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分枝杆菌>细菌芽胞>亲水病毒>细菌繁殖体>朊病毒>真菌>亲脂病毒
B、 朊病毒>细菌芽胞>分枝杆菌>亲水病毒>真菌>细菌繁殖体>亲脂病毒
C、 朊病毒>细菌芽胞>真菌>分枝杆菌>亲水病毒>细菌繁殖体>亲脂病毒
D、 含脂病毒>细菌芽胞>分枝杆菌>朊病毒>真菌>细菌繁殖体>亲水病毒
答案:B
解析: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行业标准 WS/T367-2012《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1.4.4.3 微生物对消 毒因子的敏感性一般认为,微生物对消毒因子的敏感性从高到低的顺序为: 亲脂病毒(有脂质膜的 病毒) ,例如乙型肝炎病毒、流 感病毒等; 细菌繁殖体;真菌; 亲水病毒(没有脂质包膜的病毒) ,例如甲型肝 炎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等; 分枝杆菌, 例如结核分枝杆菌、龟分枝杆菌等; 细菌芽胞,例如炭疽杆菌芽孢、枯草杆菌芽孢等;朊病毒。
A、 分枝杆菌>细菌芽胞>亲水病毒>细菌繁殖体>朊病毒>真菌>亲脂病毒
B、 朊病毒>细菌芽胞>分枝杆菌>亲水病毒>真菌>细菌繁殖体>亲脂病毒
C、 朊病毒>细菌芽胞>真菌>分枝杆菌>亲水病毒>细菌繁殖体>亲脂病毒
D、 含脂病毒>细菌芽胞>分枝杆菌>朊病毒>真菌>细菌繁殖体>亲水病毒
答案:B
解析: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行业标准 WS/T367-2012《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1.4.4.3 微生物对消 毒因子的敏感性一般认为,微生物对消毒因子的敏感性从高到低的顺序为: 亲脂病毒(有脂质膜的 病毒) ,例如乙型肝炎病毒、流 感病毒等; 细菌繁殖体;真菌; 亲水病毒(没有脂质包膜的病毒) ,例如甲型肝 炎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等; 分枝杆菌, 例如结核分枝杆菌、龟分枝杆菌等; 细菌芽胞,例如炭疽杆菌芽孢、枯草杆菌芽孢等;朊病毒。
A. 经血管介入性操作,发热>38℃,局部有压痛,无其它原因可解释
B. 导管尖端培养和/或血液培养分离出有意义的病原微生物
C. 痰培养阳性
D. 双侧同时取血培养,培养出同种细菌
解析:解析:关于印发《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的通知, 卫医发[2001]2 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办公厅二○○一年一月三日印发并实施。“血液系统-血 管相关性感染”静脉穿刺部位有脓液排出, 或有 弥散性红斑(蜂窝组织炎的表现); 沿导管的皮下走行部位出现疼痛性弥散性红斑并除外理化因素所致;经血管介入 性操作, 发热>38℃, 局部有压痛, 无其它原因可解释; 导管尖端培养和/或血液 培养分离出有意义的病原微生物;导管管尖培养其接种方法应取导管尖端 5cm , 在血平板表面往返滚动一 次, 细菌菌数≥15cfu/平板即为阳性; 从穿刺部位抽血 定量培养,细菌菌数≥100cfu/ml ,或细菌菌数 相当于对侧同时取血培养的 4 -10 倍;或对侧同时取血培养出同种细菌。
A. 正确
B. 错误
A. 手被感染性物质污染时
B. 处理传染病病人污染物之后
C. 直接为传染病病人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时
D. 为病人进行身体检查前
E. 接触特殊易感病人前
解析:解析: 根据《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WS/T313 一 2019 ,6 洗手与卫生手消毒 6.1 洗手与卫生手消毒指征6.1.2 下列情况应洗手: a)当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 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b)可能接触艰难梭菌、肠道 病毒等对速干手消毒剂不敏感 的病原微生物时。6.1.4 下列情况时医务人员应先洗手,然后进行卫生手消毒: a )接触传染病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b)直接 为传染病患者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患者污物之后。
A. 控制感染源
B. 切断传播途径
C. 积极救治患者
D. 不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A. 自然通风
B. 宜采取机械通风
C.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
D. 获得卫生部消毒产品卫生许可批件的空气消毒器
E. 化学消毒
解析:解析: 《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行业标准 WS/T368-2012 ,2012-04-05 发布。 7.1 有人情况下可选用下列方法空气消毒: a)普通病房首选自然通风; 自然通风不良, 宜采取机械通 风; b)集中空调通风系统;c)循环风紫外线空气消毒器或静电吸附式空气消毒器或其他获得卫生部消 毒产 品卫生许可批件的空气消毒器; d)空气洁净技术; e)获得卫生部消毒产品卫生许可批件、对人体 健康无损害的其他空气毒产品。
A. 正确
B. 错误
解析:解析: 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十八条 对患有肺结核、麻风病、 流行性腮腺炎、风疹、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等传染病的病人或者病原携带者予以必要的隔离治疗,直至医疗保健机构证明其不 具有传染性时,方可恢复工作。
A. 正确
B. 错误
A. 乳胶手套
B. 医用防护口罩
C. 防护服
D. 鞋套
A. 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及医院环境卫生管理;
B. 严格实施隔离措施;
C. 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D. 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E. 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A. 环境消毒
B. 合理使用抗菌素
C. 洗手
D. 隔离传染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