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不能解决哪些问题
B、 能迅速解决问题
C、 跟着咨询师做即可
D、 一定会越做越好
答案:A
解析:解析:应确保求助者了解以下内容:什么是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如何进行、心理咨询主要解决什么问题、心理咨询不能解决什么问题等。
A、 不能解决哪些问题
B、 能迅速解决问题
C、 跟着咨询师做即可
D、 一定会越做越好
答案:A
解析:解析:应确保求助者了解以下内容:什么是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如何进行、心理咨询主要解决什么问题、心理咨询不能解决什么问题等。
A. 顺从
B. 非评判性
C. 有指导性
D. 积极
解析:解析:心理咨询师在与求助者会谈时,只能持一种非评判性态度;表达“理解〞〞,是最中性化的和非评判性的态度,而不是顺从等其他态度。
A. 求助者的心理测验结果
B. 求助者有虐待儿童行为
C. 咨患双方在咨询中建立恋爱关系
D. 求助者患有危及生命的传染病
解析:解析:需要保密的内容包括:心理咨询过程中求助者暴露的内容、心理咨询过程中与求助者的接触过程。保密例外有:求助者同意将保密信息透露给他人;司法机关要求心理咨询师提供保密信息;出现针对心理咨询师的伦理或法律诉讼,比如咨访恋爱,建立了多重关系;心理咨询中出现法律规定的保密问题限制,如报告虐待儿童、老人等;求助者可能对自身或他人造成即刻伤害或死亡威胁的;求助者患有危及生命的传染性疾病。
A. 以临床观察为主
B. 以心理测验结果为主
C. 以会谈内容为主
D. 重新会谈和测评
解析:解析:测量结果如果与临床观察、会谈法的结论相左,不可轻信任何一方,必须重新进行会谈,然后再进行测评。
A. 公众
B. 社交
C. 个人
D. 亲密
解析:解析:与求助者会谈时,保持正常社交距离,保持正常的咨询位置;美国学者霍尔研究发现有四种人际距离(一)公众距离(12~25英尺):在正式场合、演讲或其他公共场合沟通时的人际距离,此时的沟通往往是单向的。(二)社交距离(4~12英尺):彼此认识的人之间的交往距离。商业交往多发生在这个距离上。(三)个人距离(1.5~4英尺):朋友之间的交往距离。此时,人们说话温柔,可以感知大量的体语信息。(四)亲密距离(0~18英寸):亲人、夫妻之间沟通和交往的距离。在此距离上,双方均可感受到对方的气味、呼吸、体温等私密性刺激。(注:1英尺=0.3048米,1英寸=25.4毫米)
A. 为适应新的生存环境而进行的咨询称为发展心理咨询
B. 因各种挫折引起行为问题而进行的咨询称为发展心理咨询
C. 因心理健康水平下降而进行的咨询称为健康心理咨询
D. 为突破个人弱点而进行的咨询称为发展心理咨询
解析:解析:当一个精神正常的人,因各类刺激引起焦虑、紧张、恐惧、抑郁等情绪问题,或者因各种挫折引起行为问题,并且影响其正常社会功能的发挥,这时所要进行的心理咨询是健康心理咨询。发展咨询,指在个人成长的各个阶段,每个人都可能产生困惑和障碍,通过咨询使个人达到更佳的状态,了解并开发潜能。
A. 封闭式问题
B. 修饰性反问
C. 开放式问题
D. 责备性问题
解析:解析:多重选择性问题是封闭性问题,使我们获得的信息受到限制。其他类型:1.修饰性反问:这类问题实际上并不构成问题,因为它不需要回答也无法回答。常常使会谈陷入僵局。2.责备性问题:这是以反问形式责备求助者。3.开放性问题:指不能那么轻易地只用一个简单的“是”、“不是“或者其他一个简单的词或数字来回答的问题。
A. 心理咨询对某些问题不一定能起作用
B. 与心理有关系的问题都能彻底解决
C. 心理咨询师要对解决求助者的心理问题作承诺
D. 心理咨询师要对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供指导
解析:解析: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师协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协助”二字表明心理咨询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求助者是否有主动参与的态度和行动,而非咨询师做出解决问题的承诺。心理咨询是一个过程,有些问题不是1~2次的交谈就能解决的,有时会有迂回曲折甚至反复,也有些问题甚至是难以完美地解决的。
A. 人格特征
B. 认知模式
C. 家庭教养
D. 躯体疾病
解析:解析:引发求助者心理问题的生物方面的因素有生理功能的改变、躯体疾病,生理特征如年龄和性别等。家庭教养属于社会性因素,认知模式、人格特征属于心理因素。
A. 掩饰性反问
B. 修饰性反问
C. 解释性问题
D. 责备性问题
解析:解析:这属于修饰性反问,它不需要回答也无法回答,把所谈的内容引向空洞和抽象的评价,而离开具体问题。题干的提问无掩盖内心体验、真实想法等的意图,且常见的不恰当提问方式主要包括“为什么⋯”的问题、多重选择性问题、多重问题、修饰性反问、责备性问题、解释性问题,故排除掩饰型反问。其他类型:1.责备性问题。这是以反问形式责备求助者。这对推动会谈没任何好作用,所以在咨询中应严加杜绝。2.解释性问题。这是心理咨询师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而不是推动当事人去自我探索。
A. 掌握并能够熟练使用各种理论方法
B. 深入了解并记录求助者的行为模式
C. 深入了解并记录求助者的人格特点
D. 熟练掌握初诊接待的各项操作步骤
解析:解析:为了能将紧张情绪降至最低点,在出诊之前,可按初诊接待的操作步骤进行练习,直到熟练自如为止。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增加见习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