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首页
>
财会金融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21版
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21版
题目内容
(
简答题
)
6. 试述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利与弊。[⼭东⼤学2018年研]【答案】(1)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好处⼀⽅⾯,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机遇主要有:①有利于吸引和利⽤外资,引进世界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经验并实现管理的创新。由于经济全球化实现了⼈才、资本、信息、知识和物质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中国能够引进、吸收世界上的先进管理理论和经验,并根据中国的国情进⾏管理创新。事实上,进⼊中国的跨国公司在经营管理⽅⾯已经给了⼈们很多启迪和借鉴。②有利于加速中国⼯业化进程,提升产业结构。经济全球化使中国能更快地纳⼊到世界经济体系之中,充分利⽤发达国家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将其技术相对先进的劳动密集型主业或⽣产环节转移过来,加速中国⼯业化进程。根据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及出⼜商品结构,强化经济竞争⼒。③有利于深⼊地参与国际分⼯,发挥本国现实和潜在的⽐较优势,拓展海外市场。经济全球化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在更⼴泛的领域内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机会,可以通过发挥⽐较优势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提⾼,拓展海外市场,提⾼企业的竞争⼒。④可以抓住新技术⾰命带来的机遇,发挥后发优势,发展⾼新技术产业,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各国科技⼈才、跨国公司、国家之间以及民间的全球性科技活动⽇趋活跃,如能加以有效地利⽤和积极参与,就能有效地促进中国技术⽔平的提⾼。中国企业可以利⽤国外的技术或在外国产品的技术基础上进⾏创新,建⽴和发展⾼新技术产业,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2)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弊端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政治稳定的影响,是⼀种全⽅位的影响,在经济、政治、⽂化和社会⽣活的各个领域中具有各⾃不同的表现⽅式和特点。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的挑战表现在以下⽅⾯:①从经济⽅⾯看,经济全球化主要通过市场经济机制,直接、全⾯和深刻地影响我国的经济稳定和政治稳定。经济全球化的基础是世界市场的全球化,世界市场按照⾃由竞争原则,⾃发地调节各国经济发展和世界经济关系。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经济全球化正在通过世界市场和中国市场的链接,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盾及其国际经济政治的风险、⽭盾和危机,直接引导到中国社会中来,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稳定发展。②从政治⽅⾯看,经济全球化主要通过政府宏观控制和对话协商机制来实现各国政治稳定与发展。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却打着⾃由化、民主化、私有化的招牌,主张通过“⾃由民主市场模式”,⿎吹和采取政府管制经济⾃由化政策,来消融中国政府管制经济机制,制约我国政府管理⾏为过程,直接影响我国的政策稳定和政局稳定。此外,西⽅国家通过操纵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组织、世界银⾏等国际经济组织,强调⼀切按照所谓的国际惯例和国际法办事,甚⾄奉⾏单边主义,把本国法律凌驾于国际关系准则之上,企图迫使中国就范。这种不正当⼲预我国经济政治事务的“合法”⼿段,对我国政治稳定的隐性影响更⼤更深。可见,政府宏观调控、协商对话和国际合作是全球化条件下维护政治稳定的关键。③从⽂化⽅⾯看,经济全球化主要通过国际⼤众⽂化传播媒介及其渗透整合机制,直接和间接地影响我国公众的政治思想稳定和民⼼稳定。资本主义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不仅给我们带来了西⽅的物质⽂明,也带来了西⽅的精神⽂明,对我国公众社会政治⼼理的稳定状态也产⽣了巨⼤的影响。当今时代是⼀个信息时代,但世界主要⼤众传播⼯具却被西⽅发达国家⽀配着,少数全球性传媒公司垄断着全球信息的发布权和控制权,这实际上使我国公众处在⼀种信息不平等和信息不对称的格局之中。发达国家借此推⾏⽂化霸权主义,推销“西⽅价值”,妖魔化中国等活动,这对我国社会公众的思想统⼀和⼼理稳定,产⽣和形成了⽆形的渗透影响和强⼤的舆论压⼒。④从社会⽅⾯看,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世界交往普遍化和⽣活⽅式⼀体化,也是影响我国社会政治不稳定的⽅式之⼀。改⾰开放以来,我国⼈民通过各种世界交往⽅式,同世界各国⼈民形成了越来越密切的经济与社会联系,⽆论是在⼴度还是深度⽅⾯,都已经⼗分普遍地扩⼤了,我国社会公众⽣活⽅式也呈现出不断国际化与全球化的趋向。由于中国与各国之间存在⼀定的经济与⽂化差距,⼈们在融⼊全球⼀体化的社会⽣活过程中,产⽣了这样那样的不适应性,造成各种各样的⽭盾和不稳定因素,从⽽有可能产⽣和加剧我国社会政治的不稳定状况。

答案:12

解析:null(1)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好处⼀⽅⾯,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机遇主要有:①有利于吸引和利⽤外资,引进世界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经验并实现管理的创新。由于经济全球化实现了⼈才、资本、信息、知识和物质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中国能够引进、吸收世界上的先进管理理论和经验,并根据中国的国情进⾏管理创新。事实上,进⼊中国的跨国公司在经营管理⽅⾯已经给了⼈们很多启迪和借鉴。②有利于加速中国⼯业化进程,提升产业结构。经济全球化使中国能更快地纳⼊到世界经济体系之中,充分利⽤发达国家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将其技术相对先进的劳动密集型主业或⽣产环节转移过来,加速中国⼯业化进程。根据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及出⼜商品结构,强化经济竞争⼒。③有利于深⼊地参与国际分⼯,发挥本国现实和潜在的⽐较优势,拓展海外市场。经济全球化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在更⼴泛的领域内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机会,可以通过发挥⽐较优势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提⾼,拓展海外市场,提⾼企业的竞争⼒。④可以抓住新技术⾰命带来的机遇,发挥后发优势,发展⾼新技术产业,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各国科技⼈才、跨国公司、国家之间以及民间的全球性科技活动⽇趋活跃,如能加以有效地利⽤和积极参与,就能有效地促进中国技术⽔平的提⾼。中国企业可以利⽤国外的技术或在外国产品的技术基础上进⾏创新,建⽴和发展⾼新技术产业,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2)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弊端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政治稳定的影响,是⼀种全⽅位的影响,在经济、政治、⽂化和社会⽣活的各个领域中具有各⾃不同的表现⽅式和特点。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的挑战表现在以下⽅⾯:①从经济⽅⾯看,经济全球化主要通过市场经济机制,直接、全⾯和深刻地影响我国的经济稳定和政治稳定。经济全球化的基础是世界市场的全球化,世界市场按照⾃由竞争原则,⾃发地调节各国经济发展和世界经济关系。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经济全球化正在通过世界市场和中国市场的链接,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盾及其国际经济政治的风险、⽭盾和危机,直接引导到中国社会中来,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稳定发展。②从政治⽅⾯看,经济全球化主要通过政府宏观控制和对话协商机制来实现各国政治稳定与发展。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却打着⾃由化、民主化、私有化的招牌,主张通过“⾃由民主市场模式”,⿎吹和采取政府管制经济⾃由化政策,来消融中国政府管制经济机制,制约我国政府管理⾏为过程,直接影响我国的政策稳定和政局稳定。此外,西⽅国家通过操纵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组织、世界银⾏等国际经济组织,强调⼀切按照所谓的国际惯例和国际法办事,甚⾄奉⾏单边主义,把本国法律凌驾于国际关系准则之上,企图迫使中国就范。这种不正当⼲预我国经济政治事务的“合法”⼿段,对我国政治稳定的隐性影响更⼤更深。可见,政府宏观调控、协商对话和国际合作是全球化条件下维护政治稳定的关键。③从⽂化⽅⾯看,经济全球化主要通过国际⼤众⽂化传播媒介及其渗透整合机制,直接和间接地影响我国公众的政治思想稳定和民⼼稳定。资本主义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不仅给我们带来了西⽅的物质⽂明,也带来了西⽅的精神⽂明,对我国公众社会政治⼼理的稳定状态也产⽣了巨⼤的影响。当今时代是⼀个信息时代,但世界主要⼤众传播⼯具却被西⽅发达国家⽀配着,少数全球性传媒公司垄断着全球信息的发布权和控制权,这实际上使我国公众处在⼀种信息不平等和信息不对称的格局之中。发达国家借此推⾏⽂化霸权主义,推销“西⽅价值”,妖魔化中国等活动,这对我国社会公众的思想统⼀和⼼理稳定,产⽣和形成了⽆形的渗透影响和强⼤的舆论压⼒。④从社会⽅⾯看,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世界交往普遍化和⽣活⽅式⼀体化,也是影响我国社会政治不稳定的⽅式之⼀。改⾰开放以来,我国⼈民通过各种世界交往⽅式,同世界各国⼈民形成了越来越密切的经济与社会联系,⽆论是在⼴度还是深度⽅⾯,都已经⼗分普遍地扩⼤了,我国社会公众⽣活⽅式也呈现出不断国际化与全球化的趋向。由于中国与各国之间存在⼀定的经济与⽂化差距,⼈们在融⼊全球⼀体化的社会⽣活过程中,产⽣了这样那样的不适应性,造成各种各样的⽭盾和不稳定因素,从⽽有可能产⽣和加剧我国社会政治的不稳定状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21版
3. 简述辩证的否定观及其现实意义。[⾸都经济贸易⼤学2018研]相关试题:( )什么是辩证的否定观?[中央财经⼤学2018年研](2)简述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涵。[南京航空航天⼤学2018研]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2-b8b1-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3. 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西南科技⼤学2018年研]相关试题:如何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浙江财⼤2021年研]【答案】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这表现在以下四个⽅⾯:(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①实践的需要决定认识的产⽣,也就是说,⼈们改造世界的需要产⽣了认识世界的需要。认识的内容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和发展的。②实践出真知,⼈类的⼀切认识,⽆论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归根结底都是来⾃实践的。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产⽣的。⼀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个⼈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部分。就知识的本源来说,任何知识都不能离开直接经验。但是,⼀个⼈的多数知识还是来⾃于间接经验。然⽽,“在我为间接经验者,在⼈则仍为直接经验”。从根本上说,实践是认识的源头活⽔。要想成就⼀番事业,不仅要努⼒学习,⽽且要潜⼼实践。(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①实践不断给⼈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并提供解决新课题的新的经验材料。其次,实践的发展不断给⼈们提供⽇益完备的认识⼿段和物质条件。②实践不断推动⼈的认识能⼒的提⾼。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在深度和⼴度上不断发展之根本。(3)实践是认识的⽬的认识的⽬的是把认识应⽤于实践,去指导实践,是为了有效改造世界。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是⼈们认识过程的第⼀次飞跃。⽽认识的最终⽬的是把理性认识应⽤于实践,去指导实践。这是认识过程的第⼆次飞跃。⼈们研究⾃然科学是为了改造⾃然,研究社会科学是为了解决社会⽣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阵、束之⾼阁、并不实⾏,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意义的。(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标准真理不是⾃封的。只有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受主观认识的指导,联系着主观认识,另⼀⽅⾯它又改造和变⾰客观对象,联系着客观事物。这样,在实践过程中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就有了联系的桥梁,⼈们就能够把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加以⽐较,可以⽤实践的客观结果来检验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般来说,以⼀种主观认识为指导在实践中改造客观事物,能够达到预期⽬的,那就证明这种认识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5f2e-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1. 1844年8⽉底,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巴黎会⾯。这次会⾯使他们发现彼此的基本观点完全⼀致,于是开始了在科学理论研究和⾰命活动中的长期合作。马克思和恩格斯⾸次系统阐述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著作是( )。[考研政治2021年研]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2-5d8f-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2. 如何正确处理真理与谬误的关系?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标准?相关试题:真理在⼀定条件下会转化为谬误( )[⼴东财经⼤学2021年研]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4-50bc-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1. ⼈本主义[北京⼤学2017年研]【答案】⼈本主义通常指⼈本学唯物主义,是⼀种把⼈⽣物化的形⽽上学唯物主义学说,指的是将⼈理解为离开⼀切社会历史条件的抽象物,并以抽象的⼈为基础去解释⼀切问题的哲学学说。主要代表是德国的费尔巴哈和俄国的车尔尼雪夫斯基。费尔巴哈由于把庸俗唯物主义同⼀般的唯物主义混为⼀谈,避免采⽤甚⾄反对“唯物主义”这个术语,因⽽将⾃⼰的哲学称作“⼈本主义”或“哲学中的⼈本主义原则”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29da-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1. 选取你印象深刻的2008年汶川地震资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分析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8515-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2. 垄断[河北⼤学2018年研]【答案】垄断又称独占,是指少数⼤企业或若⼲企业联合起来,独占⽣产和市场以获取⾼额垄断利润。垄断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垄断资本在经济⽣活中主宰⼀切,并把垄断统治渗透到上层建筑和社会⽣活的各个⽅⾯,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切重要社会现象,都可以从垄断统治中找到最终根源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cc87-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4. 底线思维[杭州电⼦科技⼤学2018年研]【答案】底线思维是指以底线为导向来控制事物发展的⼀种思维⽅法,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法论,是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种新的实践运⽤,是中国共产党在⾯临新问题的基础上,运⽤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必然产物,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重要思维范式。底线思维具有深厚的哲学意蕴。涉及质与量,⼀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同⼀性与多样性,系统稳定与创新,同质与包容等哲学范畴。底线思维就是要严守原则,不仅要划清底线,更要坚守底线,不能踩“红线”、越“底线”、闯“雷区”;要以积极的态度研究和判断风险、防患未然,牢牢掌握战略主动权,坚定信⼼,以实际⾏动化解风险,变挑战为机遇,追求最佳结果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30b6-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6. 试述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利与弊。[⼭东⼤学2018年研]【答案】(1)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好处⼀⽅⾯,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机遇主要有:①有利于吸引和利⽤外资,引进世界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经验并实现管理的创新。由于经济全球化实现了⼈才、资本、信息、知识和物质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中国能够引进、吸收世界上的先进管理理论和经验,并根据中国的国情进⾏管理创新。事实上,进⼊中国的跨国公司在经营管理⽅⾯已经给了⼈们很多启迪和借鉴。②有利于加速中国⼯业化进程,提升产业结构。经济全球化使中国能更快地纳⼊到世界经济体系之中,充分利⽤发达国家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将其技术相对先进的劳动密集型主业或⽣产环节转移过来,加速中国⼯业化进程。根据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及出⼜商品结构,强化经济竞争⼒。③有利于深⼊地参与国际分⼯,发挥本国现实和潜在的⽐较优势,拓展海外市场。经济全球化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在更⼴泛的领域内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机会,可以通过发挥⽐较优势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提⾼,拓展海外市场,提⾼企业的竞争⼒。④可以抓住新技术⾰命带来的机遇,发挥后发优势,发展⾼新技术产业,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各国科技⼈才、跨国公司、国家之间以及民间的全球性科技活动⽇趋活跃,如能加以有效地利⽤和积极参与,就能有效地促进中国技术⽔平的提⾼。中国企业可以利⽤国外的技术或在外国产品的技术基础上进⾏创新,建⽴和发展⾼新技术产业,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2)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弊端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政治稳定的影响,是⼀种全⽅位的影响,在经济、政治、⽂化和社会⽣活的各个领域中具有各⾃不同的表现⽅式和特点。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的挑战表现在以下⽅⾯:①从经济⽅⾯看,经济全球化主要通过市场经济机制,直接、全⾯和深刻地影响我国的经济稳定和政治稳定。经济全球化的基础是世界市场的全球化,世界市场按照⾃由竞争原则,⾃发地调节各国经济发展和世界经济关系。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经济全球化正在通过世界市场和中国市场的链接,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盾及其国际经济政治的风险、⽭盾和危机,直接引导到中国社会中来,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稳定发展。②从政治⽅⾯看,经济全球化主要通过政府宏观控制和对话协商机制来实现各国政治稳定与发展。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却打着⾃由化、民主化、私有化的招牌,主张通过“⾃由民主市场模式”,⿎吹和采取政府管制经济⾃由化政策,来消融中国政府管制经济机制,制约我国政府管理⾏为过程,直接影响我国的政策稳定和政局稳定。此外,西⽅国家通过操纵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组织、世界银⾏等国际经济组织,强调⼀切按照所谓的国际惯例和国际法办事,甚⾄奉⾏单边主义,把本国法律凌驾于国际关系准则之上,企图迫使中国就范。这种不正当⼲预我国经济政治事务的“合法”⼿段,对我国政治稳定的隐性影响更⼤更深。可见,政府宏观调控、协商对话和国际合作是全球化条件下维护政治稳定的关键。③从⽂化⽅⾯看,经济全球化主要通过国际⼤众⽂化传播媒介及其渗透整合机制,直接和间接地影响我国公众的政治思想稳定和民⼼稳定。资本主义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不仅给我们带来了西⽅的物质⽂明,也带来了西⽅的精神⽂明,对我国公众社会政治⼼理的稳定状态也产⽣了巨⼤的影响。当今时代是⼀个信息时代,但世界主要⼤众传播⼯具却被西⽅发达国家⽀配着,少数全球性传媒公司垄断着全球信息的发布权和控制权,这实际上使我国公众处在⼀种信息不平等和信息不对称的格局之中。发达国家借此推⾏⽂化霸权主义,推销“西⽅价值”,妖魔化中国等活动,这对我国社会公众的思想统⼀和⼼理稳定,产⽣和形成了⽆形的渗透影响和强⼤的舆论压⼒。④从社会⽅⾯看,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世界交往普遍化和⽣活⽅式⼀体化,也是影响我国社会政治不稳定的⽅式之⼀。改⾰开放以来,我国⼈民通过各种世界交往⽅式,同世界各国⼈民形成了越来越密切的经济与社会联系,⽆论是在⼴度还是深度⽅⾯,都已经⼗分普遍地扩⼤了,我国社会公众⽣活⽅式也呈现出不断国际化与全球化的趋向。由于中国与各国之间存在⼀定的经济与⽂化差距,⼈们在融⼊全球⼀体化的社会⽣活过程中,产⽣了这样那样的不适应性,造成各种各样的⽭盾和不稳定因素,从⽽有可能产⽣和加剧我国社会政治的不稳定状况。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2-fd20-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1. 简述共产主义远⼤理想和中国特⾊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华南理⼯⼤学2018年研]【答案】(1)共产主义远⼤理想与中国特⾊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阶段性理想和最终理想的关系。中国特⾊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理想有着内在联系。共产主义远⼤理想也就是最终理想,它的实现需要许多代⼈的艰苦奋⽃,在这个艰苦奋⽃的过程中,需要阶段性的理想。(2)共产主义理想是建⽴在科学基础上的社会理想,是⼈类历史上最崇⾼的社会理想,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是共产党的远⼤理想和最⾼纲领。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是全体中国⼈民现阶段的共同理想,实现共产主义的远⼤理想与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统⼀的。①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必须以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基础,因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必须要经历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中华民族⾛向共产主义必须⾛中国特⾊社会主义的道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必须做好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的每⼀项⼯作。②实现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必须树⽴共产主义远⼤理想。因为,实现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必须以共产主义理想为导引,实现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必须以共产主义理想为精神⽀柱,实现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必须树⽴共产主义理想为其精神动⼒。(3)忽视远⼤理想与共同理想的紧密联系和相互统⼀,就会导致共产主义“渺茫论”和“空想论”,在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就会迷失⽅向,失去前进的动⼒,我们应该⽴⾜当前,把握未来,在实现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的实践中,进⼀步树⽴和坚定共产主义远⼤理想。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4-3b84-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首页
>
财会金融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21版
题目内容
(
简答题
)
手机预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21版

6. 试述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利与弊。[⼭东⼤学2018年研]【答案】(1)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好处⼀⽅⾯,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机遇主要有:①有利于吸引和利⽤外资,引进世界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经验并实现管理的创新。由于经济全球化实现了⼈才、资本、信息、知识和物质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中国能够引进、吸收世界上的先进管理理论和经验,并根据中国的国情进⾏管理创新。事实上,进⼊中国的跨国公司在经营管理⽅⾯已经给了⼈们很多启迪和借鉴。②有利于加速中国⼯业化进程,提升产业结构。经济全球化使中国能更快地纳⼊到世界经济体系之中,充分利⽤发达国家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将其技术相对先进的劳动密集型主业或⽣产环节转移过来,加速中国⼯业化进程。根据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及出⼜商品结构,强化经济竞争⼒。③有利于深⼊地参与国际分⼯,发挥本国现实和潜在的⽐较优势,拓展海外市场。经济全球化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在更⼴泛的领域内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机会,可以通过发挥⽐较优势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提⾼,拓展海外市场,提⾼企业的竞争⼒。④可以抓住新技术⾰命带来的机遇,发挥后发优势,发展⾼新技术产业,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各国科技⼈才、跨国公司、国家之间以及民间的全球性科技活动⽇趋活跃,如能加以有效地利⽤和积极参与,就能有效地促进中国技术⽔平的提⾼。中国企业可以利⽤国外的技术或在外国产品的技术基础上进⾏创新,建⽴和发展⾼新技术产业,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2)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弊端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政治稳定的影响,是⼀种全⽅位的影响,在经济、政治、⽂化和社会⽣活的各个领域中具有各⾃不同的表现⽅式和特点。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的挑战表现在以下⽅⾯:①从经济⽅⾯看,经济全球化主要通过市场经济机制,直接、全⾯和深刻地影响我国的经济稳定和政治稳定。经济全球化的基础是世界市场的全球化,世界市场按照⾃由竞争原则,⾃发地调节各国经济发展和世界经济关系。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经济全球化正在通过世界市场和中国市场的链接,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盾及其国际经济政治的风险、⽭盾和危机,直接引导到中国社会中来,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稳定发展。②从政治⽅⾯看,经济全球化主要通过政府宏观控制和对话协商机制来实现各国政治稳定与发展。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却打着⾃由化、民主化、私有化的招牌,主张通过“⾃由民主市场模式”,⿎吹和采取政府管制经济⾃由化政策,来消融中国政府管制经济机制,制约我国政府管理⾏为过程,直接影响我国的政策稳定和政局稳定。此外,西⽅国家通过操纵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组织、世界银⾏等国际经济组织,强调⼀切按照所谓的国际惯例和国际法办事,甚⾄奉⾏单边主义,把本国法律凌驾于国际关系准则之上,企图迫使中国就范。这种不正当⼲预我国经济政治事务的“合法”⼿段,对我国政治稳定的隐性影响更⼤更深。可见,政府宏观调控、协商对话和国际合作是全球化条件下维护政治稳定的关键。③从⽂化⽅⾯看,经济全球化主要通过国际⼤众⽂化传播媒介及其渗透整合机制,直接和间接地影响我国公众的政治思想稳定和民⼼稳定。资本主义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不仅给我们带来了西⽅的物质⽂明,也带来了西⽅的精神⽂明,对我国公众社会政治⼼理的稳定状态也产⽣了巨⼤的影响。当今时代是⼀个信息时代,但世界主要⼤众传播⼯具却被西⽅发达国家⽀配着,少数全球性传媒公司垄断着全球信息的发布权和控制权,这实际上使我国公众处在⼀种信息不平等和信息不对称的格局之中。发达国家借此推⾏⽂化霸权主义,推销“西⽅价值”,妖魔化中国等活动,这对我国社会公众的思想统⼀和⼼理稳定,产⽣和形成了⽆形的渗透影响和强⼤的舆论压⼒。④从社会⽅⾯看,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世界交往普遍化和⽣活⽅式⼀体化,也是影响我国社会政治不稳定的⽅式之⼀。改⾰开放以来,我国⼈民通过各种世界交往⽅式,同世界各国⼈民形成了越来越密切的经济与社会联系,⽆论是在⼴度还是深度⽅⾯,都已经⼗分普遍地扩⼤了,我国社会公众⽣活⽅式也呈现出不断国际化与全球化的趋向。由于中国与各国之间存在⼀定的经济与⽂化差距,⼈们在融⼊全球⼀体化的社会⽣活过程中,产⽣了这样那样的不适应性,造成各种各样的⽭盾和不稳定因素,从⽽有可能产⽣和加剧我国社会政治的不稳定状况。

答案:12

解析:null(1)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好处⼀⽅⾯,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机遇主要有:①有利于吸引和利⽤外资,引进世界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经验并实现管理的创新。由于经济全球化实现了⼈才、资本、信息、知识和物质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中国能够引进、吸收世界上的先进管理理论和经验,并根据中国的国情进⾏管理创新。事实上,进⼊中国的跨国公司在经营管理⽅⾯已经给了⼈们很多启迪和借鉴。②有利于加速中国⼯业化进程,提升产业结构。经济全球化使中国能更快地纳⼊到世界经济体系之中,充分利⽤发达国家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将其技术相对先进的劳动密集型主业或⽣产环节转移过来,加速中国⼯业化进程。根据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及出⼜商品结构,强化经济竞争⼒。③有利于深⼊地参与国际分⼯,发挥本国现实和潜在的⽐较优势,拓展海外市场。经济全球化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在更⼴泛的领域内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机会,可以通过发挥⽐较优势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提⾼,拓展海外市场,提⾼企业的竞争⼒。④可以抓住新技术⾰命带来的机遇,发挥后发优势,发展⾼新技术产业,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各国科技⼈才、跨国公司、国家之间以及民间的全球性科技活动⽇趋活跃,如能加以有效地利⽤和积极参与,就能有效地促进中国技术⽔平的提⾼。中国企业可以利⽤国外的技术或在外国产品的技术基础上进⾏创新,建⽴和发展⾼新技术产业,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2)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弊端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政治稳定的影响,是⼀种全⽅位的影响,在经济、政治、⽂化和社会⽣活的各个领域中具有各⾃不同的表现⽅式和特点。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的挑战表现在以下⽅⾯:①从经济⽅⾯看,经济全球化主要通过市场经济机制,直接、全⾯和深刻地影响我国的经济稳定和政治稳定。经济全球化的基础是世界市场的全球化,世界市场按照⾃由竞争原则,⾃发地调节各国经济发展和世界经济关系。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经济全球化正在通过世界市场和中国市场的链接,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盾及其国际经济政治的风险、⽭盾和危机,直接引导到中国社会中来,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稳定发展。②从政治⽅⾯看,经济全球化主要通过政府宏观控制和对话协商机制来实现各国政治稳定与发展。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却打着⾃由化、民主化、私有化的招牌,主张通过“⾃由民主市场模式”,⿎吹和采取政府管制经济⾃由化政策,来消融中国政府管制经济机制,制约我国政府管理⾏为过程,直接影响我国的政策稳定和政局稳定。此外,西⽅国家通过操纵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组织、世界银⾏等国际经济组织,强调⼀切按照所谓的国际惯例和国际法办事,甚⾄奉⾏单边主义,把本国法律凌驾于国际关系准则之上,企图迫使中国就范。这种不正当⼲预我国经济政治事务的“合法”⼿段,对我国政治稳定的隐性影响更⼤更深。可见,政府宏观调控、协商对话和国际合作是全球化条件下维护政治稳定的关键。③从⽂化⽅⾯看,经济全球化主要通过国际⼤众⽂化传播媒介及其渗透整合机制,直接和间接地影响我国公众的政治思想稳定和民⼼稳定。资本主义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不仅给我们带来了西⽅的物质⽂明,也带来了西⽅的精神⽂明,对我国公众社会政治⼼理的稳定状态也产⽣了巨⼤的影响。当今时代是⼀个信息时代,但世界主要⼤众传播⼯具却被西⽅发达国家⽀配着,少数全球性传媒公司垄断着全球信息的发布权和控制权,这实际上使我国公众处在⼀种信息不平等和信息不对称的格局之中。发达国家借此推⾏⽂化霸权主义,推销“西⽅价值”,妖魔化中国等活动,这对我国社会公众的思想统⼀和⼼理稳定,产⽣和形成了⽆形的渗透影响和强⼤的舆论压⼒。④从社会⽅⾯看,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世界交往普遍化和⽣活⽅式⼀体化,也是影响我国社会政治不稳定的⽅式之⼀。改⾰开放以来,我国⼈民通过各种世界交往⽅式,同世界各国⼈民形成了越来越密切的经济与社会联系,⽆论是在⼴度还是深度⽅⾯,都已经⼗分普遍地扩⼤了,我国社会公众⽣活⽅式也呈现出不断国际化与全球化的趋向。由于中国与各国之间存在⼀定的经济与⽂化差距,⼈们在融⼊全球⼀体化的社会⽣活过程中,产⽣了这样那样的不适应性,造成各种各样的⽭盾和不稳定因素,从⽽有可能产⽣和加剧我国社会政治的不稳定状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21版
相关题目
3. 简述辩证的否定观及其现实意义。[⾸都经济贸易⼤学2018研]相关试题:( )什么是辩证的否定观?[中央财经⼤学2018年研](2)简述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涵。[南京航空航天⼤学2018研]

解析:null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否定。即⾃⼰否定⾃⼰,⾃⼰发展⾃⼰。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于旧事物,它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作为⾃⼰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事物⾃⼰发展⾃⼰的完整过程构成了否定之否定规律。(1)辩证否定观的特点②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通过否定来实现的,通过否定,在新旧事物之间划出⼀条明确的界限,体现事物发展的“⾮连续性”,标志着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由旧质到新质的飞跃。②辩证的否定又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并不是把旧事物中的合理因素全部抛弃,⽽是既否定又肯定、既克服又保留,是“扬弃”。它既否定和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落后的东西,又吸取、保留和改造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因此,它是新事物与旧事物之间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是新旧事物之间联系的环节。(2)辩证否定观的内容①辩证的否定是通过事物内部⽭盾⽽进⾏的⾃我否定②辩证否定具有两个重要特点。其⼀,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其⼆,否定是连接的环节。③作为发展与联系环节之统⼀的辩证的否定是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3)辩证否定观的现实意义①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要对⼀切事物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否定什么和肯定什么,批判什么和继承什么,都要从实际出发,进⾏具体分析,反对不加分析地肯定⼀切或否定⼀切。②否定之否定体现了事物⾃⼰发展⾃⼰、⾃⼰完善⾃⼰的完整过程。辩证的否定本质上是辩证的综合,是对⽴⾯的统⼀。③把握否定之否定规律,坚持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的原理,对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2-b8b1-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3. 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西南科技⼤学2018年研]相关试题:如何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浙江财⼤2021年研]【答案】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这表现在以下四个⽅⾯:(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①实践的需要决定认识的产⽣,也就是说,⼈们改造世界的需要产⽣了认识世界的需要。认识的内容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和发展的。②实践出真知,⼈类的⼀切认识,⽆论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归根结底都是来⾃实践的。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产⽣的。⼀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个⼈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部分。就知识的本源来说,任何知识都不能离开直接经验。但是,⼀个⼈的多数知识还是来⾃于间接经验。然⽽,“在我为间接经验者,在⼈则仍为直接经验”。从根本上说,实践是认识的源头活⽔。要想成就⼀番事业,不仅要努⼒学习,⽽且要潜⼼实践。(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①实践不断给⼈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并提供解决新课题的新的经验材料。其次,实践的发展不断给⼈们提供⽇益完备的认识⼿段和物质条件。②实践不断推动⼈的认识能⼒的提⾼。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在深度和⼴度上不断发展之根本。(3)实践是认识的⽬的认识的⽬的是把认识应⽤于实践,去指导实践,是为了有效改造世界。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是⼈们认识过程的第⼀次飞跃。⽽认识的最终⽬的是把理性认识应⽤于实践,去指导实践。这是认识过程的第⼆次飞跃。⼈们研究⾃然科学是为了改造⾃然,研究社会科学是为了解决社会⽣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阵、束之⾼阁、并不实⾏,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意义的。(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标准真理不是⾃封的。只有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受主观认识的指导,联系着主观认识,另⼀⽅⾯它又改造和变⾰客观对象,联系着客观事物。这样,在实践过程中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就有了联系的桥梁,⼈们就能够把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加以⽐较,可以⽤实践的客观结果来检验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般来说,以⼀种主观认识为指导在实践中改造客观事物,能够达到预期⽬的,那就证明这种认识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

解析:null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这表现在以下四个⽅⾯:(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①实践的需要决定认识的产⽣,也就是说,⼈们改造世界的需要产⽣了认识世界的需要。认识的内容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和发展的。②实践出真知,⼈类的⼀切认识,⽆论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归根结底都是来⾃实践的。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产⽣的。⼀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个⼈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部分。就知识的本源来说,任何知识都不能离开直接经验。但是,⼀个⼈的多数知识还是来⾃于间接经验。然⽽,“在我为间接经验者,在⼈则仍为直接经验”。从根本上说,实践是认识的源头活⽔。要想成就⼀番事业,不仅要努⼒学习,⽽且要潜⼼实践。(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①实践不断给⼈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并提供解决新课题的新的经验材料。其次,实践的发展不断给⼈们提供⽇益完备的认识⼿段和物质条件。②实践不断推动⼈的认识能⼒的提⾼。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在深度和⼴度上不断发展之根本。(3)实践是认识的⽬的认识的⽬的是把认识应⽤于实践,去指导实践,是为了有效改造世界。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是⼈们认识过程的第⼀次飞跃。⽽认识的最终⽬的是把理性认识应⽤于实践,去指导实践。这是认识过程的第⼆次飞跃。⼈们研究⾃然科学是为了改造⾃然,研究社会科学是为了解决社会⽣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阵、束之⾼阁、并不实⾏,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意义的。(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标准真理不是⾃封的。只有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受主观认识的指导,联系着主观认识,另⼀⽅⾯它又改造和变⾰客观对象,联系着客观事物。这样,在实践过程中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就有了联系的桥梁,⼈们就能够把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加以⽐较,可以⽤实践的客观结果来检验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般来说,以⼀种主观认识为指导在实践中改造客观事物,能够达到预期⽬的,那就证明这种认识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5f2e-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1. 1844年8⽉底,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巴黎会⾯。这次会⾯使他们发现彼此的基本观点完全⼀致,于是开始了在科学理论研究和⾰命活动中的长期合作。马克思和恩格斯⾸次系统阐述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著作是( )。[考研政治2021年研]

A. 《德意志意识形态》

B. 《神圣家族》

C. 《哲学的贫困》

D. 《共产党宣⾔》

解析:【解析】《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对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各式各样唯⼼史观的思想进⾏批判的著作,该著作⾸次系统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创⽴。B项,《神圣家族》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第⼀次合写的批判青年⿊格尔派主观唯⼼主义和论述历史唯物主义的著作;C项,《哲学的贫困》是为批判蒲鲁东的《贫困的哲学》⽽写的著作。该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学说最早发表的⽂本;D项,《共产党宣⾔》发表于1848年,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2-5d8f-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2. 如何正确处理真理与谬误的关系?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标准?相关试题:真理在⼀定条件下会转化为谬误( )[⼴东财经⼤学2021年研]

解析:null(1)正确处理真理与谬误的关系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是⼈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们认识世界是为了获得真理。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是⼈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如果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违背客观实际及其规律,就会产⽣谬误,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就会出现失误。谬误则是同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违背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本来⾯⽬的歪曲反映。坚持和发展真理,就必须同谬误进真理和谬误⼀直是存在着的,⼆者相互依存,有⼀⽅存在就⼀定会有另⼀⽅的存在,但是⼆者有着明显的区别。①真理与谬误相互对⽴。由于真理和谬误决定于认识的内容是否如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因此真理和谬误是性质不同的两种认识,它们是对⽴的。②真理和谬误又是统⼀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包含,又相互转化。也就是说,真理和谬误存在着原则界限。a.真理在⼀定条件下会转化为谬误。第⼀,真理都是具体的,适⽤于⼀定的条件和范围,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哪怕多⾛⼀⼩步,真理也会变成谬误。第⼆,真理是⼀个过程,真理性的认识体现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如果在变化了的条件下,事物的发展已进⼊新的历史时期,还仍然照搬⽼⼀套,或者历史条件尚不具备,把只有在将来才能实现的原则当作现实,在这两种情况下,都会使真理转化为谬误。第三,真理是全⾯的,作为全⾯的真理性的认识,是⼀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其中的各个原理都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如果只把某⼀原理孤零零地抽出来,切断同其他原理的联系,甚⾄把它同其他原理对⽴起来,它也就会丧失原来的真理性⽽变为谬误。b.谬误在⼀定条件下能够向真理转化。当⼈们把超出特定对象、条件、范围的错误认识加以纠正,使之重新与其所应⽤的对象、条件、范围、内在联系相符合时,谬误就会转化为真理。③我们要善于坚持和发展真理,敢于和善于同谬误作⽃争。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是马克思主义的⼀条基本原则,这是⼗分重要的。(2)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标准的原因①只有能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被实践证实的、与客观对象的本质和规律相符合的认识才是真理,实践最终⼀定能鉴别出认识的真理性,这就是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确定性。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只能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即社会实践。②实践对真理的检验是⼀个具体的、历史的过程,⼈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检验⾃⼰认识的真理性,不断地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这个过程是永恒发展的。具体的实践活动总要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因⽽对于真理的检验都具有⼀定的局限性,往往不能够⼀次完成,这会造成实践标准的相对性和不确定性。⽽实践⼀定能够在发展中不断突破这种局限性和不确定性,最终确定⽆疑地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4-50bc-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1. ⼈本主义[北京⼤学2017年研]【答案】⼈本主义通常指⼈本学唯物主义,是⼀种把⼈⽣物化的形⽽上学唯物主义学说,指的是将⼈理解为离开⼀切社会历史条件的抽象物,并以抽象的⼈为基础去解释⼀切问题的哲学学说。主要代表是德国的费尔巴哈和俄国的车尔尼雪夫斯基。费尔巴哈由于把庸俗唯物主义同⼀般的唯物主义混为⼀谈,避免采⽤甚⾄反对“唯物主义”这个术语,因⽽将⾃⼰的哲学称作“⼈本主义”或“哲学中的⼈本主义原则”

解析:null⼈本主义通常指⼈本学唯物主义,是⼀种把⼈⽣物化的形⽽上学唯物主义学说,指的是将⼈理解为离开⼀切社会历史条件的抽象物,并以抽象的⼈为基础去解释⼀切问题的哲学学说。主要代表是德国的费尔巴哈和俄国的车尔尼雪夫斯基。费尔巴哈由于把庸俗唯物主义同⼀般的唯物主义混为⼀谈,避免采⽤甚⾄反对“唯物主义”这个术语,因⽽将⾃⼰的哲学称作“⼈本主义”或“哲学中的⼈本主义原则”。⼆、简答题 ()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29da-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1. 选取你印象深刻的2008年汶川地震资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分析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8515-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2. 垄断[河北⼤学2018年研]【答案】垄断又称独占,是指少数⼤企业或若⼲企业联合起来,独占⽣产和市场以获取⾼额垄断利润。垄断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垄断资本在经济⽣活中主宰⼀切,并把垄断统治渗透到上层建筑和社会⽣活的各个⽅⾯,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切重要社会现象,都可以从垄断统治中找到最终根源

解析:null垄断又称独占,是指少数⼤企业或若⼲企业联合起来,独占⽣产和市场以获取⾼额垄断利润。垄断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垄断资本在经济⽣活中主宰⼀切,并把垄断统治渗透到上层建筑和社会⽣活的各个⽅⾯,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切重要社会现象,都可以从垄断统治中找到最终根源。⼆、简答题 ()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cc87-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4. 底线思维[杭州电⼦科技⼤学2018年研]【答案】底线思维是指以底线为导向来控制事物发展的⼀种思维⽅法,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法论,是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种新的实践运⽤,是中国共产党在⾯临新问题的基础上,运⽤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必然产物,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重要思维范式。底线思维具有深厚的哲学意蕴。涉及质与量,⼀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同⼀性与多样性,系统稳定与创新,同质与包容等哲学范畴。底线思维就是要严守原则,不仅要划清底线,更要坚守底线,不能踩“红线”、越“底线”、闯“雷区”;要以积极的态度研究和判断风险、防患未然,牢牢掌握战略主动权,坚定信⼼,以实际⾏动化解风险,变挑战为机遇,追求最佳结果

解析:null底线思维是指以底线为导向来控制事物发展的⼀种思维⽅法,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法论,是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种新的实践运⽤,是中国共产党在⾯临新问题的基础上,运⽤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必然产物,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重要思维范式。底线思维具有深厚的哲学意蕴。涉及质与量,⼀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同⼀性与多样性,系统稳定与创新,同质与包容等哲学范畴。底线思维就是要严守原则,不仅要划清底线,更要坚守底线,不能踩“红线”、越“底线”、闯“雷区”;要以积极的态度研究和判断风险、防患未然,牢牢掌握战略主动权,坚定信⼼,以实际⾏动化解风险,变挑战为机遇,追求最佳结果。⼆、辨析题 ()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30b6-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6. 试述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利与弊。[⼭东⼤学2018年研]【答案】(1)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好处⼀⽅⾯,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机遇主要有:①有利于吸引和利⽤外资,引进世界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经验并实现管理的创新。由于经济全球化实现了⼈才、资本、信息、知识和物质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中国能够引进、吸收世界上的先进管理理论和经验,并根据中国的国情进⾏管理创新。事实上,进⼊中国的跨国公司在经营管理⽅⾯已经给了⼈们很多启迪和借鉴。②有利于加速中国⼯业化进程,提升产业结构。经济全球化使中国能更快地纳⼊到世界经济体系之中,充分利⽤发达国家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将其技术相对先进的劳动密集型主业或⽣产环节转移过来,加速中国⼯业化进程。根据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及出⼜商品结构,强化经济竞争⼒。③有利于深⼊地参与国际分⼯,发挥本国现实和潜在的⽐较优势,拓展海外市场。经济全球化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在更⼴泛的领域内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机会,可以通过发挥⽐较优势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提⾼,拓展海外市场,提⾼企业的竞争⼒。④可以抓住新技术⾰命带来的机遇,发挥后发优势,发展⾼新技术产业,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各国科技⼈才、跨国公司、国家之间以及民间的全球性科技活动⽇趋活跃,如能加以有效地利⽤和积极参与,就能有效地促进中国技术⽔平的提⾼。中国企业可以利⽤国外的技术或在外国产品的技术基础上进⾏创新,建⽴和发展⾼新技术产业,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2)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弊端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政治稳定的影响,是⼀种全⽅位的影响,在经济、政治、⽂化和社会⽣活的各个领域中具有各⾃不同的表现⽅式和特点。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的挑战表现在以下⽅⾯:①从经济⽅⾯看,经济全球化主要通过市场经济机制,直接、全⾯和深刻地影响我国的经济稳定和政治稳定。经济全球化的基础是世界市场的全球化,世界市场按照⾃由竞争原则,⾃发地调节各国经济发展和世界经济关系。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经济全球化正在通过世界市场和中国市场的链接,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盾及其国际经济政治的风险、⽭盾和危机,直接引导到中国社会中来,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稳定发展。②从政治⽅⾯看,经济全球化主要通过政府宏观控制和对话协商机制来实现各国政治稳定与发展。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却打着⾃由化、民主化、私有化的招牌,主张通过“⾃由民主市场模式”,⿎吹和采取政府管制经济⾃由化政策,来消融中国政府管制经济机制,制约我国政府管理⾏为过程,直接影响我国的政策稳定和政局稳定。此外,西⽅国家通过操纵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组织、世界银⾏等国际经济组织,强调⼀切按照所谓的国际惯例和国际法办事,甚⾄奉⾏单边主义,把本国法律凌驾于国际关系准则之上,企图迫使中国就范。这种不正当⼲预我国经济政治事务的“合法”⼿段,对我国政治稳定的隐性影响更⼤更深。可见,政府宏观调控、协商对话和国际合作是全球化条件下维护政治稳定的关键。③从⽂化⽅⾯看,经济全球化主要通过国际⼤众⽂化传播媒介及其渗透整合机制,直接和间接地影响我国公众的政治思想稳定和民⼼稳定。资本主义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不仅给我们带来了西⽅的物质⽂明,也带来了西⽅的精神⽂明,对我国公众社会政治⼼理的稳定状态也产⽣了巨⼤的影响。当今时代是⼀个信息时代,但世界主要⼤众传播⼯具却被西⽅发达国家⽀配着,少数全球性传媒公司垄断着全球信息的发布权和控制权,这实际上使我国公众处在⼀种信息不平等和信息不对称的格局之中。发达国家借此推⾏⽂化霸权主义,推销“西⽅价值”,妖魔化中国等活动,这对我国社会公众的思想统⼀和⼼理稳定,产⽣和形成了⽆形的渗透影响和强⼤的舆论压⼒。④从社会⽅⾯看,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世界交往普遍化和⽣活⽅式⼀体化,也是影响我国社会政治不稳定的⽅式之⼀。改⾰开放以来,我国⼈民通过各种世界交往⽅式,同世界各国⼈民形成了越来越密切的经济与社会联系,⽆论是在⼴度还是深度⽅⾯,都已经⼗分普遍地扩⼤了,我国社会公众⽣活⽅式也呈现出不断国际化与全球化的趋向。由于中国与各国之间存在⼀定的经济与⽂化差距,⼈们在融⼊全球⼀体化的社会⽣活过程中,产⽣了这样那样的不适应性,造成各种各样的⽭盾和不稳定因素,从⽽有可能产⽣和加剧我国社会政治的不稳定状况。

解析:null(1)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好处⼀⽅⾯,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机遇主要有:①有利于吸引和利⽤外资,引进世界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经验并实现管理的创新。由于经济全球化实现了⼈才、资本、信息、知识和物质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中国能够引进、吸收世界上的先进管理理论和经验,并根据中国的国情进⾏管理创新。事实上,进⼊中国的跨国公司在经营管理⽅⾯已经给了⼈们很多启迪和借鉴。②有利于加速中国⼯业化进程,提升产业结构。经济全球化使中国能更快地纳⼊到世界经济体系之中,充分利⽤发达国家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将其技术相对先进的劳动密集型主业或⽣产环节转移过来,加速中国⼯业化进程。根据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及出⼜商品结构,强化经济竞争⼒。③有利于深⼊地参与国际分⼯,发挥本国现实和潜在的⽐较优势,拓展海外市场。经济全球化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在更⼴泛的领域内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机会,可以通过发挥⽐较优势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提⾼,拓展海外市场,提⾼企业的竞争⼒。④可以抓住新技术⾰命带来的机遇,发挥后发优势,发展⾼新技术产业,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各国科技⼈才、跨国公司、国家之间以及民间的全球性科技活动⽇趋活跃,如能加以有效地利⽤和积极参与,就能有效地促进中国技术⽔平的提⾼。中国企业可以利⽤国外的技术或在外国产品的技术基础上进⾏创新,建⽴和发展⾼新技术产业,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2)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弊端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政治稳定的影响,是⼀种全⽅位的影响,在经济、政治、⽂化和社会⽣活的各个领域中具有各⾃不同的表现⽅式和特点。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的挑战表现在以下⽅⾯:①从经济⽅⾯看,经济全球化主要通过市场经济机制,直接、全⾯和深刻地影响我国的经济稳定和政治稳定。经济全球化的基础是世界市场的全球化,世界市场按照⾃由竞争原则,⾃发地调节各国经济发展和世界经济关系。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经济全球化正在通过世界市场和中国市场的链接,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盾及其国际经济政治的风险、⽭盾和危机,直接引导到中国社会中来,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稳定发展。②从政治⽅⾯看,经济全球化主要通过政府宏观控制和对话协商机制来实现各国政治稳定与发展。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却打着⾃由化、民主化、私有化的招牌,主张通过“⾃由民主市场模式”,⿎吹和采取政府管制经济⾃由化政策,来消融中国政府管制经济机制,制约我国政府管理⾏为过程,直接影响我国的政策稳定和政局稳定。此外,西⽅国家通过操纵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组织、世界银⾏等国际经济组织,强调⼀切按照所谓的国际惯例和国际法办事,甚⾄奉⾏单边主义,把本国法律凌驾于国际关系准则之上,企图迫使中国就范。这种不正当⼲预我国经济政治事务的“合法”⼿段,对我国政治稳定的隐性影响更⼤更深。可见,政府宏观调控、协商对话和国际合作是全球化条件下维护政治稳定的关键。③从⽂化⽅⾯看,经济全球化主要通过国际⼤众⽂化传播媒介及其渗透整合机制,直接和间接地影响我国公众的政治思想稳定和民⼼稳定。资本主义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不仅给我们带来了西⽅的物质⽂明,也带来了西⽅的精神⽂明,对我国公众社会政治⼼理的稳定状态也产⽣了巨⼤的影响。当今时代是⼀个信息时代,但世界主要⼤众传播⼯具却被西⽅发达国家⽀配着,少数全球性传媒公司垄断着全球信息的发布权和控制权,这实际上使我国公众处在⼀种信息不平等和信息不对称的格局之中。发达国家借此推⾏⽂化霸权主义,推销“西⽅价值”,妖魔化中国等活动,这对我国社会公众的思想统⼀和⼼理稳定,产⽣和形成了⽆形的渗透影响和强⼤的舆论压⼒。④从社会⽅⾯看,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世界交往普遍化和⽣活⽅式⼀体化,也是影响我国社会政治不稳定的⽅式之⼀。改⾰开放以来,我国⼈民通过各种世界交往⽅式,同世界各国⼈民形成了越来越密切的经济与社会联系,⽆论是在⼴度还是深度⽅⾯,都已经⼗分普遍地扩⼤了,我国社会公众⽣活⽅式也呈现出不断国际化与全球化的趋向。由于中国与各国之间存在⼀定的经济与⽂化差距,⼈们在融⼊全球⼀体化的社会⽣活过程中,产⽣了这样那样的不适应性,造成各种各样的⽭盾和不稳定因素,从⽽有可能产⽣和加剧我国社会政治的不稳定状况。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2-fd20-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1. 简述共产主义远⼤理想和中国特⾊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华南理⼯⼤学2018年研]【答案】(1)共产主义远⼤理想与中国特⾊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阶段性理想和最终理想的关系。中国特⾊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理想有着内在联系。共产主义远⼤理想也就是最终理想,它的实现需要许多代⼈的艰苦奋⽃,在这个艰苦奋⽃的过程中,需要阶段性的理想。(2)共产主义理想是建⽴在科学基础上的社会理想,是⼈类历史上最崇⾼的社会理想,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是共产党的远⼤理想和最⾼纲领。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是全体中国⼈民现阶段的共同理想,实现共产主义的远⼤理想与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统⼀的。①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必须以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基础,因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必须要经历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中华民族⾛向共产主义必须⾛中国特⾊社会主义的道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必须做好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的每⼀项⼯作。②实现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必须树⽴共产主义远⼤理想。因为,实现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必须以共产主义理想为导引,实现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必须以共产主义理想为精神⽀柱,实现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必须树⽴共产主义理想为其精神动⼒。(3)忽视远⼤理想与共同理想的紧密联系和相互统⼀,就会导致共产主义“渺茫论”和“空想论”,在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就会迷失⽅向,失去前进的动⼒,我们应该⽴⾜当前,把握未来,在实现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的实践中,进⼀步树⽴和坚定共产主义远⼤理想。

解析:null(1)共产主义远⼤理想与中国特⾊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阶段性理想和最终理想的关系。中国特⾊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理想有着内在联系。共产主义远⼤理想也就是最终理想,它的实现需要许多代⼈的艰苦奋⽃,在这个艰苦奋⽃的过程中,需要阶段性的理想。(2)共产主义理想是建⽴在科学基础上的社会理想,是⼈类历史上最崇⾼的社会理想,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是共产党的远⼤理想和最⾼纲领。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是全体中国⼈民现阶段的共同理想,实现共产主义的远⼤理想与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统⼀的。①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必须以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基础,因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必须要经历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中华民族⾛向共产主义必须⾛中国特⾊社会主义的道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必须做好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的每⼀项⼯作。②实现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必须树⽴共产主义远⼤理想。因为,实现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必须以共产主义理想为导引,实现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必须以共产主义理想为精神⽀柱,实现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必须树⽴共产主义理想为其精神动⼒。(3)忽视远⼤理想与共同理想的紧密联系和相互统⼀,就会导致共产主义“渺茫论”和“空想论”,在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就会迷失⽅向,失去前进的动⼒,我们应该⽴⾜当前,把握未来,在实现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的实践中,进⼀步树⽴和坚定共产主义远⼤理想。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4-3b84-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试题通小程序
试题通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