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首页
>
财会金融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21版
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21版
题目内容
(
单选题
)
8. 对⽴统⼀规律揭⽰的是事物发展的( )。[南京航空航天⼤学2018研]

A、 动⼒与源泉

B、 形式与状态

C、 ⽅向与道路

D、 功能与结构

答案:A

解析:【解析】对⽴统⼀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对⽴统⼀规律揭⽰了事物内部固有的⽭盾是事物⾃我运动、⾃我发展的内在根据;它揭⽰了事物发展的动⼒与源泉;对⽴统⼀规律揭⽰了事物内部固有的⽭盾是事物⾃我运动、⾃我发展的内在根据。对⽴统⼀规律提供了⼈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法——⽭盾分析⽅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21版
5. 马克思主义从产⽣到发展,表现出了强⼤的⽣命⼒,这种强⼤⽣命⼒的根源在于( )。[南京航空航天⼤学2018研]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2-8114-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18. 如何理解实现共产主义是⼈类最伟⼤的事业?[⼭东⼤学2018年研]【答案】共产主义社会是⼈类最理想最美好的社会。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但又是⼀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必须正确认识“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关系。(1)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是⼴⼤⼈民群众的共同愿望。⽆产阶级政党把共产主义作为崇⾼理想是⼴⼤⼈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反映。共产主义⼀定能够实现,但是⼀个长期的过程。在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中就包含着⽆产阶级和⼴⼤⼈民群众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是⼴⼤⼈民群众的共同愿望。这种愿望来⾃⼈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需要,也来⾃他们对现实⽣活的感受。(2)共产主义的实现是⼈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①⼈类社会的发展是⼀个⾃然历史过程,具有不以⼈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共产主义的实现,是⼈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②⼈类社会由低级向⾼级不断发展的规律,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只是⼈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个特定历史阶段,它终将要被更⾼级的社会形态所取代。③⼈类社会由低级向⾼级不断发展的规律,决定了社会主义社会必将⾛向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建⽴之后,它还要向⼈类最理想、最美好的共产主义的⾼级阶段发展。随着条件的逐渐具备,社会主义社会终将实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这是⼈类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是任何⼒量也阻挡不了的历史潮流。(3)⽆产阶级的解放与全⼈类的解放是完全⼀致的。⽆产阶级只有解放全⼈类,才能最后获得⾃⾝的彻底解放。⼈类解放是以消灭阶级、使全⼈类获得⾃由为⽬标的,因此,这是⼀种最为全⾯和彻底的解放。正如个⼈的⾃由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实现,没有全⼈类的彻底解放,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个⼈的解放。这就决定了⽆产阶级只有消灭阶级差别和对⽴,只有解放全⼈类,才能最后解放⽆产阶级⾃⼰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2-f6de-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2. 如何理解: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杭州电⼦科技⼤学2018年研]【答案】意识是⼈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上。但是意识不是物质本⾝,这主要是因为:(1)从意识起源来看意识是物质⾼度发展的产物。它的产⽣经历了漫长的、复杂的辩证发展过程。这个过程有三个飞跃性环节:①由⽆机物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物的刺激感应性,这是意识起源史上的飞跃。地球上的⽆机物具有机械反应、物理反应和化学反应三种形式,这表明在⽆⽣命物质世界中包含着发展为反映形式的可能性。随着⽣命的产⽣,出现了低等⽣物的刺激感应性,如植物和原⽣动物的趋光性、趋营养性等反应形式,这是产⽣感觉的原⽣基础。②由低等⽣物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理。随着低等⽣物向⾼等动物的进化发展,⽣物机体为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逐渐产⽣了专门进⾏反映的细胞——神经细胞和专门反映外界刺激的感觉器官、神经系统以及统⼀神经系统活动的⼤脑,⽣物的反映形式从刺激感应性发展为感觉。感觉的进⼀步发展,就产⽣了动物的⼼理,不仅包括感觉、知觉、表象,还包括简单的动机、情绪等,这为⼈类意识的产⽣创造了条件。③由动物的⼼理到⼈的意识。随着古猿向⼈类的转化,产⽣了更加复杂、完善的⼈脑,从⽽产⽣了⼈所特有的⾼级反映形式即意识。(2)从意识本质来看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建⽴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的现代神经科学认为⼈脑的物理系统是由独⽴的部分组成。(3)从意识的能动作⽤来看①意识活动具有⽬的性和计划性。⼈们对客观对象的反映总是基于⼀定的实践需要,因此总是带有⼀定的动机和⽬的,并且为达到这种⽬的⽽采取相应的步骤和⾏为。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由于主体的需要不同、价值观和审美情趣不同,对于同⼀客体的反映并不是千篇⼀律的,反映什么、不反映什么、怎样反映,都带有⼀定的主体倾向,不同的主体可以根据客观实际的需要和主体⾃⾝的需要,对同⼀客体对象的信息进⾏选择,并且可以在主体头脑中对客体对象的信息进⾏重构和创造。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意识⼀旦⽤于指导实践,就会形成改造世界和变⾰现实的巨⼤⼒量,显⽰出⼈类意识的创造性功能。⼈们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般从两个⽅⾯进⾏:⼀⽅⾯是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貌来改造客观世界,把客观世界改造成为“本来如此”的世界;另⼀⽅⾯是按照⾃⼰的价值尺度和审美尺度来改造客观世界,把客观世界改造成为“应当如此”的世界。④意识具有调控⼈的⾏为和⽣理活动的作⽤。意识通过对⾃⾝的反思和实践活动,能够指导、控制、改造⼈⾃⾝。⼈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同时,也运⽤⾃⼰的“知”“情”“意”等去认识⾃我、体验⽣活、磨炼⾃⼰,并在⾃我意识的指导下,不断地强壮⾃⼰的体魄,调整⾃⼰的⼼理,培养⾃⼰的能⼒,规范⾃⼰的⾏为,塑造⾃⼰的品格,向着个性的⾃由全⾯发展的理想⽬标逐步迈进。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4a8b-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6. 如何理解真理的客观性?[赣南师范⼤学2018年研]【答案】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是⼈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真理的客观性原理是唯物主义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它坚持世界的物质统⼀性原则和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场,强调⼈们的思维能够认识现实世界,能够在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与客观对象符合、⼀致,从⽽把握真理。(1)真理具有客观性的原因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作为⼀种主观的思想形式,是把不依赖于⼈⽽存在的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的。真理最根本的特征就在于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就在于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致性。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标准,凡是能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得到实践的证实、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2)真理具有客观性是真理上的唯物论真理的客观性原理,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反映论的⼀般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唯物主义之所以承认真理是客观的,是因为它坚持物质第⼀性、意识第⼆性,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这个最基本的哲学前提。从这⼀前提出发,就必须承认认识的内容是来⾃客观世界的,是能够和客观相符合、相⼀致的。承认了这⼀点,也就等于承认了客观真理。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7efe-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10. 简述⼈民的历史选择性?[河北⼤学2018年研]【答案】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也是⼈们⾃⼰的社会⾏动的规律。⼈们历史选择性是指历史主体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性和选择性。它是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对社会⽣活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的⽅向、⽬标、⽅式的选择,主体的利益和需要是选择的内在根据,选择的⽅向、⽬标和⽅式是否正确只能由实践来检验。⼈们的历史选择性包含三层意思:(1)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2)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个合⽬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的过程。⼈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们的历史选择活动总要受到⾃⼰⽬的的驱使和制约;⼈们的历史选择活动只有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才能实现。这就决定了在社会形态更替过程中历史主体的选择性活动,必然是⼀个合⽬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的过程。(3)⼈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民群众的选择性。⼈们对于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最终取决于⼈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根本意愿以及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和顺应程度。⼈民群众对于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正是在遵循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参与社会变⾰实现的。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aa6e-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5. 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天津商业⼤学2021年研;西南科技⼤学2018年研]【答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同国家政权相结合的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产⼒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资本主义基本⽭盾尖锐化的必然产物。依据资本主义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结合的程度、范围和⽅式的不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分为三种基本形式:(1)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也就是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国有企业。国有企业⼀般通过两个途径建⽴:⼀是国家直接投资;⼆是国家收购原来的私有企业。国家建⽴的国有企业,往往是⼀些私⼈资本⽆⼒兴建的⼤型新兴产业、⽀柱产业,或是⼀些投资巨⼤、收回投资需要很长时间的公共产品的⽣产企业,或是基础设施的建设企业。(2)国家和私⼈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也就是国家以资本所有者⾝份与私⼈垄断组织合资或合作经营的企业。这种国家和私⼈资本结合的企业,既可以是国家和私⼈资本共同投资建⽴的新企业,也可以是国家出售⼀部分国有企业的股份给私⼈资本⽽形成国家和私⼈资本共有的企业,还可以是通过国家收购⼀部分原私有企业的股份形成的国家和私⼈资本相结合的企业。(3)国家和私⼈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也就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资本主义私⼈企业的外部起作⽤。这种形式主要是国家通过经济、法律和必要的⾏政⼿段来促进、诱导私⼈企业向既定的⽅向发展,从⽽实现国家对经济的管理和调节。在各种调控经济的⼿段中,资本主义国家主要是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经济⼿段,对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进⾏调节,进⽽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平衡等⽬标的。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e224-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3. 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西南科技⼤学2018年研]相关试题:如何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浙江财⼤2021年研]【答案】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这表现在以下四个⽅⾯:(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①实践的需要决定认识的产⽣,也就是说,⼈们改造世界的需要产⽣了认识世界的需要。认识的内容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和发展的。②实践出真知,⼈类的⼀切认识,⽆论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归根结底都是来⾃实践的。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产⽣的。⼀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个⼈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部分。就知识的本源来说,任何知识都不能离开直接经验。但是,⼀个⼈的多数知识还是来⾃于间接经验。然⽽,“在我为间接经验者,在⼈则仍为直接经验”。从根本上说,实践是认识的源头活⽔。要想成就⼀番事业,不仅要努⼒学习,⽽且要潜⼼实践。(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①实践不断给⼈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并提供解决新课题的新的经验材料。其次,实践的发展不断给⼈们提供⽇益完备的认识⼿段和物质条件。②实践不断推动⼈的认识能⼒的提⾼。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在深度和⼴度上不断发展之根本。(3)实践是认识的⽬的认识的⽬的是把认识应⽤于实践,去指导实践,是为了有效改造世界。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是⼈们认识过程的第⼀次飞跃。⽽认识的最终⽬的是把理性认识应⽤于实践,去指导实践。这是认识过程的第⼆次飞跃。⼈们研究⾃然科学是为了改造⾃然,研究社会科学是为了解决社会⽣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阵、束之⾼阁、并不实⾏,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意义的。(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标准真理不是⾃封的。只有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受主观认识的指导,联系着主观认识,另⼀⽅⾯它又改造和变⾰客观对象,联系着客观事物。这样,在实践过程中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就有了联系的桥梁,⼈们就能够把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加以⽐较,可以⽤实践的客观结果来检验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般来说,以⼀种主观认识为指导在实践中改造客观事物,能够达到预期⽬的,那就证明这种认识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5f2e-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1. 【材料1】2010年“五⼀”前⼣,胡锦涛同志提出“让⼴⼤劳动群众实现体⾯劳动”的⽬标。【材料2】党的⼗⼋⼤报告指出:“努⼒实现居民收⼊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产率提⾼同步,提⾼居民收⼊在国民收⼊分配中的⽐重,提⾼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重。”“深化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资制度改⾰,推⾏企业⼯资集体协商制度,保护劳动所得。”“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规范收⼊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增加低收⼊者收⼊,调节过⾼收⼊,取缔⾮法收⼊。”【材料3】⼗⼋届三中全会提出:“让⼀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竞相迸发,让⼀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民。”【材料4】体⾯:体统,⾝份;光荣,光彩;好看,美丽。——《现代汉语词典》【材料5】1999年6⽉,国际劳⼯组织新任局长索马维亚在第87届国际劳⼯⼤会上⾸次提出了decent work“体⾯的劳动”新概念,明确指出:所谓“体⾯的劳动”,意味着⽣产性的劳动,包括劳动者的权利得到保护、有⾜够的收⼊、充分的社会保护和⾜够的⼯作岗位。为了保证“体⾯劳动”这⼀战略⽬标的实现,必须从整体上平衡⽽统⼀地推进“促进⼯作中的权利”“就业”“社会保护”“社会对话”等四个⽬标。问题:综合以上材料试述企业、政府和⼯会在“体⾯劳动”实现过程中发挥的作⽤。[中传2017年研]【答案】(1)体⾯劳动国际劳⼯局把体⾯劳动的概念定义为:“促进男⼥在⾃由、公平、安定和尊重⼈格的条件下获得⽣产性体⾯⼯作机会。”并对这⼀概念做了六个⽅⾯的阐述:①⼯作机会是指每个⼈(男⼈和⼥⼈)都有参加⼯作的需求,⼯作包括各种形式的经济活动,正规和⾮正规部门中⾃谋职业,家庭从业和有薪就业。②⾃由是指每个⼈可以⾃由地选择职业,⽽不是被迫接受不可以接受的⼯作,像奴役劳动和童⼯等。③⽣产性是指⼯⼈获得的⼯作可以养家糊⼜,还为企业和国家提⾼竞争⼒和持续发展做贡献。④公平是指⼯⼈在找⼯作和⼯作中不受歧视并享有平等待遇,有能⼒处理好⼯作与家庭⽣活的关系。⑤安定是指⼯⼈需要在健康⽣活和就业⽅⾯得到保护,退休领到养⽼⾦。⑥尊重⼈格是指⼯⼈在⼯作中受到尊重,能够参与企业决策,⾃由参加对⾃⼰有利的组织。(2)企业在“体⾯劳动”中的作⽤①认识上,确⽴理解⼈、关爱⼈、培养⼈、发展⼈、成就⼈作为企业发展的最终⽬的,把⼈当⼈看、把⼈当⼈爱、把⼈当⼈⽤,在政治上关⼼、分配上倾斜、⼯作上⼤⼒⽀持、素质上提⾼、利益上共享发展成果。②机制上,建⽴完善职代会提案落实机制。对职⼯代表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制定详细的实施⽅案,跟踪督办,召开专题发布会,接受职⼯群众监督,优化劳模评选宣传机制。本着劳模群众评、选出的典型⼤家学的原则,坚持⾃我推荐、接受评审、公开投票,努⼒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的浓厚氛围。通过形势报告会,发布⼚情,落实和保护好员⼯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做到领导开明、⼚务透明、⼯会思明、员⼯⼼明。坚持开展以“述学、述职、述廉”为主要内容的民主评议活动,进⼀步完善民主监督机制,为员⼯实现⾃我价值创造条件。让员⼯⼈⼈都有成长渠道。⼈⼈都有培训机会、⼈⼈都有发展平台。员⼯的成长与企业的发展相互促进。③优化劳动环境和劳动条件。积极创造条件,在⽣产车间安排休息室,同时改善⽣产操作室和休息室的条件。落实各项劳保和福利措施。在全体员⼯中推⾏医疗修养制度,成⽴职⼯互助基⾦会,解决弱势群体的⽣活困难。(3)⼯会在“体⾯劳动”中的作⽤①倡导体⾯劳动②宣传体⾯劳动。当党和国家领导⼈对于体⾯劳动给予积极的回应时,⼯会要积极宣传体⾯劳动,引导社会对体⾯劳动有更加全⾯和深刻的理解。③积极推动党政和企业采取各种措施和⼿段,以职⼯为本,努⼒实现劳动者的体⾯劳动。④体⾯劳动需要党政和企事业单位主导,在这种情况下,⼯会对于党政和企事业单位实现体⾯劳动和举措给予监督,充分反映职⼯群众的意愿和要求。(4)政府在“体⾯劳动”中的作⽤①制定有利于扩⼤就业的社会经济政策,千⽅百计扩⼤就业。就业是民⽣之本,⼯作岗位是社会成员分享发展成果和参与社会分配的根本依托。政府应把千⽅百计增加就业岗位作为⼯作的重中之重。⼀是制定实施有利于扩⼤就业机会的社会经济政策,采取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促进劳动者就业。⼆是政府要充分利⽤好社会公共领域的就业资源,在公共事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挖掘就业潜⼒,为⼴⼤劳动者创造就业机会。三是政府要从政策和实践上彻底消除就业歧视,在城乡之间和各种所有制企业之间建⽴起统⼀、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市场,使劳动⼒资源能够平等地参与就业竞争和职业选择,从⽽保证⾮正规就业群体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②加强完善各种法律制度建设,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要保障⼈民群众在政治、经济、⽂化、社会等⽅⾯的权利,引导公民依法⾏使权利、履⾏义务,就必须加紧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作⽤的制度建设,这就需要政府进⼀步出台相应的法律和制度安排,需要加快收⼊分配改⾰,需要公平公正的公共福利、公共服务等社会政策的落实。③建⽴健全劳动者培训机构,提⾼劳动者的素质。当今世界的综合国⼒竞争,归根到底是劳动者素质的竞争。不断提⾼⼴⼤劳动群众的综合素质,是实现⼈的全⾯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体⾯劳动的实现的关键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ca94-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2.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聊城⼤学2017年研]【答案】(1)社会主义民主是绝⼤多数⼈的民主。以往的民主都是对少数⼈实⾏民主,对多数⼈实⾏专政。⽽社会主义民主则是在历史上第⼀次实现对绝⼤多数⼈的民主,对极少数⼈实⾏专政。(2)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民当家做主。所谓的社会主义民主就是在⼴⼤劳动⼈民的范围内,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共同管理国家和⼀切社会主义事业。(3)社会主义民主⾸先表现在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上。从国体上说,社会主义国家是⼯⼈阶级和⼴⼤劳动⼈民当家做主的国家。从政体上说,社会主义民主表明社会主义国家采取民主共和国的形式,即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组成各级国家机关,管理国家。(4)社会主义民主是⽬的和⼿段的统⼀。社会主义民主作为上层建筑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民主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的⼿段。与此同时,社会主义民主作为⼀种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是⼈民⾰命长期奋⽃和追求的美好⽬标,其也具有⽬的的效⽤,即只有把社会主义民主同时当作⽬的,作为战略任务来认识,才能有⼒地促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建设。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4-284c-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12. “⼀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们的头脑中,到⼈们对永恒真理和正义的⽇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应当到⽣产⽅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恩格斯的这段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南京航空航天⼤学2018研]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2-9118-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首页
>
财会金融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21版
题目内容
(
单选题
)
手机预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21版

8. 对⽴统⼀规律揭⽰的是事物发展的( )。[南京航空航天⼤学2018研]

A、 动⼒与源泉

B、 形式与状态

C、 ⽅向与道路

D、 功能与结构

答案:A

解析:【解析】对⽴统⼀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对⽴统⼀规律揭⽰了事物内部固有的⽭盾是事物⾃我运动、⾃我发展的内在根据;它揭⽰了事物发展的动⼒与源泉;对⽴统⼀规律揭⽰了事物内部固有的⽭盾是事物⾃我运动、⾃我发展的内在根据。对⽴统⼀规律提供了⼈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法——⽭盾分析⽅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21版
相关题目
5. 马克思主义从产⽣到发展,表现出了强⼤的⽣命⼒,这种强⼤⽣命⼒的根源在于( )。[南京航空航天⼤学2018研]

A.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法论

B. 马克思主义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命性的⾼度统⼀

C. 马克思主义代表最⼴⼤⼈民的根本利益

D. 马克思主义吸收了⼈类⽂明的优秀成果

解析:【解析】马克思主义的⾰命性和科学性在实践基础上是统⼀的,关键在于⽆产阶级的先进性。理论的⽣命⼒在于创新。马克思主义的强⼤⽣命⼒的根源在于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命性的⾼度统⼀。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2-8114-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18. 如何理解实现共产主义是⼈类最伟⼤的事业?[⼭东⼤学2018年研]【答案】共产主义社会是⼈类最理想最美好的社会。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但又是⼀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必须正确认识“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关系。(1)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是⼴⼤⼈民群众的共同愿望。⽆产阶级政党把共产主义作为崇⾼理想是⼴⼤⼈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反映。共产主义⼀定能够实现,但是⼀个长期的过程。在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中就包含着⽆产阶级和⼴⼤⼈民群众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是⼴⼤⼈民群众的共同愿望。这种愿望来⾃⼈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需要,也来⾃他们对现实⽣活的感受。(2)共产主义的实现是⼈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①⼈类社会的发展是⼀个⾃然历史过程,具有不以⼈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共产主义的实现,是⼈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②⼈类社会由低级向⾼级不断发展的规律,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只是⼈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个特定历史阶段,它终将要被更⾼级的社会形态所取代。③⼈类社会由低级向⾼级不断发展的规律,决定了社会主义社会必将⾛向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建⽴之后,它还要向⼈类最理想、最美好的共产主义的⾼级阶段发展。随着条件的逐渐具备,社会主义社会终将实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这是⼈类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是任何⼒量也阻挡不了的历史潮流。(3)⽆产阶级的解放与全⼈类的解放是完全⼀致的。⽆产阶级只有解放全⼈类,才能最后获得⾃⾝的彻底解放。⼈类解放是以消灭阶级、使全⼈类获得⾃由为⽬标的,因此,这是⼀种最为全⾯和彻底的解放。正如个⼈的⾃由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实现,没有全⼈类的彻底解放,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个⼈的解放。这就决定了⽆产阶级只有消灭阶级差别和对⽴,只有解放全⼈类,才能最后解放⽆产阶级⾃⼰

解析:null共产主义社会是⼈类最理想最美好的社会。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但又是⼀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必须正确认识“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关系。(1)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是⼴⼤⼈民群众的共同愿望。⽆产阶级政党把共产主义作为崇⾼理想是⼴⼤⼈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反映。共产主义⼀定能够实现,但是⼀个长期的过程。在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中就包含着⽆产阶级和⼴⼤⼈民群众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是⼴⼤⼈民群众的共同愿望。这种愿望来⾃⼈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需要,也来⾃他们对现实⽣活的感受。(2)共产主义的实现是⼈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①⼈类社会的发展是⼀个⾃然历史过程,具有不以⼈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共产主义的实现,是⼈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②⼈类社会由低级向⾼级不断发展的规律,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只是⼈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个特定历史阶段,它终将要被更⾼级的社会形态所取代。③⼈类社会由低级向⾼级不断发展的规律,决定了社会主义社会必将⾛向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建⽴之后,它还要向⼈类最理想、最美好的共产主义的⾼级阶段发展。随着条件的逐渐具备,社会主义社会终将实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这是⼈类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是任何⼒量也阻挡不了的历史潮流。(3)⽆产阶级的解放与全⼈类的解放是完全⼀致的。⽆产阶级只有解放全⼈类,才能最后获得⾃⾝的彻底解放。⼈类解放是以消灭阶级、使全⼈类获得⾃由为⽬标的,因此,这是⼀种最为全⾯和彻底的解放。正如个⼈的⾃由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实现,没有全⼈类的彻底解放,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个⼈的解放。这就决定了⽆产阶级只有消灭阶级差别和对⽴,只有解放全⼈类,才能最后解放⽆产阶级⾃⼰。⼀、论述题 ()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2-f6de-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2. 如何理解: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杭州电⼦科技⼤学2018年研]【答案】意识是⼈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上。但是意识不是物质本⾝,这主要是因为:(1)从意识起源来看意识是物质⾼度发展的产物。它的产⽣经历了漫长的、复杂的辩证发展过程。这个过程有三个飞跃性环节:①由⽆机物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物的刺激感应性,这是意识起源史上的飞跃。地球上的⽆机物具有机械反应、物理反应和化学反应三种形式,这表明在⽆⽣命物质世界中包含着发展为反映形式的可能性。随着⽣命的产⽣,出现了低等⽣物的刺激感应性,如植物和原⽣动物的趋光性、趋营养性等反应形式,这是产⽣感觉的原⽣基础。②由低等⽣物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理。随着低等⽣物向⾼等动物的进化发展,⽣物机体为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逐渐产⽣了专门进⾏反映的细胞——神经细胞和专门反映外界刺激的感觉器官、神经系统以及统⼀神经系统活动的⼤脑,⽣物的反映形式从刺激感应性发展为感觉。感觉的进⼀步发展,就产⽣了动物的⼼理,不仅包括感觉、知觉、表象,还包括简单的动机、情绪等,这为⼈类意识的产⽣创造了条件。③由动物的⼼理到⼈的意识。随着古猿向⼈类的转化,产⽣了更加复杂、完善的⼈脑,从⽽产⽣了⼈所特有的⾼级反映形式即意识。(2)从意识本质来看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建⽴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的现代神经科学认为⼈脑的物理系统是由独⽴的部分组成。(3)从意识的能动作⽤来看①意识活动具有⽬的性和计划性。⼈们对客观对象的反映总是基于⼀定的实践需要,因此总是带有⼀定的动机和⽬的,并且为达到这种⽬的⽽采取相应的步骤和⾏为。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由于主体的需要不同、价值观和审美情趣不同,对于同⼀客体的反映并不是千篇⼀律的,反映什么、不反映什么、怎样反映,都带有⼀定的主体倾向,不同的主体可以根据客观实际的需要和主体⾃⾝的需要,对同⼀客体对象的信息进⾏选择,并且可以在主体头脑中对客体对象的信息进⾏重构和创造。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意识⼀旦⽤于指导实践,就会形成改造世界和变⾰现实的巨⼤⼒量,显⽰出⼈类意识的创造性功能。⼈们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般从两个⽅⾯进⾏:⼀⽅⾯是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貌来改造客观世界,把客观世界改造成为“本来如此”的世界;另⼀⽅⾯是按照⾃⼰的价值尺度和审美尺度来改造客观世界,把客观世界改造成为“应当如此”的世界。④意识具有调控⼈的⾏为和⽣理活动的作⽤。意识通过对⾃⾝的反思和实践活动,能够指导、控制、改造⼈⾃⾝。⼈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同时,也运⽤⾃⼰的“知”“情”“意”等去认识⾃我、体验⽣活、磨炼⾃⼰,并在⾃我意识的指导下,不断地强壮⾃⼰的体魄,调整⾃⼰的⼼理,培养⾃⼰的能⼒,规范⾃⼰的⾏为,塑造⾃⼰的品格,向着个性的⾃由全⾯发展的理想⽬标逐步迈进。

解析:null意识是⼈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上。但是意识不是物质本⾝,这主要是因为:(1)从意识起源来看意识是物质⾼度发展的产物。它的产⽣经历了漫长的、复杂的辩证发展过程。这个过程有三个飞跃性环节:①由⽆机物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物的刺激感应性,这是意识起源史上的飞跃。地球上的⽆机物具有机械反应、物理反应和化学反应三种形式,这表明在⽆⽣命物质世界中包含着发展为反映形式的可能性。随着⽣命的产⽣,出现了低等⽣物的刺激感应性,如植物和原⽣动物的趋光性、趋营养性等反应形式,这是产⽣感觉的原⽣基础。②由低等⽣物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理。随着低等⽣物向⾼等动物的进化发展,⽣物机体为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逐渐产⽣了专门进⾏反映的细胞——神经细胞和专门反映外界刺激的感觉器官、神经系统以及统⼀神经系统活动的⼤脑,⽣物的反映形式从刺激感应性发展为感觉。感觉的进⼀步发展,就产⽣了动物的⼼理,不仅包括感觉、知觉、表象,还包括简单的动机、情绪等,这为⼈类意识的产⽣创造了条件。③由动物的⼼理到⼈的意识。随着古猿向⼈类的转化,产⽣了更加复杂、完善的⼈脑,从⽽产⽣了⼈所特有的⾼级反映形式即意识。(2)从意识本质来看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建⽴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的现代神经科学认为⼈脑的物理系统是由独⽴的部分组成。(3)从意识的能动作⽤来看①意识活动具有⽬的性和计划性。⼈们对客观对象的反映总是基于⼀定的实践需要,因此总是带有⼀定的动机和⽬的,并且为达到这种⽬的⽽采取相应的步骤和⾏为。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由于主体的需要不同、价值观和审美情趣不同,对于同⼀客体的反映并不是千篇⼀律的,反映什么、不反映什么、怎样反映,都带有⼀定的主体倾向,不同的主体可以根据客观实际的需要和主体⾃⾝的需要,对同⼀客体对象的信息进⾏选择,并且可以在主体头脑中对客体对象的信息进⾏重构和创造。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意识⼀旦⽤于指导实践,就会形成改造世界和变⾰现实的巨⼤⼒量,显⽰出⼈类意识的创造性功能。⼈们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般从两个⽅⾯进⾏:⼀⽅⾯是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貌来改造客观世界,把客观世界改造成为“本来如此”的世界;另⼀⽅⾯是按照⾃⼰的价值尺度和审美尺度来改造客观世界,把客观世界改造成为“应当如此”的世界。④意识具有调控⼈的⾏为和⽣理活动的作⽤。意识通过对⾃⾝的反思和实践活动,能够指导、控制、改造⼈⾃⾝。⼈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同时,也运⽤⾃⼰的“知”“情”“意”等去认识⾃我、体验⽣活、磨炼⾃⼰,并在⾃我意识的指导下,不断地强壮⾃⼰的体魄,调整⾃⼰的⼼理,培养⾃⼰的能⼒,规范⾃⼰的⾏为,塑造⾃⼰的品格,向着个性的⾃由全⾯发展的理想⽬标逐步迈进。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4a8b-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6. 如何理解真理的客观性?[赣南师范⼤学2018年研]【答案】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是⼈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真理的客观性原理是唯物主义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它坚持世界的物质统⼀性原则和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场,强调⼈们的思维能够认识现实世界,能够在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与客观对象符合、⼀致,从⽽把握真理。(1)真理具有客观性的原因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作为⼀种主观的思想形式,是把不依赖于⼈⽽存在的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的。真理最根本的特征就在于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就在于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致性。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标准,凡是能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得到实践的证实、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2)真理具有客观性是真理上的唯物论真理的客观性原理,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反映论的⼀般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唯物主义之所以承认真理是客观的,是因为它坚持物质第⼀性、意识第⼆性,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这个最基本的哲学前提。从这⼀前提出发,就必须承认认识的内容是来⾃客观世界的,是能够和客观相符合、相⼀致的。承认了这⼀点,也就等于承认了客观真理。

解析:null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是⼈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真理的客观性原理是唯物主义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它坚持世界的物质统⼀性原则和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场,强调⼈们的思维能够认识现实世界,能够在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与客观对象符合、⼀致,从⽽把握真理。(1)真理具有客观性的原因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作为⼀种主观的思想形式,是把不依赖于⼈⽽存在的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的。真理最根本的特征就在于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就在于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致性。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标准,凡是能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得到实践的证实、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2)真理具有客观性是真理上的唯物论真理的客观性原理,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反映论的⼀般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唯物主义之所以承认真理是客观的,是因为它坚持物质第⼀性、意识第⼆性,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这个最基本的哲学前提。从这⼀前提出发,就必须承认认识的内容是来⾃客观世界的,是能够和客观相符合、相⼀致的。承认了这⼀点,也就等于承认了客观真理。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7efe-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10. 简述⼈民的历史选择性?[河北⼤学2018年研]【答案】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也是⼈们⾃⼰的社会⾏动的规律。⼈们历史选择性是指历史主体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性和选择性。它是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对社会⽣活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的⽅向、⽬标、⽅式的选择,主体的利益和需要是选择的内在根据,选择的⽅向、⽬标和⽅式是否正确只能由实践来检验。⼈们的历史选择性包含三层意思:(1)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2)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个合⽬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的过程。⼈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们的历史选择活动总要受到⾃⼰⽬的的驱使和制约;⼈们的历史选择活动只有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才能实现。这就决定了在社会形态更替过程中历史主体的选择性活动,必然是⼀个合⽬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的过程。(3)⼈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民群众的选择性。⼈们对于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最终取决于⼈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根本意愿以及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和顺应程度。⼈民群众对于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正是在遵循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参与社会变⾰实现的。

解析:null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也是⼈们⾃⼰的社会⾏动的规律。⼈们历史选择性是指历史主体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性和选择性。它是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对社会⽣活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的⽅向、⽬标、⽅式的选择,主体的利益和需要是选择的内在根据,选择的⽅向、⽬标和⽅式是否正确只能由实践来检验。⼈们的历史选择性包含三层意思:(1)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2)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个合⽬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的过程。⼈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们的历史选择活动总要受到⾃⼰⽬的的驱使和制约;⼈们的历史选择活动只有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才能实现。这就决定了在社会形态更替过程中历史主体的选择性活动,必然是⼀个合⽬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的过程。(3)⼈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民群众的选择性。⼈们对于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最终取决于⼈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根本意愿以及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和顺应程度。⼈民群众对于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正是在遵循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参与社会变⾰实现的。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aa6e-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5. 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天津商业⼤学2021年研;西南科技⼤学2018年研]【答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同国家政权相结合的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产⼒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资本主义基本⽭盾尖锐化的必然产物。依据资本主义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结合的程度、范围和⽅式的不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分为三种基本形式:(1)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也就是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国有企业。国有企业⼀般通过两个途径建⽴:⼀是国家直接投资;⼆是国家收购原来的私有企业。国家建⽴的国有企业,往往是⼀些私⼈资本⽆⼒兴建的⼤型新兴产业、⽀柱产业,或是⼀些投资巨⼤、收回投资需要很长时间的公共产品的⽣产企业,或是基础设施的建设企业。(2)国家和私⼈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也就是国家以资本所有者⾝份与私⼈垄断组织合资或合作经营的企业。这种国家和私⼈资本结合的企业,既可以是国家和私⼈资本共同投资建⽴的新企业,也可以是国家出售⼀部分国有企业的股份给私⼈资本⽽形成国家和私⼈资本共有的企业,还可以是通过国家收购⼀部分原私有企业的股份形成的国家和私⼈资本相结合的企业。(3)国家和私⼈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也就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资本主义私⼈企业的外部起作⽤。这种形式主要是国家通过经济、法律和必要的⾏政⼿段来促进、诱导私⼈企业向既定的⽅向发展,从⽽实现国家对经济的管理和调节。在各种调控经济的⼿段中,资本主义国家主要是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经济⼿段,对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进⾏调节,进⽽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平衡等⽬标的。

解析:null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同国家政权相结合的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产⼒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资本主义基本⽭盾尖锐化的必然产物。依据资本主义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结合的程度、范围和⽅式的不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分为三种基本形式:(1)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也就是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国有企业。国有企业⼀般通过两个途径建⽴:⼀是国家直接投资;⼆是国家收购原来的私有企业。国家建⽴的国有企业,往往是⼀些私⼈资本⽆⼒兴建的⼤型新兴产业、⽀柱产业,或是⼀些投资巨⼤、收回投资需要很长时间的公共产品的⽣产企业,或是基础设施的建设企业。(2)国家和私⼈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也就是国家以资本所有者⾝份与私⼈垄断组织合资或合作经营的企业。这种国家和私⼈资本结合的企业,既可以是国家和私⼈资本共同投资建⽴的新企业,也可以是国家出售⼀部分国有企业的股份给私⼈资本⽽形成国家和私⼈资本共有的企业,还可以是通过国家收购⼀部分原私有企业的股份形成的国家和私⼈资本相结合的企业。(3)国家和私⼈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也就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资本主义私⼈企业的外部起作⽤。这种形式主要是国家通过经济、法律和必要的⾏政⼿段来促进、诱导私⼈企业向既定的⽅向发展,从⽽实现国家对经济的管理和调节。在各种调控经济的⼿段中,资本主义国家主要是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经济⼿段,对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进⾏调节,进⽽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平衡等⽬标的。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e224-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3. 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西南科技⼤学2018年研]相关试题:如何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浙江财⼤2021年研]【答案】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这表现在以下四个⽅⾯:(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①实践的需要决定认识的产⽣,也就是说,⼈们改造世界的需要产⽣了认识世界的需要。认识的内容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和发展的。②实践出真知,⼈类的⼀切认识,⽆论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归根结底都是来⾃实践的。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产⽣的。⼀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个⼈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部分。就知识的本源来说,任何知识都不能离开直接经验。但是,⼀个⼈的多数知识还是来⾃于间接经验。然⽽,“在我为间接经验者,在⼈则仍为直接经验”。从根本上说,实践是认识的源头活⽔。要想成就⼀番事业,不仅要努⼒学习,⽽且要潜⼼实践。(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①实践不断给⼈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并提供解决新课题的新的经验材料。其次,实践的发展不断给⼈们提供⽇益完备的认识⼿段和物质条件。②实践不断推动⼈的认识能⼒的提⾼。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在深度和⼴度上不断发展之根本。(3)实践是认识的⽬的认识的⽬的是把认识应⽤于实践,去指导实践,是为了有效改造世界。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是⼈们认识过程的第⼀次飞跃。⽽认识的最终⽬的是把理性认识应⽤于实践,去指导实践。这是认识过程的第⼆次飞跃。⼈们研究⾃然科学是为了改造⾃然,研究社会科学是为了解决社会⽣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阵、束之⾼阁、并不实⾏,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意义的。(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标准真理不是⾃封的。只有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受主观认识的指导,联系着主观认识,另⼀⽅⾯它又改造和变⾰客观对象,联系着客观事物。这样,在实践过程中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就有了联系的桥梁,⼈们就能够把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加以⽐较,可以⽤实践的客观结果来检验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般来说,以⼀种主观认识为指导在实践中改造客观事物,能够达到预期⽬的,那就证明这种认识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

解析:null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这表现在以下四个⽅⾯:(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①实践的需要决定认识的产⽣,也就是说,⼈们改造世界的需要产⽣了认识世界的需要。认识的内容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和发展的。②实践出真知,⼈类的⼀切认识,⽆论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归根结底都是来⾃实践的。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产⽣的。⼀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个⼈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部分。就知识的本源来说,任何知识都不能离开直接经验。但是,⼀个⼈的多数知识还是来⾃于间接经验。然⽽,“在我为间接经验者,在⼈则仍为直接经验”。从根本上说,实践是认识的源头活⽔。要想成就⼀番事业,不仅要努⼒学习,⽽且要潜⼼实践。(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①实践不断给⼈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并提供解决新课题的新的经验材料。其次,实践的发展不断给⼈们提供⽇益完备的认识⼿段和物质条件。②实践不断推动⼈的认识能⼒的提⾼。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在深度和⼴度上不断发展之根本。(3)实践是认识的⽬的认识的⽬的是把认识应⽤于实践,去指导实践,是为了有效改造世界。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是⼈们认识过程的第⼀次飞跃。⽽认识的最终⽬的是把理性认识应⽤于实践,去指导实践。这是认识过程的第⼆次飞跃。⼈们研究⾃然科学是为了改造⾃然,研究社会科学是为了解决社会⽣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阵、束之⾼阁、并不实⾏,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意义的。(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标准真理不是⾃封的。只有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受主观认识的指导,联系着主观认识,另⼀⽅⾯它又改造和变⾰客观对象,联系着客观事物。这样,在实践过程中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就有了联系的桥梁,⼈们就能够把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加以⽐较,可以⽤实践的客观结果来检验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般来说,以⼀种主观认识为指导在实践中改造客观事物,能够达到预期⽬的,那就证明这种认识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5f2e-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1. 【材料1】2010年“五⼀”前⼣,胡锦涛同志提出“让⼴⼤劳动群众实现体⾯劳动”的⽬标。【材料2】党的⼗⼋⼤报告指出:“努⼒实现居民收⼊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产率提⾼同步,提⾼居民收⼊在国民收⼊分配中的⽐重,提⾼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重。”“深化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资制度改⾰,推⾏企业⼯资集体协商制度,保护劳动所得。”“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规范收⼊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增加低收⼊者收⼊,调节过⾼收⼊,取缔⾮法收⼊。”【材料3】⼗⼋届三中全会提出:“让⼀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竞相迸发,让⼀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民。”【材料4】体⾯:体统,⾝份;光荣,光彩;好看,美丽。——《现代汉语词典》【材料5】1999年6⽉,国际劳⼯组织新任局长索马维亚在第87届国际劳⼯⼤会上⾸次提出了decent work“体⾯的劳动”新概念,明确指出:所谓“体⾯的劳动”,意味着⽣产性的劳动,包括劳动者的权利得到保护、有⾜够的收⼊、充分的社会保护和⾜够的⼯作岗位。为了保证“体⾯劳动”这⼀战略⽬标的实现,必须从整体上平衡⽽统⼀地推进“促进⼯作中的权利”“就业”“社会保护”“社会对话”等四个⽬标。问题:综合以上材料试述企业、政府和⼯会在“体⾯劳动”实现过程中发挥的作⽤。[中传2017年研]【答案】(1)体⾯劳动国际劳⼯局把体⾯劳动的概念定义为:“促进男⼥在⾃由、公平、安定和尊重⼈格的条件下获得⽣产性体⾯⼯作机会。”并对这⼀概念做了六个⽅⾯的阐述:①⼯作机会是指每个⼈(男⼈和⼥⼈)都有参加⼯作的需求,⼯作包括各种形式的经济活动,正规和⾮正规部门中⾃谋职业,家庭从业和有薪就业。②⾃由是指每个⼈可以⾃由地选择职业,⽽不是被迫接受不可以接受的⼯作,像奴役劳动和童⼯等。③⽣产性是指⼯⼈获得的⼯作可以养家糊⼜,还为企业和国家提⾼竞争⼒和持续发展做贡献。④公平是指⼯⼈在找⼯作和⼯作中不受歧视并享有平等待遇,有能⼒处理好⼯作与家庭⽣活的关系。⑤安定是指⼯⼈需要在健康⽣活和就业⽅⾯得到保护,退休领到养⽼⾦。⑥尊重⼈格是指⼯⼈在⼯作中受到尊重,能够参与企业决策,⾃由参加对⾃⼰有利的组织。(2)企业在“体⾯劳动”中的作⽤①认识上,确⽴理解⼈、关爱⼈、培养⼈、发展⼈、成就⼈作为企业发展的最终⽬的,把⼈当⼈看、把⼈当⼈爱、把⼈当⼈⽤,在政治上关⼼、分配上倾斜、⼯作上⼤⼒⽀持、素质上提⾼、利益上共享发展成果。②机制上,建⽴完善职代会提案落实机制。对职⼯代表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制定详细的实施⽅案,跟踪督办,召开专题发布会,接受职⼯群众监督,优化劳模评选宣传机制。本着劳模群众评、选出的典型⼤家学的原则,坚持⾃我推荐、接受评审、公开投票,努⼒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的浓厚氛围。通过形势报告会,发布⼚情,落实和保护好员⼯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做到领导开明、⼚务透明、⼯会思明、员⼯⼼明。坚持开展以“述学、述职、述廉”为主要内容的民主评议活动,进⼀步完善民主监督机制,为员⼯实现⾃我价值创造条件。让员⼯⼈⼈都有成长渠道。⼈⼈都有培训机会、⼈⼈都有发展平台。员⼯的成长与企业的发展相互促进。③优化劳动环境和劳动条件。积极创造条件,在⽣产车间安排休息室,同时改善⽣产操作室和休息室的条件。落实各项劳保和福利措施。在全体员⼯中推⾏医疗修养制度,成⽴职⼯互助基⾦会,解决弱势群体的⽣活困难。(3)⼯会在“体⾯劳动”中的作⽤①倡导体⾯劳动②宣传体⾯劳动。当党和国家领导⼈对于体⾯劳动给予积极的回应时,⼯会要积极宣传体⾯劳动,引导社会对体⾯劳动有更加全⾯和深刻的理解。③积极推动党政和企业采取各种措施和⼿段,以职⼯为本,努⼒实现劳动者的体⾯劳动。④体⾯劳动需要党政和企事业单位主导,在这种情况下,⼯会对于党政和企事业单位实现体⾯劳动和举措给予监督,充分反映职⼯群众的意愿和要求。(4)政府在“体⾯劳动”中的作⽤①制定有利于扩⼤就业的社会经济政策,千⽅百计扩⼤就业。就业是民⽣之本,⼯作岗位是社会成员分享发展成果和参与社会分配的根本依托。政府应把千⽅百计增加就业岗位作为⼯作的重中之重。⼀是制定实施有利于扩⼤就业机会的社会经济政策,采取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促进劳动者就业。⼆是政府要充分利⽤好社会公共领域的就业资源,在公共事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挖掘就业潜⼒,为⼴⼤劳动者创造就业机会。三是政府要从政策和实践上彻底消除就业歧视,在城乡之间和各种所有制企业之间建⽴起统⼀、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市场,使劳动⼒资源能够平等地参与就业竞争和职业选择,从⽽保证⾮正规就业群体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②加强完善各种法律制度建设,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要保障⼈民群众在政治、经济、⽂化、社会等⽅⾯的权利,引导公民依法⾏使权利、履⾏义务,就必须加紧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作⽤的制度建设,这就需要政府进⼀步出台相应的法律和制度安排,需要加快收⼊分配改⾰,需要公平公正的公共福利、公共服务等社会政策的落实。③建⽴健全劳动者培训机构,提⾼劳动者的素质。当今世界的综合国⼒竞争,归根到底是劳动者素质的竞争。不断提⾼⼴⼤劳动群众的综合素质,是实现⼈的全⾯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体⾯劳动的实现的关键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

解析:null(1)体⾯劳动国际劳⼯局把体⾯劳动的概念定义为:“促进男⼥在⾃由、公平、安定和尊重⼈格的条件下获得⽣产性体⾯⼯作机会。”并对这⼀概念做了六个⽅⾯的阐述:①⼯作机会是指每个⼈(男⼈和⼥⼈)都有参加⼯作的需求,⼯作包括各种形式的经济活动,正规和⾮正规部门中⾃谋职业,家庭从业和有薪就业。②⾃由是指每个⼈可以⾃由地选择职业,⽽不是被迫接受不可以接受的⼯作,像奴役劳动和童⼯等。③⽣产性是指⼯⼈获得的⼯作可以养家糊⼜,还为企业和国家提⾼竞争⼒和持续发展做贡献。④公平是指⼯⼈在找⼯作和⼯作中不受歧视并享有平等待遇,有能⼒处理好⼯作与家庭⽣活的关系。⑤安定是指⼯⼈需要在健康⽣活和就业⽅⾯得到保护,退休领到养⽼⾦。⑥尊重⼈格是指⼯⼈在⼯作中受到尊重,能够参与企业决策,⾃由参加对⾃⼰有利的组织。(2)企业在“体⾯劳动”中的作⽤①认识上,确⽴理解⼈、关爱⼈、培养⼈、发展⼈、成就⼈作为企业发展的最终⽬的,把⼈当⼈看、把⼈当⼈爱、把⼈当⼈⽤,在政治上关⼼、分配上倾斜、⼯作上⼤⼒⽀持、素质上提⾼、利益上共享发展成果。②机制上,建⽴完善职代会提案落实机制。对职⼯代表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制定详细的实施⽅案,跟踪督办,召开专题发布会,接受职⼯群众监督,优化劳模评选宣传机制。本着劳模群众评、选出的典型⼤家学的原则,坚持⾃我推荐、接受评审、公开投票,努⼒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的浓厚氛围。通过形势报告会,发布⼚情,落实和保护好员⼯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做到领导开明、⼚务透明、⼯会思明、员⼯⼼明。坚持开展以“述学、述职、述廉”为主要内容的民主评议活动,进⼀步完善民主监督机制,为员⼯实现⾃我价值创造条件。让员⼯⼈⼈都有成长渠道。⼈⼈都有培训机会、⼈⼈都有发展平台。员⼯的成长与企业的发展相互促进。③优化劳动环境和劳动条件。积极创造条件,在⽣产车间安排休息室,同时改善⽣产操作室和休息室的条件。落实各项劳保和福利措施。在全体员⼯中推⾏医疗修养制度,成⽴职⼯互助基⾦会,解决弱势群体的⽣活困难。(3)⼯会在“体⾯劳动”中的作⽤①倡导体⾯劳动②宣传体⾯劳动。当党和国家领导⼈对于体⾯劳动给予积极的回应时,⼯会要积极宣传体⾯劳动,引导社会对体⾯劳动有更加全⾯和深刻的理解。③积极推动党政和企业采取各种措施和⼿段,以职⼯为本,努⼒实现劳动者的体⾯劳动。④体⾯劳动需要党政和企事业单位主导,在这种情况下,⼯会对于党政和企事业单位实现体⾯劳动和举措给予监督,充分反映职⼯群众的意愿和要求。(4)政府在“体⾯劳动”中的作⽤①制定有利于扩⼤就业的社会经济政策,千⽅百计扩⼤就业。就业是民⽣之本,⼯作岗位是社会成员分享发展成果和参与社会分配的根本依托。政府应把千⽅百计增加就业岗位作为⼯作的重中之重。⼀是制定实施有利于扩⼤就业机会的社会经济政策,采取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促进劳动者就业。⼆是政府要充分利⽤好社会公共领域的就业资源,在公共事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挖掘就业潜⼒,为⼴⼤劳动者创造就业机会。三是政府要从政策和实践上彻底消除就业歧视,在城乡之间和各种所有制企业之间建⽴起统⼀、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市场,使劳动⼒资源能够平等地参与就业竞争和职业选择,从⽽保证⾮正规就业群体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②加强完善各种法律制度建设,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要保障⼈民群众在政治、经济、⽂化、社会等⽅⾯的权利,引导公民依法⾏使权利、履⾏义务,就必须加紧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作⽤的制度建设,这就需要政府进⼀步出台相应的法律和制度安排,需要加快收⼊分配改⾰,需要公平公正的公共福利、公共服务等社会政策的落实。③建⽴健全劳动者培训机构,提⾼劳动者的素质。当今世界的综合国⼒竞争,归根到底是劳动者素质的竞争。不断提⾼⼴⼤劳动群众的综合素质,是实现⼈的全⾯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体⾯劳动的实现的关键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第五章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概念题 ()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ca94-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2.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聊城⼤学2017年研]【答案】(1)社会主义民主是绝⼤多数⼈的民主。以往的民主都是对少数⼈实⾏民主,对多数⼈实⾏专政。⽽社会主义民主则是在历史上第⼀次实现对绝⼤多数⼈的民主,对极少数⼈实⾏专政。(2)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民当家做主。所谓的社会主义民主就是在⼴⼤劳动⼈民的范围内,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共同管理国家和⼀切社会主义事业。(3)社会主义民主⾸先表现在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上。从国体上说,社会主义国家是⼯⼈阶级和⼴⼤劳动⼈民当家做主的国家。从政体上说,社会主义民主表明社会主义国家采取民主共和国的形式,即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组成各级国家机关,管理国家。(4)社会主义民主是⽬的和⼿段的统⼀。社会主义民主作为上层建筑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民主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的⼿段。与此同时,社会主义民主作为⼀种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是⼈民⾰命长期奋⽃和追求的美好⽬标,其也具有⽬的的效⽤,即只有把社会主义民主同时当作⽬的,作为战略任务来认识,才能有⼒地促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建设。

解析:null(1)社会主义民主是绝⼤多数⼈的民主。以往的民主都是对少数⼈实⾏民主,对多数⼈实⾏专政。⽽社会主义民主则是在历史上第⼀次实现对绝⼤多数⼈的民主,对极少数⼈实⾏专政。(2)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民当家做主。所谓的社会主义民主就是在⼴⼤劳动⼈民的范围内,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共同管理国家和⼀切社会主义事业。(3)社会主义民主⾸先表现在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上。从国体上说,社会主义国家是⼯⼈阶级和⼴⼤劳动⼈民当家做主的国家。从政体上说,社会主义民主表明社会主义国家采取民主共和国的形式,即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组成各级国家机关,管理国家。(4)社会主义民主是⽬的和⼿段的统⼀。社会主义民主作为上层建筑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民主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的⼿段。与此同时,社会主义民主作为⼀种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是⼈民⾰命长期奋⽃和追求的美好⽬标,其也具有⽬的的效⽤,即只有把社会主义民主同时当作⽬的,作为战略任务来认识,才能有⼒地促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建设。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4-284c-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12. “⼀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们的头脑中,到⼈们对永恒真理和正义的⽇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应当到⽣产⽅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恩格斯的这段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南京航空航天⼤学2018研]

A.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B. 思想变⾰是政治变⾰的先导

C. 经济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D. 经济基础的⾰命性变⾰才是真正的⾰命的思想

解析:【解析】⽣产⼒与⽣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盾运动是⼈类社会的发展动⼒;经济因素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是政治和思想的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也具有能动的反作⽤。题中,恩格斯的这段话体现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2-9118-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试题通小程序
试题通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