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首页
>
财会金融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21版
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21版
题目内容
(
简答题
)
2. 经济意义上的所有制与法律意义上的所有制有什么区别?[南京⼤学2008年研]【答案】⽣产资料所有制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具有根本意义的问题。(1)经济意义上的所有制,经济意义上的所有制是指⼈们对物质资料的占有形式,通常指对⽣产资料的占有形式,即⽣产资料所有制。(2)法律意义上的所有制,是由占有⽣产资料的法律原则决定的。所有制⼀旦上升到法律的⾼度,就成为⼀种排他性权利。它强制地规定了⼈们在经济⽣活中对占有物⾏使权利的界限,直接影响到现实经济⽣活中⽣产资料的实际利⽤及其与劳动者的关系。(3)所有制与所有权⼆者既有区别,也有密切的联系。①所有制是所有权的基础,所有制的性质和特点只能从现实的⽣产关系的实际运动中去把握和理解,⽽⼩能从所有权出发去认识。②所有制决定着所有权,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它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这种意志关系或者法的关系的性质在根本上是由这种经济关系本⾝决定的。

答案:123

解析:null⽣产资料所有制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具有根本意义的问题。(1)经济意义上的所有制,经济意义上的所有制是指⼈们对物质资料的占有形式,通常指对⽣产资料的占有形式,即⽣产资料所有制。(2)法律意义上的所有制,是由占有⽣产资料的法律原则决定的。所有制⼀旦上升到法律的⾼度,就成为⼀种排他性权利。它强制地规定了⼈们在经济⽣活中对占有物⾏使权利的界限,直接影响到现实经济⽣活中⽣产资料的实际利⽤及其与劳动者的关系。(3)所有制与所有权⼆者既有区别,也有密切的联系。①所有制是所有权的基础,所有制的性质和特点只能从现实的⽣产关系的实际运动中去把握和理解,⽽⼩能从所有权出发去认识。②所有制决定着所有权,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它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这种意志关系或者法的关系的性质在根本上是由这种经济关系本⾝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21版
5. 简述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扬州⼤学2021年研;华南理⼯⼤学2018年研]【答案】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占统治地位的政治、经济、法律、宗教等⼤多数⼈⽂社会科学的理论、学说,都属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范畴。(1)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特征①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本质是资本主义基础下的上层建筑,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②任何形式的意识形态都是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体现,因此,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本质上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③现代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新特征——思想意识的社会化和资本化。作为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各种资产阶级的思想理论和观念,是资产阶级在长期的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宗教神学的⽃争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本质,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①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观念上层建筑,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②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③态度:对于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应该⽤辩证的观点来分析。对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中那些正确反映了⼈类社会⽣活的⼀般规律的思想理论和观念,都是我们应该加以学习、参考和借鉴的,⽽其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对社会⽣活进⾏了扭曲反映的、为了维护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需要⽽有意编造来欺骗民众的虚假理论,则必须加以分析、批判和摒弃。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c6d6-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10. 马克思说:⼈在“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的活动的整个过程,就是围绕着“观念地存在着”的⽬标和蓝图⽽进⾏的。这说明了( )。[南京航空航天⼤学2018研]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2-8c12-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3. ⼗九⼤报告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从全⾯建成⼩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运⽤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对其进⾏分析论述。[华南理⼯⼤学2018年研]【答案】(1)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原理事物的⽭盾运动表现为量变与质变及其相互转化。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的两种基本状态和形式。量变与质变的相互作⽤、相互转化构成了量变质变规律。质是⼀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数量关系表⽰的规定性。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表现为: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个量变的积累过程,只有量的积累达到⼀定程度,为质变做好准备,质变才会发⽣。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量的变化本⾝就意味着对质的某种离异的倾向,具有潜在的破坏质的趋势。当量变达到临界点时,这种趋势或可能性就变成现实性。所以,事物质变的发⽣绝不是偶然的,⽽是必然的,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③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④量变质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事物的发展总是先从量变开始。量变达到临界点超出了度,就导致质变,这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这是由质变到量变的过程。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由质变到新的量变的⽆限循环往复,由低级到⾼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演进过程。(2)分析“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九⼤报告指出:“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建成⼩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九⼤对中国特⾊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集中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九⼤报告指出,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中国的发展要分两个阶段。在每⼀个阶段中,中国取得的发展进步都是⼀点⼀点的量变。当这些量变积累到⼀定程度,就会促成质变,中国的发展也就迈上了⼀个新的台阶。②质变和量变是相互渗透的。在中国分两步⾛的过程中,每⼀阶段的进步都是量变,但在这些量变的过程中,也存在部分质变。在质变的基础上,也有部分的量变。正是这些质变和量变共同作⽤,才能实现两个阶段的⽬标。③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又由质变到新的量变的⽆限循环往复,由低级到⾼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演进过程。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发展就是在不断的量变和质变发展过程中实现的。当发展到⼀定阶段后,又会在新的基础上进⾏新的量变,从⽽推动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发展。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4cde-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7. 如何理解新时代条件下我国社会主要⽭盾的变化?[扬州⼤学2018年研]【答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九⼤报告中,作出了中国特⾊社会主义进⼊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盾已经转化为⼈民⽇益增长的美好⽣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盾这⼀重⼤政治论断。(1)主要⽭盾与次要⽭盾①主要⽭盾是处于⽀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的⽭盾。②次要⽭盾是不处于⽀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的⽭盾。③⽭盾的主要⽅⾯是指在⼀个⽭盾的两个⽅⾯中,其地位和作⽤不平衡,其中居于⽀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主导作⽤的⽭盾⽅⾯称为⽭盾的主要⽅⾯。反之,处于被⽀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主导作⽤的⽭盾⽅⾯,就称为⽭盾的次要⽅⾯。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盾的主要⽅⾯所规定的。④主要⽭盾和次要⽭盾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要学会区分主要⽭盾和次要⽭盾,学会区分⽭盾的主要⽅⾯和次要⽅⾯。在分析和解决、处理问题时,既要看到主要⽭盾、⽭盾的主要⽅⾯,坚持重点论,善于抓住重点。又要看到次要⽭盾和⽭盾的次要⽅⾯,坚持两点论,学会全⾯地看问题,做到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只看到主要⽭盾和⽭盾的主要⽅⾯,看不到次要⽭盾和⽭盾的次要⽅⾯,就会犯⼀点论错误。相反,只看到次要⽭盾和⽭盾的次要⽅⾯,看不到主要⽭盾和⽭盾的主要⽅⾯,就会犯均衡论的错误。科学判断我国社会主要⽭盾,并据此确定党的⼯作重点和奋⽃⽬标,是推进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基础和前提。(2)我国社会主要⽭盾新论断的依据①我国社会⽣产⼒有了巨⼤发展。新中国成⽴70多年特别是改⾰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实⼒、综合国⼒⼤幅提升,主要经济社会总量指标占世界的⽐重持续提⾼。经济保持中⾼速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经过⼏⼗年的发展,我国已积累雄厚的物质⽂化基础,社会⽣产⼒⽔平显著提⾼,社会⽣产能⼒在诸多⽅⾯进⼊世界前列,基本摆脱了原来落后的社会⽣产状况。⽤“落后的社会⽣产”来概括我国⽣产⼒发展⽔平显然已经不符合当今实际。②我国⼈民⽣活⽔平有了极⼤提⾼。新中国成⽴以来,尤其是改⾰开放以来,我国⼈民⽣活发⽣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前我国总体上已经达到⼩康⽔平,不久将全⾯建成⼩康社会。⼈民的⾐⾷住⾏等⽣活商品供应极⼤丰富,⽂化⽣活⽇益多彩。可以说⼈民的物质⽂化需要,尤其是物质需要已经得到满⾜,⼈民⽣活⽔平发⽣历史性变化。③我国⼈民对美好⽣活需要⽇益⼴泛。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的需要有不同的层次,在基本物质⽂化需要得到满⾜后,⼈会有更⾼层次的需要。中国⼈民的⽣活从贫困时代到温饱时代、从基本⼩康迈向全⾯⼩康,追求更⾼⽔平的发展、更加美好的⽣活⾃然成为⼈民群众的新期待。⽽现实情况是,⼈民群众在吃饱穿暖层次的需求基本都能得到满⾜后,⾼质量的经济需求,以及政治、⽂化、社会、⽣态等⽅⾯的需求还没有得到充分满⾜。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益凸显。我们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最突出的是发展存在的各类短板。尽管我国落后的社会⽣产已经实现质的飞越,社会⽣产能⼒在很多⽅⾯进⼊世界前列,但是我们的发展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益凸显。(3)我国社会主要⽭盾新论断的指导意义⼗九⼤报告对社会主要⽭盾作出新的重⼤判断,牢牢把握住了新时代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具有重⼤意义。①我国社会主要⽭盾的变化需要我们及时调整⼯作的着⼒点。着⼒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要全⾯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我国社会主要⽭盾已经发⽣变化,我国经济发展已转向⾼质量发展阶段,不再是追求⾼速度增长的阶段。这是为了更好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着⼒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要⼤⼒推动⼈的全⾯发展。要坚持以⼈民为中⼼的发展思想,着眼于⼈民⽇益增长的美好⽣活需要,着眼于促进⼈民素质的提⾼,着眼于改善⼈民⽣活的社会环境,为⼈的全⾯发展创造良好条件。②我国社会主要⽭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九⼤贵州省代表团讨论时强调,“我们必须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完善发展战略和各项政策,推进和落实各项⼯作。”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需要⼤⼒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尽管经济建设仍是中⼼⼯作,但在新时代更要注重抓全⾯发展,⽽不是单纯的“⽣产⼒”增长。要深⼊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努⼒实现更⾼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③我国社会主要⽭盾的变化及其引起的⼯作着⼒点调整,对世界形势和格局,也将产⽣积极意义。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铁的输出、“⼀带⼀路”倡议的实施、亚投⾏的运⾏,已经对世界产⽣重要影响。作为世界第⼆⼤经济体,我国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随着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深⼊推进,着⼒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会持续推动全球经济发展⽔平提⾼,带动其他国家地区经济发展和设施完善,推动新型外交关系建⽴,构建⼈类命运共同体。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4f5c-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2. 垄断[河北⼤学2018年研]【答案】垄断又称独占,是指少数⼤企业或若⼲企业联合起来,独占⽣产和市场以获取⾼额垄断利润。垄断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垄断资本在经济⽣活中主宰⼀切,并把垄断统治渗透到上层建筑和社会⽣活的各个⽅⾯,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切重要社会现象,都可以从垄断统治中找到最终根源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cc87-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5. 为什么⽭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南京航空航天⼤学2018研]【答案】⽭盾规律又称对⽴统⼀规律,是指事物⽭盾双⽅既统⼀又⽃争地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1)⽭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是因为:①它揭⽰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和永恒发展的在动⼒。普遍联系,从根本上说,就是事物之间相互对⽴又相互统⼀的关系;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在动⼒就在于事物的内部⽭盾运动。②它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两⼤规律和基本范畴的中⼼线索,质和量,质变和量变,肯定和否定,否定和否定之否定,原因和结果,本质和现象,内容和形式,偶然和必然,可能和现实都是对⽴统⼀关系。③它揭⽰了研究问题的最根本⽅法——⽭盾分析法,分析问题就是分析⽭盾,研究问题就是研究⽭盾,解决问题就是解决⽭盾。④它是唯物辩证法和形⽽上学对⽴的焦点。唯物辩证法和形⽽上学的对⽴,表⾯来看是联系、发展、全⾯与孤⽴、静⽌、⽚⾯的对⽴,但从根本上说,在于是不是承认⽭盾特别是内部⽭盾是事物发展的动⼒源泉。(2)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对⽴统⼀规律在唯物辩证法中的地位和作⽤的论断:①对⽴统⼀规律揭⽰了世界普遍联系的实质。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统⼀整体,联系是复杂多样的。但不论是什么样的联系,其根本都是互相排斥的对⽴⾯之间的相互关系,即既对⽴又统⼀。所以,联系就是⽭盾,只有把握对⽴统⼀规律,才能说明事物的联系,了解联系的和本质。②对⽴统⼀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区别于形⽽上学发展观的根本标志。辩证法是永恒发展的科学,只有从对⽴统⼀中,才能了解发展的动⼒源泉、根本和实在过程;才能从根本上同形⽽上学的发展观区别开来。③对⽴统⼀规律是理解、把握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唯物辩证法作为完整⽽严密的科学具有丰富,它是由三个基本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对⽴统⼀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和若⼲范畴所组成。在全部辩证法的中,唯有对⽴统⼀规律是核⼼,它贯穿于⼀切其他规律和范畴。只要以它为指导,其他规律和范畴便可获得深刻的解释和正确的规定。以上三个⽅⾯表明:对⽴统⼀规律对于唯物辩证法具有根本性意义。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2-bb70-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2. 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浙江财经⼤学2017年研;⼴东财经⼤学2017年研;华东政法⼤学2010年研]【答案】根据⽣产资料和劳动⼒在剩余价值⽣产中所起的不同作⽤,可以把资本家的⽣产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1)不变资本是指以⽣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产资料的价值通过⼯⼈的具体劳动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其转移的价值量不会⼤于它原有的价值量。根据⽣产资料和劳动⼒在剩余价值⽣产中所起的不同作⽤,可以把资本家的⽣产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以机器、⼚房等⽣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产过程中发⽣了使⽤价值形态的变化,价值也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虽然⽣产资料的不同部分有着不同的价值转移⽅式,但是,它们都只能是把⾃⼰原有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不会发⽣价值增殖。(2)可变资本是指⽤来购买劳动⼒的那部分资本。以劳动⼒形式存在的资本,其价值在⽣产过程中不是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是由⼯⼈的劳动再⽣产出来。但是,劳动⼒在⽣产过程中发挥作⽤的结果是,不仅再⽣产出劳动⼒的价值,⽽且还⽣产出剩余价值。这样,以劳动⼒形式存在的资本,在⽣产过程中发⽣了价值量的变化,即发⽣了价值增殖,就叫作可变资本。(3)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区分的意义①进⼀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实质,说明了剩余价值只是由可变资本产⽣的;②为考察资本家对雇佣⼯⼈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bcaf-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4. 简述“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关系。[天津商业⼤学2021年研;赣南师范⼤学2018年研]【答案】“两个必然”是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得出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所谓“两个决不会”,是马克思于1859年1⽉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中提出的⼀个重要思想,即在⼈类历史上,“⽆论哪⼀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产⼒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新的更⾼的⽣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者关系具体分析如下:(1)“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内在统⼀性从⼈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实践看,“两个必然”揭⽰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前进性趋势;“两个决不会”指明了揭⽰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曲折性过程,⼆者体现了社会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①“两个必然”反映了⼈类历史发展的前进性趋势。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中,根据当时资产阶级对⽆产阶级剥削和⽆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争的现状,认为“资产阶级不能再统治下去了,因为它甚⾄不能保证⾃⼰的奴⾪维持奴⾪的⽣活,因为它不得不让⾃⼰的奴⾪落到不能养活它反⽽要它来养活的地步”。这就形成了资本主义社会⽆法解决的⽭盾,即⽣产的社会化同⽣产资料私⼈占有之间的⽭盾,⽽这⼀⽭盾必然导致⼯⼈的联合和整个⽆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暴⼒⾰命,由此⽣成“两个必然”的结论,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前进性趋势。②“两个决不会”阐明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时间和条件,反映了“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长期性和曲折性。“两个必然”虽然指明了前进趋势,但“趋势”并不意味着“实践”,“理想”并不意味着“现实”。③在1848年⾰命失败后,马克思、恩格斯从战场回到书房,开始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在对⼈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切新经济因素战胜旧经济因素、新的⽣产关系取代旧的⽣产关系进⾏总体考察后,得出了“两个决不会”的结论。这个结论是对⼈类历史进程中⼀切社会更替普遍⽭盾的总体阐述。作为其中⼀种社会制度更替⽅式,“⽆产阶级战胜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然逃不出这个历史规律。这个规律揭⽰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时间、条件,表明了这⼀过程的艰巨性和曲折性。从⼀定意义上说,这种曲折性是⼀种实然性结果,⽽这绝不排斥“两个必然”总趋势的应然性要求。因此,“两个必然”反映的前进性趋势与“两个决不会”的反映曲折性过程是⾼度统⼀的。(2)“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相互包容,相互补充①从⼀定意义上说,“两个决不会”与“两个必然”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的⾼度统⼀。“两个决不会”的指⽰对象为“所有的社会形态”。⽽“两个必然”是特指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趋势。从这个意义上说,“两个决不会”寓于“两个必然”之中,又通过“两个必然”得以体现。换句话说,“两个必然”指明了“两个决不会”在资本主义的最终前途。②“两个决不会”与“两个必然”可以相互转化,促进社会向“两个必然”⽅向发展。“两个决不会”论断中隐藏着另⼀层论断:⽆论哪⼀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产⼒发挥出来之后,是必然要灭亡的;⽽新的更⾼的⽣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成熟之后,是必然会出现的。这恰恰又出现了“两个必然”,因此说“两个决不会”在它所阐述的物质条件全部具备之后,会转化为“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恰恰是这“两个必然”在某⼀历史发展阶段的表现;另⼀⽅⾯,“两个必然”的最终实现又进⼀步印证了“两个决不会”的理论。⽆论是“两个必然”,还是“两个决不会”,将它们放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盾运动中考察时,便会到达“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归宿。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4-1336-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7. 简答实现中国梦的路径。[宁夏⼤学2017年研]【答案】(1)中国梦的科学内涵习近平指出:“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民幸福。”①国家富强,指我国综合国⼒进⼀步增强,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进⼀步发展和完善。②民族振兴,就是通过⾃⾝的不断发展与强⼤,继承并创造中华民族的优秀⽂化以及先进的⽂明成果,进⽽使中华民族再次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再次以⾼昂的姿态屹⽴于世界民族之林,也会更好地造福世界⼈民,共创世界美好的未来。③⼈民幸福,就是⼈民权利保障更加充分、⼈⼈得享共同发展。④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是⼈民幸福的基础和保障。⼈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题中之义和必然要求。⼈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2)实现中国梦的路径①实现中国梦必须⾛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要增强对中国特⾊社会主义的道路⾃信、理论⾃信制度⾃信、⽂化⾃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②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的民族精神和以改⾰创新为核⼼的时代精神。要弘扬伟⼤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振奋全民族的精⽓神,不断增强团结⼀⼼的精神纽带、⾃强不息的精神动⼒,永远朝⽓蓬勃迈向未来。③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量,这就是全国各族⼈民⼤团结的⼒量。④实现中华民族伟⼤复兴是海内外中华⼉⼥的共同梦想。需要港澳同胞、台湾同胞与内地⼈民坚持守望相助、携⼿共进。⑤实⼲才能梦想成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复兴,是⼀项光荣⽽艰巨的事业,需要每⼀个⼈付出艰苦努⼒,⽤实⼲托起中国梦。⑥实现中国梦任重⽽道远,需要锲⽽不舍、驰⽽不息的艰苦努⼒。⑦实现中国梦需要和平,只有和平才能实现梦想。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4-2686-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4. 底线思维[杭州电⼦科技⼤学2018年研]【答案】底线思维是指以底线为导向来控制事物发展的⼀种思维⽅法,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法论,是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种新的实践运⽤,是中国共产党在⾯临新问题的基础上,运⽤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必然产物,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重要思维范式。底线思维具有深厚的哲学意蕴。涉及质与量,⼀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同⼀性与多样性,系统稳定与创新,同质与包容等哲学范畴。底线思维就是要严守原则,不仅要划清底线,更要坚守底线,不能踩“红线”、越“底线”、闯“雷区”;要以积极的态度研究和判断风险、防患未然,牢牢掌握战略主动权,坚定信⼼,以实际⾏动化解风险,变挑战为机遇,追求最佳结果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30b6-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首页
>
财会金融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21版
题目内容
(
简答题
)
手机预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21版

2. 经济意义上的所有制与法律意义上的所有制有什么区别?[南京⼤学2008年研]【答案】⽣产资料所有制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具有根本意义的问题。(1)经济意义上的所有制,经济意义上的所有制是指⼈们对物质资料的占有形式,通常指对⽣产资料的占有形式,即⽣产资料所有制。(2)法律意义上的所有制,是由占有⽣产资料的法律原则决定的。所有制⼀旦上升到法律的⾼度,就成为⼀种排他性权利。它强制地规定了⼈们在经济⽣活中对占有物⾏使权利的界限,直接影响到现实经济⽣活中⽣产资料的实际利⽤及其与劳动者的关系。(3)所有制与所有权⼆者既有区别,也有密切的联系。①所有制是所有权的基础,所有制的性质和特点只能从现实的⽣产关系的实际运动中去把握和理解,⽽⼩能从所有权出发去认识。②所有制决定着所有权,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它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这种意志关系或者法的关系的性质在根本上是由这种经济关系本⾝决定的。

答案:123

解析:null⽣产资料所有制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具有根本意义的问题。(1)经济意义上的所有制,经济意义上的所有制是指⼈们对物质资料的占有形式,通常指对⽣产资料的占有形式,即⽣产资料所有制。(2)法律意义上的所有制,是由占有⽣产资料的法律原则决定的。所有制⼀旦上升到法律的⾼度,就成为⼀种排他性权利。它强制地规定了⼈们在经济⽣活中对占有物⾏使权利的界限,直接影响到现实经济⽣活中⽣产资料的实际利⽤及其与劳动者的关系。(3)所有制与所有权⼆者既有区别,也有密切的联系。①所有制是所有权的基础,所有制的性质和特点只能从现实的⽣产关系的实际运动中去把握和理解,⽽⼩能从所有权出发去认识。②所有制决定着所有权,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它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这种意志关系或者法的关系的性质在根本上是由这种经济关系本⾝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21版
相关题目
5. 简述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扬州⼤学2021年研;华南理⼯⼤学2018年研]【答案】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占统治地位的政治、经济、法律、宗教等⼤多数⼈⽂社会科学的理论、学说,都属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范畴。(1)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特征①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本质是资本主义基础下的上层建筑,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②任何形式的意识形态都是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体现,因此,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本质上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③现代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新特征——思想意识的社会化和资本化。作为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各种资产阶级的思想理论和观念,是资产阶级在长期的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宗教神学的⽃争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本质,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①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观念上层建筑,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②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③态度:对于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应该⽤辩证的观点来分析。对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中那些正确反映了⼈类社会⽣活的⼀般规律的思想理论和观念,都是我们应该加以学习、参考和借鉴的,⽽其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对社会⽣活进⾏了扭曲反映的、为了维护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需要⽽有意编造来欺骗民众的虚假理论,则必须加以分析、批判和摒弃。

解析:null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占统治地位的政治、经济、法律、宗教等⼤多数⼈⽂社会科学的理论、学说,都属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范畴。(1)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特征①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本质是资本主义基础下的上层建筑,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②任何形式的意识形态都是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体现,因此,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本质上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③现代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新特征——思想意识的社会化和资本化。作为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各种资产阶级的思想理论和观念,是资产阶级在长期的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宗教神学的⽃争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本质,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①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观念上层建筑,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②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③态度:对于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应该⽤辩证的观点来分析。对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中那些正确反映了⼈类社会⽣活的⼀般规律的思想理论和观念,都是我们应该加以学习、参考和借鉴的,⽽其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对社会⽣活进⾏了扭曲反映的、为了维护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需要⽽有意编造来欺骗民众的虚假理论,则必须加以分析、批判和摒弃。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c6d6-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10. 马克思说:⼈在“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的活动的整个过程,就是围绕着“观念地存在着”的⽬标和蓝图⽽进⾏的。这说明了( )。[南京航空航天⼤学2018研]

A. ⼈⽐动物具有更好的记忆⼒

B. 观念在劳动中起决定性的作⽤

C. 意识具有能动性

D. ⼈的劳动过程的特殊性

解析:【解析】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体现为:①意识活动具有⽬的性和计划性。马克思说,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列宁说:“⼈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③意识活动能够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④意识对⼈体⽣理活动具有调控作⽤。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2-8c12-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3. ⼗九⼤报告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从全⾯建成⼩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运⽤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对其进⾏分析论述。[华南理⼯⼤学2018年研]【答案】(1)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原理事物的⽭盾运动表现为量变与质变及其相互转化。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的两种基本状态和形式。量变与质变的相互作⽤、相互转化构成了量变质变规律。质是⼀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数量关系表⽰的规定性。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表现为: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个量变的积累过程,只有量的积累达到⼀定程度,为质变做好准备,质变才会发⽣。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量的变化本⾝就意味着对质的某种离异的倾向,具有潜在的破坏质的趋势。当量变达到临界点时,这种趋势或可能性就变成现实性。所以,事物质变的发⽣绝不是偶然的,⽽是必然的,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③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④量变质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事物的发展总是先从量变开始。量变达到临界点超出了度,就导致质变,这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这是由质变到量变的过程。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由质变到新的量变的⽆限循环往复,由低级到⾼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演进过程。(2)分析“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九⼤报告指出:“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建成⼩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九⼤对中国特⾊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集中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九⼤报告指出,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中国的发展要分两个阶段。在每⼀个阶段中,中国取得的发展进步都是⼀点⼀点的量变。当这些量变积累到⼀定程度,就会促成质变,中国的发展也就迈上了⼀个新的台阶。②质变和量变是相互渗透的。在中国分两步⾛的过程中,每⼀阶段的进步都是量变,但在这些量变的过程中,也存在部分质变。在质变的基础上,也有部分的量变。正是这些质变和量变共同作⽤,才能实现两个阶段的⽬标。③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又由质变到新的量变的⽆限循环往复,由低级到⾼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演进过程。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发展就是在不断的量变和质变发展过程中实现的。当发展到⼀定阶段后,又会在新的基础上进⾏新的量变,从⽽推动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发展。

解析:null(1)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原理事物的⽭盾运动表现为量变与质变及其相互转化。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的两种基本状态和形式。量变与质变的相互作⽤、相互转化构成了量变质变规律。质是⼀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数量关系表⽰的规定性。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表现为: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个量变的积累过程,只有量的积累达到⼀定程度,为质变做好准备,质变才会发⽣。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量的变化本⾝就意味着对质的某种离异的倾向,具有潜在的破坏质的趋势。当量变达到临界点时,这种趋势或可能性就变成现实性。所以,事物质变的发⽣绝不是偶然的,⽽是必然的,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③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④量变质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事物的发展总是先从量变开始。量变达到临界点超出了度,就导致质变,这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这是由质变到量变的过程。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由质变到新的量变的⽆限循环往复,由低级到⾼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演进过程。(2)分析“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九⼤报告指出:“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建成⼩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九⼤对中国特⾊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集中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九⼤报告指出,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中国的发展要分两个阶段。在每⼀个阶段中,中国取得的发展进步都是⼀点⼀点的量变。当这些量变积累到⼀定程度,就会促成质变,中国的发展也就迈上了⼀个新的台阶。②质变和量变是相互渗透的。在中国分两步⾛的过程中,每⼀阶段的进步都是量变,但在这些量变的过程中,也存在部分质变。在质变的基础上,也有部分的量变。正是这些质变和量变共同作⽤,才能实现两个阶段的⽬标。③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又由质变到新的量变的⽆限循环往复,由低级到⾼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演进过程。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发展就是在不断的量变和质变发展过程中实现的。当发展到⼀定阶段后,又会在新的基础上进⾏新的量变,从⽽推动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发展。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4cde-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7. 如何理解新时代条件下我国社会主要⽭盾的变化?[扬州⼤学2018年研]【答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九⼤报告中,作出了中国特⾊社会主义进⼊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盾已经转化为⼈民⽇益增长的美好⽣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盾这⼀重⼤政治论断。(1)主要⽭盾与次要⽭盾①主要⽭盾是处于⽀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的⽭盾。②次要⽭盾是不处于⽀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的⽭盾。③⽭盾的主要⽅⾯是指在⼀个⽭盾的两个⽅⾯中,其地位和作⽤不平衡,其中居于⽀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主导作⽤的⽭盾⽅⾯称为⽭盾的主要⽅⾯。反之,处于被⽀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主导作⽤的⽭盾⽅⾯,就称为⽭盾的次要⽅⾯。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盾的主要⽅⾯所规定的。④主要⽭盾和次要⽭盾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要学会区分主要⽭盾和次要⽭盾,学会区分⽭盾的主要⽅⾯和次要⽅⾯。在分析和解决、处理问题时,既要看到主要⽭盾、⽭盾的主要⽅⾯,坚持重点论,善于抓住重点。又要看到次要⽭盾和⽭盾的次要⽅⾯,坚持两点论,学会全⾯地看问题,做到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只看到主要⽭盾和⽭盾的主要⽅⾯,看不到次要⽭盾和⽭盾的次要⽅⾯,就会犯⼀点论错误。相反,只看到次要⽭盾和⽭盾的次要⽅⾯,看不到主要⽭盾和⽭盾的主要⽅⾯,就会犯均衡论的错误。科学判断我国社会主要⽭盾,并据此确定党的⼯作重点和奋⽃⽬标,是推进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基础和前提。(2)我国社会主要⽭盾新论断的依据①我国社会⽣产⼒有了巨⼤发展。新中国成⽴70多年特别是改⾰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实⼒、综合国⼒⼤幅提升,主要经济社会总量指标占世界的⽐重持续提⾼。经济保持中⾼速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经过⼏⼗年的发展,我国已积累雄厚的物质⽂化基础,社会⽣产⼒⽔平显著提⾼,社会⽣产能⼒在诸多⽅⾯进⼊世界前列,基本摆脱了原来落后的社会⽣产状况。⽤“落后的社会⽣产”来概括我国⽣产⼒发展⽔平显然已经不符合当今实际。②我国⼈民⽣活⽔平有了极⼤提⾼。新中国成⽴以来,尤其是改⾰开放以来,我国⼈民⽣活发⽣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前我国总体上已经达到⼩康⽔平,不久将全⾯建成⼩康社会。⼈民的⾐⾷住⾏等⽣活商品供应极⼤丰富,⽂化⽣活⽇益多彩。可以说⼈民的物质⽂化需要,尤其是物质需要已经得到满⾜,⼈民⽣活⽔平发⽣历史性变化。③我国⼈民对美好⽣活需要⽇益⼴泛。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的需要有不同的层次,在基本物质⽂化需要得到满⾜后,⼈会有更⾼层次的需要。中国⼈民的⽣活从贫困时代到温饱时代、从基本⼩康迈向全⾯⼩康,追求更⾼⽔平的发展、更加美好的⽣活⾃然成为⼈民群众的新期待。⽽现实情况是,⼈民群众在吃饱穿暖层次的需求基本都能得到满⾜后,⾼质量的经济需求,以及政治、⽂化、社会、⽣态等⽅⾯的需求还没有得到充分满⾜。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益凸显。我们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最突出的是发展存在的各类短板。尽管我国落后的社会⽣产已经实现质的飞越,社会⽣产能⼒在很多⽅⾯进⼊世界前列,但是我们的发展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益凸显。(3)我国社会主要⽭盾新论断的指导意义⼗九⼤报告对社会主要⽭盾作出新的重⼤判断,牢牢把握住了新时代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具有重⼤意义。①我国社会主要⽭盾的变化需要我们及时调整⼯作的着⼒点。着⼒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要全⾯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我国社会主要⽭盾已经发⽣变化,我国经济发展已转向⾼质量发展阶段,不再是追求⾼速度增长的阶段。这是为了更好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着⼒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要⼤⼒推动⼈的全⾯发展。要坚持以⼈民为中⼼的发展思想,着眼于⼈民⽇益增长的美好⽣活需要,着眼于促进⼈民素质的提⾼,着眼于改善⼈民⽣活的社会环境,为⼈的全⾯发展创造良好条件。②我国社会主要⽭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九⼤贵州省代表团讨论时强调,“我们必须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完善发展战略和各项政策,推进和落实各项⼯作。”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需要⼤⼒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尽管经济建设仍是中⼼⼯作,但在新时代更要注重抓全⾯发展,⽽不是单纯的“⽣产⼒”增长。要深⼊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努⼒实现更⾼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③我国社会主要⽭盾的变化及其引起的⼯作着⼒点调整,对世界形势和格局,也将产⽣积极意义。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铁的输出、“⼀带⼀路”倡议的实施、亚投⾏的运⾏,已经对世界产⽣重要影响。作为世界第⼆⼤经济体,我国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随着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深⼊推进,着⼒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会持续推动全球经济发展⽔平提⾼,带动其他国家地区经济发展和设施完善,推动新型外交关系建⽴,构建⼈类命运共同体。

解析:null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九⼤报告中,作出了中国特⾊社会主义进⼊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盾已经转化为⼈民⽇益增长的美好⽣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盾这⼀重⼤政治论断。(1)主要⽭盾与次要⽭盾①主要⽭盾是处于⽀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的⽭盾。②次要⽭盾是不处于⽀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的⽭盾。③⽭盾的主要⽅⾯是指在⼀个⽭盾的两个⽅⾯中,其地位和作⽤不平衡,其中居于⽀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主导作⽤的⽭盾⽅⾯称为⽭盾的主要⽅⾯。反之,处于被⽀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主导作⽤的⽭盾⽅⾯,就称为⽭盾的次要⽅⾯。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盾的主要⽅⾯所规定的。④主要⽭盾和次要⽭盾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要学会区分主要⽭盾和次要⽭盾,学会区分⽭盾的主要⽅⾯和次要⽅⾯。在分析和解决、处理问题时,既要看到主要⽭盾、⽭盾的主要⽅⾯,坚持重点论,善于抓住重点。又要看到次要⽭盾和⽭盾的次要⽅⾯,坚持两点论,学会全⾯地看问题,做到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只看到主要⽭盾和⽭盾的主要⽅⾯,看不到次要⽭盾和⽭盾的次要⽅⾯,就会犯⼀点论错误。相反,只看到次要⽭盾和⽭盾的次要⽅⾯,看不到主要⽭盾和⽭盾的主要⽅⾯,就会犯均衡论的错误。科学判断我国社会主要⽭盾,并据此确定党的⼯作重点和奋⽃⽬标,是推进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基础和前提。(2)我国社会主要⽭盾新论断的依据①我国社会⽣产⼒有了巨⼤发展。新中国成⽴70多年特别是改⾰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实⼒、综合国⼒⼤幅提升,主要经济社会总量指标占世界的⽐重持续提⾼。经济保持中⾼速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经过⼏⼗年的发展,我国已积累雄厚的物质⽂化基础,社会⽣产⼒⽔平显著提⾼,社会⽣产能⼒在诸多⽅⾯进⼊世界前列,基本摆脱了原来落后的社会⽣产状况。⽤“落后的社会⽣产”来概括我国⽣产⼒发展⽔平显然已经不符合当今实际。②我国⼈民⽣活⽔平有了极⼤提⾼。新中国成⽴以来,尤其是改⾰开放以来,我国⼈民⽣活发⽣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前我国总体上已经达到⼩康⽔平,不久将全⾯建成⼩康社会。⼈民的⾐⾷住⾏等⽣活商品供应极⼤丰富,⽂化⽣活⽇益多彩。可以说⼈民的物质⽂化需要,尤其是物质需要已经得到满⾜,⼈民⽣活⽔平发⽣历史性变化。③我国⼈民对美好⽣活需要⽇益⼴泛。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的需要有不同的层次,在基本物质⽂化需要得到满⾜后,⼈会有更⾼层次的需要。中国⼈民的⽣活从贫困时代到温饱时代、从基本⼩康迈向全⾯⼩康,追求更⾼⽔平的发展、更加美好的⽣活⾃然成为⼈民群众的新期待。⽽现实情况是,⼈民群众在吃饱穿暖层次的需求基本都能得到满⾜后,⾼质量的经济需求,以及政治、⽂化、社会、⽣态等⽅⾯的需求还没有得到充分满⾜。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益凸显。我们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最突出的是发展存在的各类短板。尽管我国落后的社会⽣产已经实现质的飞越,社会⽣产能⼒在很多⽅⾯进⼊世界前列,但是我们的发展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益凸显。(3)我国社会主要⽭盾新论断的指导意义⼗九⼤报告对社会主要⽭盾作出新的重⼤判断,牢牢把握住了新时代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具有重⼤意义。①我国社会主要⽭盾的变化需要我们及时调整⼯作的着⼒点。着⼒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要全⾯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我国社会主要⽭盾已经发⽣变化,我国经济发展已转向⾼质量发展阶段,不再是追求⾼速度增长的阶段。这是为了更好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着⼒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要⼤⼒推动⼈的全⾯发展。要坚持以⼈民为中⼼的发展思想,着眼于⼈民⽇益增长的美好⽣活需要,着眼于促进⼈民素质的提⾼,着眼于改善⼈民⽣活的社会环境,为⼈的全⾯发展创造良好条件。②我国社会主要⽭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九⼤贵州省代表团讨论时强调,“我们必须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完善发展战略和各项政策,推进和落实各项⼯作。”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需要⼤⼒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尽管经济建设仍是中⼼⼯作,但在新时代更要注重抓全⾯发展,⽽不是单纯的“⽣产⼒”增长。要深⼊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4f5c-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2. 垄断[河北⼤学2018年研]【答案】垄断又称独占,是指少数⼤企业或若⼲企业联合起来,独占⽣产和市场以获取⾼额垄断利润。垄断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垄断资本在经济⽣活中主宰⼀切,并把垄断统治渗透到上层建筑和社会⽣活的各个⽅⾯,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切重要社会现象,都可以从垄断统治中找到最终根源

解析:null垄断又称独占,是指少数⼤企业或若⼲企业联合起来,独占⽣产和市场以获取⾼额垄断利润。垄断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垄断资本在经济⽣活中主宰⼀切,并把垄断统治渗透到上层建筑和社会⽣活的各个⽅⾯,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切重要社会现象,都可以从垄断统治中找到最终根源。⼆、简答题 ()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cc87-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5. 为什么⽭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南京航空航天⼤学2018研]【答案】⽭盾规律又称对⽴统⼀规律,是指事物⽭盾双⽅既统⼀又⽃争地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1)⽭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是因为:①它揭⽰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和永恒发展的在动⼒。普遍联系,从根本上说,就是事物之间相互对⽴又相互统⼀的关系;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在动⼒就在于事物的内部⽭盾运动。②它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两⼤规律和基本范畴的中⼼线索,质和量,质变和量变,肯定和否定,否定和否定之否定,原因和结果,本质和现象,内容和形式,偶然和必然,可能和现实都是对⽴统⼀关系。③它揭⽰了研究问题的最根本⽅法——⽭盾分析法,分析问题就是分析⽭盾,研究问题就是研究⽭盾,解决问题就是解决⽭盾。④它是唯物辩证法和形⽽上学对⽴的焦点。唯物辩证法和形⽽上学的对⽴,表⾯来看是联系、发展、全⾯与孤⽴、静⽌、⽚⾯的对⽴,但从根本上说,在于是不是承认⽭盾特别是内部⽭盾是事物发展的动⼒源泉。(2)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对⽴统⼀规律在唯物辩证法中的地位和作⽤的论断:①对⽴统⼀规律揭⽰了世界普遍联系的实质。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统⼀整体,联系是复杂多样的。但不论是什么样的联系,其根本都是互相排斥的对⽴⾯之间的相互关系,即既对⽴又统⼀。所以,联系就是⽭盾,只有把握对⽴统⼀规律,才能说明事物的联系,了解联系的和本质。②对⽴统⼀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区别于形⽽上学发展观的根本标志。辩证法是永恒发展的科学,只有从对⽴统⼀中,才能了解发展的动⼒源泉、根本和实在过程;才能从根本上同形⽽上学的发展观区别开来。③对⽴统⼀规律是理解、把握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唯物辩证法作为完整⽽严密的科学具有丰富,它是由三个基本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对⽴统⼀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和若⼲范畴所组成。在全部辩证法的中,唯有对⽴统⼀规律是核⼼,它贯穿于⼀切其他规律和范畴。只要以它为指导,其他规律和范畴便可获得深刻的解释和正确的规定。以上三个⽅⾯表明:对⽴统⼀规律对于唯物辩证法具有根本性意义。

解析:null⽭盾规律又称对⽴统⼀规律,是指事物⽭盾双⽅既统⼀又⽃争地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1)⽭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是因为:①它揭⽰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和永恒发展的在动⼒。普遍联系,从根本上说,就是事物之间相互对⽴又相互统⼀的关系;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在动⼒就在于事物的内部⽭盾运动。②它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两⼤规律和基本范畴的中⼼线索,质和量,质变和量变,肯定和否定,否定和否定之否定,原因和结果,本质和现象,内容和形式,偶然和必然,可能和现实都是对⽴统⼀关系。③它揭⽰了研究问题的最根本⽅法——⽭盾分析法,分析问题就是分析⽭盾,研究问题就是研究⽭盾,解决问题就是解决⽭盾。④它是唯物辩证法和形⽽上学对⽴的焦点。唯物辩证法和形⽽上学的对⽴,表⾯来看是联系、发展、全⾯与孤⽴、静⽌、⽚⾯的对⽴,但从根本上说,在于是不是承认⽭盾特别是内部⽭盾是事物发展的动⼒源泉。(2)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对⽴统⼀规律在唯物辩证法中的地位和作⽤的论断:①对⽴统⼀规律揭⽰了世界普遍联系的实质。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统⼀整体,联系是复杂多样的。但不论是什么样的联系,其根本都是互相排斥的对⽴⾯之间的相互关系,即既对⽴又统⼀。所以,联系就是⽭盾,只有把握对⽴统⼀规律,才能说明事物的联系,了解联系的和本质。②对⽴统⼀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区别于形⽽上学发展观的根本标志。辩证法是永恒发展的科学,只有从对⽴统⼀中,才能了解发展的动⼒源泉、根本和实在过程;才能从根本上同形⽽上学的发展观区别开来。③对⽴统⼀规律是理解、把握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唯物辩证法作为完整⽽严密的科学具有丰富,它是由三个基本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对⽴统⼀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和若⼲范畴所组成。在全部辩证法的中,唯有对⽴统⼀规律是核⼼,它贯穿于⼀切其他规律和范畴。只要以它为指导,其他规律和范畴便可获得深刻的解释和正确的规定。以上三个⽅⾯表明:对⽴统⼀规律对于唯物辩证法具有根本性意义。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2-bb70-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2. 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浙江财经⼤学2017年研;⼴东财经⼤学2017年研;华东政法⼤学2010年研]【答案】根据⽣产资料和劳动⼒在剩余价值⽣产中所起的不同作⽤,可以把资本家的⽣产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1)不变资本是指以⽣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产资料的价值通过⼯⼈的具体劳动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其转移的价值量不会⼤于它原有的价值量。根据⽣产资料和劳动⼒在剩余价值⽣产中所起的不同作⽤,可以把资本家的⽣产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以机器、⼚房等⽣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产过程中发⽣了使⽤价值形态的变化,价值也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虽然⽣产资料的不同部分有着不同的价值转移⽅式,但是,它们都只能是把⾃⼰原有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不会发⽣价值增殖。(2)可变资本是指⽤来购买劳动⼒的那部分资本。以劳动⼒形式存在的资本,其价值在⽣产过程中不是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是由⼯⼈的劳动再⽣产出来。但是,劳动⼒在⽣产过程中发挥作⽤的结果是,不仅再⽣产出劳动⼒的价值,⽽且还⽣产出剩余价值。这样,以劳动⼒形式存在的资本,在⽣产过程中发⽣了价值量的变化,即发⽣了价值增殖,就叫作可变资本。(3)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区分的意义①进⼀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实质,说明了剩余价值只是由可变资本产⽣的;②为考察资本家对雇佣⼯⼈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解析:null根据⽣产资料和劳动⼒在剩余价值⽣产中所起的不同作⽤,可以把资本家的⽣产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1)不变资本是指以⽣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产资料的价值通过⼯⼈的具体劳动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其转移的价值量不会⼤于它原有的价值量。根据⽣产资料和劳动⼒在剩余价值⽣产中所起的不同作⽤,可以把资本家的⽣产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以机器、⼚房等⽣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产过程中发⽣了使⽤价值形态的变化,价值也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虽然⽣产资料的不同部分有着不同的价值转移⽅式,但是,它们都只能是把⾃⼰原有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不会发⽣价值增殖。(2)可变资本是指⽤来购买劳动⼒的那部分资本。以劳动⼒形式存在的资本,其价值在⽣产过程中不是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是由⼯⼈的劳动再⽣产出来。但是,劳动⼒在⽣产过程中发挥作⽤的结果是,不仅再⽣产出劳动⼒的价值,⽽且还⽣产出剩余价值。这样,以劳动⼒形式存在的资本,在⽣产过程中发⽣了价值量的变化,即发⽣了价值增殖,就叫作可变资本。(3)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区分的意义①进⼀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实质,说明了剩余价值只是由可变资本产⽣的;②为考察资本家对雇佣⼯⼈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bcaf-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4. 简述“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关系。[天津商业⼤学2021年研;赣南师范⼤学2018年研]【答案】“两个必然”是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得出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所谓“两个决不会”,是马克思于1859年1⽉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中提出的⼀个重要思想,即在⼈类历史上,“⽆论哪⼀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产⼒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新的更⾼的⽣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者关系具体分析如下:(1)“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内在统⼀性从⼈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实践看,“两个必然”揭⽰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前进性趋势;“两个决不会”指明了揭⽰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曲折性过程,⼆者体现了社会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①“两个必然”反映了⼈类历史发展的前进性趋势。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中,根据当时资产阶级对⽆产阶级剥削和⽆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争的现状,认为“资产阶级不能再统治下去了,因为它甚⾄不能保证⾃⼰的奴⾪维持奴⾪的⽣活,因为它不得不让⾃⼰的奴⾪落到不能养活它反⽽要它来养活的地步”。这就形成了资本主义社会⽆法解决的⽭盾,即⽣产的社会化同⽣产资料私⼈占有之间的⽭盾,⽽这⼀⽭盾必然导致⼯⼈的联合和整个⽆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暴⼒⾰命,由此⽣成“两个必然”的结论,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前进性趋势。②“两个决不会”阐明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时间和条件,反映了“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长期性和曲折性。“两个必然”虽然指明了前进趋势,但“趋势”并不意味着“实践”,“理想”并不意味着“现实”。③在1848年⾰命失败后,马克思、恩格斯从战场回到书房,开始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在对⼈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切新经济因素战胜旧经济因素、新的⽣产关系取代旧的⽣产关系进⾏总体考察后,得出了“两个决不会”的结论。这个结论是对⼈类历史进程中⼀切社会更替普遍⽭盾的总体阐述。作为其中⼀种社会制度更替⽅式,“⽆产阶级战胜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然逃不出这个历史规律。这个规律揭⽰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时间、条件,表明了这⼀过程的艰巨性和曲折性。从⼀定意义上说,这种曲折性是⼀种实然性结果,⽽这绝不排斥“两个必然”总趋势的应然性要求。因此,“两个必然”反映的前进性趋势与“两个决不会”的反映曲折性过程是⾼度统⼀的。(2)“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相互包容,相互补充①从⼀定意义上说,“两个决不会”与“两个必然”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的⾼度统⼀。“两个决不会”的指⽰对象为“所有的社会形态”。⽽“两个必然”是特指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趋势。从这个意义上说,“两个决不会”寓于“两个必然”之中,又通过“两个必然”得以体现。换句话说,“两个必然”指明了“两个决不会”在资本主义的最终前途。②“两个决不会”与“两个必然”可以相互转化,促进社会向“两个必然”⽅向发展。“两个决不会”论断中隐藏着另⼀层论断:⽆论哪⼀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产⼒发挥出来之后,是必然要灭亡的;⽽新的更⾼的⽣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成熟之后,是必然会出现的。这恰恰又出现了“两个必然”,因此说“两个决不会”在它所阐述的物质条件全部具备之后,会转化为“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恰恰是这“两个必然”在某⼀历史发展阶段的表现;另⼀⽅⾯,“两个必然”的最终实现又进⼀步印证了“两个决不会”的理论。⽆论是“两个必然”,还是“两个决不会”,将它们放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盾运动中考察时,便会到达“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归宿。

解析:null“两个必然”是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得出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所谓“两个决不会”,是马克思于1859年1⽉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中提出的⼀个重要思想,即在⼈类历史上,“⽆论哪⼀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产⼒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新的更⾼的⽣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者关系具体分析如下:(1)“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内在统⼀性从⼈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实践看,“两个必然”揭⽰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前进性趋势;“两个决不会”指明了揭⽰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曲折性过程,⼆者体现了社会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①“两个必然”反映了⼈类历史发展的前进性趋势。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中,根据当时资产阶级对⽆产阶级剥削和⽆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争的现状,认为“资产阶级不能再统治下去了,因为它甚⾄不能保证⾃⼰的奴⾪维持奴⾪的⽣活,因为它不得不让⾃⼰的奴⾪落到不能养活它反⽽要它来养活的地步”。这就形成了资本主义社会⽆法解决的⽭盾,即⽣产的社会化同⽣产资料私⼈占有之间的⽭盾,⽽这⼀⽭盾必然导致⼯⼈的联合和整个⽆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暴⼒⾰命,由此⽣成“两个必然”的结论,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前进性趋势。②“两个决不会”阐明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时间和条件,反映了“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长期性和曲折性。“两个必然”虽然指明了前进趋势,但“趋势”并不意味着“实践”,“理想”并不意味着“现实”。③在1848年⾰命失败后,马克思、恩格斯从战场回到书房,开始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在对⼈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切新经济因素战胜旧经济因素、新的⽣产关系取代旧的⽣产关系进⾏总体考察后,得出了“两个决不会”的结论。这个结论是对⼈类历史进程中⼀切社会更替普遍⽭盾的总体阐述。作为其中⼀种社会制度更替⽅式,“⽆产阶级战胜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然逃不出这个历史规律。这个规律揭⽰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时间、条件,表明了这⼀过程的艰巨性和曲折性。从⼀定意义上说,这种曲折性是⼀种实然性结果,⽽这绝不排斥“两个必然”总趋势的应然性要求。因此,“两个必然”反映的前进性趋势与“两个决不会”的反映曲折性过程是⾼度统⼀的。(2)“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相互包容,相互补充①从⼀定意义上说,“两个决不会”与“两个必然”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的⾼度统⼀。“两个决不会”的指⽰对象为“所有的社会形态”。⽽“两个必然”是特指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趋势。从这个意义上说,“两个决不会”寓于“两个必然”之中,又通过“两个必然”得以体现。换句话说,“两个必然”指明了“两个决不会”在资本主义的最终前途。②“两个决不会”与“两个必然”可以相互转化,促进社会向“两个必然”⽅向发展。“两个决不会”论断中隐藏着另⼀层论断:⽆论哪⼀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产⼒发挥出来之后,是必然要灭亡的;⽽新的更⾼的⽣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成熟之后,是必然会出现的。这恰恰又出现了“两个必然”,因此说“两个决不会”在它所阐述的物质条件全部具备之后,会转化为“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恰恰是这“两个必然”在某⼀历史发展阶段的表现;另⼀⽅⾯,“两个必然”的最终实现又进⼀步印证了“两个决不会”的理论。⽆论是“两个必然”,还是“两个决不会”,将它们放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盾运动中考察时,便会到达“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归宿。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4-1336-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7. 简答实现中国梦的路径。[宁夏⼤学2017年研]【答案】(1)中国梦的科学内涵习近平指出:“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民幸福。”①国家富强,指我国综合国⼒进⼀步增强,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进⼀步发展和完善。②民族振兴,就是通过⾃⾝的不断发展与强⼤,继承并创造中华民族的优秀⽂化以及先进的⽂明成果,进⽽使中华民族再次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再次以⾼昂的姿态屹⽴于世界民族之林,也会更好地造福世界⼈民,共创世界美好的未来。③⼈民幸福,就是⼈民权利保障更加充分、⼈⼈得享共同发展。④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是⼈民幸福的基础和保障。⼈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题中之义和必然要求。⼈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2)实现中国梦的路径①实现中国梦必须⾛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要增强对中国特⾊社会主义的道路⾃信、理论⾃信制度⾃信、⽂化⾃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②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的民族精神和以改⾰创新为核⼼的时代精神。要弘扬伟⼤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振奋全民族的精⽓神,不断增强团结⼀⼼的精神纽带、⾃强不息的精神动⼒,永远朝⽓蓬勃迈向未来。③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量,这就是全国各族⼈民⼤团结的⼒量。④实现中华民族伟⼤复兴是海内外中华⼉⼥的共同梦想。需要港澳同胞、台湾同胞与内地⼈民坚持守望相助、携⼿共进。⑤实⼲才能梦想成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复兴,是⼀项光荣⽽艰巨的事业,需要每⼀个⼈付出艰苦努⼒,⽤实⼲托起中国梦。⑥实现中国梦任重⽽道远,需要锲⽽不舍、驰⽽不息的艰苦努⼒。⑦实现中国梦需要和平,只有和平才能实现梦想。

解析:null(1)中国梦的科学内涵习近平指出:“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民幸福。”①国家富强,指我国综合国⼒进⼀步增强,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进⼀步发展和完善。②民族振兴,就是通过⾃⾝的不断发展与强⼤,继承并创造中华民族的优秀⽂化以及先进的⽂明成果,进⽽使中华民族再次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再次以⾼昂的姿态屹⽴于世界民族之林,也会更好地造福世界⼈民,共创世界美好的未来。③⼈民幸福,就是⼈民权利保障更加充分、⼈⼈得享共同发展。④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是⼈民幸福的基础和保障。⼈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题中之义和必然要求。⼈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2)实现中国梦的路径①实现中国梦必须⾛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要增强对中国特⾊社会主义的道路⾃信、理论⾃信制度⾃信、⽂化⾃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②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的民族精神和以改⾰创新为核⼼的时代精神。要弘扬伟⼤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振奋全民族的精⽓神,不断增强团结⼀⼼的精神纽带、⾃强不息的精神动⼒,永远朝⽓蓬勃迈向未来。③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量,这就是全国各族⼈民⼤团结的⼒量。④实现中华民族伟⼤复兴是海内外中华⼉⼥的共同梦想。需要港澳同胞、台湾同胞与内地⼈民坚持守望相助、携⼿共进。⑤实⼲才能梦想成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复兴,是⼀项光荣⽽艰巨的事业,需要每⼀个⼈付出艰苦努⼒,⽤实⼲托起中国梦。⑥实现中国梦任重⽽道远,需要锲⽽不舍、驰⽽不息的艰苦努⼒。⑦实现中国梦需要和平,只有和平才能实现梦想。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4-2686-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4. 底线思维[杭州电⼦科技⼤学2018年研]【答案】底线思维是指以底线为导向来控制事物发展的⼀种思维⽅法,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法论,是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种新的实践运⽤,是中国共产党在⾯临新问题的基础上,运⽤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必然产物,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重要思维范式。底线思维具有深厚的哲学意蕴。涉及质与量,⼀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同⼀性与多样性,系统稳定与创新,同质与包容等哲学范畴。底线思维就是要严守原则,不仅要划清底线,更要坚守底线,不能踩“红线”、越“底线”、闯“雷区”;要以积极的态度研究和判断风险、防患未然,牢牢掌握战略主动权,坚定信⼼,以实际⾏动化解风险,变挑战为机遇,追求最佳结果

解析:null底线思维是指以底线为导向来控制事物发展的⼀种思维⽅法,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法论,是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种新的实践运⽤,是中国共产党在⾯临新问题的基础上,运⽤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必然产物,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重要思维范式。底线思维具有深厚的哲学意蕴。涉及质与量,⼀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同⼀性与多样性,系统稳定与创新,同质与包容等哲学范畴。底线思维就是要严守原则,不仅要划清底线,更要坚守底线,不能踩“红线”、越“底线”、闯“雷区”;要以积极的态度研究和判断风险、防患未然,牢牢掌握战略主动权,坚定信⼼,以实际⾏动化解风险,变挑战为机遇,追求最佳结果。⼆、辨析题 ()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30b6-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试题通小程序
试题通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