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首页
>
财会金融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21版
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21版
题目内容
(
单选题
)
5. 马克思主义从产⽣到发展,表现出了强⼤的⽣命⼒,这种强⼤⽣命⼒的根源在于( )。[南京航空航天⼤学2018研]

A、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法论

B、 马克思主义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命性的⾼度统⼀

C、 马克思主义代表最⼴⼤⼈民的根本利益

D、 马克思主义吸收了⼈类⽂明的优秀成果

答案:B

解析:【解析】马克思主义的⾰命性和科学性在实践基础上是统⼀的,关键在于⽆产阶级的先进性。理论的⽣命⼒在于创新。马克思主义的强⼤⽣命⼒的根源在于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命性的⾼度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21版
2. 习近平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历史教训更应引以为戒”,“中国⾰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们能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是因为( )。[考研政治2021年研]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2-60f4-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3. 如何理解“⽂化⾃信”与“道路⾃信、理论⾃信、制度⾃信”之间的关系?并阐述在新时期如何实现⽂化⾃信。【答案】(1)“⽂化⾃信”与“道路⾃信、理论⾃信、制度⾃信”之间的关系⽂化⾃信与道路⾃信、理论⾃信、制度⾃信密不可分,牵⼀发⽽动全⾝,⽂化⾃信是道路⾃信、理论⾃信、制度⾃信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其他“三个⾃信”的必然结果和⽬标所向。①基于⽂化实践的视⾓把握⽂化⾃信与“三个⾃信”的关系⽂化⾃始以来离不开实践,⽂化产⽣于实践、依存于实践并又表现为实践形态。⽂化实践建⽴在经济实践和政治实践的基础之上,并受其制约;同时,⽂化实践与经济实践、政治实践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交融。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社会主义制度表征着当代中国所⾛的经济与政治道路,是当代中国经济实践与政治实践的现实表现,它与中国特⾊社会主义⽂化⽔乳交融,已经成为不可分割的有机统⼀整体。⽂化实践推动⽂化软实⼒的发展,⽂化软实⼒是⼀国社会发展的主要⼒量,是衡量⼀国综合国⼒竞争的重要因素。国家⽂化软实⼒能够展现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的巨⼤指导作⽤、社会主义制度的巨⼤优越性,展现出中国坚定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的正确性,⽽这些所有巨⼤成就的前提都源于⽂化⾃信。②基于⽂化价值的视⾓把握⽂化⾃信与“三个⾃信”的关系⽂化⾃信是⼀个民族、⼀个国家以及⼀个政党对⾃⾝所禀赋和拥有的⽂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并对其⽂化的⽣命⼒保持坚定的信⼼和发展的希望。中华民族在⼏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这是中国⽂化⾃信的厚重的历史根基,具有深厚的⽂化积淀、丰富的⽂化内涵与价值追求。⽂化⾃信是道路⾃信、理论⾃信和制度⾃信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道路⾃信、理论⾃信和制度⾃信都是偏外在的,⽽⽂化⾃信是倾向于内⼼和价值观,这种⾃信能够让⼈真正地⼼悦诚服。③基于⽂化话语的视⾓把握⽂化⾃信与“三个⾃信”的关系中国⽂化话语是反映中华⽂化领域的⾔语⾏为和语境现象,拥有卷帙浩繁的中华优秀⽂化资源,能够体现当代中国的精神风貌与价值观念,展现中华⽂化的独特性及其与外部世界的历史⽂化关系。当今中华⽂化话语在国际话语体系中仍处于弱势地位,这势必影响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的开拓、创新、运⾏以及在国际社会的地位与话语分量的降格。因⽽⽂化⾃信的实现需要搭建中国⽂化话语平台、展现中华⽂化话语的魅⼒、加强与国际其他话语的交流,进⽽增强中国⽂化话语在国际话语体系中的地位及其话语分量,在⽂化话语中展现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所取得的伟⼤成就。(2)实现⽂化⾃信的途径①要清醒认识我国⽂化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增强⽂化⾃觉,坚定⽂化⾃信,更好地把握⽂化发展的规律,以主动担当的精神加快⽂化发展步伐,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化的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化,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化强国。②坚定⽂化⾃信,推动社会主义⽂化繁荣兴盛,实现中华民族伟⼤复兴,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化⽴场,⽴⾜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向现代化、⾯向世界、⾯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众的社会主义⽂化,⾛中国特⾊社会主义⽂化发展道路,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化。③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化、⾰命⽂化和社会主义先进⽂化。中华优秀传统⽂化、⾰命⽂化和社会主义先进⽂化是我们坚定⽂化⾃信的⼒量之源。④发展⼤众⽂化产品。随着社会经济和技术的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化得到了快速发展,⽂化事业和⽂化产业相得益彰,⼤众⽂化产品也异彩纷呈。⼤众⽂化产品的社会认同度、满意度、美誉度等,⼀定程度上成为检验⽂化⾃信的晴⾬表和重要载体。⑤培育和践⾏社会主义核⼼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价值观是⽂化软实⼒的灵魂、⽂化软实⼒建设的重点。培育和践⾏社会主义核⼼价值观,有利于增强我们对中国特⾊社会主义⽂化的认同感。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4-5fe4-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1. 分析上述三则材料各表达了什么思想。【答案】(1)材料⼀表达了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规律的必然要求。共产主义是⼈类最崇⾼的社会理想。实现共产主义是⼈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共产主义的实现也必须建⽴在现有的经济基础之上,进⽽实现⽣产⼒的⾼度发展。要通过这⼀现实运动所要消灭的“现存状况”就是“要消灭关系对个⼈的独⽴化、个性对偶然性屈从、个⼈的私⼈关系对共同的阶级关系的屈从等等”。(2)材料⼆表达了实现共产主义必须经历许多历史阶段。共产主义作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它的实现并⾮⼀朝⼀⼣之功,⽽是⼀个极其艰难、曲折和漫长的历史过程,以⾄需要若⼲代⼈的不懈努⼒才能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的巩固、发展和完善是⼀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资本主义的暂时强⼤决定了它在全世界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长期性、曲折性与艰巨性。(3)材料三表达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等于资本主义。它们都只是⼀种经济⼿段。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的优势和长处,在社会化⼤⽣产和存在着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的效率。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种⽅式本⾝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把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既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可以充分利⽤市场经济对发展⽣产⼒的作⽤。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27ce-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1. 苏联模式[浙江财⼤2017年研]【答案】苏联模式是指20世纪⼆三⼗年代苏联在斯⼤林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形成的⼀整套路线、⽅针和政治、经济、⽂化管理体制的总称。苏联模式包括两⽅⾯的含义:它是社会主义的模式,就是说它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它是苏联的,就是说它在具体体制⽅⾯体现与反映了苏联的具体国情与时代的特点。苏联在具体体制和运⾏机制上的基本特点是⾼度集中,分别体现在政治、经济、⽂化等各个⽅⾯。苏联模式的失败不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其原因在于:(1)苏联模式的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的,曾经起过积极作⽤。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苏联模式已不适合社会的发展,应该摒弃。(2)苏联模式只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部分,⼀部分的失败代表不了整体的失败。(3)虽然局部代表不了整体,但会影响整体的发展。所以我们应引以为戒,克服局部的弱点,完善整体,以推动整体的不断提⾼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4-05d4-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8. 如何理解⼈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的性的统⼀?[桂林理⼯⼤学2017年研]【答案】合规律性,是指导实践的认识必须符合客观规律,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合⽬的性,是指实践及其结果必须符合主体⾃⾝的需要、利益等价值追求。⼈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的性的统⼀,主要体现为:(1)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的、必然的。(2)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是⼈类社会活动的规律,是在⼈类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定的历史主体的能动性、选择性和⽬的性也会对社会形态发展规律的实现产⽣影响,但⼈们的历史选择的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都是由社会形态发展的客观必然趋势决定的。(3)尽管⼀定社会形态发展进程的每个参与者都有⾃觉的⽬的性,但⼤多数情况下许多⼈的预期⽬的是相互⼲扰、彼此冲突的,这些⽬的或者缺乏实现的可能性,或者缺乏实现的⼿段,⾏动的实际后果与预期的⽬的并不完全⼀致。(4)尽管⼈们通过追求⾃⼰预期⽬的的活动创造他们的历史,但社会发展不是由任何个⼈的意志决定的,⽽是由⽆数主客观因素相互作⽤形成的合⼒决定的。(5)⼈民群众才是真正的历史主体,社会形态发展的合⽬的性最终体现为⼈民的意志和选择,⼈民群众在遵循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实现社会形态的变⾰。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a59e-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1. 论述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武汉理⼯⼤学2019年研]【答案】“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原和统⼀性的最⾼抽象,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马克思主义批判继承了以往唯物主义的传统,在总结现代⾃然科学重⼤成就的基础上,创⽴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1)马克思主义物质观①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的唯⼀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不依赖于⼈的感觉⽽存在,通过⼈的感觉为⼈所感知、复写、摄影和反映。②物质是世界唯⼀的本源,物质第⼀性,意识第⼆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③物质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盾。④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⑤⾃然界是物质的,⼈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承认世界的物质性,承认物质世界是在时间、空间中依其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这是正确解决哲学基本问题、坚持唯物主义⼀元论的基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提。(2)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①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元论,同唯⼼主义⼀元论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唯物主义⾃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②世界的物质统⼀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我们通过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就要充分认识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物质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更制约着⼈的实践活动。就要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指导下,正确认识和利⽤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切从实际出发,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客观物质世界,以取得社会主义实践和各项事业的胜利。③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且主张从实践中去把握物质世界。实践是⼈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其含义有⼆:⼀是实践是⼈变⾰物质世界的“感性”活动,具有物质的性质和形式,这是实践区别于意识的⼀般本质;⼆是实践又是⼈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实践把⼈的⽬的、理想、知识、能⼒等本质⼒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出⼀个属⼈的对象世界,这是实践区别于⾃然物质形态运动和动物本能活动的特殊本质。④坚持物质决定性和意识能动性的辩证统⼀,其认识论和⽅法论的意义在于坚持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也就是实事求是。所谓实事求是,就是⼀切从实际出发,从中找出其固有的规律性,作为我们⾏动的向导。为了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所谓解放思想,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破除⼀切不符合客观实际的旧观念、旧框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的,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的和归宿,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两者的⽬的都是为了实现主观与客观相符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量,是我们党领导⼈民进⾏⾰命和建设并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思想保证。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2-f8df-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2. 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浙江财经⼤学2017年研;⼴东财经⼤学2017年研;华东政法⼤学2010年研]【答案】根据⽣产资料和劳动⼒在剩余价值⽣产中所起的不同作⽤,可以把资本家的⽣产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1)不变资本是指以⽣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产资料的价值通过⼯⼈的具体劳动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其转移的价值量不会⼤于它原有的价值量。根据⽣产资料和劳动⼒在剩余价值⽣产中所起的不同作⽤,可以把资本家的⽣产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以机器、⼚房等⽣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产过程中发⽣了使⽤价值形态的变化,价值也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虽然⽣产资料的不同部分有着不同的价值转移⽅式,但是,它们都只能是把⾃⼰原有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不会发⽣价值增殖。(2)可变资本是指⽤来购买劳动⼒的那部分资本。以劳动⼒形式存在的资本,其价值在⽣产过程中不是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是由⼯⼈的劳动再⽣产出来。但是,劳动⼒在⽣产过程中发挥作⽤的结果是,不仅再⽣产出劳动⼒的价值,⽽且还⽣产出剩余价值。这样,以劳动⼒形式存在的资本,在⽣产过程中发⽣了价值量的变化,即发⽣了价值增殖,就叫作可变资本。(3)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区分的意义①进⼀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实质,说明了剩余价值只是由可变资本产⽣的;②为考察资本家对雇佣⼯⼈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bcaf-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3. 简述辩证的否定观及其现实意义。[⾸都经济贸易⼤学2018研]相关试题:( )什么是辩证的否定观?[中央财经⼤学2018年研](2)简述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涵。[南京航空航天⼤学2018研]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2-b8b1-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1. 列宁指出:“⼀切民族都将⾛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切民族的⾛法却不会完全⼀样,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形态上,在社会⽣活各⽅⾯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上,每个民族都会有⾃⼰的特点。”结合列宁的讲话回答以下问题:第⼀,为什么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多样性的?第⼆,怎样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第三,如何坚持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信?[河北⼤学2018年研]【答案】(1)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不是单⼀性的,⽽是多样性的。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各国国情的特殊性,即经济、政治、思想⽂化的差异性,⽣产⼒发展⽔平的不同,⽆产阶级政党⾃⾝成熟程度的不同,阶级基础与群众基础的构成状况的不同,⾰命传统不同,以及历史和现实的、国内和国际的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必然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①各个国家的⽣产⼒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解决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实践表明虽然已经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国家,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起点的⽣产⼒状况都⽐较落后,但是,各国之间也存在着较⼤的差别。这就决定了各个国家必须根据⾃⼰的⽣产⼒发展状况和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发展战略,采取不同的⽅式进⾏社会主义建设。②历史⽂化传统的差异性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各个民族的历史⽂化传统,是其进⾏活动的既定前提和基础。各个民族从历史上继承下来的经济、政治、⽂化条件的不同,决定了他们必须从⾃⼰的实际出发,按照⾃⼰的民族特点进⾏社会主义建设;要求他们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将社会主义植根于本国的⼟壤之中,才能取得成功。③时代是不断前进的,实践是不断发展的。社会主义也必然随着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发展。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保持⽣机活⼒、永远⽴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总之,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是⼀个真理。实践证明,坚持社会主义,不等于坚持某种单⼀的社会主义模式;改⾰或抛弃某种社会主义模式,不等于改掉或抛弃社会主义;某种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也不等于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2)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①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坚持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1848年《共产党宣⾔》发表为标志,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到⽬前已有160年了,⼀个多世纪的实践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才是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科学理论。②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要从本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结合起来。各国共产党⼈和⼴⼤⼈民群众,要敢于⾛⾃⼰的路,探索符合本国国情、适应时代要求的有本国特⾊的社会主义之路。③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充分吸收⼈类⼀切⽂明成果。社会主义事业是⼀项前⽆古⼈的空前伟⼤的创造性事业。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拒绝学习借鉴吸收⼈类各种⽂明成果。马克思和恩格斯是这⽅⾯的典范,他们的著作中引⽤了⼤量前⼈和同时代⼈的研究成果,把⼈类⽂明的果实作为⽆产阶级⾰命事业的营养。(3)坚持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信的⽅法①在继续坚持解放思想、解放⽣产⼒和改⾰开放中增强道路⾃信。解放思想是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命、建设和改⾰的⼀⼤法宝,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思想武器。要进⼀步坚定改⾰开放的决⼼,在对内改⾰、对外开放的历程中增强道路⾃信。②在进⼀步凝聚社会共识中巩固道路⾃信。凝聚社会共识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民,就是要在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在深⼊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条件下,坚持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即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坚定⾛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复兴。③在迎难⽽上。攻坚克难中提升道路⾃信。改⾰开放以来,经过40多年的长⾜发展,我国取得了巨⼤成就。但随着我国改⾰开放逐步深⼊,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也进⼊⽭盾凸显期、攻坚期。只有直⾯困难、迎难⽽上,才能在推动科学发展中进⼀步提升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信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4-2a34-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20世纪初,列宁对物质概念做出了科学的概括:“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丰富⽽深刻的理论意义。①它坚持了彻底唯物主义⼀元论的原则,同唯⼼主义和⼆元论划清了界限。这个定义是从世界的总现象中区别出物质现象和意识现象,从物质与意识对⽴统⼀的关系上,⾼度概括出物质的根本特性——客观实在性,指出物质不依赖于意识⽽独⽴存在,从⽽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性、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性。这就与唯⼼主义和⼆元论划清了界限。②它坚持了世界的可知性,有⼒地批判了不可知论。这个定义强调物质是“⼈通过感觉感知的”,能够“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这说明,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被认识的事物,却没有不能认识的事物;随着实践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们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索和认识将会不断扩展和深化。这就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③它坚持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有机统⼀,同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4287-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首页
>
财会金融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21版
题目内容
(
单选题
)
手机预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21版

5. 马克思主义从产⽣到发展,表现出了强⼤的⽣命⼒,这种强⼤⽣命⼒的根源在于( )。[南京航空航天⼤学2018研]

A、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法论

B、 马克思主义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命性的⾼度统⼀

C、 马克思主义代表最⼴⼤⼈民的根本利益

D、 马克思主义吸收了⼈类⽂明的优秀成果

答案:B

解析:【解析】马克思主义的⾰命性和科学性在实践基础上是统⼀的,关键在于⽆产阶级的先进性。理论的⽣命⼒在于创新。马克思主义的强⼤⽣命⼒的根源在于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命性的⾼度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21版
相关题目
2. 习近平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历史教训更应引以为戒”,“中国⾰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们能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是因为( )。[考研政治2021年研]

A. 历史规律和⾃然规律有惊⼈的相似

B. ⼈类历史发展存在着不以⼈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

C. 历史总是在循环往复中不断向前发展

D. ⼈类已经完全掌握了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

解析:【解析】历史规律与⾃然规律是不同的。⾃然规律起作⽤是⾃发的,离开了⼈的活动也同样起作⽤,⽽历史规律起作⽤离不开⼈的有⽬的,有意识的活动的参与。故A项错误。⼈们之所以能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正是由于历史的发展有着不以⼈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发挥能动性就能认识和把握这些规律。故B项正确。事物的发展呈现出周期性,每⼀周期都是开放的,前⼀个周期的终点是下⼀个周期的起点,不同周期的交替使事物的发展呈现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总趋势。“历史总是在循环往复中不断向前发展”是历史循环论的观点。故C项错误。⼈类历史的发展还有许多规律需要⼈们去掌握,⼈类的认识总是沿着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过程前进的,故D错误。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2-60f4-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3. 如何理解“⽂化⾃信”与“道路⾃信、理论⾃信、制度⾃信”之间的关系?并阐述在新时期如何实现⽂化⾃信。【答案】(1)“⽂化⾃信”与“道路⾃信、理论⾃信、制度⾃信”之间的关系⽂化⾃信与道路⾃信、理论⾃信、制度⾃信密不可分,牵⼀发⽽动全⾝,⽂化⾃信是道路⾃信、理论⾃信、制度⾃信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其他“三个⾃信”的必然结果和⽬标所向。①基于⽂化实践的视⾓把握⽂化⾃信与“三个⾃信”的关系⽂化⾃始以来离不开实践,⽂化产⽣于实践、依存于实践并又表现为实践形态。⽂化实践建⽴在经济实践和政治实践的基础之上,并受其制约;同时,⽂化实践与经济实践、政治实践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交融。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社会主义制度表征着当代中国所⾛的经济与政治道路,是当代中国经济实践与政治实践的现实表现,它与中国特⾊社会主义⽂化⽔乳交融,已经成为不可分割的有机统⼀整体。⽂化实践推动⽂化软实⼒的发展,⽂化软实⼒是⼀国社会发展的主要⼒量,是衡量⼀国综合国⼒竞争的重要因素。国家⽂化软实⼒能够展现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的巨⼤指导作⽤、社会主义制度的巨⼤优越性,展现出中国坚定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的正确性,⽽这些所有巨⼤成就的前提都源于⽂化⾃信。②基于⽂化价值的视⾓把握⽂化⾃信与“三个⾃信”的关系⽂化⾃信是⼀个民族、⼀个国家以及⼀个政党对⾃⾝所禀赋和拥有的⽂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并对其⽂化的⽣命⼒保持坚定的信⼼和发展的希望。中华民族在⼏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这是中国⽂化⾃信的厚重的历史根基,具有深厚的⽂化积淀、丰富的⽂化内涵与价值追求。⽂化⾃信是道路⾃信、理论⾃信和制度⾃信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道路⾃信、理论⾃信和制度⾃信都是偏外在的,⽽⽂化⾃信是倾向于内⼼和价值观,这种⾃信能够让⼈真正地⼼悦诚服。③基于⽂化话语的视⾓把握⽂化⾃信与“三个⾃信”的关系中国⽂化话语是反映中华⽂化领域的⾔语⾏为和语境现象,拥有卷帙浩繁的中华优秀⽂化资源,能够体现当代中国的精神风貌与价值观念,展现中华⽂化的独特性及其与外部世界的历史⽂化关系。当今中华⽂化话语在国际话语体系中仍处于弱势地位,这势必影响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的开拓、创新、运⾏以及在国际社会的地位与话语分量的降格。因⽽⽂化⾃信的实现需要搭建中国⽂化话语平台、展现中华⽂化话语的魅⼒、加强与国际其他话语的交流,进⽽增强中国⽂化话语在国际话语体系中的地位及其话语分量,在⽂化话语中展现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所取得的伟⼤成就。(2)实现⽂化⾃信的途径①要清醒认识我国⽂化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增强⽂化⾃觉,坚定⽂化⾃信,更好地把握⽂化发展的规律,以主动担当的精神加快⽂化发展步伐,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化的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化,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化强国。②坚定⽂化⾃信,推动社会主义⽂化繁荣兴盛,实现中华民族伟⼤复兴,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化⽴场,⽴⾜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向现代化、⾯向世界、⾯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众的社会主义⽂化,⾛中国特⾊社会主义⽂化发展道路,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化。③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化、⾰命⽂化和社会主义先进⽂化。中华优秀传统⽂化、⾰命⽂化和社会主义先进⽂化是我们坚定⽂化⾃信的⼒量之源。④发展⼤众⽂化产品。随着社会经济和技术的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化得到了快速发展,⽂化事业和⽂化产业相得益彰,⼤众⽂化产品也异彩纷呈。⼤众⽂化产品的社会认同度、满意度、美誉度等,⼀定程度上成为检验⽂化⾃信的晴⾬表和重要载体。⑤培育和践⾏社会主义核⼼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价值观是⽂化软实⼒的灵魂、⽂化软实⼒建设的重点。培育和践⾏社会主义核⼼价值观,有利于增强我们对中国特⾊社会主义⽂化的认同感。

解析:null(1)“⽂化⾃信”与“道路⾃信、理论⾃信、制度⾃信”之间的关系⽂化⾃信与道路⾃信、理论⾃信、制度⾃信密不可分,牵⼀发⽽动全⾝,⽂化⾃信是道路⾃信、理论⾃信、制度⾃信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其他“三个⾃信”的必然结果和⽬标所向。①基于⽂化实践的视⾓把握⽂化⾃信与“三个⾃信”的关系⽂化⾃始以来离不开实践,⽂化产⽣于实践、依存于实践并又表现为实践形态。⽂化实践建⽴在经济实践和政治实践的基础之上,并受其制约;同时,⽂化实践与经济实践、政治实践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交融。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社会主义制度表征着当代中国所⾛的经济与政治道路,是当代中国经济实践与政治实践的现实表现,它与中国特⾊社会主义⽂化⽔乳交融,已经成为不可分割的有机统⼀整体。⽂化实践推动⽂化软实⼒的发展,⽂化软实⼒是⼀国社会发展的主要⼒量,是衡量⼀国综合国⼒竞争的重要因素。国家⽂化软实⼒能够展现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的巨⼤指导作⽤、社会主义制度的巨⼤优越性,展现出中国坚定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的正确性,⽽这些所有巨⼤成就的前提都源于⽂化⾃信。②基于⽂化价值的视⾓把握⽂化⾃信与“三个⾃信”的关系⽂化⾃信是⼀个民族、⼀个国家以及⼀个政党对⾃⾝所禀赋和拥有的⽂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并对其⽂化的⽣命⼒保持坚定的信⼼和发展的希望。中华民族在⼏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这是中国⽂化⾃信的厚重的历史根基,具有深厚的⽂化积淀、丰富的⽂化内涵与价值追求。⽂化⾃信是道路⾃信、理论⾃信和制度⾃信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道路⾃信、理论⾃信和制度⾃信都是偏外在的,⽽⽂化⾃信是倾向于内⼼和价值观,这种⾃信能够让⼈真正地⼼悦诚服。③基于⽂化话语的视⾓把握⽂化⾃信与“三个⾃信”的关系中国⽂化话语是反映中华⽂化领域的⾔语⾏为和语境现象,拥有卷帙浩繁的中华优秀⽂化资源,能够体现当代中国的精神风貌与价值观念,展现中华⽂化的独特性及其与外部世界的历史⽂化关系。当今中华⽂化话语在国际话语体系中仍处于弱势地位,这势必影响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的开拓、创新、运⾏以及在国际社会的地位与话语分量的降格。因⽽⽂化⾃信的实现需要搭建中国⽂化话语平台、展现中华⽂化话语的魅⼒、加强与国际其他话语的交流,进⽽增强中国⽂化话语在国际话语体系中的地位及其话语分量,在⽂化话语中展现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所取得的伟⼤成就。(2)实现⽂化⾃信的途径①要清醒认识我国⽂化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增强⽂化⾃觉,坚定⽂化⾃信,更好地把握⽂化发展的规律,以主动担当的精神加快⽂化发展步伐,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化的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化,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化强国。②坚定⽂化⾃信,推动社会主义⽂化繁荣兴盛,实现中华民族伟⼤复兴,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化⽴场,⽴⾜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向现代化、⾯向世界、⾯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众的社会主义⽂化,⾛中国特⾊社会主义⽂化发展道路,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化。③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化、⾰命⽂化和社会主义先进⽂化。中华优秀传统⽂化、⾰命⽂化和社会主义先进⽂化是我们坚定⽂化⾃信的⼒量之源。④发展⼤众⽂化产品。随着社会经济和技术的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化得到了快速发展,⽂化事业和⽂化产业相得益彰,⼤众⽂化产品也异彩纷呈。⼤众⽂化产品的社会认同度、满意度、美誉度等,⼀定程度上成为检验⽂化⾃信的晴⾬表和重要载体。⑤培育和践⾏社会主义核⼼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价值观是⽂化软实⼒的灵魂、⽂化软实⼒建设的重点。培育和践⾏社会主义核⼼价值观,有利于增强我们对中国特⾊社会主义⽂化的认同感。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4-5fe4-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1. 分析上述三则材料各表达了什么思想。【答案】(1)材料⼀表达了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规律的必然要求。共产主义是⼈类最崇⾼的社会理想。实现共产主义是⼈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共产主义的实现也必须建⽴在现有的经济基础之上,进⽽实现⽣产⼒的⾼度发展。要通过这⼀现实运动所要消灭的“现存状况”就是“要消灭关系对个⼈的独⽴化、个性对偶然性屈从、个⼈的私⼈关系对共同的阶级关系的屈从等等”。(2)材料⼆表达了实现共产主义必须经历许多历史阶段。共产主义作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它的实现并⾮⼀朝⼀⼣之功,⽽是⼀个极其艰难、曲折和漫长的历史过程,以⾄需要若⼲代⼈的不懈努⼒才能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的巩固、发展和完善是⼀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资本主义的暂时强⼤决定了它在全世界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长期性、曲折性与艰巨性。(3)材料三表达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等于资本主义。它们都只是⼀种经济⼿段。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的优势和长处,在社会化⼤⽣产和存在着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的效率。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种⽅式本⾝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把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既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可以充分利⽤市场经济对发展⽣产⼒的作⽤。

解析:null(1)材料⼀表达了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规律的必然要求。共产主义是⼈类最崇⾼的社会理想。实现共产主义是⼈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共产主义的实现也必须建⽴在现有的经济基础之上,进⽽实现⽣产⼒的⾼度发展。要通过这⼀现实运动所要消灭的“现存状况”就是“要消灭关系对个⼈的独⽴化、个性对偶然性屈从、个⼈的私⼈关系对共同的阶级关系的屈从等等”。(2)材料⼆表达了实现共产主义必须经历许多历史阶段。共产主义作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它的实现并⾮⼀朝⼀⼣之功,⽽是⼀个极其艰难、曲折和漫长的历史过程,以⾄需要若⼲代⼈的不懈努⼒才能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的巩固、发展和完善是⼀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资本主义的暂时强⼤决定了它在全世界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长期性、曲折性与艰巨性。(3)材料三表达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等于资本主义。它们都只是⼀种经济⼿段。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的优势和长处,在社会化⼤⽣产和存在着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的效率。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种⽅式本⾝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把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既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可以充分利⽤市场经济对发展⽣产⼒的作⽤。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27ce-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1. 苏联模式[浙江财⼤2017年研]【答案】苏联模式是指20世纪⼆三⼗年代苏联在斯⼤林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形成的⼀整套路线、⽅针和政治、经济、⽂化管理体制的总称。苏联模式包括两⽅⾯的含义:它是社会主义的模式,就是说它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它是苏联的,就是说它在具体体制⽅⾯体现与反映了苏联的具体国情与时代的特点。苏联在具体体制和运⾏机制上的基本特点是⾼度集中,分别体现在政治、经济、⽂化等各个⽅⾯。苏联模式的失败不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其原因在于:(1)苏联模式的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的,曾经起过积极作⽤。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苏联模式已不适合社会的发展,应该摒弃。(2)苏联模式只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部分,⼀部分的失败代表不了整体的失败。(3)虽然局部代表不了整体,但会影响整体的发展。所以我们应引以为戒,克服局部的弱点,完善整体,以推动整体的不断提⾼

解析:null苏联模式是指20世纪⼆三⼗年代苏联在斯⼤林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形成的⼀整套路线、⽅针和政治、经济、⽂化管理体制的总称。苏联模式包括两⽅⾯的含义:它是社会主义的模式,就是说它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它是苏联的,就是说它在具体体制⽅⾯体现与反映了苏联的具体国情与时代的特点。苏联在具体体制和运⾏机制上的基本特点是⾼度集中,分别体现在政治、经济、⽂化等各个⽅⾯。苏联模式的失败不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其原因在于:(1)苏联模式的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的,曾经起过积极作⽤。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苏联模式已不适合社会的发展,应该摒弃。(2)苏联模式只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部分,⼀部分的失败代表不了整体的失败。(3)虽然局部代表不了整体,但会影响整体的发展。所以我们应引以为戒,克服局部的弱点,完善整体,以推动整体的不断提⾼。⼆、辨析题 ()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4-05d4-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8. 如何理解⼈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的性的统⼀?[桂林理⼯⼤学2017年研]【答案】合规律性,是指导实践的认识必须符合客观规律,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合⽬的性,是指实践及其结果必须符合主体⾃⾝的需要、利益等价值追求。⼈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的性的统⼀,主要体现为:(1)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的、必然的。(2)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是⼈类社会活动的规律,是在⼈类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定的历史主体的能动性、选择性和⽬的性也会对社会形态发展规律的实现产⽣影响,但⼈们的历史选择的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都是由社会形态发展的客观必然趋势决定的。(3)尽管⼀定社会形态发展进程的每个参与者都有⾃觉的⽬的性,但⼤多数情况下许多⼈的预期⽬的是相互⼲扰、彼此冲突的,这些⽬的或者缺乏实现的可能性,或者缺乏实现的⼿段,⾏动的实际后果与预期的⽬的并不完全⼀致。(4)尽管⼈们通过追求⾃⼰预期⽬的的活动创造他们的历史,但社会发展不是由任何个⼈的意志决定的,⽽是由⽆数主客观因素相互作⽤形成的合⼒决定的。(5)⼈民群众才是真正的历史主体,社会形态发展的合⽬的性最终体现为⼈民的意志和选择,⼈民群众在遵循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实现社会形态的变⾰。

解析:null合规律性,是指导实践的认识必须符合客观规律,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合⽬的性,是指实践及其结果必须符合主体⾃⾝的需要、利益等价值追求。⼈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的性的统⼀,主要体现为:(1)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的、必然的。(2)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是⼈类社会活动的规律,是在⼈类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定的历史主体的能动性、选择性和⽬的性也会对社会形态发展规律的实现产⽣影响,但⼈们的历史选择的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都是由社会形态发展的客观必然趋势决定的。(3)尽管⼀定社会形态发展进程的每个参与者都有⾃觉的⽬的性,但⼤多数情况下许多⼈的预期⽬的是相互⼲扰、彼此冲突的,这些⽬的或者缺乏实现的可能性,或者缺乏实现的⼿段,⾏动的实际后果与预期的⽬的并不完全⼀致。(4)尽管⼈们通过追求⾃⼰预期⽬的的活动创造他们的历史,但社会发展不是由任何个⼈的意志决定的,⽽是由⽆数主客观因素相互作⽤形成的合⼒决定的。(5)⼈民群众才是真正的历史主体,社会形态发展的合⽬的性最终体现为⼈民的意志和选择,⼈民群众在遵循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实现社会形态的变⾰。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a59e-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1. 论述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武汉理⼯⼤学2019年研]【答案】“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原和统⼀性的最⾼抽象,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马克思主义批判继承了以往唯物主义的传统,在总结现代⾃然科学重⼤成就的基础上,创⽴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1)马克思主义物质观①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的唯⼀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不依赖于⼈的感觉⽽存在,通过⼈的感觉为⼈所感知、复写、摄影和反映。②物质是世界唯⼀的本源,物质第⼀性,意识第⼆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③物质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盾。④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⑤⾃然界是物质的,⼈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承认世界的物质性,承认物质世界是在时间、空间中依其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这是正确解决哲学基本问题、坚持唯物主义⼀元论的基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提。(2)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①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元论,同唯⼼主义⼀元论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唯物主义⾃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②世界的物质统⼀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我们通过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就要充分认识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物质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更制约着⼈的实践活动。就要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指导下,正确认识和利⽤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切从实际出发,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客观物质世界,以取得社会主义实践和各项事业的胜利。③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且主张从实践中去把握物质世界。实践是⼈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其含义有⼆:⼀是实践是⼈变⾰物质世界的“感性”活动,具有物质的性质和形式,这是实践区别于意识的⼀般本质;⼆是实践又是⼈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实践把⼈的⽬的、理想、知识、能⼒等本质⼒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出⼀个属⼈的对象世界,这是实践区别于⾃然物质形态运动和动物本能活动的特殊本质。④坚持物质决定性和意识能动性的辩证统⼀,其认识论和⽅法论的意义在于坚持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也就是实事求是。所谓实事求是,就是⼀切从实际出发,从中找出其固有的规律性,作为我们⾏动的向导。为了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所谓解放思想,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破除⼀切不符合客观实际的旧观念、旧框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的,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的和归宿,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两者的⽬的都是为了实现主观与客观相符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量,是我们党领导⼈民进⾏⾰命和建设并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思想保证。

解析:null“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原和统⼀性的最⾼抽象,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马克思主义批判继承了以往唯物主义的传统,在总结现代⾃然科学重⼤成就的基础上,创⽴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1)马克思主义物质观①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的唯⼀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不依赖于⼈的感觉⽽存在,通过⼈的感觉为⼈所感知、复写、摄影和反映。②物质是世界唯⼀的本源,物质第⼀性,意识第⼆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③物质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盾。④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⑤⾃然界是物质的,⼈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承认世界的物质性,承认物质世界是在时间、空间中依其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这是正确解决哲学基本问题、坚持唯物主义⼀元论的基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提。(2)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①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元论,同唯⼼主义⼀元论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唯物主义⾃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②世界的物质统⼀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我们通过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就要充分认识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物质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更制约着⼈的实践活动。就要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指导下,正确认识和利⽤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切从实际出发,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客观物质世界,以取得社会主义实践和各项事业的胜利。③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且主张从实践中去把握物质世界。实践是⼈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其含义有⼆:⼀是实践是⼈变⾰物质世界的“感性”活动,具有物质的性质和形式,这是实践区别于意识的⼀般本质;⼆是实践又是⼈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实践把⼈的⽬的、理想、知识、能⼒等本质⼒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出⼀个属⼈的对象世界,这是实践区别于⾃然物质形态运动和动物本能活动的特殊本质。④坚持物质决定性和意识能动性的辩证统⼀,其认识论和⽅法论的意义在于坚持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也就是实事求是。所谓实事求是,就是⼀切从实际出发,从中找出其固有的规律性,作为我们⾏动的向导。为了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所谓解放思想,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破除⼀切不符合客观实际的旧观念、旧框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的,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的和归宿,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两者的⽬的都是为了实现主观与客观相符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量,是我们党领导⼈民进⾏⾰命和建设并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思想保证。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2-f8df-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2. 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浙江财经⼤学2017年研;⼴东财经⼤学2017年研;华东政法⼤学2010年研]【答案】根据⽣产资料和劳动⼒在剩余价值⽣产中所起的不同作⽤,可以把资本家的⽣产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1)不变资本是指以⽣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产资料的价值通过⼯⼈的具体劳动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其转移的价值量不会⼤于它原有的价值量。根据⽣产资料和劳动⼒在剩余价值⽣产中所起的不同作⽤,可以把资本家的⽣产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以机器、⼚房等⽣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产过程中发⽣了使⽤价值形态的变化,价值也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虽然⽣产资料的不同部分有着不同的价值转移⽅式,但是,它们都只能是把⾃⼰原有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不会发⽣价值增殖。(2)可变资本是指⽤来购买劳动⼒的那部分资本。以劳动⼒形式存在的资本,其价值在⽣产过程中不是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是由⼯⼈的劳动再⽣产出来。但是,劳动⼒在⽣产过程中发挥作⽤的结果是,不仅再⽣产出劳动⼒的价值,⽽且还⽣产出剩余价值。这样,以劳动⼒形式存在的资本,在⽣产过程中发⽣了价值量的变化,即发⽣了价值增殖,就叫作可变资本。(3)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区分的意义①进⼀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实质,说明了剩余价值只是由可变资本产⽣的;②为考察资本家对雇佣⼯⼈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解析:null根据⽣产资料和劳动⼒在剩余价值⽣产中所起的不同作⽤,可以把资本家的⽣产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1)不变资本是指以⽣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产资料的价值通过⼯⼈的具体劳动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其转移的价值量不会⼤于它原有的价值量。根据⽣产资料和劳动⼒在剩余价值⽣产中所起的不同作⽤,可以把资本家的⽣产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以机器、⼚房等⽣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产过程中发⽣了使⽤价值形态的变化,价值也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虽然⽣产资料的不同部分有着不同的价值转移⽅式,但是,它们都只能是把⾃⼰原有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不会发⽣价值增殖。(2)可变资本是指⽤来购买劳动⼒的那部分资本。以劳动⼒形式存在的资本,其价值在⽣产过程中不是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是由⼯⼈的劳动再⽣产出来。但是,劳动⼒在⽣产过程中发挥作⽤的结果是,不仅再⽣产出劳动⼒的价值,⽽且还⽣产出剩余价值。这样,以劳动⼒形式存在的资本,在⽣产过程中发⽣了价值量的变化,即发⽣了价值增殖,就叫作可变资本。(3)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区分的意义①进⼀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实质,说明了剩余价值只是由可变资本产⽣的;②为考察资本家对雇佣⼯⼈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bcaf-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3. 简述辩证的否定观及其现实意义。[⾸都经济贸易⼤学2018研]相关试题:( )什么是辩证的否定观?[中央财经⼤学2018年研](2)简述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涵。[南京航空航天⼤学2018研]

解析:null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否定。即⾃⼰否定⾃⼰,⾃⼰发展⾃⼰。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于旧事物,它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作为⾃⼰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事物⾃⼰发展⾃⼰的完整过程构成了否定之否定规律。(1)辩证否定观的特点②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通过否定来实现的,通过否定,在新旧事物之间划出⼀条明确的界限,体现事物发展的“⾮连续性”,标志着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由旧质到新质的飞跃。②辩证的否定又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并不是把旧事物中的合理因素全部抛弃,⽽是既否定又肯定、既克服又保留,是“扬弃”。它既否定和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落后的东西,又吸取、保留和改造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因此,它是新事物与旧事物之间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是新旧事物之间联系的环节。(2)辩证否定观的内容①辩证的否定是通过事物内部⽭盾⽽进⾏的⾃我否定②辩证否定具有两个重要特点。其⼀,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其⼆,否定是连接的环节。③作为发展与联系环节之统⼀的辩证的否定是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3)辩证否定观的现实意义①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要对⼀切事物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否定什么和肯定什么,批判什么和继承什么,都要从实际出发,进⾏具体分析,反对不加分析地肯定⼀切或否定⼀切。②否定之否定体现了事物⾃⼰发展⾃⼰、⾃⼰完善⾃⼰的完整过程。辩证的否定本质上是辩证的综合,是对⽴⾯的统⼀。③把握否定之否定规律,坚持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的原理,对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2-b8b1-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1. 列宁指出:“⼀切民族都将⾛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切民族的⾛法却不会完全⼀样,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形态上,在社会⽣活各⽅⾯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上,每个民族都会有⾃⼰的特点。”结合列宁的讲话回答以下问题:第⼀,为什么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多样性的?第⼆,怎样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第三,如何坚持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信?[河北⼤学2018年研]【答案】(1)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不是单⼀性的,⽽是多样性的。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各国国情的特殊性,即经济、政治、思想⽂化的差异性,⽣产⼒发展⽔平的不同,⽆产阶级政党⾃⾝成熟程度的不同,阶级基础与群众基础的构成状况的不同,⾰命传统不同,以及历史和现实的、国内和国际的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必然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①各个国家的⽣产⼒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解决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实践表明虽然已经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国家,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起点的⽣产⼒状况都⽐较落后,但是,各国之间也存在着较⼤的差别。这就决定了各个国家必须根据⾃⼰的⽣产⼒发展状况和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发展战略,采取不同的⽅式进⾏社会主义建设。②历史⽂化传统的差异性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各个民族的历史⽂化传统,是其进⾏活动的既定前提和基础。各个民族从历史上继承下来的经济、政治、⽂化条件的不同,决定了他们必须从⾃⼰的实际出发,按照⾃⼰的民族特点进⾏社会主义建设;要求他们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将社会主义植根于本国的⼟壤之中,才能取得成功。③时代是不断前进的,实践是不断发展的。社会主义也必然随着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发展。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保持⽣机活⼒、永远⽴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总之,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是⼀个真理。实践证明,坚持社会主义,不等于坚持某种单⼀的社会主义模式;改⾰或抛弃某种社会主义模式,不等于改掉或抛弃社会主义;某种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也不等于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2)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①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坚持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1848年《共产党宣⾔》发表为标志,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到⽬前已有160年了,⼀个多世纪的实践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才是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科学理论。②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要从本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结合起来。各国共产党⼈和⼴⼤⼈民群众,要敢于⾛⾃⼰的路,探索符合本国国情、适应时代要求的有本国特⾊的社会主义之路。③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充分吸收⼈类⼀切⽂明成果。社会主义事业是⼀项前⽆古⼈的空前伟⼤的创造性事业。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拒绝学习借鉴吸收⼈类各种⽂明成果。马克思和恩格斯是这⽅⾯的典范,他们的著作中引⽤了⼤量前⼈和同时代⼈的研究成果,把⼈类⽂明的果实作为⽆产阶级⾰命事业的营养。(3)坚持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信的⽅法①在继续坚持解放思想、解放⽣产⼒和改⾰开放中增强道路⾃信。解放思想是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命、建设和改⾰的⼀⼤法宝,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思想武器。要进⼀步坚定改⾰开放的决⼼,在对内改⾰、对外开放的历程中增强道路⾃信。②在进⼀步凝聚社会共识中巩固道路⾃信。凝聚社会共识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民,就是要在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在深⼊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条件下,坚持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即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坚定⾛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复兴。③在迎难⽽上。攻坚克难中提升道路⾃信。改⾰开放以来,经过40多年的长⾜发展,我国取得了巨⼤成就。但随着我国改⾰开放逐步深⼊,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也进⼊⽭盾凸显期、攻坚期。只有直⾯困难、迎难⽽上,才能在推动科学发展中进⼀步提升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信

解析:null(1)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不是单⼀性的,⽽是多样性的。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各国国情的特殊性,即经济、政治、思想⽂化的差异性,⽣产⼒发展⽔平的不同,⽆产阶级政党⾃⾝成熟程度的不同,阶级基础与群众基础的构成状况的不同,⾰命传统不同,以及历史和现实的、国内和国际的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必然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①各个国家的⽣产⼒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解决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实践表明虽然已经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国家,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起点的⽣产⼒状况都⽐较落后,但是,各国之间也存在着较⼤的差别。这就决定了各个国家必须根据⾃⼰的⽣产⼒发展状况和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发展战略,采取不同的⽅式进⾏社会主义建设。②历史⽂化传统的差异性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各个民族的历史⽂化传统,是其进⾏活动的既定前提和基础。各个民族从历史上继承下来的经济、政治、⽂化条件的不同,决定了他们必须从⾃⼰的实际出发,按照⾃⼰的民族特点进⾏社会主义建设;要求他们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将社会主义植根于本国的⼟壤之中,才能取得成功。③时代是不断前进的,实践是不断发展的。社会主义也必然随着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发展。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保持⽣机活⼒、永远⽴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总之,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是⼀个真理。实践证明,坚持社会主义,不等于坚持某种单⼀的社会主义模式;改⾰或抛弃某种社会主义模式,不等于改掉或抛弃社会主义;某种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也不等于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2)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①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坚持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1848年《共产党宣⾔》发表为标志,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到⽬前已有160年了,⼀个多世纪的实践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才是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科学理论。②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要从本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结合起来。各国共产党⼈和⼴⼤⼈民群众,要敢于⾛⾃⼰的路,探索符合本国国情、适应时代要求的有本国特⾊的社会主义之路。③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充分吸收⼈类⼀切⽂明成果。社会主义事业是⼀项前⽆古⼈的空前伟⼤的创造性事业。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拒绝学习借鉴吸收⼈类各种⽂明成果。马克思和恩格斯是这⽅⾯的典范,他们的著作中引⽤了⼤量前⼈和同时代⼈的研究成果,把⼈类⽂明的果实作为⽆产阶级⾰命事业的营养。(3)坚持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信的⽅法①在继续坚持解放思想、解放⽣产⼒和改⾰开放中增强道路⾃信。解放思想是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命、建设和改⾰的⼀⼤法宝,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思想武器。要进⼀步坚定改⾰开放的决⼼,在对内改⾰、对外开放的历程中增强道路⾃信。②在进⼀步凝聚社会共识中巩固道路⾃信。凝聚社会共识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民,就是要在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在深⼊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条件下,坚持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即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坚定⾛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复兴。③在迎难⽽上。攻坚克难中提升道路⾃信。改⾰开放以来,经过40多年的长⾜发展,我国取得了巨⼤成就。但随着我国改⾰开放逐步深⼊,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也进⼊⽭盾凸显期、攻坚期。只有直⾯困难、迎难⽽上,才能在推动科学发展中进⼀步提升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信。第七章 共产主义崇⾼理想及其最终实现⼀、概念题 ()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4-2a34-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20世纪初,列宁对物质概念做出了科学的概括:“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丰富⽽深刻的理论意义。①它坚持了彻底唯物主义⼀元论的原则,同唯⼼主义和⼆元论划清了界限。这个定义是从世界的总现象中区别出物质现象和意识现象,从物质与意识对⽴统⼀的关系上,⾼度概括出物质的根本特性——客观实在性,指出物质不依赖于意识⽽独⽴存在,从⽽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性、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性。这就与唯⼼主义和⼆元论划清了界限。②它坚持了世界的可知性,有⼒地批判了不可知论。这个定义强调物质是“⼈通过感觉感知的”,能够“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这说明,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被认识的事物,却没有不能认识的事物;随着实践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们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索和认识将会不断扩展和深化。这就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③它坚持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有机统⼀,同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4287-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试题通小程序
试题通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