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首页
>
财会金融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21版
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21版
题目内容
(
单选题
)
1. 1844年8⽉底,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巴黎会⾯。这次会⾯使他们发现彼此的基本观点完全⼀致,于是开始了在科学理论研究和⾰命活动中的长期合作。马克思和恩格斯⾸次系统阐述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著作是( )。[考研政治2021年研]

A、 《德意志意识形态》

B、 《神圣家族》

C、 《哲学的贫困》

D、 《共产党宣⾔》

答案:A

解析:【解析】《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对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各式各样唯⼼史观的思想进⾏批判的著作,该著作⾸次系统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创⽴。B项,《神圣家族》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第⼀次合写的批判青年⿊格尔派主观唯⼼主义和论述历史唯物主义的著作;C项,《哲学的贫困》是为批判蒲鲁东的《贫困的哲学》⽽写的著作。该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学说最早发表的⽂本;D项,《共产党宣⾔》发表于1848年,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21版
20世纪30年代中期,斯⼤林体制确⽴。表现为:单⼀公有制;⾼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计划经济;以⾏政⼿段管理经济。②对斯⼤林模式的评价a.积极作⽤: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基本上实现了⼯业化。1940年苏联的⼯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位,世界第⼆位。b.消极作⽤: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苏联模式的弊端逐步显现,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证明,苏联模式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并不是社会主义的唯⼀模式。( )社会主义发展到多个国家①背景第⼆次世界⼤战后,东欧诸国的共产党、⼯⼈党在苏联的⽀持下建⽴起新⽣的社会主义政权,也有些国家主要靠⾃⼰的⼒量反抗纳粹、获得解放,建⽴起社会主义制度。如出现了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利、民主德国、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等⼀批社会主义国家。②取得的成就社会主义在多国的建⽴,使得社会主义阵营得以形成,也因此改变了长久以来以欧洲为中⼼的世界格局,代之⽽起的是以苏联为⾸的社会主义阵营与以美国为⾸的资本主义阵营的对垒的新格局。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从根本上改变了国际关系的构成,打破了资本主义⼀统天下的局⾯,有⼒地⽀援了亚⾮拉地区的民族解放⽃争,加速世界殖民体系的⽡解,抑制了帝国主义的⼒量,为战后世界和平提供了强有⼒的保证,也显⽰了社会主义的强⼤⽣机与活⼒。社会主义作为⼀种新的社会制度,继续在⼈类历史上发挥着重要作⽤和巨⼤影响⼒,赋予当代世界的发展以新的内容,引导着世界⼈民的前进⽅向。③原因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原因是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放弃了⽆产阶级专政,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从根本上动摇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结果使得已经相当严重的经济、政治、社会、民族⽭盾进⼀步激化,最终酿成了制度剧变、国家解体的历史悲剧。( )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机活⼒①新中国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泽东思想指引下,于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0dba-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9. ⼈类命运共同体[暨南⼤学2021年研;中央财经⼤学2018年研]【答案】⼈类命运共同体是指在中共⼗⼋⼤报告中⾸次提出的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其核⼼就是“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其主要内容为:①政治上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②安全上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传统安全威胁,反对⼀切形式的恐怖主义。③经济上要同⾈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向发展。④⽂化上要尊重世界⽂明多样性,以⽂明交流超越⽂明隔阂、⽂明互鉴超越⽂明冲突、⽂明共存超越⽂明优越。⑤⽣态上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候变化,保护好⼈类赖以⽣存的地球家园。构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顺应了历史潮流,回应了时代要求,凝聚了各国共识,为⼈类社会实现共同发展、持续繁荣、长治久安绘制了蓝图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2-a6c3-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2. 根据中国建⽴社会主义制度的事实,说明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与⼈们的历史选择性的统⼀。[赣南师范⼤学2018年研]【答案】社会形态发展的统⼀性与多样性,根源于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与⼈们的历史选择性相统⼀过程。(1)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们历史选择性的区别。①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主要是指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社会形态更替归根结底是社会基本⽭盾运动的结果,它的发展是⼀个⾃然历史过程,不同社会现象中的重复性和常规性,即规律性。②社会基本⽭盾运动的规律性,从根本上规定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们历史选择性是指历史主体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性和选择性。它是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对社会⽣活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的⽅向、⽬标、⽅式的选择,主体的利益和需要是选择的内在根据,选择的⽅向、⽬标和⽅式是否正确只能由实践来检验。(2)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们历史选择性的联系。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也是⼈们⾃⼰的社会⾏动的规律。规律的客观性并不否定⼈们历史活动的能动性,并不排斥⼈们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于某种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性。①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②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个合⽬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的过程。⼈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们的历史选择活动总要受到⾃⼰⽬的的驱使和制约;⼈们的历史选择活动只有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才能实现。这就决定了在社会形态更替过程中历史主体的选择性活动,必然是⼀个合⽬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的过程。③⼈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民群众的选择性。⼈们对于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最终取决于⼈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根本意愿以及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和顺应程度。⼈民群众对于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正是在遵循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参与社会变⾰实现的。(3)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充分说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与⼈们的历史选择性的统⼀。⾸先,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是社会基本⽭盾运动的结果。在旧中国,社会基本⽭盾达到了极其尖锐的程度,⽣产关系严重阻碍着⽣产⼒的发展,上层建筑严重阻碍着经济基础的变⾰。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民进⾏⾰命,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起社会主义制度,体现了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其次,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民正确选择的结果。在20世纪40年代末,在中国进⾏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前途和两种命运的⼤决战。以国民党反动派为代表的⼤地主、⼤资产阶级,妄图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民则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并且取得了胜利。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又体现了主体选择的作⽤。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ae56-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72⼩时之后,主要任务转为灾后防疫。再之后长期的⼯作重点就是灾后重建⼯作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8947-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1. 社会历史与⾃然界有何不同?[北京交通⼤学2007年研]【答案】社会历史与⾃然界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个⽅⾯:(1)⾃然规律是⾃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社会规律是通过⼈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活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然规律是作为⼀种盲⽬的⽆意识的⼒量起作⽤,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定⽬的和意图的⼈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在社会规律中既存在着客观制约主观的关系,又存在着主观制约客观的关系。(3)⾃然规律只要具备了同样的客观物质条件就可以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反复出现。社会规律则是历史的,在不同的社会、国家、民族以及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并且⼈作为历史主体的能动性和选择性在社会规律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定作⽤。⼈需要⾃⼰做出选择,选择的⽅向、⽬标和⽅式是否正确,只能由实践来检验。实践是⾃然界和社会历史区分和统⼀的基础。认识社会规律⽐认识⾃然规律困难得多。社会⽭盾的成熟程度以及⼈们认识的局限性和阶级的局限性也影响着⼈们对社会规律的认识。⼈们对社会规律的认识是⼀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往往要经过反复实践、反复探索,才能达到正确认识。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5776-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1.3.8⽬录简介第⼀部分 考研真题精选⼀、单项选择题⼆、概念题第⼆部分 章节题库导 论第⼀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第⼆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第三章 ⼈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第五章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第六章 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第七章 共产主义崇⾼理想及其最终实现简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程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是我国⾼校⼴泛采⽤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权威教材之⼀,也被众多⾼校( )指定为考研考博专业课参考书⽬。为了帮助参加研究⽣⼊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考⽣复习专业课,我们根据教材和名校考研真题的命题规律精⼼编写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习辅导资料。本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教材的学习辅导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部分为考研真题精选。本部分精选了名校的考研真题及考研政治真题,按照题型分类,并提供了详解。通过本部分,可以熟悉考研真题的命题风格和难易程度。第⼆部分为章节题库。结合国内多所知名院校的考研真题和考查重点,根据该教材的章⽬进⾏编排,精选典型习题并提供详细答案解析,供考⽣强化练习。⼀、单项选择题⼀、单项选择题 ()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2-4375-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20世纪8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则⼤⼤加快了,主要表现在:①⽣产全球化是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精尖产品及⼯艺技术的出现,⽣产领域的国际分⼯和协作得到增强,使各国在⽣产上密切合作,形成了全球性的⽣产体系。②贸易全球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商品和劳务在世界范围内⾃由流动。③资本全球化是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各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速度加快。④随着科学技术、⽣产⼒和国际分⼯进⼀步的深⼊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关系⽇益密切,经济全球化呈现新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a.跨国公司不断推动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跨国公司作为适合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企业组织形式,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得到了快速发展。跨国公司的快速发展反过来又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步发展,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挥主导作⽤。b.区域经济集团化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形式。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些在地域上邻近、经济发展⽔平⽐较接近或经济发展互补性较强的国家和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在世界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通过签署某种条约或协议,形成了区域性的国际经济或贸易集团。c.国际经济协调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作⽤不断增强。经济全球化加强了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同时也使国际间的竞争愈演愈烈,这些客观上要求加强国际经济领域的协调,建⽴相对统⼀的国际经济秩序,以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的原因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f461-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4. 试述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东师范⼤学2018年研]【答案】任何⼀种社会制度的灭亡和被新的社会制度所取代,都必然要经历⼀个漫长⽽曲折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也是⼀个相当长的、充满着复杂的⽭盾和⽃争的历史过程。(1)资本主义基本⽭盾运动的复杂性和曲折性,决定着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长期性。随着资本主义社会⽣产⼒的快速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盾将不断深化,但这种⽭盾的发展并不是简单的、直线的,⽽是呈现出⼀种错综复杂、迂回曲折的态势,因为⽣产⼒的发展,客观上要求资本主义在不触动私有制的前提下,不断调整⽣产关系与之相适应,从⽽使资本主义基本⽭盾得到暂时缓和,并表现出时⽽尖锐、时⽽缓和的特点,延缓了资本主义制度灭亡的进程。(2)资本主义⽣产关系还能继续容纳社会⽣产⼒的发展,决定着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长期性。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表明,资本主义⽣产关系虽然阻碍了⽣产⼒的发展,但它还是可以在⼀定范围内通过调整,在⼀定程度上适应社会化⼤⽣产的要求。最为重要的是,资本主义⽣产关系的这种调整尚未穷尽,它还在不断寻找新的途径,为⽣产⼒的加速发展提供可能。所以,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是⼀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肯定要⽐马克思主义创始⼈所预想的要复杂得多、曲折得多,时间也要长得多。(3)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着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长期性。资本主义各国间经济政治的发展是不平衡的,特别是到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这种垄断资本主义国家间发展的不平衡更为明显,有的已经进⼊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有的正向垄断资本主义⽅向发展,有的则正⾛上资本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命有可能在资本主义链条中的某些薄弱环节,在⼀国或数国⾸先发⽣,⽽另外⼀些资本主义国家则可能继续存在和发展,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必将是⼀个从个别国家逐步向更多国家扩展的相当长的历史过程。(4)社会主义制度发展和完善的长期性,决定着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长期性。社会主义制度作为⼀种完全不同于以往任何剥削社会的制度,更是会遭到强⼤的、所有剥削阶级的反抗。⽽且,由于社会主义制度⾸先是在经济⽂化落后国家产⽣的,低下的⽣产⼒发展⽔平,使这些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实⼒上与发达国家存在相当⼤的差距,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难以得到充分体现,同时,社会主义制度作为⼀种全新的社会制度,没有可供选择的现成模式,它需要通过⾃⾝的实践不断探索。这⼀切都决定了社会主义制度巩固、发展和完善是⼀个长期的过程。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dff4-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1. 试述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理论意义。[天津商业⼤学2021年研]【答案】(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马克思主义批判继承了以往唯物主义的传统,在总结现代⾃然科学重⼤成就的基础上,创⽴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①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的唯⼀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不依赖于⼈的感觉⽽存在,通过⼈的感觉为⼈所感知、复写、摄影和反映。②物质是世界唯⼀的本源,物质第⼀性,意识第⼆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③物质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盾。④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⑤⾃然界是物质的,⼈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承认世界的物质性,承认物质世界是在时间、空间中依其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这是正确解决哲学基本问题、坚持唯物主义⼀元论的基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提。(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①坚持了唯物主义⼀元论,同唯⼼主义⼀元论和⼆元论划清了界限。马克思主义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对⽴统⼀关系中把握和规定物质的,物质的本质规定是客观实在性,这就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性、根源性,以及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性。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它坚持了世界的可知性,有⼒地批判了不可知论。这个定义强调物质是“⼈通过感觉感知的”,能够“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这说明,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被认识的事物,却没有不能认识的事物;随着实践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们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索和认识将会不断扩展和深化。这就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③它坚持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有机统⼀,同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4886-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16.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中央财经⼤学2018年研]【答案】由于各国的历史情况和现实条件的差异,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又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1)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①各国⽣产⼒的发展状况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经济原因已经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化都⽐较落后,各国之间也有较⼤差别。每个国家都必须根据本国⽣产⼒的发展状况,制定相应发展战略,采取不同的⽅式进⾏社会主义建设。②各国历史⽂化传统的差异性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历史原因各个民族的历史⽂化传统,是⼈们进⾏活动的既定前提和基础,每个国家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取得成功。马克思指出:“⼈们⾃⼰创造⾃⼰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选定的条件下创造,⽽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5]③时代的不断发展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每个国家应该根据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要求,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保持⽣机活⼒、永远⽴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2)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①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坚持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马克思主义是⼯⼈阶级的世界观,只有在它的指导下,才能正确分析本国的情况,把握本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也没有提出现成的⽅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绝不是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的已有结论,⽽是要求⼈们依据它的基本原则和⽅法,不断结合变化了的情况,探索并解决社会主义新问题。②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从本国实际出发,⾛⾃⼰的路,是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总结,是马克思主义的⼀条基本原则。社会主义各国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必须“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的路。只有这样,才能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根本问题做出正确的回答。③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充分吸收⼈类⼀切⽂明成果。社会主义事业是⼀项前⽆古⼈的空前伟⼤的创造性事业。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个国家要想发展,都不能闭关⾃守,让⾃⼰孤⽴于世界之外。社会主义事业是⼀项前⽆古⼈的崭新事业,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社会主义各国要想探索⼀条保证社会主义事业顺利推进的发展之路,必须合理学习和借鉴别国发展模式的优长。但是,借鉴不等于脱离本国国情照抄照搬。不同国家试图⽤“⼀条道路”、⼀种模式发展社会主义是⾏不通的,照搬别国模式从来不能成功,这是⼀个被历史反复证明了的颠扑不破的真理。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2-f4b3-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首页
>
财会金融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21版
题目内容
(
单选题
)
手机预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21版

1. 1844年8⽉底,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巴黎会⾯。这次会⾯使他们发现彼此的基本观点完全⼀致,于是开始了在科学理论研究和⾰命活动中的长期合作。马克思和恩格斯⾸次系统阐述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著作是( )。[考研政治2021年研]

A、 《德意志意识形态》

B、 《神圣家族》

C、 《哲学的贫困》

D、 《共产党宣⾔》

答案:A

解析:【解析】《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对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各式各样唯⼼史观的思想进⾏批判的著作,该著作⾸次系统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创⽴。B项,《神圣家族》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第⼀次合写的批判青年⿊格尔派主观唯⼼主义和论述历史唯物主义的著作;C项,《哲学的贫困》是为批判蒲鲁东的《贫困的哲学》⽽写的著作。该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学说最早发表的⽂本;D项,《共产党宣⾔》发表于1848年,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21版
相关题目
20世纪30年代中期,斯⼤林体制确⽴。表现为:单⼀公有制;⾼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计划经济;以⾏政⼿段管理经济。②对斯⼤林模式的评价a.积极作⽤: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基本上实现了⼯业化。1940年苏联的⼯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位,世界第⼆位。b.消极作⽤: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苏联模式的弊端逐步显现,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证明,苏联模式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并不是社会主义的唯⼀模式。( )社会主义发展到多个国家①背景第⼆次世界⼤战后,东欧诸国的共产党、⼯⼈党在苏联的⽀持下建⽴起新⽣的社会主义政权,也有些国家主要靠⾃⼰的⼒量反抗纳粹、获得解放,建⽴起社会主义制度。如出现了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利、民主德国、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等⼀批社会主义国家。②取得的成就社会主义在多国的建⽴,使得社会主义阵营得以形成,也因此改变了长久以来以欧洲为中⼼的世界格局,代之⽽起的是以苏联为⾸的社会主义阵营与以美国为⾸的资本主义阵营的对垒的新格局。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从根本上改变了国际关系的构成,打破了资本主义⼀统天下的局⾯,有⼒地⽀援了亚⾮拉地区的民族解放⽃争,加速世界殖民体系的⽡解,抑制了帝国主义的⼒量,为战后世界和平提供了强有⼒的保证,也显⽰了社会主义的强⼤⽣机与活⼒。社会主义作为⼀种新的社会制度,继续在⼈类历史上发挥着重要作⽤和巨⼤影响⼒,赋予当代世界的发展以新的内容,引导着世界⼈民的前进⽅向。③原因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原因是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放弃了⽆产阶级专政,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从根本上动摇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结果使得已经相当严重的经济、政治、社会、民族⽭盾进⼀步激化,最终酿成了制度剧变、国家解体的历史悲剧。( )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机活⼒①新中国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泽东思想指引下,于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0dba-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9. ⼈类命运共同体[暨南⼤学2021年研;中央财经⼤学2018年研]【答案】⼈类命运共同体是指在中共⼗⼋⼤报告中⾸次提出的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其核⼼就是“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其主要内容为:①政治上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②安全上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传统安全威胁,反对⼀切形式的恐怖主义。③经济上要同⾈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向发展。④⽂化上要尊重世界⽂明多样性,以⽂明交流超越⽂明隔阂、⽂明互鉴超越⽂明冲突、⽂明共存超越⽂明优越。⑤⽣态上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候变化,保护好⼈类赖以⽣存的地球家园。构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顺应了历史潮流,回应了时代要求,凝聚了各国共识,为⼈类社会实现共同发展、持续繁荣、长治久安绘制了蓝图

解析:null⼈类命运共同体是指在中共⼗⼋⼤报告中⾸次提出的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其核⼼就是“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其主要内容为:①政治上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②安全上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传统安全威胁,反对⼀切形式的恐怖主义。③经济上要同⾈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向发展。④⽂化上要尊重世界⽂明多样性,以⽂明交流超越⽂明隔阂、⽂明互鉴超越⽂明冲突、⽂明共存超越⽂明优越。⑤⽣态上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候变化,保护好⼈类赖以⽣存的地球家园。构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顺应了历史潮流,回应了时代要求,凝聚了各国共识,为⼈类社会实现共同发展、持续繁荣、长治久安绘制了蓝图。⼀、简答题 ()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2-a6c3-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2. 根据中国建⽴社会主义制度的事实,说明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与⼈们的历史选择性的统⼀。[赣南师范⼤学2018年研]【答案】社会形态发展的统⼀性与多样性,根源于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与⼈们的历史选择性相统⼀过程。(1)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们历史选择性的区别。①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主要是指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社会形态更替归根结底是社会基本⽭盾运动的结果,它的发展是⼀个⾃然历史过程,不同社会现象中的重复性和常规性,即规律性。②社会基本⽭盾运动的规律性,从根本上规定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们历史选择性是指历史主体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性和选择性。它是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对社会⽣活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的⽅向、⽬标、⽅式的选择,主体的利益和需要是选择的内在根据,选择的⽅向、⽬标和⽅式是否正确只能由实践来检验。(2)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们历史选择性的联系。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也是⼈们⾃⼰的社会⾏动的规律。规律的客观性并不否定⼈们历史活动的能动性,并不排斥⼈们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于某种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性。①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②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个合⽬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的过程。⼈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们的历史选择活动总要受到⾃⼰⽬的的驱使和制约;⼈们的历史选择活动只有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才能实现。这就决定了在社会形态更替过程中历史主体的选择性活动,必然是⼀个合⽬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的过程。③⼈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民群众的选择性。⼈们对于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最终取决于⼈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根本意愿以及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和顺应程度。⼈民群众对于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正是在遵循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参与社会变⾰实现的。(3)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充分说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与⼈们的历史选择性的统⼀。⾸先,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是社会基本⽭盾运动的结果。在旧中国,社会基本⽭盾达到了极其尖锐的程度,⽣产关系严重阻碍着⽣产⼒的发展,上层建筑严重阻碍着经济基础的变⾰。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民进⾏⾰命,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起社会主义制度,体现了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其次,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民正确选择的结果。在20世纪40年代末,在中国进⾏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前途和两种命运的⼤决战。以国民党反动派为代表的⼤地主、⼤资产阶级,妄图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民则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并且取得了胜利。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又体现了主体选择的作⽤。

解析:null社会形态发展的统⼀性与多样性,根源于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与⼈们的历史选择性相统⼀过程。(1)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们历史选择性的区别。①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主要是指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社会形态更替归根结底是社会基本⽭盾运动的结果,它的发展是⼀个⾃然历史过程,不同社会现象中的重复性和常规性,即规律性。②社会基本⽭盾运动的规律性,从根本上规定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们历史选择性是指历史主体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性和选择性。它是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对社会⽣活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的⽅向、⽬标、⽅式的选择,主体的利益和需要是选择的内在根据,选择的⽅向、⽬标和⽅式是否正确只能由实践来检验。(2)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们历史选择性的联系。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也是⼈们⾃⼰的社会⾏动的规律。规律的客观性并不否定⼈们历史活动的能动性,并不排斥⼈们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于某种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性。①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②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个合⽬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的过程。⼈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们的历史选择活动总要受到⾃⼰⽬的的驱使和制约;⼈们的历史选择活动只有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才能实现。这就决定了在社会形态更替过程中历史主体的选择性活动,必然是⼀个合⽬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的过程。③⼈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民群众的选择性。⼈们对于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最终取决于⼈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根本意愿以及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和顺应程度。⼈民群众对于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正是在遵循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参与社会变⾰实现的。(3)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充分说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与⼈们的历史选择性的统⼀。⾸先,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是社会基本⽭盾运动的结果。在旧中国,社会基本⽭盾达到了极其尖锐的程度,⽣产关系严重阻碍着⽣产⼒的发展,上层建筑严重阻碍着经济基础的变⾰。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民进⾏⾰命,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起社会主义制度,体现了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其次,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民正确选择的结果。在20世纪40年代末,在中国进⾏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前途和两种命运的⼤决战。以国民党反动派为代表的⼤地主、⼤资产阶级,妄图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民则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并且取得了胜利。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又体现了主体选择的作⽤。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ae56-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72⼩时之后,主要任务转为灾后防疫。再之后长期的⼯作重点就是灾后重建⼯作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8947-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1. 社会历史与⾃然界有何不同?[北京交通⼤学2007年研]【答案】社会历史与⾃然界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个⽅⾯:(1)⾃然规律是⾃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社会规律是通过⼈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活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然规律是作为⼀种盲⽬的⽆意识的⼒量起作⽤,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定⽬的和意图的⼈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在社会规律中既存在着客观制约主观的关系,又存在着主观制约客观的关系。(3)⾃然规律只要具备了同样的客观物质条件就可以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反复出现。社会规律则是历史的,在不同的社会、国家、民族以及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并且⼈作为历史主体的能动性和选择性在社会规律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定作⽤。⼈需要⾃⼰做出选择,选择的⽅向、⽬标和⽅式是否正确,只能由实践来检验。实践是⾃然界和社会历史区分和统⼀的基础。认识社会规律⽐认识⾃然规律困难得多。社会⽭盾的成熟程度以及⼈们认识的局限性和阶级的局限性也影响着⼈们对社会规律的认识。⼈们对社会规律的认识是⼀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往往要经过反复实践、反复探索,才能达到正确认识。

解析:null社会历史与⾃然界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个⽅⾯:(1)⾃然规律是⾃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社会规律是通过⼈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活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然规律是作为⼀种盲⽬的⽆意识的⼒量起作⽤,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定⽬的和意图的⼈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在社会规律中既存在着客观制约主观的关系,又存在着主观制约客观的关系。(3)⾃然规律只要具备了同样的客观物质条件就可以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反复出现。社会规律则是历史的,在不同的社会、国家、民族以及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并且⼈作为历史主体的能动性和选择性在社会规律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定作⽤。⼈需要⾃⼰做出选择,选择的⽅向、⽬标和⽅式是否正确,只能由实践来检验。实践是⾃然界和社会历史区分和统⼀的基础。认识社会规律⽐认识⾃然规律困难得多。社会⽭盾的成熟程度以及⼈们认识的局限性和阶级的局限性也影响着⼈们对社会规律的认识。⼈们对社会规律的认识是⼀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往往要经过反复实践、反复探索,才能达到正确认识。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5776-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1.3.8⽬录简介第⼀部分 考研真题精选⼀、单项选择题⼆、概念题第⼆部分 章节题库导 论第⼀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第⼆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第三章 ⼈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第五章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第六章 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第七章 共产主义崇⾼理想及其最终实现简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程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是我国⾼校⼴泛采⽤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权威教材之⼀,也被众多⾼校( )指定为考研考博专业课参考书⽬。为了帮助参加研究⽣⼊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考⽣复习专业课,我们根据教材和名校考研真题的命题规律精⼼编写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习辅导资料。本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教材的学习辅导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部分为考研真题精选。本部分精选了名校的考研真题及考研政治真题,按照题型分类,并提供了详解。通过本部分,可以熟悉考研真题的命题风格和难易程度。第⼆部分为章节题库。结合国内多所知名院校的考研真题和考查重点,根据该教材的章⽬进⾏编排,精选典型习题并提供详细答案解析,供考⽣强化练习。⼀、单项选择题⼀、单项选择题 ()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2-4375-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20世纪8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则⼤⼤加快了,主要表现在:①⽣产全球化是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精尖产品及⼯艺技术的出现,⽣产领域的国际分⼯和协作得到增强,使各国在⽣产上密切合作,形成了全球性的⽣产体系。②贸易全球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商品和劳务在世界范围内⾃由流动。③资本全球化是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各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速度加快。④随着科学技术、⽣产⼒和国际分⼯进⼀步的深⼊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关系⽇益密切,经济全球化呈现新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a.跨国公司不断推动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跨国公司作为适合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企业组织形式,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得到了快速发展。跨国公司的快速发展反过来又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步发展,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挥主导作⽤。b.区域经济集团化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形式。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些在地域上邻近、经济发展⽔平⽐较接近或经济发展互补性较强的国家和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在世界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通过签署某种条约或协议,形成了区域性的国际经济或贸易集团。c.国际经济协调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作⽤不断增强。经济全球化加强了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同时也使国际间的竞争愈演愈烈,这些客观上要求加强国际经济领域的协调,建⽴相对统⼀的国际经济秩序,以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的原因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f461-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4. 试述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东师范⼤学2018年研]【答案】任何⼀种社会制度的灭亡和被新的社会制度所取代,都必然要经历⼀个漫长⽽曲折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也是⼀个相当长的、充满着复杂的⽭盾和⽃争的历史过程。(1)资本主义基本⽭盾运动的复杂性和曲折性,决定着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长期性。随着资本主义社会⽣产⼒的快速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盾将不断深化,但这种⽭盾的发展并不是简单的、直线的,⽽是呈现出⼀种错综复杂、迂回曲折的态势,因为⽣产⼒的发展,客观上要求资本主义在不触动私有制的前提下,不断调整⽣产关系与之相适应,从⽽使资本主义基本⽭盾得到暂时缓和,并表现出时⽽尖锐、时⽽缓和的特点,延缓了资本主义制度灭亡的进程。(2)资本主义⽣产关系还能继续容纳社会⽣产⼒的发展,决定着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长期性。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表明,资本主义⽣产关系虽然阻碍了⽣产⼒的发展,但它还是可以在⼀定范围内通过调整,在⼀定程度上适应社会化⼤⽣产的要求。最为重要的是,资本主义⽣产关系的这种调整尚未穷尽,它还在不断寻找新的途径,为⽣产⼒的加速发展提供可能。所以,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是⼀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肯定要⽐马克思主义创始⼈所预想的要复杂得多、曲折得多,时间也要长得多。(3)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着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长期性。资本主义各国间经济政治的发展是不平衡的,特别是到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这种垄断资本主义国家间发展的不平衡更为明显,有的已经进⼊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有的正向垄断资本主义⽅向发展,有的则正⾛上资本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命有可能在资本主义链条中的某些薄弱环节,在⼀国或数国⾸先发⽣,⽽另外⼀些资本主义国家则可能继续存在和发展,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必将是⼀个从个别国家逐步向更多国家扩展的相当长的历史过程。(4)社会主义制度发展和完善的长期性,决定着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长期性。社会主义制度作为⼀种完全不同于以往任何剥削社会的制度,更是会遭到强⼤的、所有剥削阶级的反抗。⽽且,由于社会主义制度⾸先是在经济⽂化落后国家产⽣的,低下的⽣产⼒发展⽔平,使这些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实⼒上与发达国家存在相当⼤的差距,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难以得到充分体现,同时,社会主义制度作为⼀种全新的社会制度,没有可供选择的现成模式,它需要通过⾃⾝的实践不断探索。这⼀切都决定了社会主义制度巩固、发展和完善是⼀个长期的过程。

解析:null任何⼀种社会制度的灭亡和被新的社会制度所取代,都必然要经历⼀个漫长⽽曲折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也是⼀个相当长的、充满着复杂的⽭盾和⽃争的历史过程。(1)资本主义基本⽭盾运动的复杂性和曲折性,决定着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长期性。随着资本主义社会⽣产⼒的快速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盾将不断深化,但这种⽭盾的发展并不是简单的、直线的,⽽是呈现出⼀种错综复杂、迂回曲折的态势,因为⽣产⼒的发展,客观上要求资本主义在不触动私有制的前提下,不断调整⽣产关系与之相适应,从⽽使资本主义基本⽭盾得到暂时缓和,并表现出时⽽尖锐、时⽽缓和的特点,延缓了资本主义制度灭亡的进程。(2)资本主义⽣产关系还能继续容纳社会⽣产⼒的发展,决定着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长期性。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表明,资本主义⽣产关系虽然阻碍了⽣产⼒的发展,但它还是可以在⼀定范围内通过调整,在⼀定程度上适应社会化⼤⽣产的要求。最为重要的是,资本主义⽣产关系的这种调整尚未穷尽,它还在不断寻找新的途径,为⽣产⼒的加速发展提供可能。所以,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是⼀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肯定要⽐马克思主义创始⼈所预想的要复杂得多、曲折得多,时间也要长得多。(3)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着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长期性。资本主义各国间经济政治的发展是不平衡的,特别是到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这种垄断资本主义国家间发展的不平衡更为明显,有的已经进⼊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有的正向垄断资本主义⽅向发展,有的则正⾛上资本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命有可能在资本主义链条中的某些薄弱环节,在⼀国或数国⾸先发⽣,⽽另外⼀些资本主义国家则可能继续存在和发展,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必将是⼀个从个别国家逐步向更多国家扩展的相当长的历史过程。(4)社会主义制度发展和完善的长期性,决定着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长期性。社会主义制度作为⼀种完全不同于以往任何剥削社会的制度,更是会遭到强⼤的、所有剥削阶级的反抗。⽽且,由于社会主义制度⾸先是在经济⽂化落后国家产⽣的,低下的⽣产⼒发展⽔平,使这些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实⼒上与发达国家存在相当⼤的差距,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难以得到充分体现,同时,社会主义制度作为⼀种全新的社会制度,没有可供选择的现成模式,它需要通过⾃⾝的实践不断探索。这⼀切都决定了社会主义制度巩固、发展和完善是⼀个长期的过程。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dff4-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1. 试述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理论意义。[天津商业⼤学2021年研]【答案】(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马克思主义批判继承了以往唯物主义的传统,在总结现代⾃然科学重⼤成就的基础上,创⽴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①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的唯⼀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不依赖于⼈的感觉⽽存在,通过⼈的感觉为⼈所感知、复写、摄影和反映。②物质是世界唯⼀的本源,物质第⼀性,意识第⼆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③物质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盾。④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⑤⾃然界是物质的,⼈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承认世界的物质性,承认物质世界是在时间、空间中依其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这是正确解决哲学基本问题、坚持唯物主义⼀元论的基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提。(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①坚持了唯物主义⼀元论,同唯⼼主义⼀元论和⼆元论划清了界限。马克思主义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对⽴统⼀关系中把握和规定物质的,物质的本质规定是客观实在性,这就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性、根源性,以及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性。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它坚持了世界的可知性,有⼒地批判了不可知论。这个定义强调物质是“⼈通过感觉感知的”,能够“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这说明,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被认识的事物,却没有不能认识的事物;随着实践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们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索和认识将会不断扩展和深化。这就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③它坚持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有机统⼀,同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

解析:说明,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被认识的事物,却没有不能认识的事物;随着实践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们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索和认识将会不断扩展和深化。这就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③它坚持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有机统⼀,同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4886-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16.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中央财经⼤学2018年研]【答案】由于各国的历史情况和现实条件的差异,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又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1)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①各国⽣产⼒的发展状况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经济原因已经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化都⽐较落后,各国之间也有较⼤差别。每个国家都必须根据本国⽣产⼒的发展状况,制定相应发展战略,采取不同的⽅式进⾏社会主义建设。②各国历史⽂化传统的差异性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历史原因各个民族的历史⽂化传统,是⼈们进⾏活动的既定前提和基础,每个国家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取得成功。马克思指出:“⼈们⾃⼰创造⾃⼰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选定的条件下创造,⽽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5]③时代的不断发展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每个国家应该根据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要求,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保持⽣机活⼒、永远⽴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2)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①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坚持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马克思主义是⼯⼈阶级的世界观,只有在它的指导下,才能正确分析本国的情况,把握本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也没有提出现成的⽅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绝不是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的已有结论,⽽是要求⼈们依据它的基本原则和⽅法,不断结合变化了的情况,探索并解决社会主义新问题。②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从本国实际出发,⾛⾃⼰的路,是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总结,是马克思主义的⼀条基本原则。社会主义各国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必须“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的路。只有这样,才能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根本问题做出正确的回答。③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充分吸收⼈类⼀切⽂明成果。社会主义事业是⼀项前⽆古⼈的空前伟⼤的创造性事业。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个国家要想发展,都不能闭关⾃守,让⾃⼰孤⽴于世界之外。社会主义事业是⼀项前⽆古⼈的崭新事业,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社会主义各国要想探索⼀条保证社会主义事业顺利推进的发展之路,必须合理学习和借鉴别国发展模式的优长。但是,借鉴不等于脱离本国国情照抄照搬。不同国家试图⽤“⼀条道路”、⼀种模式发展社会主义是⾏不通的,照搬别国模式从来不能成功,这是⼀个被历史反复证明了的颠扑不破的真理。

解析:null由于各国的历史情况和现实条件的差异,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又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1)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①各国⽣产⼒的发展状况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经济原因已经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化都⽐较落后,各国之间也有较⼤差别。每个国家都必须根据本国⽣产⼒的发展状况,制定相应发展战略,采取不同的⽅式进⾏社会主义建设。②各国历史⽂化传统的差异性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历史原因各个民族的历史⽂化传统,是⼈们进⾏活动的既定前提和基础,每个国家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取得成功。马克思指出:“⼈们⾃⼰创造⾃⼰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选定的条件下创造,⽽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5]③时代的不断发展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每个国家应该根据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要求,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保持⽣机活⼒、永远⽴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2)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①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坚持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马克思主义是⼯⼈阶级的世界观,只有在它的指导下,才能正确分析本国的情况,把握本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也没有提出现成的⽅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绝不是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的已有结论,⽽是要求⼈们依据它的基本原则和⽅法,不断结合变化了的情况,探索并解决社会主义新问题。②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从本国实际出发,⾛⾃⼰的路,是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总结,是马克思主义的⼀条基本原则。社会主义各国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必须“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的路。只有这样,才能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根本问题做出正确的回答。③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充分吸收⼈类⼀切⽂明成果。社会主义事业是⼀项前⽆古⼈的空前伟⼤的创造性事业。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个国家要想发展,都不能闭关⾃守,让⾃⼰孤⽴于世界之外。社会主义事业是⼀项前⽆古⼈的崭新事业,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社会主义各国要想探索⼀条保证社会主义事业顺利推进的发展之路,必须合理学习和借鉴别国发展模式的优长。但是,借鉴不等于脱离本国国情照抄照搬。不同国家试图⽤“⼀条道路”、⼀种模式发展社会主义是⾏不通的,照搬别国模式从来不能成功,这是⼀个被历史反复证明了的颠扑不破的真理。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2-f4b3-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试题通小程序
试题通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