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医疗废物警示标识
B、 系中文标签
C、 标注医疗废物产生单位
D、 标注医疗废物产生日期
E、 标注医疗废物类别
答案:ABCDE
A、 医疗废物警示标识
B、 系中文标签
C、 标注医疗废物产生单位
D、 标注医疗废物产生日期
E、 标注医疗废物类别
答案:ABCDE
A. 浸泡于 1mol/L 氢氧化钠化钠溶液内,作用 30min
B. 浸泡于 2mol/L 氢氧化钠化钠溶液内,作用 30min
C. 浸泡于 1mol/L 氢氧化钠化钠溶液内,作用 60min
D. 浸泡于 2mol/L 氢氧化钠化钠溶液内,作用 60min
解析:解析: (1)本题出自《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WS/T 367-2012),该规 范于 2012 年 4 月 5 日发 布, 2012 年 8 月 1 日实施。(2)《医疗机构消毒技术 规范》(WS/T367-2012)“ 11.1.1 朊病毒消毒方法”中规定, 可重复使用的被 感染朊病毒或疑似感染朊病毒患者的高度危险组织(大脑、硬脑膜、 垂体、眼、脊髓等组织)污染的中度和高度危险性物品, 可选以下方法之一进行消毒灭菌,且灭菌 的严格程度逐步递增: a)将使用后的物品浸泡于 1mol/L 氢氧化钠溶液内作用 60min ,然后按 WS310.2 中的方法进行清洗、消毒与灭菌,压力蒸汽灭菌 应采用 134℃-138℃, 18min ,或 132℃, 30min, 或 121℃, 60min 。b)将使用 后的物品采用清洗消毒机或其他安全的方法去除可见污染物, 然后浸泡于 1mol/L 氢氧化钠溶液内作用 60min ,并臵于压力蒸汽灭菌 121℃, 30min;然后 清洗, 并按照一般程序灭菌。 c)将使用后的物品浸泡于 1mol/L 氢氧化钠溶液内作用 60min ,去除可见污染物, 清水 漂洗, 臵于开口盘内, 下排气压力蒸汽灭菌 器内 121℃灭菌 60min 或预排气压力蒸汽灭菌器 134℃ 灭菌 60min 。然后清洗,并按照一般程序灭菌。
A. 接触病人前后。
B. 无菌技术操作前。
C. 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之后。
D. 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
E. 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
解析:解析: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WS/T313-2019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 准。 6.1.1 下列情况医务人员应洗手和/或使用手消毒剂进行卫生手消毒: a)接 触患者前。 b)清洁、无菌操作前, 包括进行侵入性操作前。 c)暴露患者体液风险 后, 包括接触患者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等之后。 d)接触患者后。 e)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 包括接触患者周围的医疗相关器械、用具等物体表面后。
A. 吊销执业证书
B. 降级、撤职、开除
C. 警告
D. 罚款
A. 问讯
B. 预检分诊
C. 挂号
D. 候诊
A. 依据重力作用使损伤处的血液流出
B. 用肥皂水流动水冲洗伤口
C. 伤口处可以一挤一松
D. 伤口局部用碘伏消毒
A. 正确
B. 错误
解析:解析: (1)本题出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本法自 2004 年 12 月 1 日起施行, 2013 年 修订。(2)《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一章第三 条规定, 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对 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 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 防、控制措施。其他 乙类传染病和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需要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的, 由国务院行政部门及时报经国务院批准后予以公布、实施。
A. 老年门诊
B. 普通门诊
C. 儿科门诊
D. 感染疾病科门诊
A. 4-8
B. 6-10
C. 10-15
D. 20-25
解析:解析: 出处:医院负压隔离病房环境控制要求 GB/T 35428-2017 , 负压隔离病房清洁区的换气次数宜每小时 6-10 次。
A. 发生起始及持续时间和发病地点
B. 发病人群特征
C. 感染者的家庭住址
D. 可疑感染病原体
解析:解析: 根据《医院感染暴发控制指南》WS/T524 一 2016 5 流行病学调查 5.1 初步了解现场基本信息, 包括发病地点、发病人数、发病人群特征、起始及持续 时间、可疑感染源、可疑感染病原体、可疑 传播方式或途径、事件严重程度等,做好调查人员及物资准备。
A. 感染源
B. 传播途径
C. 易感宿主
D. 感染链
解析:解析: 来自《基础护理学(第七版) 》, 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 “医院感染 的发生包括三个环节即感 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宿主。三者同时存在并相互联系,就构成了感染链,缺少或切断任一环节,将 不会发生医院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