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首页
>
财会金融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21版
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21版
题目内容
(
填空题
)
10. 试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场和⽅法。相关试题:马克思指出:“新思潮的优点又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地预期未来,⽽只是想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 )列宁指出:“马克思的全部理论,就是运⽤最彻底、最完整、最周密、内容最丰富的发展论去考察现代资本主义。⾃然,他也就要运⽤这个理论去考察资本主义的即将到来的崩溃和未来共产主义的未来的发展。”( )请结合材料谈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法论原则。[安徽师范⼤学2021研]

答案:《马克思恩格斯⽂集》第10卷,⼈民出版社2009年,第7页、《列宁专题⽂集论马克思主义》,⼈民出版社2009年,第255页

解析:null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站在科学的⽴场上,提出并⾃觉运⽤了预见未来社会的⽅法论原则。(1)在揭⽰⼈类社会发展⼀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向依据规律预测未来。也就是说,他们对未来社会的展望,是⽴⾜于对社会规律的探求的,是以历史规律为依据的。(2)在剖析资本主义旧世界的过程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他们在考察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的时候,当然也会继承以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某些思想和猜测,但他们主要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解析,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来提出未来⾮资本主义社会的特点,他们不是凭空想象。这包括两个⽅⾯:①从反⾯来得到未来社会的启⽰。资本主义社会有剥削,那么就设想未来社会没有剥削;资本主义社会是私有制,共产主义社会就消灭私有制,实现私有制等,这些都是与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相对⽴⽽提出未来社会的观点。②从正⾯引申得到未来社会的启⽰。即从资本主义社会中孕育着的新社会因素中,资本主义社会中⾃我否定的因素中,得到未来社会特点的认识。(3)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不断深化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认识①预见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既从资本主义社会中寻找灵感,更从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与发展中寻找启⽰。②现实中的社会主义社会本来就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虽然距离共产主义社会尚远,但是从社会性质上来说是⼀致的。③在对共产主义社会的认识上,从社会主义社会中得到的启⽰应该⽐从资本主义社会中得到的启⽰更多、更直接、更有教益。(4)只讲⼀般特征,不作细节描绘。具体的情形只能⽤那时的条件来说明,预见未来主要是指出⼤的⽅向和基本的特征,应把细节留给历史。⼀、材料分析题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21版
6. 如何理解真理的客观性?[赣南师范⼤学2018年研]【答案】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是⼈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真理的客观性原理是唯物主义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它坚持世界的物质统⼀性原则和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场,强调⼈们的思维能够认识现实世界,能够在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与客观对象符合、⼀致,从⽽把握真理。(1)真理具有客观性的原因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作为⼀种主观的思想形式,是把不依赖于⼈⽽存在的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的。真理最根本的特征就在于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就在于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致性。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标准,凡是能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得到实践的证实、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2)真理具有客观性是真理上的唯物论真理的客观性原理,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反映论的⼀般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唯物主义之所以承认真理是客观的,是因为它坚持物质第⼀性、意识第⼆性,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这个最基本的哲学前提。从这⼀前提出发,就必须承认认识的内容是来⾃客观世界的,是能够和客观相符合、相⼀致的。承认了这⼀点,也就等于承认了客观真理。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7efe-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2018研]材料: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件事物好像都包含有⾃⼰的反⾯……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们愈益控制⾃然,个⼈却似乎愈益成为别⼈的奴⾪或⾃⼰卑劣⾏为的奴⾪。甚⾄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知的⿊暗背景上闪耀。——摘⾃马克思:《在〈⼈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答案】科学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对⼀定条件下物质变化规律的总结,是揭⽰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活动及其所形成的理论成果。科学主要分为⾃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材料中马克思揭露了资本主义⽣产关系下⼈与⾃然关系的异化,认为科学存在着两⾯性,应当对其辩证看待。(1)科技⾰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杠杆科学技术在当代之所以成为第⼀⽣产⼒,是因为新的科学技术⾰命使科学技术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泛地应⽤于社会领域,引起⽣产⽅式、⽣活⽅式和思维⽅式的深刻变化,推动了社会的巨⼤进步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2246-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2. 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浙江财经⼤学2017年研;⼴东财经⼤学2017年研;华东政法⼤学2010年研]【答案】根据⽣产资料和劳动⼒在剩余价值⽣产中所起的不同作⽤,可以把资本家的⽣产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1)不变资本是指以⽣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产资料的价值通过⼯⼈的具体劳动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其转移的价值量不会⼤于它原有的价值量。根据⽣产资料和劳动⼒在剩余价值⽣产中所起的不同作⽤,可以把资本家的⽣产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以机器、⼚房等⽣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产过程中发⽣了使⽤价值形态的变化,价值也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虽然⽣产资料的不同部分有着不同的价值转移⽅式,但是,它们都只能是把⾃⼰原有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不会发⽣价值增殖。(2)可变资本是指⽤来购买劳动⼒的那部分资本。以劳动⼒形式存在的资本,其价值在⽣产过程中不是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是由⼯⼈的劳动再⽣产出来。但是,劳动⼒在⽣产过程中发挥作⽤的结果是,不仅再⽣产出劳动⼒的价值,⽽且还⽣产出剩余价值。这样,以劳动⼒形式存在的资本,在⽣产过程中发⽣了价值量的变化,即发⽣了价值增殖,就叫作可变资本。(3)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区分的意义①进⼀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实质,说明了剩余价值只是由可变资本产⽣的;②为考察资本家对雇佣⼯⼈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bcaf-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14. 简述经济全球化为什么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武汉理⼯⼤学2019年研]【答案】经济全球化是在国际分⼯不断深化、⽣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的情况下产⽣的,它包括⽣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三⽅⾯的内容。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既促进了现代⽣产⼒巨⼤发展,又对世界经济产⽣消极影响。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优势、为主导的经济。说其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就是其发展是不以⼈的意志为转移的。(1)经济全球化的动因①国际政治格局的急剧变迁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前提。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结束和两极格局的终结。国际政治发⽣了深刻的变化,朝着多极化趋势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潮流。世界各国开始将关注的焦点放在经济发展⽅⾯,⽽且经济安全、社会安定、⽣态环境已⽇益成为国际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各国逐步认识到进⾏经济合作、寻求共同发展的必要性。②跨国公司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适宜的企业组织形式。跨国公司是当今世界经济中集⽣产、贸易、投资、⾦融、技术开发和转移于⼀体的经营实体,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体现者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2-efc9-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1. 试论述在全⾯深化改⾰的新时期如何正确处理改⾰、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答案】当前我国全⾯深化改⾰在实践中需要处理好改⾰、发展、稳定的关系。改⾰、发展、稳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点,改⾰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动⼒,发展是解决⼀切经济社会问题的关键,稳定是改⾰发展的前提。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处于社会⽭盾凸显期,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发展尤为重要。要增强改⾰措施、发展措施、稳定措施的协调性,把握好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个⼈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既着⼒解决关系群众切⾝利益的问题,又着⼒引导群众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理性合法表达利益诉求,营造安定团结的社会氛围。坚持把改⾰的⼒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起来,把改善⼈民⽣活作为正确处理改⾰、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发展,通过改⾰发展促进社会稳定。(1)改⾰总揽全局,但改⾰乃是为了发展,为了更⼤更长远的稳定当改⾰、发展和稳定作为相辅相成、缺⼀不可的因果链条时,结合实践的具体进程,辩证地理清它们之间的深刻关系,是⼗分必要的。中国的改⾰不是空⽳来风、⽆的放⽮,不是为改⾰⽽改⾰,⽽恰恰是为了发展、为了稳定。在实践的具体进程中,改⾰统揽全局。但改⾰本⾝不是⽬的,⽽是为着发展,为着更⼤更长远的稳定。改⾰是发展和稳定的希望所在。(2)“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改⾰的⽬的,是稳定的基础发展是⼈类社会历史的普遍法则,更是当今社会主义中国紧迫⽽特殊的问题,在邓⼩平理论科学体系中,始终贯穿着⼀条主线,这就是“发展”。“发展是硬道理”是邓⼩平同志的⼀个重要思想,是⼀个带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科学命题。⼗⼀届三中全会以来的40多年,锐意改⾰是为着发展,强调稳定也是为着发展,发展始终是⽬的,是关键,是根本任务,是⾸要问题。发展是判断改⾰成效的尺度,是衡量稳定之内涵质量的尺度。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处理三者关系⾸先应着眼于发展,⽴⾜于发展。改⾰必须适应与服从发展的需要,稳定必须建⽴在发展的基础上。(3)“稳定压倒⼀切”是实践提出的特殊问题维护稳定,就是政治,就是⼤局。没有⼀个安全稳定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就谈不上改⾰和发展,就不能保证正常的⽣活秩序和⽣产秩序,就不能保证投资者的信⼼,从⽽不利于深化改⾰、扩⼤开放,使⼈民对改⾰的承受能⼒下降。重发展,轻稳定,其结果是发展不能持久,到⼀定阶段引起⽭盾激化,最终导致混乱。因此,必须⾼度重视稳定问题,在具体决策、规划、组织实施时,应⾸先考虑到稳定。当然,也不应因噎废⾷。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4-3f9a-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10. 马克思说:⼈在“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的活动的整个过程,就是围绕着“观念地存在着”的⽬标和蓝图⽽进⾏的。这说明了( )。[南京航空航天⼤学2018研]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2-8c12-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6. 简述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河北⼤学2018年研]【答案】帝国主义是指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阶段。它是在资本主义⽣产⼒和⽣产关系的⽭盾进⼀步发展的基础上,在⽣产和资本加速集中的过程中,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起来的。列宁根据他所处时代的实践曾指出,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进⽽发展到帝国主义,便具有五个基本特征:(1)垄断组织在经济⽣活中起决定作⽤。垄断又称独占,是指少数⼤企业或若⼲企业联合起来,独占⽣产和市场以获取⾼额垄断利润。垄断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由竞争为垄断所代替,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经济上的基本现象。(2)在⾦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融寡头的统治。⾦融寡头是掌握庞⼤⾦融资本的⼤垄断资本家,是帝国主义国家的最⾼统治者。(3)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融寡头为了获得最⼤限度的利润,不仅在国内实⾏垄断统治,残酷的压榨剥削本国⼈民,⽽且还必然把垄断统治的魔⽖伸到国外,疯狂地进⾏掠夺和侵略。(4)⽠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随着资本输出的增加,随着各国最⼤的垄断组织的国际联系,以及势⼒范围的扩张,各国之间必然在世界上为争夺资本输出场所、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进⾏激烈的⽃争。最⼤的垄断组织在势均⼒敌的情况下,为了避免在⽃争中两败俱伤,就谋求妥协、订⽴协议,形成了国际垄断同盟,从经济上共同⽠分世界。国际垄断同盟的形成,表明全世界资本集中和⽣产集中发展到⼀个新的更⾼的阶段,列宁把它称之为“超级垄断”。(5)最⼤资本主义⼤国已把世界上的领⼟⽠分完毕。帝国主义是现代战争的根源。帝国主义⽠分世界是依据资本实⼒的⼤⼩,按⼤鱼吃⼩鱼、弱⾁强⾷的原则进⾏的。由于帝国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些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极其迅速,往往很快赶上另⼀些⽼牌帝国主义国家,各国⼒量对⽐发⽣了变化,就必然要求重新划分世界领⼟。由于世界领⼟已被⽠分完毕,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扩张其势⼒范围,就只能从⽼牌的帝国主义⼿中争夺。因此,争夺霸权的⽃争,最后只能靠战争解决问题。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e4a3-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1. 根据下⾯材料,回答有关问题:材料1:“⽟不遇砥砺,不可以成器,⼈不遇困穷挫辱,不可以成德。”——摘⾃《梅峰语录》材料2:霍布斯说:“任何⼀件静⽌的东西,若不是在它以外有别的物体以运动⼒图进⼊它的位置使它不再处于静⽌,即将永远静⽌。同样情形,任何⼀件运动的东西,除⾮在它以外有别的物体使它静⽌,即将永远运动。”——摘⾃霍布斯:《论物体》材料3:列宁说:对⽴统⼀规律“提供理解⼀切现存事物的‘⾃⼰运动’的钥匙”。“‘他物’是⾃⼰的他物,是向⾃⼰的对⽴⾯的发展。”“有两种基本的(或两种可能的,或两种在历史上常见的)发展(进化)观点:认为发展是减少和增加,是重复;以及认为发展是对⽴⾯的统⼀(统⼀物之分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以及它们之间的互相关系)。”——摘⾃《列宁全集》请回答:[⼭东⼤学2018年研]( )分析材料1~2所揭⽰的发展观及其特点。(2)根据材料3,分析对⽴统⼀规律的内容和列宁对发展观的认识。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13b6-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18. 如何理解实现共产主义是⼈类最伟⼤的事业?[⼭东⼤学2018年研]【答案】共产主义社会是⼈类最理想最美好的社会。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但又是⼀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必须正确认识“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关系。(1)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是⼴⼤⼈民群众的共同愿望。⽆产阶级政党把共产主义作为崇⾼理想是⼴⼤⼈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反映。共产主义⼀定能够实现,但是⼀个长期的过程。在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中就包含着⽆产阶级和⼴⼤⼈民群众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是⼴⼤⼈民群众的共同愿望。这种愿望来⾃⼈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需要,也来⾃他们对现实⽣活的感受。(2)共产主义的实现是⼈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①⼈类社会的发展是⼀个⾃然历史过程,具有不以⼈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共产主义的实现,是⼈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②⼈类社会由低级向⾼级不断发展的规律,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只是⼈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个特定历史阶段,它终将要被更⾼级的社会形态所取代。③⼈类社会由低级向⾼级不断发展的规律,决定了社会主义社会必将⾛向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建⽴之后,它还要向⼈类最理想、最美好的共产主义的⾼级阶段发展。随着条件的逐渐具备,社会主义社会终将实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这是⼈类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是任何⼒量也阻挡不了的历史潮流。(3)⽆产阶级的解放与全⼈类的解放是完全⼀致的。⽆产阶级只有解放全⼈类,才能最后获得⾃⾝的彻底解放。⼈类解放是以消灭阶级、使全⼈类获得⾃由为⽬标的,因此,这是⼀种最为全⾯和彻底的解放。正如个⼈的⾃由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实现,没有全⼈类的彻底解放,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个⼈的解放。这就决定了⽆产阶级只有消灭阶级差别和对⽴,只有解放全⼈类,才能最后解放⽆产阶级⾃⼰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2-f6de-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4. 简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东师范⼤学2018年研]【答案】马克思恩格斯吸收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有价值的成果,创⽴了劳动价值论。它的基本内容如下:(1)商品的⼆因素和劳动的⼆重性①商品的⼆因素商品是⽤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价值和价值的⽭盾统⼀体。使⽤价值是指商品能满⾜⼈的某种需要的有⽤性。使⽤价值是商品能满⾜⼈类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然属性,反映了⼈与⾃然的关系。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本质属性和社会属性,体现了商品⽣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经济关系。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或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使⽤价值和价值之间是对⽴统⼀的关系。使⽤价值和价值统⼀于商品之中,缺⼀就不成其为商品。使⽤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价值的物品就没有价值,因⽽也就不是商品;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仅仅有使⽤价值⽽没有价值的物品,也不是商品。使⽤价值和价值又是相互排斥的。商品消费者购买某种商品是为了消费,他所需要的是使⽤价值;他要获取使⽤价值,就必须⽀付商品的价值。商品⽣产者和消费者都不能既占有商品的价值又占有商品的使⽤价值。②劳动的⼆重性⽣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指⽣产⼀定使⽤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般⼈类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是价值实体,体现的是商品⽣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抽象劳动对于⽣产任何商品的劳动来说都是相同的,只存在量的差别。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劳动的两种规定。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统⼀的。商品⽣产者在从事具体劳动的同时,也就⽀出了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两次劳动,更不是两种劳动,⽽是⽣产商品的同⼀劳动过程的两个不同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存在着⽭盾。具体劳动是从劳动的有⽤效果来看的,抽象劳动抽去了劳动的有⽤性;具体劳动在质上不同,因⽽在量上不能⽐较,抽象劳动在质上相同,只有量的差别;具体劳动是⼀切社会形态都存在的永恒范畴,抽象劳动是商品经济特有的历史范畴;具体劳动不是使⽤价值的唯⼀源泉,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唯⼀源泉。(2)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性及其变化规律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只要存在商品⽣产和商品交换,价值规律就必然存在并⽀配着商品经济的全过程。(3)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商品交换的发展历史看,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第⼀阶段: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即⼀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个别地表现在另⼀种商品上。第⼆阶段:总和的或扩⼤的价值形式,即⼀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系列的商品上。第三阶段:⼀般价值形式,即⼀切商品的价值,都统⼀地表现在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充当⼀般等价物的某⼀种商品上。第四阶段:货币形式,即价值形式发展的完成形式。商品的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的。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般等价物的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反映了货币的起源和本质,揭⽰了商品经济的外在⽭盾,即商品和货币的⽭盾。货币的出现,使整个商品世界分成了两极:⼀极是商品,它们都具有特殊的、各不相同的使⽤价值;另⼀极是货币,它是⼀切商品价值的代表。(4)商品经济的基本⽭盾商品经济的内在⽭盾运动反映的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定。使⽤价值与价值的⽭盾、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盾、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盾、私⼈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盾是商品经济的内在⽭盾。商品的使⽤价值与价值的⽭盾是由⽣产商品的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盾决定的。私⼈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盾是商品经济内在⽭盾的根源。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反映了货币的起源和本质,揭⽰了商品经济的外在⽭盾,即商品和货币的⽭盾。商品经济的外在⽭盾运动反映了商品经济的⼀般规律。商品经济⽭盾的运动是揭⽰资本主义⽣产关系及其实质的基础。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c4ab-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首页
>
财会金融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21版
题目内容
(
填空题
)
手机预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21版

10. 试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场和⽅法。相关试题:马克思指出:“新思潮的优点又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地预期未来,⽽只是想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 )列宁指出:“马克思的全部理论,就是运⽤最彻底、最完整、最周密、内容最丰富的发展论去考察现代资本主义。⾃然,他也就要运⽤这个理论去考察资本主义的即将到来的崩溃和未来共产主义的未来的发展。”( )请结合材料谈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法论原则。[安徽师范⼤学2021研]

答案:《马克思恩格斯⽂集》第10卷,⼈民出版社2009年,第7页、《列宁专题⽂集论马克思主义》,⼈民出版社2009年,第255页

解析:null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站在科学的⽴场上,提出并⾃觉运⽤了预见未来社会的⽅法论原则。(1)在揭⽰⼈类社会发展⼀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向依据规律预测未来。也就是说,他们对未来社会的展望,是⽴⾜于对社会规律的探求的,是以历史规律为依据的。(2)在剖析资本主义旧世界的过程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他们在考察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的时候,当然也会继承以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某些思想和猜测,但他们主要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解析,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来提出未来⾮资本主义社会的特点,他们不是凭空想象。这包括两个⽅⾯:①从反⾯来得到未来社会的启⽰。资本主义社会有剥削,那么就设想未来社会没有剥削;资本主义社会是私有制,共产主义社会就消灭私有制,实现私有制等,这些都是与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相对⽴⽽提出未来社会的观点。②从正⾯引申得到未来社会的启⽰。即从资本主义社会中孕育着的新社会因素中,资本主义社会中⾃我否定的因素中,得到未来社会特点的认识。(3)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不断深化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认识①预见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既从资本主义社会中寻找灵感,更从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与发展中寻找启⽰。②现实中的社会主义社会本来就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虽然距离共产主义社会尚远,但是从社会性质上来说是⼀致的。③在对共产主义社会的认识上,从社会主义社会中得到的启⽰应该⽐从资本主义社会中得到的启⽰更多、更直接、更有教益。(4)只讲⼀般特征,不作细节描绘。具体的情形只能⽤那时的条件来说明,预见未来主要是指出⼤的⽅向和基本的特征,应把细节留给历史。⼀、材料分析题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21版
相关题目
6. 如何理解真理的客观性?[赣南师范⼤学2018年研]【答案】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是⼈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真理的客观性原理是唯物主义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它坚持世界的物质统⼀性原则和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场,强调⼈们的思维能够认识现实世界,能够在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与客观对象符合、⼀致,从⽽把握真理。(1)真理具有客观性的原因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作为⼀种主观的思想形式,是把不依赖于⼈⽽存在的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的。真理最根本的特征就在于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就在于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致性。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标准,凡是能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得到实践的证实、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2)真理具有客观性是真理上的唯物论真理的客观性原理,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反映论的⼀般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唯物主义之所以承认真理是客观的,是因为它坚持物质第⼀性、意识第⼆性,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这个最基本的哲学前提。从这⼀前提出发,就必须承认认识的内容是来⾃客观世界的,是能够和客观相符合、相⼀致的。承认了这⼀点,也就等于承认了客观真理。

解析:null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是⼈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真理的客观性原理是唯物主义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它坚持世界的物质统⼀性原则和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场,强调⼈们的思维能够认识现实世界,能够在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与客观对象符合、⼀致,从⽽把握真理。(1)真理具有客观性的原因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作为⼀种主观的思想形式,是把不依赖于⼈⽽存在的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的。真理最根本的特征就在于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就在于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致性。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标准,凡是能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得到实践的证实、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2)真理具有客观性是真理上的唯物论真理的客观性原理,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反映论的⼀般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唯物主义之所以承认真理是客观的,是因为它坚持物质第⼀性、意识第⼆性,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这个最基本的哲学前提。从这⼀前提出发,就必须承认认识的内容是来⾃客观世界的,是能够和客观相符合、相⼀致的。承认了这⼀点,也就等于承认了客观真理。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7efe-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2018研]材料: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件事物好像都包含有⾃⼰的反⾯……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们愈益控制⾃然,个⼈却似乎愈益成为别⼈的奴⾪或⾃⼰卑劣⾏为的奴⾪。甚⾄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知的⿊暗背景上闪耀。——摘⾃马克思:《在〈⼈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答案】科学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对⼀定条件下物质变化规律的总结,是揭⽰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活动及其所形成的理论成果。科学主要分为⾃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材料中马克思揭露了资本主义⽣产关系下⼈与⾃然关系的异化,认为科学存在着两⾯性,应当对其辩证看待。(1)科技⾰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杠杆科学技术在当代之所以成为第⼀⽣产⼒,是因为新的科学技术⾰命使科学技术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泛地应⽤于社会领域,引起⽣产⽅式、⽣活⽅式和思维⽅式的深刻变化,推动了社会的巨⼤进步

A. 改变了社会⽣产⼒的构成要素。引起⽣产条件的根本变更和劳动者素质的全⾯提⾼,从⽽改变了⼈们的劳动形式和社会的产业结构。

B. 改变了⼈们的劳动形式。使⼈们的劳动⽅式由机械⾃动化⾛向智能⾃动化、由局部⾃动化⾛向⼤系统管理和控制⾃动化。

C. 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变⾰。使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重⽇益提⾼,科技⼈员和管理⼈员的⽐例⽇益增长;推动了⽣产规模的扩⼤,分⼯和协作的⼴泛发展,进⼀步提⾼了⽣产社会化的程度,最终必然会导致⽣产关系的变⾰。②对⽣活⽅式产⽣了巨⼤影响a.现代化信息、交通、通信技术全⾯改变了⼈们的交往⽅式、学习⽅式、消费⽅式,为⼈们从事科学、艺术、⽂化、教育活动提供了更有效的⼿段,为⼈的⾃由⽽全⾯的发展创造了新的可能。b.⽣产⽅式与⽣活⽅式的深刻变化开拓了⼈们的视野,转变了⼈们的观念,对⼈的思维⽅式产⽣了重要影响。c.现代化的交通、通信等⼿段,为⼈们的交往提供了⽅便。

D. 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段引起思维主体、思维客体和思维⼯具的变⾰,使⼈们的思维⽅式具有系统性、开放性、综合性、创造性,能够运⽤新的理论⼯具和技术⼿段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2)科学技术的消极作⽤科学技术作⽤的实现要受⼀定的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对⾃然规律认识不⾜或⼀定的社会制度和⼈们发展观念的局限等因素会导致对科学技术使⽤不当,可能会给⼈类的⽣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能源和资源枯竭、环境污染、⽣态失衡等⼀系列全球性问题提醒⼈们树⽴危机意识和全球观念,克服只顾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狭隘观念,⽤科学的⾃然观和发展观正确对待⼈与⾃然的关系,实现⼈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3)正确把握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类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疑应把⼈类利益作为发展的最终⽬标,但同时应尊重⾃然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把⼈类的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把⼈类的内在尺度和客观世界的外在尺度统⼀起来。

解析:null科学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对⼀定条件下物质变化规律的总结,是揭⽰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活动及其所形成的理论成果。科学主要分为⾃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材料中马克思揭露了资本主义⽣产关系下⼈与⾃然关系的异化,认为科学存在着两⾯性,应当对其辩证看待。(1)科技⾰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杠杆科学技术在当代之所以成为第⼀⽣产⼒,是因为新的科学技术⾰命使科学技术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泛地应⽤于社会领域,引起⽣产⽅式、⽣活⽅式和思维⽅式的深刻变化,推动了社会的巨⼤进步。①对⽣产⽅式产⽣了深刻影响a.改变了社会⽣产⼒的构成要素。引起⽣产条件的根本变更和劳动者素质的全⾯提⾼,从⽽改变了⼈们的劳动形式和社会的产业结构。b.改变了⼈们的劳动形式。使⼈们的劳动⽅式由机械⾃动化⾛向智能⾃动化、由局部⾃动化⾛向⼤系统管理和控制⾃动化。c.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变⾰。使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重⽇益提⾼,科技⼈员和管理⼈员的⽐例⽇益增长;推动了⽣产规模的扩⼤,分⼯和协作的⼴泛发展,进⼀步提⾼了⽣产社会化的程度,最终必然会导致⽣产关系的变⾰。②对⽣活⽅式产⽣了巨⼤影响a.现代化信息、交通、通信技术全⾯改变了⼈们的交往⽅式、学习⽅式、消费⽅式,为⼈们从事科学、艺术、⽂化、教育活动提供了更有效的⼿段,为⼈的⾃由⽽全⾯的发展创造了新的可能。b.⽣产⽅式与⽣活⽅式的深刻变化开拓了⼈们的视野,转变了⼈们的观念,对⼈的思维⽅式产⽣了重要影响。c.现代化的交通、通信等⼿段,为⼈们的交往提供了⽅便。d.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段引起思维主体、思维客体和思维⼯具的变⾰,使⼈们的思维⽅式具有系统性、开放性、综合性、创造性,能够运⽤新的理论⼯具和技术⼿段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2)科学技术的消极作⽤科学技术作⽤的实现要受⼀定的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对⾃然规律认识不⾜或⼀定的社会制度和⼈们发展观念的局限等因素会导致对科学技术使⽤不当,可能会给⼈类的⽣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能源和资源枯竭、环境污染、⽣态失衡等⼀系列全球性问题提醒⼈们树⽴危机意识和全球观念,克服只顾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狭隘观念,⽤科学的⾃然观和发展观正确对待⼈与⾃然的关系,实现⼈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3)正确把握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类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疑应把⼈类利益作为发展的最终⽬标,但同时应尊重⾃然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把⼈类的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把⼈类的内在尺度和客观世界的外在尺度统⼀起来。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2246-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2. 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浙江财经⼤学2017年研;⼴东财经⼤学2017年研;华东政法⼤学2010年研]【答案】根据⽣产资料和劳动⼒在剩余价值⽣产中所起的不同作⽤,可以把资本家的⽣产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1)不变资本是指以⽣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产资料的价值通过⼯⼈的具体劳动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其转移的价值量不会⼤于它原有的价值量。根据⽣产资料和劳动⼒在剩余价值⽣产中所起的不同作⽤,可以把资本家的⽣产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以机器、⼚房等⽣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产过程中发⽣了使⽤价值形态的变化,价值也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虽然⽣产资料的不同部分有着不同的价值转移⽅式,但是,它们都只能是把⾃⼰原有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不会发⽣价值增殖。(2)可变资本是指⽤来购买劳动⼒的那部分资本。以劳动⼒形式存在的资本,其价值在⽣产过程中不是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是由⼯⼈的劳动再⽣产出来。但是,劳动⼒在⽣产过程中发挥作⽤的结果是,不仅再⽣产出劳动⼒的价值,⽽且还⽣产出剩余价值。这样,以劳动⼒形式存在的资本,在⽣产过程中发⽣了价值量的变化,即发⽣了价值增殖,就叫作可变资本。(3)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区分的意义①进⼀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实质,说明了剩余价值只是由可变资本产⽣的;②为考察资本家对雇佣⼯⼈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解析:null根据⽣产资料和劳动⼒在剩余价值⽣产中所起的不同作⽤,可以把资本家的⽣产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1)不变资本是指以⽣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产资料的价值通过⼯⼈的具体劳动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其转移的价值量不会⼤于它原有的价值量。根据⽣产资料和劳动⼒在剩余价值⽣产中所起的不同作⽤,可以把资本家的⽣产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以机器、⼚房等⽣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产过程中发⽣了使⽤价值形态的变化,价值也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虽然⽣产资料的不同部分有着不同的价值转移⽅式,但是,它们都只能是把⾃⼰原有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不会发⽣价值增殖。(2)可变资本是指⽤来购买劳动⼒的那部分资本。以劳动⼒形式存在的资本,其价值在⽣产过程中不是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是由⼯⼈的劳动再⽣产出来。但是,劳动⼒在⽣产过程中发挥作⽤的结果是,不仅再⽣产出劳动⼒的价值,⽽且还⽣产出剩余价值。这样,以劳动⼒形式存在的资本,在⽣产过程中发⽣了价值量的变化,即发⽣了价值增殖,就叫作可变资本。(3)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区分的意义①进⼀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实质,说明了剩余价值只是由可变资本产⽣的;②为考察资本家对雇佣⼯⼈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bcaf-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14. 简述经济全球化为什么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武汉理⼯⼤学2019年研]【答案】经济全球化是在国际分⼯不断深化、⽣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的情况下产⽣的,它包括⽣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三⽅⾯的内容。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既促进了现代⽣产⼒巨⼤发展,又对世界经济产⽣消极影响。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优势、为主导的经济。说其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就是其发展是不以⼈的意志为转移的。(1)经济全球化的动因①国际政治格局的急剧变迁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前提。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结束和两极格局的终结。国际政治发⽣了深刻的变化,朝着多极化趋势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潮流。世界各国开始将关注的焦点放在经济发展⽅⾯,⽽且经济安全、社会安定、⽣态环境已⽇益成为国际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各国逐步认识到进⾏经济合作、寻求共同发展的必要性。②跨国公司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适宜的企业组织形式。跨国公司是当今世界经济中集⽣产、贸易、投资、⾦融、技术开发和转移于⼀体的经营实体,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体现者

解析:null经济全球化是在国际分⼯不断深化、⽣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的情况下产⽣的,它包括⽣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三⽅⾯的内容。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既促进了现代⽣产⼒巨⼤发展,又对世界经济产⽣消极影响。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优势、为主导的经济。说其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就是其发展是不以⼈的意志为转移的。(1)经济全球化的动因①国际政治格局的急剧变迁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前提。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结束和两极格局的终结。国际政治发⽣了深刻的变化,朝着多极化趋势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潮流。世界各国开始将关注的焦点放在经济发展⽅⾯,⽽且经济安全、社会安定、⽣态环境已⽇益成为国际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各国逐步认识到进⾏经济合作、寻求共同发展的必要性。②跨国公司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适宜的企业组织形式。跨国公司是当今世界经济中集⽣产、贸易、投资、⾦融、技术开发和转移于⼀体的经营实体,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体现者。近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2-efc9-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1. 试论述在全⾯深化改⾰的新时期如何正确处理改⾰、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答案】当前我国全⾯深化改⾰在实践中需要处理好改⾰、发展、稳定的关系。改⾰、发展、稳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点,改⾰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动⼒,发展是解决⼀切经济社会问题的关键,稳定是改⾰发展的前提。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处于社会⽭盾凸显期,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发展尤为重要。要增强改⾰措施、发展措施、稳定措施的协调性,把握好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个⼈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既着⼒解决关系群众切⾝利益的问题,又着⼒引导群众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理性合法表达利益诉求,营造安定团结的社会氛围。坚持把改⾰的⼒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起来,把改善⼈民⽣活作为正确处理改⾰、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发展,通过改⾰发展促进社会稳定。(1)改⾰总揽全局,但改⾰乃是为了发展,为了更⼤更长远的稳定当改⾰、发展和稳定作为相辅相成、缺⼀不可的因果链条时,结合实践的具体进程,辩证地理清它们之间的深刻关系,是⼗分必要的。中国的改⾰不是空⽳来风、⽆的放⽮,不是为改⾰⽽改⾰,⽽恰恰是为了发展、为了稳定。在实践的具体进程中,改⾰统揽全局。但改⾰本⾝不是⽬的,⽽是为着发展,为着更⼤更长远的稳定。改⾰是发展和稳定的希望所在。(2)“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改⾰的⽬的,是稳定的基础发展是⼈类社会历史的普遍法则,更是当今社会主义中国紧迫⽽特殊的问题,在邓⼩平理论科学体系中,始终贯穿着⼀条主线,这就是“发展”。“发展是硬道理”是邓⼩平同志的⼀个重要思想,是⼀个带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科学命题。⼗⼀届三中全会以来的40多年,锐意改⾰是为着发展,强调稳定也是为着发展,发展始终是⽬的,是关键,是根本任务,是⾸要问题。发展是判断改⾰成效的尺度,是衡量稳定之内涵质量的尺度。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处理三者关系⾸先应着眼于发展,⽴⾜于发展。改⾰必须适应与服从发展的需要,稳定必须建⽴在发展的基础上。(3)“稳定压倒⼀切”是实践提出的特殊问题维护稳定,就是政治,就是⼤局。没有⼀个安全稳定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就谈不上改⾰和发展,就不能保证正常的⽣活秩序和⽣产秩序,就不能保证投资者的信⼼,从⽽不利于深化改⾰、扩⼤开放,使⼈民对改⾰的承受能⼒下降。重发展,轻稳定,其结果是发展不能持久,到⼀定阶段引起⽭盾激化,最终导致混乱。因此,必须⾼度重视稳定问题,在具体决策、规划、组织实施时,应⾸先考虑到稳定。当然,也不应因噎废⾷。

解析:null当前我国全⾯深化改⾰在实践中需要处理好改⾰、发展、稳定的关系。改⾰、发展、稳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点,改⾰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动⼒,发展是解决⼀切经济社会问题的关键,稳定是改⾰发展的前提。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处于社会⽭盾凸显期,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发展尤为重要。要增强改⾰措施、发展措施、稳定措施的协调性,把握好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个⼈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既着⼒解决关系群众切⾝利益的问题,又着⼒引导群众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理性合法表达利益诉求,营造安定团结的社会氛围。坚持把改⾰的⼒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起来,把改善⼈民⽣活作为正确处理改⾰、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发展,通过改⾰发展促进社会稳定。(1)改⾰总揽全局,但改⾰乃是为了发展,为了更⼤更长远的稳定当改⾰、发展和稳定作为相辅相成、缺⼀不可的因果链条时,结合实践的具体进程,辩证地理清它们之间的深刻关系,是⼗分必要的。中国的改⾰不是空⽳来风、⽆的放⽮,不是为改⾰⽽改⾰,⽽恰恰是为了发展、为了稳定。在实践的具体进程中,改⾰统揽全局。但改⾰本⾝不是⽬的,⽽是为着发展,为着更⼤更长远的稳定。改⾰是发展和稳定的希望所在。(2)“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改⾰的⽬的,是稳定的基础发展是⼈类社会历史的普遍法则,更是当今社会主义中国紧迫⽽特殊的问题,在邓⼩平理论科学体系中,始终贯穿着⼀条主线,这就是“发展”。“发展是硬道理”是邓⼩平同志的⼀个重要思想,是⼀个带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科学命题。⼗⼀届三中全会以来的40多年,锐意改⾰是为着发展,强调稳定也是为着发展,发展始终是⽬的,是关键,是根本任务,是⾸要问题。发展是判断改⾰成效的尺度,是衡量稳定之内涵质量的尺度。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处理三者关系⾸先应着眼于发展,⽴⾜于发展。改⾰必须适应与服从发展的需要,稳定必须建⽴在发展的基础上。(3)“稳定压倒⼀切”是实践提出的特殊问题维护稳定,就是政治,就是⼤局。没有⼀个安全稳定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就谈不上改⾰和发展,就不能保证正常的⽣活秩序和⽣产秩序,就不能保证投资者的信⼼,从⽽不利于深化改⾰、扩⼤开放,使⼈民对改⾰的承受能⼒下降。重发展,轻稳定,其结果是发展不能持久,到⼀定阶段引起⽭盾激化,最终导致混乱。因此,必须⾼度重视稳定问题,在具体决策、规划、组织实施时,应⾸先考虑到稳定。当然,也不应因噎废⾷。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4-3f9a-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10. 马克思说:⼈在“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的活动的整个过程,就是围绕着“观念地存在着”的⽬标和蓝图⽽进⾏的。这说明了( )。[南京航空航天⼤学2018研]

A. ⼈⽐动物具有更好的记忆⼒

B. 观念在劳动中起决定性的作⽤

C. 意识具有能动性

D. ⼈的劳动过程的特殊性

解析:【解析】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体现为:①意识活动具有⽬的性和计划性。马克思说,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列宁说:“⼈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③意识活动能够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④意识对⼈体⽣理活动具有调控作⽤。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2-8c12-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6. 简述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河北⼤学2018年研]【答案】帝国主义是指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阶段。它是在资本主义⽣产⼒和⽣产关系的⽭盾进⼀步发展的基础上,在⽣产和资本加速集中的过程中,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起来的。列宁根据他所处时代的实践曾指出,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进⽽发展到帝国主义,便具有五个基本特征:(1)垄断组织在经济⽣活中起决定作⽤。垄断又称独占,是指少数⼤企业或若⼲企业联合起来,独占⽣产和市场以获取⾼额垄断利润。垄断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由竞争为垄断所代替,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经济上的基本现象。(2)在⾦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融寡头的统治。⾦融寡头是掌握庞⼤⾦融资本的⼤垄断资本家,是帝国主义国家的最⾼统治者。(3)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融寡头为了获得最⼤限度的利润,不仅在国内实⾏垄断统治,残酷的压榨剥削本国⼈民,⽽且还必然把垄断统治的魔⽖伸到国外,疯狂地进⾏掠夺和侵略。(4)⽠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随着资本输出的增加,随着各国最⼤的垄断组织的国际联系,以及势⼒范围的扩张,各国之间必然在世界上为争夺资本输出场所、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进⾏激烈的⽃争。最⼤的垄断组织在势均⼒敌的情况下,为了避免在⽃争中两败俱伤,就谋求妥协、订⽴协议,形成了国际垄断同盟,从经济上共同⽠分世界。国际垄断同盟的形成,表明全世界资本集中和⽣产集中发展到⼀个新的更⾼的阶段,列宁把它称之为“超级垄断”。(5)最⼤资本主义⼤国已把世界上的领⼟⽠分完毕。帝国主义是现代战争的根源。帝国主义⽠分世界是依据资本实⼒的⼤⼩,按⼤鱼吃⼩鱼、弱⾁强⾷的原则进⾏的。由于帝国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些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极其迅速,往往很快赶上另⼀些⽼牌帝国主义国家,各国⼒量对⽐发⽣了变化,就必然要求重新划分世界领⼟。由于世界领⼟已被⽠分完毕,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扩张其势⼒范围,就只能从⽼牌的帝国主义⼿中争夺。因此,争夺霸权的⽃争,最后只能靠战争解决问题。

解析:null帝国主义是指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阶段。它是在资本主义⽣产⼒和⽣产关系的⽭盾进⼀步发展的基础上,在⽣产和资本加速集中的过程中,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起来的。列宁根据他所处时代的实践曾指出,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进⽽发展到帝国主义,便具有五个基本特征:(1)垄断组织在经济⽣活中起决定作⽤。垄断又称独占,是指少数⼤企业或若⼲企业联合起来,独占⽣产和市场以获取⾼额垄断利润。垄断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由竞争为垄断所代替,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经济上的基本现象。(2)在⾦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融寡头的统治。⾦融寡头是掌握庞⼤⾦融资本的⼤垄断资本家,是帝国主义国家的最⾼统治者。(3)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融寡头为了获得最⼤限度的利润,不仅在国内实⾏垄断统治,残酷的压榨剥削本国⼈民,⽽且还必然把垄断统治的魔⽖伸到国外,疯狂地进⾏掠夺和侵略。(4)⽠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随着资本输出的增加,随着各国最⼤的垄断组织的国际联系,以及势⼒范围的扩张,各国之间必然在世界上为争夺资本输出场所、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进⾏激烈的⽃争。最⼤的垄断组织在势均⼒敌的情况下,为了避免在⽃争中两败俱伤,就谋求妥协、订⽴协议,形成了国际垄断同盟,从经济上共同⽠分世界。国际垄断同盟的形成,表明全世界资本集中和⽣产集中发展到⼀个新的更⾼的阶段,列宁把它称之为“超级垄断”。(5)最⼤资本主义⼤国已把世界上的领⼟⽠分完毕。帝国主义是现代战争的根源。帝国主义⽠分世界是依据资本实⼒的⼤⼩,按⼤鱼吃⼩鱼、弱⾁强⾷的原则进⾏的。由于帝国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些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极其迅速,往往很快赶上另⼀些⽼牌帝国主义国家,各国⼒量对⽐发⽣了变化,就必然要求重新划分世界领⼟。由于世界领⼟已被⽠分完毕,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扩张其势⼒范围,就只能从⽼牌的帝国主义⼿中争夺。因此,争夺霸权的⽃争,最后只能靠战争解决问题。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e4a3-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1. 根据下⾯材料,回答有关问题:材料1:“⽟不遇砥砺,不可以成器,⼈不遇困穷挫辱,不可以成德。”——摘⾃《梅峰语录》材料2:霍布斯说:“任何⼀件静⽌的东西,若不是在它以外有别的物体以运动⼒图进⼊它的位置使它不再处于静⽌,即将永远静⽌。同样情形,任何⼀件运动的东西,除⾮在它以外有别的物体使它静⽌,即将永远运动。”——摘⾃霍布斯:《论物体》材料3:列宁说:对⽴统⼀规律“提供理解⼀切现存事物的‘⾃⼰运动’的钥匙”。“‘他物’是⾃⼰的他物,是向⾃⼰的对⽴⾯的发展。”“有两种基本的(或两种可能的,或两种在历史上常见的)发展(进化)观点:认为发展是减少和增加,是重复;以及认为发展是对⽴⾯的统⼀(统⼀物之分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以及它们之间的互相关系)。”——摘⾃《列宁全集》请回答:[⼭东⼤学2018年研]( )分析材料1~2所揭⽰的发展观及其特点。(2)根据材料3,分析对⽴统⼀规律的内容和列宁对发展观的认识。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13b6-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18. 如何理解实现共产主义是⼈类最伟⼤的事业?[⼭东⼤学2018年研]【答案】共产主义社会是⼈类最理想最美好的社会。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但又是⼀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必须正确认识“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关系。(1)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是⼴⼤⼈民群众的共同愿望。⽆产阶级政党把共产主义作为崇⾼理想是⼴⼤⼈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反映。共产主义⼀定能够实现,但是⼀个长期的过程。在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中就包含着⽆产阶级和⼴⼤⼈民群众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是⼴⼤⼈民群众的共同愿望。这种愿望来⾃⼈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需要,也来⾃他们对现实⽣活的感受。(2)共产主义的实现是⼈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①⼈类社会的发展是⼀个⾃然历史过程,具有不以⼈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共产主义的实现,是⼈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②⼈类社会由低级向⾼级不断发展的规律,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只是⼈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个特定历史阶段,它终将要被更⾼级的社会形态所取代。③⼈类社会由低级向⾼级不断发展的规律,决定了社会主义社会必将⾛向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建⽴之后,它还要向⼈类最理想、最美好的共产主义的⾼级阶段发展。随着条件的逐渐具备,社会主义社会终将实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这是⼈类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是任何⼒量也阻挡不了的历史潮流。(3)⽆产阶级的解放与全⼈类的解放是完全⼀致的。⽆产阶级只有解放全⼈类,才能最后获得⾃⾝的彻底解放。⼈类解放是以消灭阶级、使全⼈类获得⾃由为⽬标的,因此,这是⼀种最为全⾯和彻底的解放。正如个⼈的⾃由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实现,没有全⼈类的彻底解放,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个⼈的解放。这就决定了⽆产阶级只有消灭阶级差别和对⽴,只有解放全⼈类,才能最后解放⽆产阶级⾃⼰

解析:null共产主义社会是⼈类最理想最美好的社会。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但又是⼀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必须正确认识“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关系。(1)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是⼴⼤⼈民群众的共同愿望。⽆产阶级政党把共产主义作为崇⾼理想是⼴⼤⼈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反映。共产主义⼀定能够实现,但是⼀个长期的过程。在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中就包含着⽆产阶级和⼴⼤⼈民群众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是⼴⼤⼈民群众的共同愿望。这种愿望来⾃⼈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需要,也来⾃他们对现实⽣活的感受。(2)共产主义的实现是⼈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①⼈类社会的发展是⼀个⾃然历史过程,具有不以⼈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共产主义的实现,是⼈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②⼈类社会由低级向⾼级不断发展的规律,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只是⼈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个特定历史阶段,它终将要被更⾼级的社会形态所取代。③⼈类社会由低级向⾼级不断发展的规律,决定了社会主义社会必将⾛向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建⽴之后,它还要向⼈类最理想、最美好的共产主义的⾼级阶段发展。随着条件的逐渐具备,社会主义社会终将实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这是⼈类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是任何⼒量也阻挡不了的历史潮流。(3)⽆产阶级的解放与全⼈类的解放是完全⼀致的。⽆产阶级只有解放全⼈类,才能最后获得⾃⾝的彻底解放。⼈类解放是以消灭阶级、使全⼈类获得⾃由为⽬标的,因此,这是⼀种最为全⾯和彻底的解放。正如个⼈的⾃由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实现,没有全⼈类的彻底解放,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个⼈的解放。这就决定了⽆产阶级只有消灭阶级差别和对⽴,只有解放全⼈类,才能最后解放⽆产阶级⾃⼰。⼀、论述题 ()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2-f6de-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4. 简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东师范⼤学2018年研]【答案】马克思恩格斯吸收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有价值的成果,创⽴了劳动价值论。它的基本内容如下:(1)商品的⼆因素和劳动的⼆重性①商品的⼆因素商品是⽤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价值和价值的⽭盾统⼀体。使⽤价值是指商品能满⾜⼈的某种需要的有⽤性。使⽤价值是商品能满⾜⼈类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然属性,反映了⼈与⾃然的关系。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本质属性和社会属性,体现了商品⽣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经济关系。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或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使⽤价值和价值之间是对⽴统⼀的关系。使⽤价值和价值统⼀于商品之中,缺⼀就不成其为商品。使⽤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价值的物品就没有价值,因⽽也就不是商品;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仅仅有使⽤价值⽽没有价值的物品,也不是商品。使⽤价值和价值又是相互排斥的。商品消费者购买某种商品是为了消费,他所需要的是使⽤价值;他要获取使⽤价值,就必须⽀付商品的价值。商品⽣产者和消费者都不能既占有商品的价值又占有商品的使⽤价值。②劳动的⼆重性⽣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指⽣产⼀定使⽤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般⼈类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是价值实体,体现的是商品⽣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抽象劳动对于⽣产任何商品的劳动来说都是相同的,只存在量的差别。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劳动的两种规定。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统⼀的。商品⽣产者在从事具体劳动的同时,也就⽀出了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两次劳动,更不是两种劳动,⽽是⽣产商品的同⼀劳动过程的两个不同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存在着⽭盾。具体劳动是从劳动的有⽤效果来看的,抽象劳动抽去了劳动的有⽤性;具体劳动在质上不同,因⽽在量上不能⽐较,抽象劳动在质上相同,只有量的差别;具体劳动是⼀切社会形态都存在的永恒范畴,抽象劳动是商品经济特有的历史范畴;具体劳动不是使⽤价值的唯⼀源泉,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唯⼀源泉。(2)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性及其变化规律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只要存在商品⽣产和商品交换,价值规律就必然存在并⽀配着商品经济的全过程。(3)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商品交换的发展历史看,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第⼀阶段: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即⼀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个别地表现在另⼀种商品上。第⼆阶段:总和的或扩⼤的价值形式,即⼀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系列的商品上。第三阶段:⼀般价值形式,即⼀切商品的价值,都统⼀地表现在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充当⼀般等价物的某⼀种商品上。第四阶段:货币形式,即价值形式发展的完成形式。商品的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的。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般等价物的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反映了货币的起源和本质,揭⽰了商品经济的外在⽭盾,即商品和货币的⽭盾。货币的出现,使整个商品世界分成了两极:⼀极是商品,它们都具有特殊的、各不相同的使⽤价值;另⼀极是货币,它是⼀切商品价值的代表。(4)商品经济的基本⽭盾商品经济的内在⽭盾运动反映的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定。使⽤价值与价值的⽭盾、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盾、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盾、私⼈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盾是商品经济的内在⽭盾。商品的使⽤价值与价值的⽭盾是由⽣产商品的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盾决定的。私⼈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盾是商品经济内在⽭盾的根源。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反映了货币的起源和本质,揭⽰了商品经济的外在⽭盾,即商品和货币的⽭盾。商品经济的外在⽭盾运动反映了商品经济的⼀般规律。商品经济⽭盾的运动是揭⽰资本主义⽣产关系及其实质的基础。

解析:null马克思恩格斯吸收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有价值的成果,创⽴了劳动价值论。它的基本内容如下:(1)商品的⼆因素和劳动的⼆重性①商品的⼆因素商品是⽤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价值和价值的⽭盾统⼀体。使⽤价值是指商品能满⾜⼈的某种需要的有⽤性。使⽤价值是商品能满⾜⼈类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然属性,反映了⼈与⾃然的关系。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本质属性和社会属性,体现了商品⽣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经济关系。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或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使⽤价值和价值之间是对⽴统⼀的关系。使⽤价值和价值统⼀于商品之中,缺⼀就不成其为商品。使⽤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价值的物品就没有价值,因⽽也就不是商品;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仅仅有使⽤价值⽽没有价值的物品,也不是商品。使⽤价值和价值又是相互排斥的。商品消费者购买某种商品是为了消费,他所需要的是使⽤价值;他要获取使⽤价值,就必须⽀付商品的价值。商品⽣产者和消费者都不能既占有商品的价值又占有商品的使⽤价值。②劳动的⼆重性⽣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指⽣产⼀定使⽤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般⼈类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是价值实体,体现的是商品⽣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抽象劳动对于⽣产任何商品的劳动来说都是相同的,只存在量的差别。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劳动的两种规定。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统⼀的。商品⽣产者在从事具体劳动的同时,也就⽀出了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两次劳动,更不是两种劳动,⽽是⽣产商品的同⼀劳动过程的两个不同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存在着⽭盾。具体劳动是从劳动的有⽤效果来看的,抽象劳动抽去了劳动的有⽤性;具体劳动在质上不同,因⽽在量上不能⽐较,抽象劳动在质上相同,只有量的差别;具体劳动是⼀切社会形态都存在的永恒范畴,抽象劳动是商品经济特有的历史范畴;具体劳动不是使⽤价值的唯⼀源泉,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唯⼀源泉。(2)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性及其变化规律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只要存在商品⽣产和商品交换,价值规律就必然存在并⽀配着商品经济的全过程。(3)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商品交换的发展历史看,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第⼀阶段: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即⼀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个别地表现在另⼀种商品上。第⼆阶段:总和的或扩⼤的价值形式,即⼀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系列的商品上。第三阶段:⼀般价值形式,即⼀切商品的价值,都统⼀地表现在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充当⼀般等价物的某⼀种商品上。第四阶段:货币形式,即价值形式发展的完成形式。商品的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的。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般等价物的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反映了货币的起源和本质,揭⽰了商品经济的外在⽭盾,即商品和货币的⽭盾。货币的出现,使整个商品世界分成了两极:⼀极是商品,它们都具有特殊的、各不相同的使⽤价值;另⼀极是货币,它是⼀切商品价值的代表。(4)商品经济的基本⽭盾商品经济的内在⽭盾运动反映的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定。使⽤价值与价值的⽭盾、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盾、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盾、私⼈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盾是商品经济的内在⽭盾。商品的使⽤价值与价值的⽭盾是由⽣产商品的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盾决定的。私⼈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盾是商品经济内在⽭盾的根源。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反映了货币的起源和本质,揭⽰了商品经济的外在⽭盾,即商品和货币的⽭盾。商品经济的外在⽭盾运动反映了商品经济的⼀般规律。商品经济⽭盾的运动是揭⽰资本主义⽣产关系及其实质的基础。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c4ab-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试题通小程序
试题通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