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含氯消毒剂
B、 过氧乙酸
C、 过氧化氢
D、 碘类
E、 醇类
答案:DE
解析:解析: 根据《医疗机构环境表面清洁与消毒管理规范》(WS/T512—2016), 附录 C(规范性附录)环境表面常用消毒方法, 含氯消毒剂、二氧化氯、过氧乙酸、过氧化氢为高水平消毒剂,碘类、醇类为中水平消毒剂。
A、 含氯消毒剂
B、 过氧乙酸
C、 过氧化氢
D、 碘类
E、 醇类
答案:DE
解析:解析: 根据《医疗机构环境表面清洁与消毒管理规范》(WS/T512—2016), 附录 C(规范性附录)环境表面常用消毒方法, 含氯消毒剂、二氧化氯、过氧乙酸、过氧化氢为高水平消毒剂,碘类、醇类为中水平消毒剂。
A. 正确
B. 错误
解析:解析: (1)本题出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医院医用织物洗涤消毒技 术规范》(WS/T508- 2016)中洗涤设备的消毒( 6.2.1.1)。该标准 2015 年 6 月 2 日发布, 2016 年 1 月 1 月实施。(2)6.2.1.1 感染性织物每次投放洗涤设 备后,应立即选用有效消毒剂对其设备舱门及附近区域进行擦拭,消毒方法参照 WS/T 367 执行;使用水溶性包装袋时可不作消毒处理。
A. 过期的乙肝疫苗
B. 印模托盘
C. 压舌板
D. 皮肤清洁巾
A. 正确
B. 错误
A. 丢失
B. 流失
C. 泄漏
D. 扩散
A. 12h
B. 24h
C. 48h
D. 72h
A. 内镜使用后,宜每次清洗前测漏
B. 内镜消毒或灭菌前应进行彻底清洗
C. 确诊或疑似分枝杆菌感染患者使用过的内镜及附件,其消毒时间应遵循产品的使用说明
D. 采用浸泡灭菌的内镜应采用纯化水进行终末漂洗
E. 内镜应储存于清洁、干燥的环境中
解析:解析: 根据《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WS507—2016,6 清洗消毒操作规 程 6.1 基本原则 6.1.4 注意 事项如下: a) 内镜使用后应按以下要求测漏: 1)宜 每次清洗前测漏; 2)条件不允许时, 应至少 每天测漏 1 次。 b) 内镜消毒或灭菌 前应进行彻底清洗。 c )清洗剂和消毒剂的作用时间应遵循产品 说明书。确诊或 疑似分枝杆菌感染患者使用过的内镜及附件, 其消毒时间应遵循产品的使用说明。d)消毒后的内镜应采用纯化水或无菌水进行终末漂洗,采用浸泡灭菌的内镜应 采用无菌水进行终末 漂洗。 e) 内镜应储存于清洁、干燥的环境中。 f)每日诊疗 工作开始前,应对当日拟使用的消毒类 内镜进行再次消毒、终末漂洗、干燥后,方可用于患者诊疗。
A. 应充分引流,必要时拆除缝线,开放切口
B. 更换敷料时,应仔细清除异物和坏死组织
C. 经验使用特殊级抗菌药物直至感染好转
D. 若感染逐渐被控制,肉芽组织迅速生长,应及早消灭创面,缝合或植皮或皮瓣覆盖
解析: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军用标准《GJB 7480-2012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 制指南》4.4.4 已发生感染的切口处理: a) 应充分引流, 必要时拆除缝线,开 放切口; b) 更换敷料时, 应仔细清除异物和坏死组织; c) 脓性分泌物应做需氧 菌和厌氧菌的培养及药敏试验; d) 若感染逐渐被控制,肉芽组织迅速生长,应及早消灭创面,缝合或植皮或皮瓣覆盖。
A. 高度危险性物品
B. 中度危险性物品
C. 低度危险性物品
D. 无菌物品
E. 清洁物品
解析:解析: 根据《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WS/T367-20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 生行业标准)3 术语和定 义, 3.12 根据医疗器械污染后使用所致感染的危险性大 小及在患者使用之间的消毒或灭菌要求, 将 医疗器械其分为三类, 即高度危险性物品、中度危险性物品和低度危险性物品。
A. 应在术前日将毛发刮干净
B. 毛发不影响手术时可不用处理
C. 可选用刮刀刮除
D. 可用剪刀剪毛
E. 应缩短备皮与手术的时间
解析:解析: 根据《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卫办医政发 „2010‟ 187 号)》, 三、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要点(二) 感染预防要点。 1.手术前。(3)正确准备手术部位皮肤,彻底清 除手术切口部位和周围皮肤的污 染。术前备皮应当在手术当日进行, 确需去除手术部位毛发时, 应 当使用不损伤皮肤的方法,避免使用刀片刮除毛发。
A. 2022 年 12 月 26 日
B. 2023 年 1 月 1 日
C. 2023 年 1 月 8 日
D. 2023 年 1 月 28 日
解析:解析: (1)本题出自《关于印发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总体方案的通知》联防联控机制发„2022‟ 144 号。(2)《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实施“乙类乙管”总体方案》明确, 2023 年 1 月 8 日起,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实施“乙类乙管” 。依据传染病防治法,对新冠病毒感染者不再实行隔离措施,不再判定密切接触者; 不再划定高低风险区; 对新冠病毒感染者实施分级分类收 治并适时调整医疗保障政策; 检测策略调整为“愿检尽检”;调整疫情信息发布 频次和内容。依据国境卫生检疫法, 不再对入境人员和货物等采取检疫传染病管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