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首页
>
财会金融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21版
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21版
题目内容
(
单选题
)
7. 休谟说:“感觉是⼈和世界的屏障。”这是( )。[南京航空航天⼤学2018研]

A、 唯物主义的观点

B、 辩证法的观点

C、 可知论的观点

D、 不可知论的观点

答案:D

解析:【解析】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感觉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当然反映有对的有错的,这需要由实践来检验。认为感觉是⼈与世界之间的屏障,其本质特点是否认了感觉与客观世界的统⼀性,认为存在和思维没有同⼀性,所以属于不可知论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21版
3. 怎样区别货币的流通⼿段和⽀付⼿段?[杭州电⼦科技⼤学2018年研]【答案】货币是指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般等价物的商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段、贮藏⼿段、⽀付⼿段和世界货币五种基本的职能。区别货币的流通⼿段和⽀付⼿段需要认识到:(1)流通⼿段的职能是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即购买⼿段的职能。⽀付⼿段是随着商品赊账买卖的产⽣⽽出现的。在赊销赊购中,货币被⽤来⽀付债务。后来,它又被⽤来⽀付地租、利息、税款、⼯资等。(2)⽀付⼿段主要特点是在商品买卖或租赁等活动中,使⽤价值或商品使⽤权的让渡与价值的让渡在时间上是分开的——或延期⽀付,或提前预⽀。货币流通⼿段的主要特点是⼀⼿交钱,⼀⼿交货。(3)从价值运动的⾓度观察,货币执⾏⽀付⼿段职能时,在同⼀时间内,价值的运动是单向的,即当卖者或债权⼈让渡使⽤价值或使⽤权时,买者或债务⼈并不同时让渡价值。反之,当买者或债务⼈让渡价值时,卖者或债权⼈也不同时让渡使⽤价值或使⽤权。货币执⾏流通⼿段职能时,在同⼀时间内,价值的运动是双向的。即卖⽅在得到价值的同时出让使⽤价值,买⽅在让渡价值的同时获得使⽤价值。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c2a0-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7.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是什么?[⼭东师范⼤学2018年研]【答案】社会发展的根本动⼒是社会基本⽭盾。⼈类社会的基本⽭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1)整个社会的基本⽭盾运动是从⽣产⼒发展到⽣产⼒解放的循环,就是⽣产⼒—⽣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层层决定作⽤和层层反作⽤,由适合到不适合,经过⽭盾解决达到新的适合,循环往复不断前进。(2)⽣产⼒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类社会是在⽣产⼒与⽣产关系的⽭盾运动中前进的。⽣产⼒和⽣产关系的⽭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盾。这两对基本⽭盾存在于⼀切社会形态之中,规定社会的性质和基本结构,贯穿于⼈类社会发展的始终,推动着⼈类社会由低级向⾼级发展。两对基本⽭盾包含着3个要素,即⽣产⼒、⽣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它们之间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相互作⽤着。⽣产⼒决定⽣产关系,⽣产关系反作⽤于⽣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于经济基础。这种层层决定和层层反作⽤的关系,构成了以⽣产⼒发展为最终动因的整个社会基本⽭盾的辩证运动,体现了⼈类社会发展的最⼀般规律。马克思对⽣产⼒和⽣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盾运动的⼀般过程,作过经典式的表述。列宁继承和发挥了马克思的思想。(3)社会基本⽭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个新的重要范畴,它对⼈们从总体上考察社会历史,全⾯地把握整个社会的基本⾯貌及其发展变化的基本线索,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a348-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20年来,跨国公司迅猛发展,奉⾏全球战略的跨国公司以争夺全球市场份额为⽬标,在世界各地展开⽣产经营活动,带动了资本、技术和服务在各国间的流动,促进了⽣产和资本的国际化。③经济活动的⾃由化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直接动⼒。20世纪70年代后期,西⽅发达国家经济普遍出现滞胀现象,新⾃由主义兴起。它们为了摆脱经济衰退和扩⼤世界市场,采取减少国家⼲预、放松经济管制的⾃由化政策,掀起了贸易⾃由化和资本⾃由流动的浪潮。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业化国家也纷纷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实⾏市场经济体制,从⽽进⼊经济振兴时期,为世界经济注⼊了巨⼤的活⼒。⽆疑,各国国内市场化改⾰以及对贸易投资领域管制的解除或放松,促进了商品、服务和⽣产要素在世界范围的流动,从⽽在很⼤程度上加速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④以信息技术为核⼼的新技术⾰命的发展为世界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的动⼒和物质基础。⾸先,以原⼦技术、电⼦技术等为标志的技术⾰命在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重⼤进展及其在现代⽇常⽣活中的⽇益⼴泛的应⽤,压缩了国与国之间的空间和时间,降低了国际间的交易费⽤和远距离控制的成本,便利了商品和资本的国际流动,促进了各国经济的联系,从⽽加快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其次,新科技⾰命有⼒地推动着世界上不同类型国家⽣产社会化程度的进⼀步提⾼,促使各国经济结构和管理体制更加趋于完善化和⾼效能化,为世界经济全球化打下基础;最后,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有些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不是⼀个国家所能够单独完成的,需要各国的通⼒合作。(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①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影响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积极作⽤主要表现在:a.经济全球化提⾼了资源的利⽤效率。经济全球化促使⽣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空前⾃由地快速流动,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也促进了科学技术在世界范围的传播和应⽤,这些都⼤⼤推动了社会⽣产⼒的发展。b.经济全球化加快了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经济全球化使国际产业链逐步形成,产业结构可以在世界范围实现梯度转移,这为不同发展⽔平国家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了契机。c.经济全球化推动了各国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扩⼤了贸易⾃由化的范围,推动了⾦融国际化的进程,把世界各国都纳⼊了世界市场体系,为更多国家提供了经济发展的机会。同时,激烈的国际竞争也促使各国加快贸易和⾦融体制改⾰,这些都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发展。d.经济全球化⼀定程度上缓和了国际⽭盾。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联系⽇益密切,客观上要求国际经济协调要放弃对抗,通过对话、协商寻求合作与发展,从⽽⼀定程度上缓和国际⽭盾,促进世界经济发展。②经济全球化的消极影响a.经济全球化使市场经济体制的缺陷扩散到世界范围。经济全球化是以市场为基础把各国经济联系在⼀起的,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必然使市场经济体制向全球扩散,也必然把市场经济的盲⽬性、⾃发性、滞后性等消极影响扩展到世界范围,同时资本追逐利润的本性,也会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扩散,扩展到⼈类的⼀切活动中。b.经济全球化扩⼤了世界各国的贫富差距。经济全球化是在旧的国际经济秩序下发展起来的,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推动了新的经济霸权的形成,使经济落后国家不得不接受发达国家的剥削和控制,不但损害了其国家主权和经济的正常发展,⽽且在发达国家财富不断增加的同时,⼀些国家⾛向贫穷化,加剧了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任重道远。c.加剧了发展中国家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恶化。d.⼀定程度上增加经济风险。经济全球化增加了各国经济发展的连带波动风险。经济全球化加强了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但⾼度发达的世界市场,既能使⼀国的经济波动很快传递到其他国家,也能使其他国家的经济波动影响到本国经济发展,从⽽增加了各国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 )经济全球化的启⽰经济全球化进程对社会主义的发展既有积极效应,也有负⾯影响。实⾏对外开放,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项重⼤决策和基本国策,其基本形式有:对外贸易、利⽤外资、引进先进技术。经过4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形成全⽅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战略格局。全⾯提⾼对外开放⽔平,⼀要加快转变外贸增长⽅式,⼆要提⾼利⽤外资的⽔平和质量,三要实施“引进来”和“⾛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2-f1a0-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2. 简述⾃由竞争资本主义条件下垄断产⽣的原因。[天津商业⼤学2018年研]【答案】在⾃由竞争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在剩余价值规律的⽀配下,彼此之间必然展开激烈的竞争,竞争的结果,往往是⼤企业战胜中⼩企业,⼤资本吞并中⼩资本,使⽣产和资本越来越集中到少数⼤企业⼿中。⽽⽣产和资本集中到⼀定程度必然会产⽣垄断。垄断是通过⼀定的垄断组织形式实现的。垄断产⽣有以下⼏个原因:(1)当⼀个或⼏个部门的⽣产集中于少数⼤企业⼿中时,⽣产和市场就很容易被控制,这些⼤企业之间也就容易达成协议形成垄断⽣产和资本的集中发展到⼀定阶段就产⽣了垄断的可能性。因为当⽣产和资本发展到⼀定阶段后,⽣产和资本逐渐集中到少数的⼤企业⼿中,他们之间就容易达成协议,形成垄断,使其操纵、控制市场供给成为可能,⽽其他企业则⽆法与之竞争。(2)企业规模巨⼤,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垄断。有些⾏业的⽣产需要投⼊⼤量的固定资产和资⾦,如果充分发挥这些固定资产和资⾦的作⽤,则这个⾏业只需要⼀个企业进⾏⽣产就能满⾜整个市场的产品供给,这样的企业适合于⼤规模的⽣产。具有这种规模的⽣产就具有经济性,低于这种规模的⽣产则是不经济的。这样来看,规模经济就成为垄断形成的重要原因。(3)为了避免激烈竞争所带来的两败俱伤的后果,少数⼤企业不得不谋求暂时的妥协⽽联合起来形成垄断。⽣产和资本的集中发展到⼀定阶段后,⽣产和资本必然集中到了少数⼤企业⼿中,这些⼤企业要在竞争中打败对⽅单独取胜,是很不容易的。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从⽽获取稳定的垄断利润,他们都有谋求妥协达成垄断的共同需要。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ce4d-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4. 简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东师范⼤学2018年研]【答案】马克思恩格斯吸收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有价值的成果,创⽴了劳动价值论。它的基本内容如下:(1)商品的⼆因素和劳动的⼆重性①商品的⼆因素商品是⽤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价值和价值的⽭盾统⼀体。使⽤价值是指商品能满⾜⼈的某种需要的有⽤性。使⽤价值是商品能满⾜⼈类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然属性,反映了⼈与⾃然的关系。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本质属性和社会属性,体现了商品⽣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经济关系。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或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使⽤价值和价值之间是对⽴统⼀的关系。使⽤价值和价值统⼀于商品之中,缺⼀就不成其为商品。使⽤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价值的物品就没有价值,因⽽也就不是商品;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仅仅有使⽤价值⽽没有价值的物品,也不是商品。使⽤价值和价值又是相互排斥的。商品消费者购买某种商品是为了消费,他所需要的是使⽤价值;他要获取使⽤价值,就必须⽀付商品的价值。商品⽣产者和消费者都不能既占有商品的价值又占有商品的使⽤价值。②劳动的⼆重性⽣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指⽣产⼀定使⽤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般⼈类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是价值实体,体现的是商品⽣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抽象劳动对于⽣产任何商品的劳动来说都是相同的,只存在量的差别。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劳动的两种规定。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统⼀的。商品⽣产者在从事具体劳动的同时,也就⽀出了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两次劳动,更不是两种劳动,⽽是⽣产商品的同⼀劳动过程的两个不同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存在着⽭盾。具体劳动是从劳动的有⽤效果来看的,抽象劳动抽去了劳动的有⽤性;具体劳动在质上不同,因⽽在量上不能⽐较,抽象劳动在质上相同,只有量的差别;具体劳动是⼀切社会形态都存在的永恒范畴,抽象劳动是商品经济特有的历史范畴;具体劳动不是使⽤价值的唯⼀源泉,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唯⼀源泉。(2)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性及其变化规律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只要存在商品⽣产和商品交换,价值规律就必然存在并⽀配着商品经济的全过程。(3)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商品交换的发展历史看,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第⼀阶段: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即⼀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个别地表现在另⼀种商品上。第⼆阶段:总和的或扩⼤的价值形式,即⼀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系列的商品上。第三阶段:⼀般价值形式,即⼀切商品的价值,都统⼀地表现在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充当⼀般等价物的某⼀种商品上。第四阶段:货币形式,即价值形式发展的完成形式。商品的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的。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般等价物的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反映了货币的起源和本质,揭⽰了商品经济的外在⽭盾,即商品和货币的⽭盾。货币的出现,使整个商品世界分成了两极:⼀极是商品,它们都具有特殊的、各不相同的使⽤价值;另⼀极是货币,它是⼀切商品价值的代表。(4)商品经济的基本⽭盾商品经济的内在⽭盾运动反映的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定。使⽤价值与价值的⽭盾、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盾、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盾、私⼈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盾是商品经济的内在⽭盾。商品的使⽤价值与价值的⽭盾是由⽣产商品的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盾决定的。私⼈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盾是商品经济内在⽭盾的根源。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反映了货币的起源和本质,揭⽰了商品经济的外在⽭盾,即商品和货币的⽭盾。商品经济的外在⽭盾运动反映了商品经济的⼀般规律。商品经济⽭盾的运动是揭⽰资本主义⽣产关系及其实质的基础。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c4ab-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1. 根据下⾯材料,回答有关问题:材料1:“⽟不遇砥砺,不可以成器,⼈不遇困穷挫辱,不可以成德。”——摘⾃《梅峰语录》材料2:霍布斯说:“任何⼀件静⽌的东西,若不是在它以外有别的物体以运动⼒图进⼊它的位置使它不再处于静⽌,即将永远静⽌。同样情形,任何⼀件运动的东西,除⾮在它以外有别的物体使它静⽌,即将永远运动。”——摘⾃霍布斯:《论物体》材料3:列宁说:对⽴统⼀规律“提供理解⼀切现存事物的‘⾃⼰运动’的钥匙”。“‘他物’是⾃⼰的他物,是向⾃⼰的对⽴⾯的发展。”“有两种基本的(或两种可能的,或两种在历史上常见的)发展(进化)观点:认为发展是减少和增加,是重复;以及认为发展是对⽴⾯的统⼀(统⼀物之分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以及它们之间的互相关系)。”——摘⾃《列宁全集》请回答:[⼭东⼤学2018年研]( )分析材料1~2所揭⽰的发展观及其特点。(2)根据材料3,分析对⽴统⼀规律的内容和列宁对发展观的认识。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13b6-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1. 苏联模式[浙江财⼤2017年研]【答案】苏联模式是指20世纪⼆三⼗年代苏联在斯⼤林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形成的⼀整套路线、⽅针和政治、经济、⽂化管理体制的总称。苏联模式包括两⽅⾯的含义:它是社会主义的模式,就是说它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它是苏联的,就是说它在具体体制⽅⾯体现与反映了苏联的具体国情与时代的特点。苏联在具体体制和运⾏机制上的基本特点是⾼度集中,分别体现在政治、经济、⽂化等各个⽅⾯。苏联模式的失败不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其原因在于:(1)苏联模式的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的,曾经起过积极作⽤。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苏联模式已不适合社会的发展,应该摒弃。(2)苏联模式只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部分,⼀部分的失败代表不了整体的失败。(3)虽然局部代表不了整体,但会影响整体的发展。所以我们应引以为戒,克服局部的弱点,完善整体,以推动整体的不断提⾼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4-05d4-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1. 简述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历史联系和本质区别。[华侨⼤学2012年研]【答案】(1)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历史联系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之间存在着⼀定的历史联系。社会主义民主不是凭空产⽣的,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有批判继承的关系。它的产⽣除了本⾝所依据的经济条件以外,还吸取了资本主义民主中合理的积极的因素。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历史联系,具体表现在两个⽅⾯:①某些民主原则的历史联系,如主权在民的原则、服从多数意志的原则、公民在法律⾯前⼈⼈平等的原则等。②某些民主形式的历史联系,如普选制、代议制等。(2)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之间又存在着根本区别。主要表现在:经济基础不同、阶级本质不同、原则与实践的关系不同等。①与资本主义民主相⽐,社会主义民主是建⽴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之上,并为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服务的。②劳动⼈民在政治上当家做主。⼴⼤劳动⼈民享受⼴泛的民主权利,并对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犯罪分⼦实⾏专政。③社会主义民主不仅是⼴泛的,⽽且是实实在在的,它的原则和实践是⼀致的。因⽽,社会主义民主是⼈类最⾼类型的民主,具有资本主义民主⽆可⽐拟的优越性。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4-0dbd-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3. 简述辩证的否定观及其现实意义。[⾸都经济贸易⼤学2018研]相关试题:( )什么是辩证的否定观?[中央财经⼤学2018年研](2)简述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涵。[南京航空航天⼤学2018研]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2-b8b1-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1. 如何从真理的⾓度理解“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杭州电⼦科技⼤学2018年研]【答案】“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实质上是对客观真理的否认。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是⼈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如果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违背客观实际及其规律,就会产⽣谬误,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就会出现失误。因此,追求真理、坚持真理是⼈类认识和实践活动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由真理的属性和真理的检验标准决定的。(1)真理的客观性①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属性,真理客观性的主要依据在于:虽然真理的表现形式是主观的,但它包含着不以⼈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因为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客观的,真理最根本的特征是正确揭⽰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与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符合。②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也是客观的。③真理的⼀元性。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元性,就某个特定的认识对象和问题⽽⾔,真理只有⼀个,即与认识对象的本质和规律相⼀致的认识,它不因主体的认识⾓度和⽅法等⽅⾯的差异和变化⽽改变。值得注意的是,真理的⼀元性是针对真理的客观内容⽽⾔的,真理是内容上的⼀元性与形式上的多样性的统⼀。(2)分析“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实质是主张真理因⼈⽽异,真理是多元的,这是唯⼼主义主观真理论的表现。其错误在于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抹杀了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实际上是取消的真理,因此“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是对客观真理的否认,是错误的。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55a0-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首页
>
财会金融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21版
题目内容
(
单选题
)
手机预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21版

7. 休谟说:“感觉是⼈和世界的屏障。”这是( )。[南京航空航天⼤学2018研]

A、 唯物主义的观点

B、 辩证法的观点

C、 可知论的观点

D、 不可知论的观点

答案:D

解析:【解析】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感觉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当然反映有对的有错的,这需要由实践来检验。认为感觉是⼈与世界之间的屏障,其本质特点是否认了感觉与客观世界的统⼀性,认为存在和思维没有同⼀性,所以属于不可知论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21版
相关题目
3. 怎样区别货币的流通⼿段和⽀付⼿段?[杭州电⼦科技⼤学2018年研]【答案】货币是指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般等价物的商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段、贮藏⼿段、⽀付⼿段和世界货币五种基本的职能。区别货币的流通⼿段和⽀付⼿段需要认识到:(1)流通⼿段的职能是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即购买⼿段的职能。⽀付⼿段是随着商品赊账买卖的产⽣⽽出现的。在赊销赊购中,货币被⽤来⽀付债务。后来,它又被⽤来⽀付地租、利息、税款、⼯资等。(2)⽀付⼿段主要特点是在商品买卖或租赁等活动中,使⽤价值或商品使⽤权的让渡与价值的让渡在时间上是分开的——或延期⽀付,或提前预⽀。货币流通⼿段的主要特点是⼀⼿交钱,⼀⼿交货。(3)从价值运动的⾓度观察,货币执⾏⽀付⼿段职能时,在同⼀时间内,价值的运动是单向的,即当卖者或债权⼈让渡使⽤价值或使⽤权时,买者或债务⼈并不同时让渡价值。反之,当买者或债务⼈让渡价值时,卖者或债权⼈也不同时让渡使⽤价值或使⽤权。货币执⾏流通⼿段职能时,在同⼀时间内,价值的运动是双向的。即卖⽅在得到价值的同时出让使⽤价值,买⽅在让渡价值的同时获得使⽤价值。

解析:null货币是指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般等价物的商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段、贮藏⼿段、⽀付⼿段和世界货币五种基本的职能。区别货币的流通⼿段和⽀付⼿段需要认识到:(1)流通⼿段的职能是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即购买⼿段的职能。⽀付⼿段是随着商品赊账买卖的产⽣⽽出现的。在赊销赊购中,货币被⽤来⽀付债务。后来,它又被⽤来⽀付地租、利息、税款、⼯资等。(2)⽀付⼿段主要特点是在商品买卖或租赁等活动中,使⽤价值或商品使⽤权的让渡与价值的让渡在时间上是分开的——或延期⽀付,或提前预⽀。货币流通⼿段的主要特点是⼀⼿交钱,⼀⼿交货。(3)从价值运动的⾓度观察,货币执⾏⽀付⼿段职能时,在同⼀时间内,价值的运动是单向的,即当卖者或债权⼈让渡使⽤价值或使⽤权时,买者或债务⼈并不同时让渡价值。反之,当买者或债务⼈让渡价值时,卖者或债权⼈也不同时让渡使⽤价值或使⽤权。货币执⾏流通⼿段职能时,在同⼀时间内,价值的运动是双向的。即卖⽅在得到价值的同时出让使⽤价值,买⽅在让渡价值的同时获得使⽤价值。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c2a0-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7.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是什么?[⼭东师范⼤学2018年研]【答案】社会发展的根本动⼒是社会基本⽭盾。⼈类社会的基本⽭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1)整个社会的基本⽭盾运动是从⽣产⼒发展到⽣产⼒解放的循环,就是⽣产⼒—⽣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层层决定作⽤和层层反作⽤,由适合到不适合,经过⽭盾解决达到新的适合,循环往复不断前进。(2)⽣产⼒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类社会是在⽣产⼒与⽣产关系的⽭盾运动中前进的。⽣产⼒和⽣产关系的⽭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盾。这两对基本⽭盾存在于⼀切社会形态之中,规定社会的性质和基本结构,贯穿于⼈类社会发展的始终,推动着⼈类社会由低级向⾼级发展。两对基本⽭盾包含着3个要素,即⽣产⼒、⽣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它们之间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相互作⽤着。⽣产⼒决定⽣产关系,⽣产关系反作⽤于⽣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于经济基础。这种层层决定和层层反作⽤的关系,构成了以⽣产⼒发展为最终动因的整个社会基本⽭盾的辩证运动,体现了⼈类社会发展的最⼀般规律。马克思对⽣产⼒和⽣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盾运动的⼀般过程,作过经典式的表述。列宁继承和发挥了马克思的思想。(3)社会基本⽭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个新的重要范畴,它对⼈们从总体上考察社会历史,全⾯地把握整个社会的基本⾯貌及其发展变化的基本线索,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解析:null社会发展的根本动⼒是社会基本⽭盾。⼈类社会的基本⽭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1)整个社会的基本⽭盾运动是从⽣产⼒发展到⽣产⼒解放的循环,就是⽣产⼒—⽣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层层决定作⽤和层层反作⽤,由适合到不适合,经过⽭盾解决达到新的适合,循环往复不断前进。(2)⽣产⼒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类社会是在⽣产⼒与⽣产关系的⽭盾运动中前进的。⽣产⼒和⽣产关系的⽭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盾。这两对基本⽭盾存在于⼀切社会形态之中,规定社会的性质和基本结构,贯穿于⼈类社会发展的始终,推动着⼈类社会由低级向⾼级发展。两对基本⽭盾包含着3个要素,即⽣产⼒、⽣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它们之间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相互作⽤着。⽣产⼒决定⽣产关系,⽣产关系反作⽤于⽣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于经济基础。这种层层决定和层层反作⽤的关系,构成了以⽣产⼒发展为最终动因的整个社会基本⽭盾的辩证运动,体现了⼈类社会发展的最⼀般规律。马克思对⽣产⼒和⽣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盾运动的⼀般过程,作过经典式的表述。列宁继承和发挥了马克思的思想。(3)社会基本⽭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个新的重要范畴,它对⼈们从总体上考察社会历史,全⾯地把握整个社会的基本⾯貌及其发展变化的基本线索,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a348-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20年来,跨国公司迅猛发展,奉⾏全球战略的跨国公司以争夺全球市场份额为⽬标,在世界各地展开⽣产经营活动,带动了资本、技术和服务在各国间的流动,促进了⽣产和资本的国际化。③经济活动的⾃由化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直接动⼒。20世纪70年代后期,西⽅发达国家经济普遍出现滞胀现象,新⾃由主义兴起。它们为了摆脱经济衰退和扩⼤世界市场,采取减少国家⼲预、放松经济管制的⾃由化政策,掀起了贸易⾃由化和资本⾃由流动的浪潮。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业化国家也纷纷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实⾏市场经济体制,从⽽进⼊经济振兴时期,为世界经济注⼊了巨⼤的活⼒。⽆疑,各国国内市场化改⾰以及对贸易投资领域管制的解除或放松,促进了商品、服务和⽣产要素在世界范围的流动,从⽽在很⼤程度上加速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④以信息技术为核⼼的新技术⾰命的发展为世界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的动⼒和物质基础。⾸先,以原⼦技术、电⼦技术等为标志的技术⾰命在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重⼤进展及其在现代⽇常⽣活中的⽇益⼴泛的应⽤,压缩了国与国之间的空间和时间,降低了国际间的交易费⽤和远距离控制的成本,便利了商品和资本的国际流动,促进了各国经济的联系,从⽽加快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其次,新科技⾰命有⼒地推动着世界上不同类型国家⽣产社会化程度的进⼀步提⾼,促使各国经济结构和管理体制更加趋于完善化和⾼效能化,为世界经济全球化打下基础;最后,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有些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不是⼀个国家所能够单独完成的,需要各国的通⼒合作。(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①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影响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积极作⽤主要表现在:a.经济全球化提⾼了资源的利⽤效率。经济全球化促使⽣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空前⾃由地快速流动,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也促进了科学技术在世界范围的传播和应⽤,这些都⼤⼤推动了社会⽣产⼒的发展。b.经济全球化加快了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经济全球化使国际产业链逐步形成,产业结构可以在世界范围实现梯度转移,这为不同发展⽔平国家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了契机。c.经济全球化推动了各国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扩⼤了贸易⾃由化的范围,推动了⾦融国际化的进程,把世界各国都纳⼊了世界市场体系,为更多国家提供了经济发展的机会。同时,激烈的国际竞争也促使各国加快贸易和⾦融体制改⾰,这些都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发展。d.经济全球化⼀定程度上缓和了国际⽭盾。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联系⽇益密切,客观上要求国际经济协调要放弃对抗,通过对话、协商寻求合作与发展,从⽽⼀定程度上缓和国际⽭盾,促进世界经济发展。②经济全球化的消极影响a.经济全球化使市场经济体制的缺陷扩散到世界范围。经济全球化是以市场为基础把各国经济联系在⼀起的,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必然使市场经济体制向全球扩散,也必然把市场经济的盲⽬性、⾃发性、滞后性等消极影响扩展到世界范围,同时资本追逐利润的本性,也会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扩散,扩展到⼈类的⼀切活动中。b.经济全球化扩⼤了世界各国的贫富差距。经济全球化是在旧的国际经济秩序下发展起来的,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推动了新的经济霸权的形成,使经济落后国家不得不接受发达国家的剥削和控制,不但损害了其国家主权和经济的正常发展,⽽且在发达国家财富不断增加的同时,⼀些国家⾛向贫穷化,加剧了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任重道远。c.加剧了发展中国家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恶化。d.⼀定程度上增加经济风险。经济全球化增加了各国经济发展的连带波动风险。经济全球化加强了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但⾼度发达的世界市场,既能使⼀国的经济波动很快传递到其他国家,也能使其他国家的经济波动影响到本国经济发展,从⽽增加了各国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 )经济全球化的启⽰经济全球化进程对社会主义的发展既有积极效应,也有负⾯影响。实⾏对外开放,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项重⼤决策和基本国策,其基本形式有:对外贸易、利⽤外资、引进先进技术。经过4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形成全⽅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战略格局。全⾯提⾼对外开放⽔平,⼀要加快转变外贸增长⽅式,⼆要提⾼利⽤外资的⽔平和质量,三要实施“引进来”和“⾛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2-f1a0-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2. 简述⾃由竞争资本主义条件下垄断产⽣的原因。[天津商业⼤学2018年研]【答案】在⾃由竞争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在剩余价值规律的⽀配下,彼此之间必然展开激烈的竞争,竞争的结果,往往是⼤企业战胜中⼩企业,⼤资本吞并中⼩资本,使⽣产和资本越来越集中到少数⼤企业⼿中。⽽⽣产和资本集中到⼀定程度必然会产⽣垄断。垄断是通过⼀定的垄断组织形式实现的。垄断产⽣有以下⼏个原因:(1)当⼀个或⼏个部门的⽣产集中于少数⼤企业⼿中时,⽣产和市场就很容易被控制,这些⼤企业之间也就容易达成协议形成垄断⽣产和资本的集中发展到⼀定阶段就产⽣了垄断的可能性。因为当⽣产和资本发展到⼀定阶段后,⽣产和资本逐渐集中到少数的⼤企业⼿中,他们之间就容易达成协议,形成垄断,使其操纵、控制市场供给成为可能,⽽其他企业则⽆法与之竞争。(2)企业规模巨⼤,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垄断。有些⾏业的⽣产需要投⼊⼤量的固定资产和资⾦,如果充分发挥这些固定资产和资⾦的作⽤,则这个⾏业只需要⼀个企业进⾏⽣产就能满⾜整个市场的产品供给,这样的企业适合于⼤规模的⽣产。具有这种规模的⽣产就具有经济性,低于这种规模的⽣产则是不经济的。这样来看,规模经济就成为垄断形成的重要原因。(3)为了避免激烈竞争所带来的两败俱伤的后果,少数⼤企业不得不谋求暂时的妥协⽽联合起来形成垄断。⽣产和资本的集中发展到⼀定阶段后,⽣产和资本必然集中到了少数⼤企业⼿中,这些⼤企业要在竞争中打败对⽅单独取胜,是很不容易的。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从⽽获取稳定的垄断利润,他们都有谋求妥协达成垄断的共同需要。

解析:null在⾃由竞争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在剩余价值规律的⽀配下,彼此之间必然展开激烈的竞争,竞争的结果,往往是⼤企业战胜中⼩企业,⼤资本吞并中⼩资本,使⽣产和资本越来越集中到少数⼤企业⼿中。⽽⽣产和资本集中到⼀定程度必然会产⽣垄断。垄断是通过⼀定的垄断组织形式实现的。垄断产⽣有以下⼏个原因:(1)当⼀个或⼏个部门的⽣产集中于少数⼤企业⼿中时,⽣产和市场就很容易被控制,这些⼤企业之间也就容易达成协议形成垄断⽣产和资本的集中发展到⼀定阶段就产⽣了垄断的可能性。因为当⽣产和资本发展到⼀定阶段后,⽣产和资本逐渐集中到少数的⼤企业⼿中,他们之间就容易达成协议,形成垄断,使其操纵、控制市场供给成为可能,⽽其他企业则⽆法与之竞争。(2)企业规模巨⼤,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垄断。有些⾏业的⽣产需要投⼊⼤量的固定资产和资⾦,如果充分发挥这些固定资产和资⾦的作⽤,则这个⾏业只需要⼀个企业进⾏⽣产就能满⾜整个市场的产品供给,这样的企业适合于⼤规模的⽣产。具有这种规模的⽣产就具有经济性,低于这种规模的⽣产则是不经济的。这样来看,规模经济就成为垄断形成的重要原因。(3)为了避免激烈竞争所带来的两败俱伤的后果,少数⼤企业不得不谋求暂时的妥协⽽联合起来形成垄断。⽣产和资本的集中发展到⼀定阶段后,⽣产和资本必然集中到了少数⼤企业⼿中,这些⼤企业要在竞争中打败对⽅单独取胜,是很不容易的。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从⽽获取稳定的垄断利润,他们都有谋求妥协达成垄断的共同需要。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ce4d-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4. 简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东师范⼤学2018年研]【答案】马克思恩格斯吸收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有价值的成果,创⽴了劳动价值论。它的基本内容如下:(1)商品的⼆因素和劳动的⼆重性①商品的⼆因素商品是⽤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价值和价值的⽭盾统⼀体。使⽤价值是指商品能满⾜⼈的某种需要的有⽤性。使⽤价值是商品能满⾜⼈类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然属性,反映了⼈与⾃然的关系。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本质属性和社会属性,体现了商品⽣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经济关系。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或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使⽤价值和价值之间是对⽴统⼀的关系。使⽤价值和价值统⼀于商品之中,缺⼀就不成其为商品。使⽤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价值的物品就没有价值,因⽽也就不是商品;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仅仅有使⽤价值⽽没有价值的物品,也不是商品。使⽤价值和价值又是相互排斥的。商品消费者购买某种商品是为了消费,他所需要的是使⽤价值;他要获取使⽤价值,就必须⽀付商品的价值。商品⽣产者和消费者都不能既占有商品的价值又占有商品的使⽤价值。②劳动的⼆重性⽣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指⽣产⼀定使⽤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般⼈类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是价值实体,体现的是商品⽣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抽象劳动对于⽣产任何商品的劳动来说都是相同的,只存在量的差别。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劳动的两种规定。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统⼀的。商品⽣产者在从事具体劳动的同时,也就⽀出了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两次劳动,更不是两种劳动,⽽是⽣产商品的同⼀劳动过程的两个不同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存在着⽭盾。具体劳动是从劳动的有⽤效果来看的,抽象劳动抽去了劳动的有⽤性;具体劳动在质上不同,因⽽在量上不能⽐较,抽象劳动在质上相同,只有量的差别;具体劳动是⼀切社会形态都存在的永恒范畴,抽象劳动是商品经济特有的历史范畴;具体劳动不是使⽤价值的唯⼀源泉,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唯⼀源泉。(2)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性及其变化规律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只要存在商品⽣产和商品交换,价值规律就必然存在并⽀配着商品经济的全过程。(3)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商品交换的发展历史看,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第⼀阶段: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即⼀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个别地表现在另⼀种商品上。第⼆阶段:总和的或扩⼤的价值形式,即⼀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系列的商品上。第三阶段:⼀般价值形式,即⼀切商品的价值,都统⼀地表现在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充当⼀般等价物的某⼀种商品上。第四阶段:货币形式,即价值形式发展的完成形式。商品的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的。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般等价物的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反映了货币的起源和本质,揭⽰了商品经济的外在⽭盾,即商品和货币的⽭盾。货币的出现,使整个商品世界分成了两极:⼀极是商品,它们都具有特殊的、各不相同的使⽤价值;另⼀极是货币,它是⼀切商品价值的代表。(4)商品经济的基本⽭盾商品经济的内在⽭盾运动反映的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定。使⽤价值与价值的⽭盾、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盾、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盾、私⼈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盾是商品经济的内在⽭盾。商品的使⽤价值与价值的⽭盾是由⽣产商品的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盾决定的。私⼈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盾是商品经济内在⽭盾的根源。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反映了货币的起源和本质,揭⽰了商品经济的外在⽭盾,即商品和货币的⽭盾。商品经济的外在⽭盾运动反映了商品经济的⼀般规律。商品经济⽭盾的运动是揭⽰资本主义⽣产关系及其实质的基础。

解析:null马克思恩格斯吸收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有价值的成果,创⽴了劳动价值论。它的基本内容如下:(1)商品的⼆因素和劳动的⼆重性①商品的⼆因素商品是⽤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价值和价值的⽭盾统⼀体。使⽤价值是指商品能满⾜⼈的某种需要的有⽤性。使⽤价值是商品能满⾜⼈类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然属性,反映了⼈与⾃然的关系。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本质属性和社会属性,体现了商品⽣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经济关系。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或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使⽤价值和价值之间是对⽴统⼀的关系。使⽤价值和价值统⼀于商品之中,缺⼀就不成其为商品。使⽤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价值的物品就没有价值,因⽽也就不是商品;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仅仅有使⽤价值⽽没有价值的物品,也不是商品。使⽤价值和价值又是相互排斥的。商品消费者购买某种商品是为了消费,他所需要的是使⽤价值;他要获取使⽤价值,就必须⽀付商品的价值。商品⽣产者和消费者都不能既占有商品的价值又占有商品的使⽤价值。②劳动的⼆重性⽣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指⽣产⼀定使⽤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般⼈类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是价值实体,体现的是商品⽣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抽象劳动对于⽣产任何商品的劳动来说都是相同的,只存在量的差别。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劳动的两种规定。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统⼀的。商品⽣产者在从事具体劳动的同时,也就⽀出了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两次劳动,更不是两种劳动,⽽是⽣产商品的同⼀劳动过程的两个不同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存在着⽭盾。具体劳动是从劳动的有⽤效果来看的,抽象劳动抽去了劳动的有⽤性;具体劳动在质上不同,因⽽在量上不能⽐较,抽象劳动在质上相同,只有量的差别;具体劳动是⼀切社会形态都存在的永恒范畴,抽象劳动是商品经济特有的历史范畴;具体劳动不是使⽤价值的唯⼀源泉,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唯⼀源泉。(2)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性及其变化规律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只要存在商品⽣产和商品交换,价值规律就必然存在并⽀配着商品经济的全过程。(3)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商品交换的发展历史看,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第⼀阶段: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即⼀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个别地表现在另⼀种商品上。第⼆阶段:总和的或扩⼤的价值形式,即⼀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系列的商品上。第三阶段:⼀般价值形式,即⼀切商品的价值,都统⼀地表现在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充当⼀般等价物的某⼀种商品上。第四阶段:货币形式,即价值形式发展的完成形式。商品的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的。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般等价物的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反映了货币的起源和本质,揭⽰了商品经济的外在⽭盾,即商品和货币的⽭盾。货币的出现,使整个商品世界分成了两极:⼀极是商品,它们都具有特殊的、各不相同的使⽤价值;另⼀极是货币,它是⼀切商品价值的代表。(4)商品经济的基本⽭盾商品经济的内在⽭盾运动反映的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定。使⽤价值与价值的⽭盾、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盾、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盾、私⼈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盾是商品经济的内在⽭盾。商品的使⽤价值与价值的⽭盾是由⽣产商品的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盾决定的。私⼈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盾是商品经济内在⽭盾的根源。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反映了货币的起源和本质,揭⽰了商品经济的外在⽭盾,即商品和货币的⽭盾。商品经济的外在⽭盾运动反映了商品经济的⼀般规律。商品经济⽭盾的运动是揭⽰资本主义⽣产关系及其实质的基础。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c4ab-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1. 根据下⾯材料,回答有关问题:材料1:“⽟不遇砥砺,不可以成器,⼈不遇困穷挫辱,不可以成德。”——摘⾃《梅峰语录》材料2:霍布斯说:“任何⼀件静⽌的东西,若不是在它以外有别的物体以运动⼒图进⼊它的位置使它不再处于静⽌,即将永远静⽌。同样情形,任何⼀件运动的东西,除⾮在它以外有别的物体使它静⽌,即将永远运动。”——摘⾃霍布斯:《论物体》材料3:列宁说:对⽴统⼀规律“提供理解⼀切现存事物的‘⾃⼰运动’的钥匙”。“‘他物’是⾃⼰的他物,是向⾃⼰的对⽴⾯的发展。”“有两种基本的(或两种可能的,或两种在历史上常见的)发展(进化)观点:认为发展是减少和增加,是重复;以及认为发展是对⽴⾯的统⼀(统⼀物之分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以及它们之间的互相关系)。”——摘⾃《列宁全集》请回答:[⼭东⼤学2018年研]( )分析材料1~2所揭⽰的发展观及其特点。(2)根据材料3,分析对⽴统⼀规律的内容和列宁对发展观的认识。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13b6-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1. 苏联模式[浙江财⼤2017年研]【答案】苏联模式是指20世纪⼆三⼗年代苏联在斯⼤林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形成的⼀整套路线、⽅针和政治、经济、⽂化管理体制的总称。苏联模式包括两⽅⾯的含义:它是社会主义的模式,就是说它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它是苏联的,就是说它在具体体制⽅⾯体现与反映了苏联的具体国情与时代的特点。苏联在具体体制和运⾏机制上的基本特点是⾼度集中,分别体现在政治、经济、⽂化等各个⽅⾯。苏联模式的失败不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其原因在于:(1)苏联模式的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的,曾经起过积极作⽤。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苏联模式已不适合社会的发展,应该摒弃。(2)苏联模式只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部分,⼀部分的失败代表不了整体的失败。(3)虽然局部代表不了整体,但会影响整体的发展。所以我们应引以为戒,克服局部的弱点,完善整体,以推动整体的不断提⾼

解析:null苏联模式是指20世纪⼆三⼗年代苏联在斯⼤林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形成的⼀整套路线、⽅针和政治、经济、⽂化管理体制的总称。苏联模式包括两⽅⾯的含义:它是社会主义的模式,就是说它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它是苏联的,就是说它在具体体制⽅⾯体现与反映了苏联的具体国情与时代的特点。苏联在具体体制和运⾏机制上的基本特点是⾼度集中,分别体现在政治、经济、⽂化等各个⽅⾯。苏联模式的失败不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其原因在于:(1)苏联模式的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的,曾经起过积极作⽤。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苏联模式已不适合社会的发展,应该摒弃。(2)苏联模式只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部分,⼀部分的失败代表不了整体的失败。(3)虽然局部代表不了整体,但会影响整体的发展。所以我们应引以为戒,克服局部的弱点,完善整体,以推动整体的不断提⾼。⼆、辨析题 ()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4-05d4-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1. 简述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历史联系和本质区别。[华侨⼤学2012年研]【答案】(1)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历史联系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之间存在着⼀定的历史联系。社会主义民主不是凭空产⽣的,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有批判继承的关系。它的产⽣除了本⾝所依据的经济条件以外,还吸取了资本主义民主中合理的积极的因素。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历史联系,具体表现在两个⽅⾯:①某些民主原则的历史联系,如主权在民的原则、服从多数意志的原则、公民在法律⾯前⼈⼈平等的原则等。②某些民主形式的历史联系,如普选制、代议制等。(2)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之间又存在着根本区别。主要表现在:经济基础不同、阶级本质不同、原则与实践的关系不同等。①与资本主义民主相⽐,社会主义民主是建⽴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之上,并为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服务的。②劳动⼈民在政治上当家做主。⼴⼤劳动⼈民享受⼴泛的民主权利,并对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犯罪分⼦实⾏专政。③社会主义民主不仅是⼴泛的,⽽且是实实在在的,它的原则和实践是⼀致的。因⽽,社会主义民主是⼈类最⾼类型的民主,具有资本主义民主⽆可⽐拟的优越性。

解析:null(1)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历史联系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之间存在着⼀定的历史联系。社会主义民主不是凭空产⽣的,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有批判继承的关系。它的产⽣除了本⾝所依据的经济条件以外,还吸取了资本主义民主中合理的积极的因素。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历史联系,具体表现在两个⽅⾯:①某些民主原则的历史联系,如主权在民的原则、服从多数意志的原则、公民在法律⾯前⼈⼈平等的原则等。②某些民主形式的历史联系,如普选制、代议制等。(2)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之间又存在着根本区别。主要表现在:经济基础不同、阶级本质不同、原则与实践的关系不同等。①与资本主义民主相⽐,社会主义民主是建⽴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之上,并为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服务的。②劳动⼈民在政治上当家做主。⼴⼤劳动⼈民享受⼴泛的民主权利,并对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犯罪分⼦实⾏专政。③社会主义民主不仅是⼴泛的,⽽且是实实在在的,它的原则和实践是⼀致的。因⽽,社会主义民主是⼈类最⾼类型的民主,具有资本主义民主⽆可⽐拟的优越性。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4-0dbd-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3. 简述辩证的否定观及其现实意义。[⾸都经济贸易⼤学2018研]相关试题:( )什么是辩证的否定观?[中央财经⼤学2018年研](2)简述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涵。[南京航空航天⼤学2018研]

解析:null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否定。即⾃⼰否定⾃⼰,⾃⼰发展⾃⼰。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于旧事物,它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作为⾃⼰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事物⾃⼰发展⾃⼰的完整过程构成了否定之否定规律。(1)辩证否定观的特点②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通过否定来实现的,通过否定,在新旧事物之间划出⼀条明确的界限,体现事物发展的“⾮连续性”,标志着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由旧质到新质的飞跃。②辩证的否定又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并不是把旧事物中的合理因素全部抛弃,⽽是既否定又肯定、既克服又保留,是“扬弃”。它既否定和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落后的东西,又吸取、保留和改造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因此,它是新事物与旧事物之间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是新旧事物之间联系的环节。(2)辩证否定观的内容①辩证的否定是通过事物内部⽭盾⽽进⾏的⾃我否定②辩证否定具有两个重要特点。其⼀,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其⼆,否定是连接的环节。③作为发展与联系环节之统⼀的辩证的否定是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3)辩证否定观的现实意义①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要对⼀切事物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否定什么和肯定什么,批判什么和继承什么,都要从实际出发,进⾏具体分析,反对不加分析地肯定⼀切或否定⼀切。②否定之否定体现了事物⾃⼰发展⾃⼰、⾃⼰完善⾃⼰的完整过程。辩证的否定本质上是辩证的综合,是对⽴⾯的统⼀。③把握否定之否定规律,坚持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的原理,对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2-b8b1-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1. 如何从真理的⾓度理解“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杭州电⼦科技⼤学2018年研]【答案】“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实质上是对客观真理的否认。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是⼈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如果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违背客观实际及其规律,就会产⽣谬误,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就会出现失误。因此,追求真理、坚持真理是⼈类认识和实践活动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由真理的属性和真理的检验标准决定的。(1)真理的客观性①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属性,真理客观性的主要依据在于:虽然真理的表现形式是主观的,但它包含着不以⼈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因为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客观的,真理最根本的特征是正确揭⽰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与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符合。②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也是客观的。③真理的⼀元性。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元性,就某个特定的认识对象和问题⽽⾔,真理只有⼀个,即与认识对象的本质和规律相⼀致的认识,它不因主体的认识⾓度和⽅法等⽅⾯的差异和变化⽽改变。值得注意的是,真理的⼀元性是针对真理的客观内容⽽⾔的,真理是内容上的⼀元性与形式上的多样性的统⼀。(2)分析“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实质是主张真理因⼈⽽异,真理是多元的,这是唯⼼主义主观真理论的表现。其错误在于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抹杀了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实际上是取消的真理,因此“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是对客观真理的否认,是错误的。

解析:null“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实质上是对客观真理的否认。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是⼈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如果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违背客观实际及其规律,就会产⽣谬误,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就会出现失误。因此,追求真理、坚持真理是⼈类认识和实践活动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由真理的属性和真理的检验标准决定的。(1)真理的客观性①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属性,真理客观性的主要依据在于:虽然真理的表现形式是主观的,但它包含着不以⼈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因为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客观的,真理最根本的特征是正确揭⽰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与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符合。②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也是客观的。③真理的⼀元性。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元性,就某个特定的认识对象和问题⽽⾔,真理只有⼀个,即与认识对象的本质和规律相⼀致的认识,它不因主体的认识⾓度和⽅法等⽅⾯的差异和变化⽽改变。值得注意的是,真理的⼀元性是针对真理的客观内容⽽⾔的,真理是内容上的⼀元性与形式上的多样性的统⼀。(2)分析“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实质是主张真理因⼈⽽异,真理是多元的,这是唯⼼主义主观真理论的表现。其错误在于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抹杀了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实际上是取消的真理,因此“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是对客观真理的否认,是错误的。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55a0-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试题通小程序
试题通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