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重复
B、 情感反应
C、 解释
D、 自我开放
答案:D
A、 重复
B、 情感反应
C、 解释
D、 自我开放
答案:D
A. 概括性
B. 抽象性
C. 直接性
D. 情境性
A. 需要
B. 价值条件
C. 自我
D. 动机
A. 行动者
B. 观察者
C. 内控者
D. 外控者
解析:解析:美国心理学家罗特提出来的控制点理论表示,对一些人来说,个体生活中多数事情的结果是个人不能控制的各种外部力量的作用造成的,认为个人的努力无济于事,这种人倾向于放弃对自己生活的责任,他们的控制点在个体的外部,称为外控者。而对内控者而言,他们认为个人生活中多数事情的结果取决于个体在做这些事情时的努力程度,自己能够对事情的发展与结果进行控制。
A. 2013年05月01日
B. 2012年10月26日
C. 2015年03月01日
D. 2018年01月01日
A. 警觉
B. 搏斗
C. 惊吓
D. 衰竭
解析:解析:1.警觉阶段的生理、生化指标在表面上恢复正常,外在行为平复,但这是一种表面现象,是一种被控制状态;2.由于压力的长期存在,能量几乎耗尽(exhAustion),这时已无法继续去抵抗压力。如果进入第三阶段时,外在压力源基本消失,或个体的适应性已经形成,那么,经过相当时间的休整和养息,仍能康复。如果压力源仍然存在,个体仍不能适应,那么,一个能量资源已经耗尽而仍处在压力下的人,就必然发生危险,这时,疾病和死亡的发生都是可能的。
A. 治疗过程不能被重复
B. 以可观察的行为作为评价治疗效果的标准
C. 注重形成靶行为的现实原因和历史原因
D. 依据实验研究,从中引申出假设和治疗技术
A. 思维中断
B. 思维鸣响
C. 思维奔逸
D. 语词新作
A. 自我
B. 镜我
C. 本我
D. 超我
解析:解析:人格的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本我”代表追求生物本能欲望的人格结构部分,是人格的基本结构,是人格中的一个永存的成分,在人一生的精神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自我“按着”现实原则”而起作用,“自我”的一部分通过与外界环境的接触和后天的学习获得特殊的发展。“超我”代表良心或道德力量的人格结构部分,他的活动遵循“道德原则”。镜我是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米德认为,我们所隶属的社会群体是我们观察自己的一面镜子。
A. 情绪状态
B. 个性特征
C. 所处的情境
D. 过去的经验
A. 癔症性失明
B. 癔症性漫游
C. 癔症性遗忘
D. 癔症性假性痴呆
解析:解析:分离性障碍又称癔症性精神障碍,是癔症较常见的表现形式,包括癔症性意识障碍、情感爆发、癔症性假性痴呆、癔症性遗忘、癔症性身份障碍、癔症性漫游、癔症性精神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