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应根据养护目的和病害特征等,选择有针对性的技术
B、应优先选用经过本地工程实践验证、应用经验丰富且实施效果好的技术
C、应用于城镇过境段、净高受限路段、隧道等特殊路段时,应确认技术适用性
D、多种预防养护技术同时适用且缺少经验无法判断优劣时,应进行技术经济性比选
答案:ABCD
解析:《公路沥青路面预防养护技术规范》基本规定4 预防养护决策4.1 一般规定4. 1.2条: 预防养护技术选择应遵循下列原则: 1 应根据养护目的和病害特征等,选择有针对性的技术。 2 应优先选用经过本地工程实践验证、应用经验丰富且实施效果好的技术。 3 应用于城镇过境段、净高受限路段、隧道等特殊路段时,应确认技术适用性。 4 多种预防养护技术同时适用且缺少经验无法判断优劣时,应进行技术经济性比选。
A、应根据养护目的和病害特征等,选择有针对性的技术
B、应优先选用经过本地工程实践验证、应用经验丰富且实施效果好的技术
C、应用于城镇过境段、净高受限路段、隧道等特殊路段时,应确认技术适用性
D、多种预防养护技术同时适用且缺少经验无法判断优劣时,应进行技术经济性比选
答案:ABCD
解析:《公路沥青路面预防养护技术规范》基本规定4 预防养护决策4.1 一般规定4. 1.2条: 预防养护技术选择应遵循下列原则: 1 应根据养护目的和病害特征等,选择有针对性的技术。 2 应优先选用经过本地工程实践验证、应用经验丰富且实施效果好的技术。 3 应用于城镇过境段、净高受限路段、隧道等特殊路段时,应确认技术适用性。 4 多种预防养护技术同时适用且缺少经验无法判断优劣时,应进行技术经济性比选。
A. 裂缝
B. 板角断裂
C. 板块脱落
D. 唧泥
解析:水泥混凝土路面可能出现的常见病害包括裂缝(A)、板角断裂(B)、板块脱落(C)和唧泥(D)。裂缝可能是由于温度变化、收缩、荷载等因素导致的应力集中;板角断裂通常是由于板角处受到的荷载较大,结构强度不足造成的;板块脱落可能是由于混凝土质量问题、结构设计问题或施工质量问题导致的;唧泥是指路面上泥浆上浮,通常是因为底层土壤水分过高或者路面排水不良造成的。
解析:《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条规定, 在道路上发生交通事故,未造成人身伤亡,当事人对事实及成因无争议的,可以即行撤离现场,恢复交通,自行协商处理损害赔偿事宜;不即行撤离现场的,应当迅速报告执勤的交通警察或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 在道路上发生交通事故,仅造成轻微财产损失,并且基本事实清楚的,当事人应当先撤离现场再进行协商处理。
A. 公路桥梁
B. 公路隧道
C. 公路轨道
D. 公路渡口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公路的规划、建设、养护、经营、使用和管理,适用本法。 本法所称公路,包括公路桥梁、公路隧道和公路渡口。
A. 桥梁外观整洁。
B. 结构无损坏,无异常变形,稳定性良好。
C. 桥面铺装坚实平整,纵、横坡适度,桥头平顺。
D. 桥面系各构件、支座及附属设施等状态完好、功能正常、布置合理。
E. 安全设施完好。
解析:《公路桥涵养护规范》一般规定第4.1.2条桥梁养护与维修桥梁养护应符合下列要求: 1、桥梁外观整洁。 2、结构无损坏,无异常变形,稳定性良好。 3、桥面铺装坚实平整,纵、横坡适度,桥头平顺。 4、桥面系各构件、支座及附属设施等状态完好、功能正常、布置合理。 5、基础无冲蚀。
解析:《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 公路技术状况检测与调査 第6.1.5条:不具备自动化检测条件的路线或路段可采用人工调查方式,人工调查宜釆用便携设备。
A. > 90℃
B. < 180℃
C. <120℃
D. >70℃
解析:沥青混凝土面层施工时,碾压的终了温度至关重要,因为温度会影响沥青混凝土的压实度。根据《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程》(JTG F40-2004),沥青混凝土的碾压终了温度应大于70℃。答案为D。
A. 调研
B. 评比
C. 调查
D. 评定
解析:《公路养护技术规范》路面第4.1.2条:定期对路面的技术状况进行调查和评定。应以路面管理系统分析结果为依据, 科学制订公路养护维修计划。
A. 路基
B. 路面
C. 路肩
D. 道路
解析:《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 公路技术状况检测与调査 第6.4.1条:路面损坏人工调查应包含所有行车道,紧急停车带应按路肩处理。沥青路面和水泥 混凝土路面损坏调查表的格式见附录A (表A-2〜表A-3)。
A. 1
B. 2
C. 3
D. 5
解析:《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规定,对重复使用的危险化学品包 装物、容器,使用单位在重复使用前应当进行检查;发现存在安全隐患的,应当维修或者更换。使用单位应当检查情况作出记录,记录的保存期限不得少于 2年。
A. 及时向上级人民政府报告
B. 不予报告,自行处理
C. 不予报告,等待上级人民政府处理
D. 进行越级上报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七条突发事件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不能消除或者不能有效控制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的,应当及时向上级人民政府报告。上级人民政府应当及时采取措施,统一领导应急处置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