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一切事物不是发明,就是模仿
B、 模仿是基本的社会现象
C、 社会下层人士往往具有模仿社会上层人士的倾向
D、 个体对外域文化及其行为方式的模仿,总是优于对本土文化及其行为方式的模仿
答案:D
A、 一切事物不是发明,就是模仿
B、 模仿是基本的社会现象
C、 社会下层人士往往具有模仿社会上层人士的倾向
D、 个体对外域文化及其行为方式的模仿,总是优于对本土文化及其行为方式的模仿
答案:D
A. 社会视角
B. 行为主体 (低低高)
C. 刺激客体 (高高高)
D. 情境(高低低)
A. 生理需要
B. 生长性需要
C. 社会需要
D. 缺失性需要
A. 信任感
B. 完善感
C. 亲密感
D. 勤奋感
解析:解析:童年期。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能 力品质。
A. 治疗性会谈
B. 咨询性会谈
C. 危机性会谈
D. 矫正性会谈
A. 现实
B. 自我
C. 本我
D. 超我
解析:解析:1.人类的生物本能是心理活动的动力,这一动力冠名为 2.“力必多”在幼年期驱动人的 性心理发展,自出生起到发展结束,有三个发展阶段:口欲期、肛欲期和生殖器期。3.人的心 理活动存在于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中;与此相对应的人格则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4.“本 我”是按“快乐原则”活动,“自我”是按“现实原则”活动,“超我”是按“道德原则”活动。5.人具 有防止焦虑的能力,叫做“防御机制”。
A. 在镜子前做各种动作
B. 能用“我”表示自己
C. 婴儿能从照片中认出自己
D. 热衷于扔玩具
解析:解析:约在 2 岁前后,婴儿显示出客体我的自我认知,这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1)婴 儿开始把自己作为客体来认知。(2)能运用人称代词“你、我、他”称呼自己和他人,如用“我”
表示自己。
A. 对环境的适应性
B. 人格一旦形成,难以改变
C. 跨情景的持续性
D. 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
A. 判断行为的对错
B. 对即将发生事件的预测
C. 解决情绪、行为问题
D. 精神障碍的治疗
解析:解析:催眠的用途 1.解决心理问题及心理问题引发的情绪、行为等症状。2.解决躯体化障碍。 3.解决心理生理障碍。4.协助治疗某些心身疾病。5.解决应激相关障碍。6.开发潜能。
A. 4~8 个
B. 4~6 个
C. 3~7 个
D. 5~9 个
A. 希望品质
B. 意志品质
C. 目标品质
D. 能力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