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感染管理小组由门急诊负责人担任组长,人员应包括医师和护士,小组成员为本区域内相对固定人 员,应至少配备医院感染管理兼职人员一名
B、 门急诊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应依据医疗保健相关感染特点和门急诊医疗工作实际,制定门急诊医院感 染管理相关制度、计划、措施和流程,开展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C、 门急诊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负责组织工作人员开展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宜对患者及陪同 人员开展相应的宣传教育
D、 门急诊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应接受医疗机构对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与指导,但不需要落实医院感染管理相关改进措施,评价改进效果
答案:D
解析:解析: 《医疗机构门急诊医院感染管理规范》WS/T 591—2018 。4.1.4 门急 诊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应接受 医疗机构对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与指导,落实医院感染管理相关改进措施,评价改进效果, 做好相应记录。
A、 感染管理小组由门急诊负责人担任组长,人员应包括医师和护士,小组成员为本区域内相对固定人 员,应至少配备医院感染管理兼职人员一名
B、 门急诊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应依据医疗保健相关感染特点和门急诊医疗工作实际,制定门急诊医院感 染管理相关制度、计划、措施和流程,开展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C、 门急诊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负责组织工作人员开展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宜对患者及陪同 人员开展相应的宣传教育
D、 门急诊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应接受医疗机构对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与指导,但不需要落实医院感染管理相关改进措施,评价改进效果
答案:D
解析:解析: 《医疗机构门急诊医院感染管理规范》WS/T 591—2018 。4.1.4 门急 诊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应接受 医疗机构对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与指导,落实医院感染管理相关改进措施,评价改进效果, 做好相应记录。
A. 正确
B. 错误
A. 棉球、棉签、引流棉条、纱布及其他各种敷料
B. 使用后的输液器
C.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废弃的病原体培养基
D. 采血针
E. 被患者血液污染的废弃的被服
A. 面部烧伤患者予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治疗第 3 日出现发热,体温 38.9℃,痰多,为黄色脓痰,肺部 CT 示双肺斑片状阴影
B. 脑外伤患者术后予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术后第 2 小时出现发热,PCT0.5ng/ml ,双肺可闻及湿啰音
C. 患者呼吸机辅助呼吸 5 日后病情好转撤机,撤机第 4 日出现发热,体温 38.2℃,PCT0.5ng/ml ,痰培养 结果为铜绿假单胞菌
D. 患者在全身麻醉下行“胃癌治术”,术后第 2 日出现发热,体温 38.7℃,双肺可闻及湿啰音
解析:解析: 《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WS/T 509—2016 。3.7 呼 吸机相关肺炎 VAP,建立人 工气道(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并接受机械通气时所发 生的肺炎,包括发生肺炎 48 小时内曾经使用人 工气道进行机械通气者,不再强调建立人工气道的时间。
A. 鼠疫
B.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C. 霍乱
D.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E.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解析:解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2014 年) 》,第一章总则第三条本法规定的传染病分为 甲类、乙类和丙类。 甲类传染病是指: 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是指: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 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 登革热、 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 日咳、 白喉、 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A. 正确
B. 错误
解析:解析: 来自《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WS/T 367—2012),杀灭细菌芽孢必须采用灭菌方法,中、高水平消毒均不能杀灭芽孢。
A. 含氯消毒剂
B. 过氧乙酸
C. 过氧化氢
D. 碘类
E. 醇类
解析:解析: 根据《医疗机构环境表面清洁与消毒管理规范》(WS/T512—2016), 附录 C(规范性附录)环境表面常用消毒方法, 含氯消毒剂、二氧化氯、过氧乙酸、过氧化氢为高水平消毒剂,碘类、醇类为中水平消毒剂。
A. 早发现、早报告
B. 早隔离
C. 早治疗
D. 以上都对
解析:解析: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第 42 条规定:有关部门、医疗卫生 机构应当对传染病做到早 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切断传播途径, 防止扩散。
A. 每日一次常规清洁消毒
B. 每日一次常规清洁消毒,加大消毒剂的浓度
C. 增加清洁与消毒频率
D. 在清洁同一个清洁单元时,抹布可以重复浸泡于同一桶消毒液中
解析:解析: 《医疗机构环境表面清洁与消毒管理规范》WS/T 512—2016 。7.1 下 列情况应强化清洁与消毒, b)环境表面检出多重耐药菌,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 萄球菌(MRSA)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以及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 )等耐药菌。 7.3 强化清洁与消毒时,应增加清洁与消毒频率。
A. 正确
B. 错误
A. 废弃的疫苗、血液制品;
B. 废弃的免疫抑制剂;
C. 废弃的可疑致癌性药物;
D. 废弃的致癌性药物;
E. 废弃的抗生素、非处方类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