼
B. 刚死的鱼
C. 僵直期刚过的鱼
D. 存放很久的鱼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食品加工的知识。正确答案是C:僵直期刚过的鱼。
解析:鱼在死后会经历僵直期,这个时候肌肉还没有完全松弛。在这个时候食用鱼肉,肉质会更加鲜嫩,口感更好。如果是活鱼,由于新鲜度太高,肉质会比较紧实;刚死的鱼则会有血液流出,影响口感;存放很久的鱼则会腐烂,不适合食用。
举个例子来帮助理解:就好比我们吃水果,有时候水果刚刚成熟的时候口感最好,比如香蕉,如果太熟了就会变得泥泞,不好吃;如果水果太生,口感也不好。所以,选择合适的时间食用食物,能够让我们享受到最佳的口感。
A. 固定保存
B. 0.05mol/L硫酸保存
C. 冷藏保存
D. 冷冻保存
解析:氮平衡实验是为了测定生物体摄入氮、排出氮以及体内沉积氮的量,以了解蛋白质代谢的情况。以下是各个选项的解析:
A. 固定保存:通常指的是用化学固定剂保存样本,但这不是收集粪便进行氮平衡实验的标准方法,因为它可能会改变粪便中氮的含量。
B. 0.05mol/L硫酸保存:这是正确的答案。使用硫酸保存粪便样本可以防止氮以氨的形式挥发,保持样本中氮含量的稳定,是进行氮平衡实验的常用方法。
C. 冷藏保存:虽然冷藏可以延缓样本的分解,但不足以完全防止氨的挥发,因此不是最佳选择。
D. 冷冻保存:冷冻可以长期保存样本,但在解冻过程中可能会破坏样本结构,且在冷冻过程中如果不加以适当的化学处理,氨的挥发仍然是一个问题。
选择B的原因是0.05mol/L硫酸保存可以有效地防止粪便样本中氮的损失,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硫酸可以抑制微生物活动,并且能够固定样本中的氮,避免氨的挥发,从而准确测定粪便中的含氮量。
A. 骨折、摔伤情况
B. 维生素D和钙的补充情况
C. 身高情况
D. 晒太阳情况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疾病诊断依据的选择题,旨在判断哪个病史不能作为判断骨软化病的依据。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骨软化病的基本特征。骨软化病主要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或钙、磷代谢障碍导致的骨基质不能正常矿化,进而引发骨骼软化、变形等症状。
现在,我们逐一分析各个选项:
A选项(骨折、摔伤情况):虽然骨折和摔伤不一定直接由骨软化病引起,但这些情况可能反映出骨骼的脆弱性,间接与骨软化病有关。在某些情况下,骨软化病患者可能更容易发生骨折或摔伤。然而,这并不是判断骨软化病的直接依据,但作为一个参考因素,它不应被完全排除。然而,在这个问题的语境下,它并不是“不能判断为骨软化病”的依据,所以我们先保留这个选项,继续分析其他选项。
B选项(维生素D和钙的补充情况):维生素D和钙是骨骼健康的关键因素。维生素D缺乏是导致骨软化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了解患者的维生素D和钙补充情况对于诊断骨软化病至关重要。
C选项(身高情况):身高是反映个体生长发育的一个指标,但它并不直接反映骨骼的矿化状态或维生素D、钙的代谢情况。因此,身高情况不能作为判断骨软化病的直接依据。
D选项(晒太阳情况):晒太阳是获取维生素D的重要途径。缺乏阳光照射可能导致维生素D缺乏,进而增加患骨软化病的风险。因此,了解患者的晒太阳情况对于评估其维生素D水平和诊断骨软化病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虽然A选项(骨折、摔伤情况)也不是直接判断骨软化病的唯一依据,但相比之下,C选项(身高情况)与骨软化病的直接关联性最弱。身高情况无法直接反映骨骼的矿化状态或维生素D、钙的代谢障碍,因此不能作为判断骨软化病的依据。
因此,答案是C:身高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