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识别
B、 计量
C、 监测
D、 控制
答案:ABCD
解析:《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第一章第五条: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建立有效的机制,实现对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促进商业银行安全、持续、稳健运行,推动业务创新,提高信息技术使用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A、 识别
B、 计量
C、 监测
D、 控制
答案:ABCD
解析:《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第一章第五条: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建立有效的机制,实现对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促进商业银行安全、持续、稳健运行,推动业务创新,提高信息技术使用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解析:《商业银行大额风险暴露管理办法》第八条商业银行对一组非同业关联客户的风险暴露不得超过一级资本净额的20%。
A. 每日
B. 每周
C. 每月
D. 每季度
解析:在市场风险管理实践中,商业银行应当对交易账簿头寸按市值每日至少重估一次价值。市值重估应当由与前台相独立的中台、后台部门负责。
A. 职员欺诈.失职违规属于人员风险
B. 外部欺诈.自然灾害.交通事故.外包商不履责等属于外部风险
C. 输入数据信息的质量和稳定性属于系统风险
D. 监管规定的变化属于流程风险
E. 操作风险可以划分为人员风险.流程风险.系统风险和外部风险
解析:监管规定的变化属于操作风险中的外部事件。
A. 3、3、12、12
B. 3、10、6、6
C. 1、3、12、6
D. 1、3、6、6
解析:《山西省农商银行非同业法人客户统一授信管理指引》第十七条流动资金授信有效期最长不得超过三年;固定资产或项目贷款授信一般不超过十年;银行承兑汇票授信期限一般不超过6个月;贴现授信期限不得超过6个月;其他授信一般不超过单项产品规定的最长期限。一般授信额度在授信期限内实行“一次授信,循环使用”,特别授信额度不可循环使用。资金业务授信有效期最长为一年
A. 只适用于生产加工类型的企业
B. 商业银行对单家企业的风险暴露占本行信用风险暴露总额的比例不高于0.5%
C. 符合国家相关部门规定的微型和小型企业认定标准
D. 单笔贷款超过600万元
E. 商业银行对单家企业(或企业集团)的风险暴露不超过1000万元
解析:《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规定,商业银行对同时符合以下条件的微型和小型企业债权的风险权重为75%:①企业符合国家相关部门规定的微型和小型企业认定标准;②商业银行对单家企业(或企业集团)的风险暴露不超过1000万元;③商业银行对单家企业(或企业集团)的风险暴露占本行信用风险暴露总额的比例不高于0.5%。
A. 覆盖各层级、各业务及管理领域与全部风险类型的管理全流程
B. 实现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各环节风险的自我控制、环节之间的相互制衡
C. 结合风险管理短板,对标监管要求和先进实践,持续提升风险管理能力
D. 实现各层级机构、部门、岗位之间“上督下”、“前推后”的工作自我驱动
解析:根据2023年12月4日印发的《山西省农商银行全面风险管理基本制度》(晋农商发【2023】18号)第八十三条全面风险管理运行机制应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一)结合风险管理短板,对标监管要求和先进实践,持续提升风险管理能力; (二)覆盖各层级、各业务及管理领域与全部风险类型,包括风险识别、计量、评估、监测、报告、控制、缓释的全流程; (三)实现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各环节风险的自我控制、环节之间的相互制衡; (四)实现各层级机构、部门、岗位之间“上督下”、“前推后”的工作自我驱动。
A. 内部评级法
B. 现期风险暴露法
C. 内部模型法
D. 标准法
解析:2018月,银监会发布了《交易对手违约风险资产计量规则》,中国商业银行也将采用SA-CCR方法替代现有的现期风险暴露法。
A. 组织银团贷款
B. 联合贷款
C. 贷款转让
D. 变更贷款主体
解析:《商业银行集团客户授信业务风险管理指引》第十二条当一个集团客户授信需求超过一家银行风险的承受能力时,商业银行应当采取组织银团贷款、联合贷款和贷款转让等措施分散风险。
A. 逆周期调节作用
B. 避免监管套利
C. 计量相对简单明晰
D. 避免资本套利
E. 反映资本风险水平
解析:作为简单、透明、不具有风险敏感性的监管工具,杠杆率兼具宏观审慎和微观审慎功效。首先,杠杆率具备逆周期调节作用,能维护金融体系稳定和实体经济发展。其次,杠杆率避免了资本套利和监管套利。最后,杠杆率是风险中性的,相对简单易懂。
A. 内控缺失导致违规案件层出不穷
B. 违反用工法
C. 缺乏经营特色
D. 金融产品/服务存在严重缺陷
E. 缺乏社会责任感
解析:良好的声誉是商业银行生存之本。商业银行一旦被发现其金融产品/服务存在严重缺陷(如电子银行业务缺乏足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或内控缺失导致违规案件层出不穷,或缺乏经营特色和社会责任感,那么即便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用于事后的危机管理,也难以弥补对商业银行声誉造成的实质性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