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手术切口类别和手术创伤程度
B、 可能的污染细菌种类
C、 手术持续时间
D、 感染发生机会和后果严重程度及抗菌药物预防效果的循证医学证据
E、 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和经济学评估等
答案:ABCDE
解析:解析: 国卫办医发„2015‟ 43 号附件《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 年版) 》。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第二条,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 性应用, (二)预防用药原则, 应根据手术 切口类别、手术创伤程度、可能的污 染细菌种类、手术持续时间、感染发生机会和后果严重程度、 抗菌药物预防效果 的循证医学证据、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和经济学评估等因素, 综合考虑决定是否 预防用抗菌药物。
A、 手术切口类别和手术创伤程度
B、 可能的污染细菌种类
C、 手术持续时间
D、 感染发生机会和后果严重程度及抗菌药物预防效果的循证医学证据
E、 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和经济学评估等
答案:ABCDE
解析:解析: 国卫办医发„2015‟ 43 号附件《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 年版) 》。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第二条,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 性应用, (二)预防用药原则, 应根据手术 切口类别、手术创伤程度、可能的污 染细菌种类、手术持续时间、感染发生机会和后果严重程度、 抗菌药物预防效果 的循证医学证据、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和经济学评估等因素, 综合考虑决定是否 预防用抗菌药物。
A. 直接接触病人前后
B. 接触特殊易感病人前
C. 从同一病人身体清洁部位移动到污染部位时
D. 接触不同病人之间
E. 摘手套后
解析:解析: 根据《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WS/T313 一 2019 ,6 洗手与卫生手消毒 6.1 洗手与卫生手消毒指征 6.1.1 下列情况医务人员应洗手和/或使用手消毒剂进行卫生手消毒: a)接触患者前。b)清洁、无菌操作前, 包括进行侵入性操作前。 c)暴露患者体液风险后, 包括接触患者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血液、体液、分 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等之后。 d)接触患者后。 e)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 包括 接 触患者周围的医疗相关器械、用具等物体表面后。 6.1.2 下列情况应洗手: a) 当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b)可能接触艰难梭菌、肠道病毒等对速干手消毒剂不敏感的病原微生物时。
A. 每季度,2 件—3 件
B. 每月,3 件—5 件
C. 每季度,3 件—5 件
D. 每月,2 件—3 件
解析:解析: 根据《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 3 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 WS 310.3-2016 4.3.3 消毒 效果监测消毒后直接使用物品应每季度进行监测,监测方法及监测结果应符合 GB15982 的要求。每 次检测 3 件—5 件有代表性的物品。
A. 皮肤、 口腔
B. 胃肠道
C. 呼吸道
D. 生殖道
A. 克林霉素
B. 万古霉素
C. 去甲万古霉素
D. 以上都是
解析:解析: 国卫办医发„2015‟ 43 号附件《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 年版) 》。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第三条, 头孢菌素过敏者, 针对革兰阳性菌可用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克林霉素。
A. 红色
B. 蓝色
C. 粉色
D. 黄色
A. 空气消毒机
B. 紫外线照射
C. 含氯消毒剂擦拭
D. 空气熏蒸
A. 应对感染患者及时采集标本送检,并参考临床微生物标本检测结果,合理选用
B. 应掌握用药指征
C. 应经过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讨论决定使用
D. 应经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指定的专业技术人员会诊后, 由具有相应处方权的医师开具处方
E. 经分管院领导同意后使用
A. 1000mg/L
B. 500mg/L
C. 800mg/L
D. 2000mg/L
A. 感染源
B. 传播途径
C. 易感人群
D. 直接接触
A. 5%,3
B. 15%,4
C. 25%,5
D. 30%,6
解析:解析: 根据《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WS507-2016 ,7 监测与记录 7.3 内镜消毒质量监测 7.3.1 消 毒内镜应每季度进行生物学监测。监测采用轮换抽检 的方式,每次按 25%的比例抽检。 内镜数量少 于等于 5 条的,应每次全部监测;多于 5 条的,每次监测数量应不低于 5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