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1 小时
B、 2 小时
C、 4 小时
D、 24 小时
答案:B
解析:解析: (1)本题出自《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技术指南(2016 版) 》 1.2.6 责任报告单位和责 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 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按照甲类管理的传染病 病人或疑似病人时, 或发现其他传 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 应于 2 小时内完成网络报告或数据 交换。对其他乙 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应于 24 小时 内完成网络报告或数据交换。
A、 1 小时
B、 2 小时
C、 4 小时
D、 24 小时
答案:B
解析:解析: (1)本题出自《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技术指南(2016 版) 》 1.2.6 责任报告单位和责 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 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按照甲类管理的传染病 病人或疑似病人时, 或发现其他传 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 应于 2 小时内完成网络报告或数据 交换。对其他乙 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应于 24 小时 内完成网络报告或数据交换。
A. 可重复使用的被感染朊病毒患者或疑似感染朊病毒患者的高度危险组织污染的中度和高度危险性物 品,可将使用后的物品浸泡于 1mol∕L 氢氧化钠溶液内作用 60min ,然后按 WS310.2 中的方法进行清 洗、消毒与灭菌
B. 被感染朊病毒患者或疑似感染朊病毒患者高度危险组织污染的低度危险物品和一般物体表面应用清 洁剂清洗,根据待消毒物品的材质采用 10000mg/L 的含氯消毒剂或 1mol/L 氢氧化钠溶液擦拭或浸泡 消毒,至少作用 15min,并确保所有污染表面均接触到消毒剂
C. 被朊病毒患者或疑似感染朊病毒患者高度危险组织污染的环境表面应用清洁剂清洗,采用 10000mg/L 的含氯消毒剂消毒,至少作用 15min
D. 为防止环境和一般物体表面污染,宜采用一次性塑料薄膜覆盖操作台,操作完成后按特殊医疗废物 焚烧处理
E. 被感染朊病毒患者或疑似朊病毒患者低度危险组织污染的低度危险物品、一般物体表面和环境表面 可只采取相应常规消毒方法处理
解析:解析: 根据《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WS/T367-2012)11.1.1 ,可重复使 用的被感染朊病毒患者或 疑似感染朊病毒患者的高度危险组织(大脑、硬脑膜、 垂体、眼、脊髓等组织) 污染的中度和高度 危险性物品, 可将使用后的物品浸泡 于 1mol∕L 氢氧化钠溶液内作用 60min ,然后按 WS310.2 中的方 法进行清洗、消 毒与灭菌。被感染朊病毒患者或疑似感染朊病毒患者高度危险组织污染的低度危 险 物品和一般物体表面应用清洁剂清洗, 根据待消毒物品的材质采用 10000mg/L 的含氯消毒剂或1mol/L 氢氧化钠溶液擦拭或浸泡消毒, 至少作用 15min,并确保 所有污染表面均接触到消毒剂。被朊病毒患者或疑似感染朊病毒患者高度危险组 织污染的环境表面应用清洁剂清洗, 采用 10000mg/L 的含氯消毒剂消毒, 至少作 用 15min 。为防止环境和一般物体表面污染, 宜采用一次性塑料薄膜覆盖 操作台, 操作完成后按特殊医疗废物焚烧处理。被感染朊病毒患者或疑似感染朊病毒患者 低度危险 组织(脑脊液、肾、肝、脾、肺、淋巴结、胎盘等组织) 污染的中度和 高度危险物品, 传播朊病毒 的风险还不清楚, 可参照上述措施处理。被感染朊病 毒患者或疑似朊病毒患者低度危险组织污染的 低度危险物品、一般物体表面和环境表面可只采取相应常规消毒方法处理。
A. 手术切口类别和手术创伤程度
B. 可能的污染细菌种类
C. 手术持续时间
D. 感染发生机会和后果严重程度及抗菌药物预防效果的循证医学证据
E. 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和经济学评估等
解析:解析: 国卫办医发„2015‟ 43 号附件《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 年版) 》。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第二条,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 性应用, (二)预防用药原则, 应根据手术 切口类别、手术创伤程度、可能的污 染细菌种类、手术持续时间、感染发生机会和后果严重程度、 抗菌药物预防效果 的循证医学证据、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和经济学评估等因素, 综合考虑决定是否 预防用抗菌药物。
A. 无创通气
B. 经鼻气管插管
C. 经口气管插管
D. 气管切开
解析:解析: 呼吸机相关肺炎应用机械通气治疗时应严格机械通气的指证, 急性呼 吸功能衰竭的病人采用无 创性通气进行处理时, 医院内肺炎少见。因此病人必须 进行机械通气时, 应根据病情严重程度, 尽 可能使用无创通气代替有创通气, 避免插管过程导致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危险。(李清杰,刘运喜.医院感染防控指南.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3 .432)
A. 通过特殊通风装置,使病区(房)的空气由清洁区向污染区流动
B. 病房压力高于室外压力
C. 病室与外界压差宜为-15pa
D. 缓冲间与外界压差宜为-30pa
E. 病室与外界压差宜为-20pa
A. 重复使用
B. 一用一清洁
C. 一用一消毒
D. 一用一灭菌
A. 常居菌
B. 病毒
C. 支原体
D. 暂居菌
解析:解析: 根据《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WS/T313-2019 3 术语和定义。暂居菌: 寄居在皮肤表层, 常规 洗手容易被清除的微生物。直接接触患者或被污染的物体表面时可获得,可通过手传播,与医院感染 密切相关。
A. 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
B. 住院期间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
C. 医务人员在医院内获的感染
D. 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
A. 医用外科口罩
B. 防护眼镜
C. 防护面罩
D. 墨镜
A. 清洁
B. 消毒
C. 手卫生
D. 个人防护
A. 分枝杆菌>细菌芽胞>亲水病毒>细菌繁殖体>朊病毒>真菌>亲脂病毒
B. 朊病毒>细菌芽胞>分枝杆菌>亲水病毒>真菌>细菌繁殖体>亲脂病毒
C. 朊病毒>细菌芽胞>真菌>分枝杆菌>亲水病毒>细菌繁殖体>亲脂病毒
D. 含脂病毒>细菌芽胞>分枝杆菌>朊病毒>真菌>细菌繁殖体>亲水病毒
解析: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行业标准 WS/T367-2012《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1.4.4.3 微生物对消 毒因子的敏感性一般认为,微生物对消毒因子的敏感性从高到低的顺序为: 亲脂病毒(有脂质膜的 病毒) ,例如乙型肝炎病毒、流 感病毒等; 细菌繁殖体;真菌; 亲水病毒(没有脂质包膜的病毒) ,例如甲型肝 炎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等; 分枝杆菌, 例如结核分枝杆菌、龟分枝杆菌等;细菌芽胞,例如炭疽杆菌芽孢、枯草杆菌芽孢等;朊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