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维生素B1和B2
B、 维生素D和E
C、 维生素A和C
D、 维生素
E、 和K
答案:A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主食强化的相关知识。下面是对各个选项的解析:
A. 维生素B1和B2:这两种维生素是主食强化中常用的添加剂。维生素B1(硫胺素)和B2(核黄素)是水溶性维生素,对于能量代谢和神经系统功能至关重要。精白米面在加工过程中会损失这些维生素,因此需要通过强化来补充。
B. 维生素D和E:这两种维生素不是主食强化的常用添加剂。维生素D主要与钙的吸收和骨骼健康相关,而维生素E是一种抗氧化剂,通常通过植物油和其他食物摄入。
C. 维生素A和C:虽然这两种维生素对人体健康也很重要,但它们不是主食强化中的常用添加剂。维生素A主要与视力和免疫功能有关,而维生素C是一种抗氧化剂,有助于提高铁的吸收。
D. 维生素E:如前所述,维生素E不是主食强化的常用添加剂。
E. 维生素K和D:维生素K主要与血液凝固有关,而维生素D与钙的代谢相关,它们通常不由主食来强化。
为什么选这个答案: 选择A是因为维生素B1和B2是主食强化中常用的添加剂。精白米面的加工过程会损失这些重要的水溶性维生素,通过强化可以补充这些营养素,从而改善食物的营养价值,预防相关营养缺乏病。因此,正确答案是A。
A、 维生素B1和B2
B、 维生素D和E
C、 维生素A和C
D、 维生素
E、 和K
答案:A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主食强化的相关知识。下面是对各个选项的解析:
A. 维生素B1和B2:这两种维生素是主食强化中常用的添加剂。维生素B1(硫胺素)和B2(核黄素)是水溶性维生素,对于能量代谢和神经系统功能至关重要。精白米面在加工过程中会损失这些维生素,因此需要通过强化来补充。
B. 维生素D和E:这两种维生素不是主食强化的常用添加剂。维生素D主要与钙的吸收和骨骼健康相关,而维生素E是一种抗氧化剂,通常通过植物油和其他食物摄入。
C. 维生素A和C:虽然这两种维生素对人体健康也很重要,但它们不是主食强化中的常用添加剂。维生素A主要与视力和免疫功能有关,而维生素C是一种抗氧化剂,有助于提高铁的吸收。
D. 维生素E:如前所述,维生素E不是主食强化的常用添加剂。
E. 维生素K和D:维生素K主要与血液凝固有关,而维生素D与钙的代谢相关,它们通常不由主食来强化。
为什么选这个答案: 选择A是因为维生素B1和B2是主食强化中常用的添加剂。精白米面的加工过程会损失这些重要的水溶性维生素,通过强化可以补充这些营养素,从而改善食物的营养价值,预防相关营养缺乏病。因此,正确答案是A。
A. 骨骼变化
B. 血液变化
C. 消化系统变化
D. 代谢变化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佝偻病临床表现的选择题,我们需要分析各个选项与佝偻病主要症状的关联性。
首先,佝偻病主要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引起的体内钙、磷代谢紊乱,导致骨骼钙化不良的一种疾病。其核心问题在于骨骼系统的异常。
现在,我们逐个分析选项:
A. 骨骼变化:佝偻病的主要症状就是骨骼系统的异常,如颅骨软化、方颅、鸡胸样畸形、漏斗胸、O型腿或X型腿等。这些都属于骨骼变化,因此这个选项与佝偻病的主要临床表现高度相关。
B. 血液变化:虽然维生素D缺乏可能影响钙、磷的代谢,但血液变化并非佝偻病的主要或特异性临床表现。血液检查可能显示某些指标的异常,但这些并非佝偻病的直接症状。
C. 消化系统变化:佝偻病主要影响的是骨骼系统,而非消化系统。虽然长期的营养不均衡(如维生素D缺乏)可能对消化系统产生一定影响,但这并非佝偻病的主要临床表现。
D. 代谢变化:维生素D缺乏确实会导致钙、磷代谢异常,但代谢变化是一个更为宽泛的概念,并非特指佝偻病的临床表现。佝偻病的主要症状还是集中在骨骼系统的异常上。
综上所述,与佝偻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最为相关的是骨骼变化。因此,正确答案是A。
A. 碳水化合物
B. 蛋白质
C. 脂肪
D. 纤维素
解析:选项解析如下:
A. 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主要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它们在高温加工过程中不易形成杂环胺类化合物。
B. 蛋白质:蛋白质在高温加工过程中,尤其是煎、炸、烤等烹饪方式,容易发生热解反应,生成杂环胺类化合物。因此,蛋白质含量丰富的食品更容易产生杂环胺。
C. 脂肪:脂肪在高温加工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多环芳烃等有害物质,但与杂环胺类化合物的生成关系不大。
D. 纤维素:纤维素是一种多糖,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它在高温加工过程中也不易形成杂环胺类化合物。
为什么选这个答案: 选B,因为杂环胺类化合物主要是在蛋白质热解过程中产生的。在高温烹饪过程中,如煎、炸、烤等,蛋白质分解产生的氨基酸和其他含氮化合物可以发生环化反应,形成杂环胺。因此,蛋白质含量丰富的食品在高温加工时更容易产生杂环胺类化合物。
A. 暴露人群
B. 受众人群
C. 高危人群
D. 普通人群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在制订营养改善项目总计划时,应该考虑针对哪一类人群产生效果。正确答案是C:高危人群。
在制订营养改善项目总计划时,我们通常会选择一些高危人群,也就是那些容易出现营养不良问题的人群,比如儿童、孕妇、老年人等。因为这些人群更容易受到营养不良的影响,所以针对他们进行营养改善可以更有效地提高整体的营养水平,预防疾病的发生。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营养改善项目选择的是儿童作为目标人群,那么可以通过提供营养丰富的食物、开展营养教育等方式来改善他们的营养状况,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帮助儿童更好地发育,还可以为整个社会的健康水平做出贡献。
A. 细菌的分布
B. 细菌的结构特征
C. 细菌种类
D. 细菌的大小
解析:这是一道定义理解的问题。我们可以先理解题目中“细菌菌相”的定义,再逐个分析选项,根据定义来确定最合适的答案。
理解定义:细菌菌相是指共存于食品中的某种特性和相对数量的构成。这个“某种特性”在这里是关键,它决定了菌相的具体内容。
分析选项:
A选项(细菌的分布):分布描述了细菌在空间上的位置关系,而菌相更多关注的是细菌的种类和数量,而非其分布位置,所以A选项不符合。
B选项(细菌的结构特征):结构特征描述了细菌的形态和构造,这与菌相的定义不符,菌相不关注单个细菌的结构,而是关注其种类和数量,所以B选项不正确。
C选项(细菌种类):种类正好符合菌相定义中的“某种特性”,即共存于食品中的不同细菌种类及其相对数量,构成了食品的细菌菌相。所以C选项是合适的。
D选项(细菌的大小):大小描述了细菌的物理尺寸,这与菌相的定义不符,菌相关注的是细菌的种类和数量,而非其大小,所以D选项不正确。
综上所述,C选项(细菌种类)最符合“细菌菌相”的定义,是正确答案。
A. 维生素C
B. 维生素D
C. 锌
D. 铁
解析:选项A:维生素C,虽然对免疫系统和皮肤健康很重要,但它并不直接影响性成熟。
选项B:维生素D,对骨骼健康和钙的吸收至关重要,但与性成熟没有直接关系。
选项C:锌,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对生长发育、免疫系统以及生殖系统的正常发育都有重要作用。锌的缺乏会导致青春期发育迟缓,影响性成熟。
选项D: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重要成分,缺铁会导致贫血,但它并不直接影响性成熟。
因此,正确答案是C(锌),因为锌的缺乏会直接影响性成熟的过程。
A. ≥80cm
B. ≥78cm
C. ≥75cm
D. ≥70cm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中国女性肥胖判断标准的问题。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题目考察的是根据腰围来判断中国女性是否肥胖的标准。
分析选项:
A选项(≥80cm):这个选项表示腰围达到或超过80厘米时,可能被视为肥胖。
B选项(≥78cm):此选项设定的腰围标准略低于A选项,但不符合题目要求的肥胖判断标准。
C选项(≥75cm):同样,这个标准也低于A选项,不是官方或广泛认可的肥胖判断标准。
D选项(≥70cm):这个标准更低,显然不是用于判断中国女性肥胖的合适标准。
确定答案依据:
根据中国卫生部门和相关营养指南,通常使用腰围作为评估腹部肥胖的指标之一。对于中国女性而言,腰围达到或超过80厘米通常被认为是腹部肥胖或中心性肥胖的标志,这增加了患心血管疾病和其他健康问题的风险。
选择答案:
综合上述分析,A选项(≥80cm)是正确的肥胖判断标准,因为它符合中国女性腰围肥胖的官方和广泛认可的标准。
因此,正确答案是A(≥80cm)。
A. 40
B. 41
C. 43
D. 45
解析:首先,我们需要计算每餐的人日数,然后将它们相加得到总人日数。
早餐的人日数为30 * 30% = 9人日
午餐的人日数为50 * 40% = 20人日
晚餐的人日数为40 * 30% = 12人日
总人日数为9 + 20 + 12 = 41人日,所以答案是B。
举个生动有趣的例子来帮助理解:假设早餐、午餐和晚餐分别是早上吃苹果、中午吃三明治、晚上吃米饭。如果有30个人选择吃苹果,50个人选择吃三明治,40个人选择吃米饭,那么总共有41个人参与了这个调查。
A. 正常
B. 轻度缺乏
C. 无法判断
D. 中度缺乏
E. 重度缺乏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蛋白质营养状况的评价。
A. 正常:血清白蛋白的正常范围一般在35-50g/L,所以29g/L不在正常范围内,此选项不正确。
B. 轻度缺乏:血清白蛋白在29-34g/L范围内通常被认为是轻度缺乏,29g/L接近这个范围的最低限,因此这个选项是正确的。
C. 无法判断:根据血清白蛋白的数值,是可以对蛋白质营养状况做出初步判断的,所以此选项不正确。
D. 中度缺乏:血清白蛋白在21-28g/L被认为是中度缺乏,29g/L略高于此范围,因此此选项不正确。
E. 重度缺乏:血清白蛋白小于21g/L被认为是重度缺乏,29g/L明显高于此范围,因此此选项不正确。
综上所述,王先生的血清白蛋白为29g/L,根据上述标准,属于轻度缺乏,所以正确答案是B.轻度缺乏。
A. 营养素的种类及含量
B. 溶胀率
C. 食物利用率
D. 营养质量指数
E. 食物的抗氧化能力
解析:解析:食物营养价值的常用评价指标包括营养素的种类及含量、食物利用率、营养质量指数和食物的抗氧化能力。而溶胀率并不是评价食物营养价值的常用指标,因此答案选项B是正确的。
联想例子:想象你在超市购买水果时,通常会看到水果的营养成分表,上面列出了水果中的各种营养素含量,比如维生素C、纤维素等。这些营养素的种类及含量就是评价食物营养价值的重要指标之一。而食物利用率则是指人体摄入食物后能够有效利用其中营养物质的比例,这也是评价食物营养价值的重要指标之一。另外,营养质量指数和食物的抗氧化能力也是评价食物营养价值的重要指标。而溶胀率并不是常用的评价指标,因此不包括在内。
A. 15~20名符合特定条件的目标人群,2个小时
B. 15~20名符合特定条件的目标人群,1个小时左右
C. 6~10名符合特定条件的目标人群,2个小时
D. 3~5名符合特定条件的目标人群,1个小时左右
E. 6~10名符合特定条件的目标人群,1个小时左右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组织小组讨论时适宜的人数和时间选择的问题。我们需要根据小组讨论的特点和效率来评估各个选项的合理性。
选项分析:
A选项(15~20名符合特定条件的目标人群,2个小时):人数过多可能导致讨论难以控制,且时间偏长可能影响参与者的注意力和讨论效率。
B选项(15~20名符合特定条件的目标人群,1个小时左右):虽然时间较为合理,但人数仍然偏多,可能影响讨论的深度和参与度。
C选项(6~10名符合特定条件的目标人群,2个小时):人数较为合理,但时间过长可能导致讨论内容过于冗长或偏离主题。
D选项(3~5名符合特定条件的目标人群,1个小时左右):人数过少可能限制讨论的多样性和全面性。
E选项(6~10名符合特定条件的目标人群,1个小时左右):人数适中,既能保证讨论的多样性和全面性,又能确保讨论的效率和深度;时间也恰到好处,既能充分讨论又不至于冗长。
选择理由:
小组讨论的人数不宜过多,否则可能导致讨论难以控制,每个人的发言机会减少,且容易偏离主题。6~10人是一个较为合理的人数范围,既能保证讨论的多样性,又能确保讨论的效率和参与度。
讨论时间也不宜过长或过短。时间过长可能导致参与者疲劳或失去兴趣,时间过短则可能无法充分讨论和深入交流。1个小时左右的时间通常能够满足小组讨论的需要,既能充分讨论又能保持参与者的注意力和兴趣。
综上所述,E选项(6~10名符合特定条件的目标人群,1个小时左右)是组织小组讨论时适宜的人数和时间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