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1 年
B、 2 年
C、 3 年
D、 4 年
答案:C
A、 1 年
B、 2 年
C、 3 年
D、 4 年
答案:C
A. 观察患者手术部位切口情况
B. 出现分泌物时应进行微生物培养
C. 结合微生物报告及患者手术情况,对感染及时诊断、治疗、监测
D. 严格无菌操作和手卫生
E. 不必观察病人情况
解析:解析: 根据《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卫办医政发 „2010‟ 187 号)》, 三、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要点(二) 感染预防要点。 3.手术后。(1)医务人员接触患者手术部位或者 更换手术切口敷料前后应当进行 手卫生。(2)为患者更换切口敷料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 则及换药流 程。(3)术后保持引流通畅, 根据病情尽早为患者拔除引流管。(4)外科医师、 护士 要定时观察患者手术部位切口情况, 出现分泌物时应当进行微生物培养, 结合微生物报告及患者手 术情况,对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及时诊断、治疗和监测。
A. 1
B. 2
C. 3
D. 4
A. 10 例以上的医院感染暴发事件
B. 由于医院感染暴发直接导致患者死亡
C. 由于医院感染暴发导致 3 人以上人身损害后果
D. 5 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
E. 发生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现场检查
解析:解析: 《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第十八条,医疗机构经调查证实发生以下情 形时,应当于 12 小时内向所在地的县级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同 时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一)5 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 (二) 由于 医院感染暴发直接导致患者死亡; (三) 由于医院感染暴发导致 3人以上人身损害后果。
A. 正常产妇分娩后的胎盘应当归产妇所有
B. 正常产妇放弃或者捐献胎盘的,可以由医疗机构进行处臵
C. 正常产妇放弃的胎盘,医疗机构有权进行出售
D. 患传染病的孕妇分娩后,其胎盘必须由医疗机构进行消毒处理,并按照医疗废物进行处臵
A. 采血室
B. 换药室
C. 注射室
D. 门急诊手术室
E. 内镜室
解析:解析: 《医疗机构门急诊医院感染管理规范》WS/T591—2018 。中华人民共 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18 年 5 月 10 日发布, 2018 年 11 月 1 日实施。 8.预 防和控制感染的基本措施,8.5 环境及物体表面清洁消毒, 8.5.1c)高度环境污染 风险区域,包括采血室、换药室、穿刺室、注射室、耳鼻喉科诊室、妇科诊室、 感染性疾病诊室、肠道门诊、发热门(急)诊、门急诊手术室、 口腔科、血透室、 内镜 室等区域。
A. 温度应≥80℃,时间≥3min ,或 A0 值≥1000
B. 温度应≥80℃,时间≥3min ,或 A0 值≥2000
C. 温度应≥90℃,时间≥5min ,或 A0 值≥3000
D. 温度应≥90℃,时间≥5min ,或 A0 值≥4000
解析:解析: 根据《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2 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WS 310.2-2016 ,中华人民 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5 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处理的操 作流程(5.4.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 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于 2016 年 12 月 27 日发布, 2017 年 6 月 1 日实施。(2)5.4.3 湿热消毒方法的温 度、时间应符 合表 1 的要求。消毒后直接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湿热消毒温度应≥90℃, 时间≥5min ,或 A0 值≥3000;消毒后继续灭菌处理的, 其湿热消毒温度应≥90℃,时间≥1min ,或 A0 值≥600。
A. 正确
B. 错误
解析: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军用标准《GJB 7480-2012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指南》, 3.9 植入物:是指手术中被永久(≥30 天) 臵入患者的非人类来源的可臵入异物,如人工心脏瓣膜、非人源性血管移植物、机械心脏和人工关节等。
A. 正确
B. 错误
A. 标准预防+空气预防
B. 标准预防+飞沫预防
C. 标准预防+接触预防
D. 标准预防+普遍预防
解析:解析: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 行)》的通知, 卫办医政发[2011]5 号。(二) 严格实施隔离措施。医疗机构应 当对所有患者实施标准预防措施, 对确定或高度疑似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应当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实施接触隔离措施,预防多 重耐药菌传播。
A. 1 小时
B. 2 小时
C. 4 小时
D. 24 小时
解析:解析: (1)本题出自《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技术指南(2016 版) 》 1.2.6 责任报告单位和责 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 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按照甲类管理的传染病 病人或疑似病人时, 或发现其他传 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 应于 2 小时内完成网络报告或数据 交换。对其他乙 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应于 24 小时 内完成网络报告或数据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