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首页
>
财会金融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21版
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21版
题目内容
(
简答题
)
3. 怎样区别货币的流通⼿段和⽀付⼿段?[杭州电⼦科技⼤学2018年研]【答案】货币是指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般等价物的商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段、贮藏⼿段、⽀付⼿段和世界货币五种基本的职能。区别货币的流通⼿段和⽀付⼿段需要认识到:(1)流通⼿段的职能是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即购买⼿段的职能。⽀付⼿段是随着商品赊账买卖的产⽣⽽出现的。在赊销赊购中,货币被⽤来⽀付债务。后来,它又被⽤来⽀付地租、利息、税款、⼯资等。(2)⽀付⼿段主要特点是在商品买卖或租赁等活动中,使⽤价值或商品使⽤权的让渡与价值的让渡在时间上是分开的——或延期⽀付,或提前预⽀。货币流通⼿段的主要特点是⼀⼿交钱,⼀⼿交货。(3)从价值运动的⾓度观察,货币执⾏⽀付⼿段职能时,在同⼀时间内,价值的运动是单向的,即当卖者或债权⼈让渡使⽤价值或使⽤权时,买者或债务⼈并不同时让渡价值。反之,当买者或债务⼈让渡价值时,卖者或债权⼈也不同时让渡使⽤价值或使⽤权。货币执⾏流通⼿段职能时,在同⼀时间内,价值的运动是双向的。即卖⽅在得到价值的同时出让使⽤价值,买⽅在让渡价值的同时获得使⽤价值。

答案:123

解析:null货币是指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般等价物的商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段、贮藏⼿段、⽀付⼿段和世界货币五种基本的职能。区别货币的流通⼿段和⽀付⼿段需要认识到:(1)流通⼿段的职能是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即购买⼿段的职能。⽀付⼿段是随着商品赊账买卖的产⽣⽽出现的。在赊销赊购中,货币被⽤来⽀付债务。后来,它又被⽤来⽀付地租、利息、税款、⼯资等。(2)⽀付⼿段主要特点是在商品买卖或租赁等活动中,使⽤价值或商品使⽤权的让渡与价值的让渡在时间上是分开的——或延期⽀付,或提前预⽀。货币流通⼿段的主要特点是⼀⼿交钱,⼀⼿交货。(3)从价值运动的⾓度观察,货币执⾏⽀付⼿段职能时,在同⼀时间内,价值的运动是单向的,即当卖者或债权⼈让渡使⽤价值或使⽤权时,买者或债务⼈并不同时让渡价值。反之,当买者或债务⼈让渡价值时,卖者或债权⼈也不同时让渡使⽤价值或使⽤权。货币执⾏流通⼿段职能时,在同⼀时间内,价值的运动是双向的。即卖⽅在得到价值的同时出让使⽤价值,买⽅在让渡价值的同时获得使⽤价值。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21版
2. 阿尔都塞的“认识论断裂”。[北京⼤学2017年研]【答案】在《保卫马克思》⼀书中,阿尔都塞在运⽤结构主义研究⽅法解读马克思⽂本的过程中提出,马克思前后期思想存在着“质的中断”,也就是存在着“认识论断裂”。由此,阿尔都塞提出了他的“认识论断裂”观点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598f-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1. ⼈本主义[北京⼤学2017年研]【答案】⼈本主义通常指⼈本学唯物主义,是⼀种把⼈⽣物化的形⽽上学唯物主义学说,指的是将⼈理解为离开⼀切社会历史条件的抽象物,并以抽象的⼈为基础去解释⼀切问题的哲学学说。主要代表是德国的费尔巴哈和俄国的车尔尼雪夫斯基。费尔巴哈由于把庸俗唯物主义同⼀般的唯物主义混为⼀谈,避免采⽤甚⾄反对“唯物主义”这个术语,因⽽将⾃⼰的哲学称作“⼈本主义”或“哲学中的⼈本主义原则”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29da-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1. 社会历史与⾃然界有何不同?[北京交通⼤学2007年研]【答案】社会历史与⾃然界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个⽅⾯:(1)⾃然规律是⾃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社会规律是通过⼈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活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然规律是作为⼀种盲⽬的⽆意识的⼒量起作⽤,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定⽬的和意图的⼈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在社会规律中既存在着客观制约主观的关系,又存在着主观制约客观的关系。(3)⾃然规律只要具备了同样的客观物质条件就可以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反复出现。社会规律则是历史的,在不同的社会、国家、民族以及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并且⼈作为历史主体的能动性和选择性在社会规律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定作⽤。⼈需要⾃⼰做出选择,选择的⽅向、⽬标和⽅式是否正确,只能由实践来检验。实践是⾃然界和社会历史区分和统⼀的基础。认识社会规律⽐认识⾃然规律困难得多。社会⽭盾的成熟程度以及⼈们认识的局限性和阶级的局限性也影响着⼈们对社会规律的认识。⼈们对社会规律的认识是⼀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往往要经过反复实践、反复探索,才能达到正确认识。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5776-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1. 如何从真理的⾓度理解“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杭州电⼦科技⼤学2018年研]【答案】“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实质上是对客观真理的否认。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是⼈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如果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违背客观实际及其规律,就会产⽣谬误,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就会出现失误。因此,追求真理、坚持真理是⼈类认识和实践活动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由真理的属性和真理的检验标准决定的。(1)真理的客观性①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属性,真理客观性的主要依据在于:虽然真理的表现形式是主观的,但它包含着不以⼈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因为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客观的,真理最根本的特征是正确揭⽰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与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符合。②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也是客观的。③真理的⼀元性。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元性,就某个特定的认识对象和问题⽽⾔,真理只有⼀个,即与认识对象的本质和规律相⼀致的认识,它不因主体的认识⾓度和⽅法等⽅⾯的差异和变化⽽改变。值得注意的是,真理的⼀元性是针对真理的客观内容⽽⾔的,真理是内容上的⼀元性与形式上的多样性的统⼀。(2)分析“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实质是主张真理因⼈⽽异,真理是多元的,这是唯⼼主义主观真理论的表现。其错误在于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抹杀了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实际上是取消的真理,因此“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是对客观真理的否认,是错误的。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55a0-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5. 认识[河北⼤学2018年研]【答案】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的过程和结果。⾸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认识既不是“⽣⽽知之”、主观⾃⽣,也不是直接来源于客体,⽽是通过主体能动地改造客体的实践活动中获得。其次,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原则,认识是对客体的反映或摹写,即认识是以客体为原型的,认识⼀定含有反映或摹写客体的。第三,认识对客体的反映是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特征,包括⼀定的选择性、重构性,⽽不是简单的、直接的摹写。在认识活动中反映和创造不可分,反映是有选择有重构的反映,即在创造性过程中实现的。创造是在反映基础上的有根据的创造,是受反映对象的客观本性制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认识本质的规定与理解,同唯⼼主义观点、不可知论观点、形⽽上学唯物主义观点划清了界限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538c-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2. 根据中国建⽴社会主义制度的事实,说明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与⼈们的历史选择性的统⼀。[赣南师范⼤学2018年研]【答案】社会形态发展的统⼀性与多样性,根源于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与⼈们的历史选择性相统⼀过程。(1)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们历史选择性的区别。①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主要是指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社会形态更替归根结底是社会基本⽭盾运动的结果,它的发展是⼀个⾃然历史过程,不同社会现象中的重复性和常规性,即规律性。②社会基本⽭盾运动的规律性,从根本上规定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们历史选择性是指历史主体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性和选择性。它是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对社会⽣活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的⽅向、⽬标、⽅式的选择,主体的利益和需要是选择的内在根据,选择的⽅向、⽬标和⽅式是否正确只能由实践来检验。(2)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们历史选择性的联系。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也是⼈们⾃⼰的社会⾏动的规律。规律的客观性并不否定⼈们历史活动的能动性,并不排斥⼈们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于某种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性。①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②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个合⽬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的过程。⼈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们的历史选择活动总要受到⾃⼰⽬的的驱使和制约;⼈们的历史选择活动只有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才能实现。这就决定了在社会形态更替过程中历史主体的选择性活动,必然是⼀个合⽬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的过程。③⼈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民群众的选择性。⼈们对于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最终取决于⼈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根本意愿以及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和顺应程度。⼈民群众对于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正是在遵循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参与社会变⾰实现的。(3)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充分说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与⼈们的历史选择性的统⼀。⾸先,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是社会基本⽭盾运动的结果。在旧中国,社会基本⽭盾达到了极其尖锐的程度,⽣产关系严重阻碍着⽣产⼒的发展,上层建筑严重阻碍着经济基础的变⾰。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民进⾏⾰命,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起社会主义制度,体现了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其次,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民正确选择的结果。在20世纪40年代末,在中国进⾏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前途和两种命运的⼤决战。以国民党反动派为代表的⼤地主、⼤资产阶级,妄图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民则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并且取得了胜利。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又体现了主体选择的作⽤。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ae56-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2017年10⽉18⽇,习近平同志在⼗九⼤报告中强调,我国社会主要⽭盾已经转化为“⼈民⽇益增长的美好⽣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盾”。运⽤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相关理论,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盾新论断的指导意义。[杭州电⼦科技⼤学2018年研]【答案】(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的内容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和发展的。实践的需要决定认识的产⽣,⼈们改造世界的实践需要产⽣了认识世界的需要。我国对于社会主义⽭盾的认识来源于我国的实践,⽽不是凭空产⽣的。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实践不断给⼈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并提供解决新课题的经验材料,不断给⼈们提供⽇益完备的认识⼿段和物质条件,不断推动⼈的认识能⼒的提⾼。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在深度和⼴度上不断发展之根本。此外,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还体现在社会实践不断为⼈们提供经验和新的观察、研究的物质⼿段、认识⼯具。中国共产党对于我国社会主要⽭盾变化的认识,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得出来的,是中国特⾊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2)我国社会主要⽭盾新论断的指导意义当前,我国国情和社情不断呈现新的变化,在全⾯建成⼩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社会主义进⼊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对全国⼈民的期待,⾯对国际社会的关注,习近平同志在⼗九⼤报告中对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盾做出了与时俱进的新表述,指出:“中国特⾊社会主义进⼊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盾已经转化为⼈民⽇益增长的美好⽣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盾。”⼗九⼤报告对社会主要⽭盾作出新的重⼤判断,牢牢把握住了新时代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具有重⼤意义。①我国社会主要⽭盾的变化需要我们及时调整⼯作的着⼒点。着⼒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要全⾯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我国社会主要⽭盾已经发⽣变化,我国经济发展已转向⾼质量发展阶段,不再是追求⾼速度增长的阶段。这是为了更好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着⼒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要⼤⼒推动⼈的全⾯发展。要坚持以⼈民为中⼼的发展思想,着眼于⼈民⽇益增长的美好⽣活需要,着眼于促进⼈民素质的提⾼,着眼于改善⼈民⽣活的社会环境,为⼈的全⾯发展创造良好条件。②我国社会主要⽭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九⼤贵州省代表团讨论时强调,“我们必须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完善发展战略和各项政策,推进和落实各项⼯作。”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需要⼤⼒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尽管经济建设仍是中⼼⼯作,但在新时代更要注重抓全⾯发展,⽽不是单纯的“⽣产⼒”增长。要深⼊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努⼒实现更⾼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③我国社会主要⽭盾的变化及其引起的⼯作着⼒点调整,对世界形势和格局,也将产⽣积极意义。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铁的输出、“⼀带⼀路”倡议的实施、亚投⾏的运⾏,已经对世界产⽣重要影响。作为世界第⼆⼤经济体,我国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随着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深⼊推进,着⼒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会持续推动全球经济发展⽔平提⾼,带动其他国家地区经济发展和设施完善,推动新型外交关系建⽴,构建⼈类命运共同体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5176-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1. 2016年7⽉1⽇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95周年⼤会上发表讲话,该讲话站在历史与未来、国内与国际的交汇点上,⾼度评价了我们党为中华民族作出的伟⼤历史贡献,科学概括了历史给予我们的深刻启⽰,号召全党同志在回顾历史中增强开拓前进的勇⽓和⼒量,在⾯向未来中坚持不忘初⼼、继续前进。“坚持不忘初⼼、继续前进,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同时,⾯对新的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马克思主义也⾯临着进⼀步中国化、时代化、⼤众化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95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阻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科学理论作为⾃⼰的⾏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使我们党得以摆脱以往⼀切政治⼒量追求⾃⾝特殊利益的局限,以唯物辩证的科学精神、⽆私⽆畏的博⼤胸怀领导和推动中国⾰命、建设、改⾰,不断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全党要坚定道路⾃信、理论⾃信、制度⾃信、⽂化⾃信。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信的。有了‘⾃信⼈⽣⼆百年,会当⽔击三千⾥’的勇⽓,我们就能毫⽆畏惧⾯对⼀切困难和挑战,就能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要务,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习近平表⽰,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民⽇益增长的物质⽂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产之间的⽭盾这⼀社会主要⽭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是我们谋划发展的基本依据。”“⾯对中国经济发展进⼊新常态、世界经济发展进⼊转型期、世界科技发展酝酿新突破的发展格局,我们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式、调整经济发展结构、提⾼发展质量和效益,着⼒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有质量、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地发展,加快形成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厚植开放、推进共享的机制和环境,不断壮⼤我国经济实⼒和综合国⼒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4-4ede-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1. 论述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武汉理⼯⼤学2019年研]【答案】“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原和统⼀性的最⾼抽象,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马克思主义批判继承了以往唯物主义的传统,在总结现代⾃然科学重⼤成就的基础上,创⽴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1)马克思主义物质观①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的唯⼀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不依赖于⼈的感觉⽽存在,通过⼈的感觉为⼈所感知、复写、摄影和反映。②物质是世界唯⼀的本源,物质第⼀性,意识第⼆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③物质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盾。④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⑤⾃然界是物质的,⼈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承认世界的物质性,承认物质世界是在时间、空间中依其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这是正确解决哲学基本问题、坚持唯物主义⼀元论的基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提。(2)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①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元论,同唯⼼主义⼀元论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唯物主义⾃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②世界的物质统⼀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我们通过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就要充分认识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物质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更制约着⼈的实践活动。就要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指导下,正确认识和利⽤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切从实际出发,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客观物质世界,以取得社会主义实践和各项事业的胜利。③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且主张从实践中去把握物质世界。实践是⼈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其含义有⼆:⼀是实践是⼈变⾰物质世界的“感性”活动,具有物质的性质和形式,这是实践区别于意识的⼀般本质;⼆是实践又是⼈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实践把⼈的⽬的、理想、知识、能⼒等本质⼒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出⼀个属⼈的对象世界,这是实践区别于⾃然物质形态运动和动物本能活动的特殊本质。④坚持物质决定性和意识能动性的辩证统⼀,其认识论和⽅法论的意义在于坚持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也就是实事求是。所谓实事求是,就是⼀切从实际出发,从中找出其固有的规律性,作为我们⾏动的向导。为了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所谓解放思想,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破除⼀切不符合客观实际的旧观念、旧框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的,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的和归宿,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两者的⽬的都是为了实现主观与客观相符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量,是我们党领导⼈民进⾏⾰命和建设并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思想保证。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2-f8df-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7. 如何理解新时代条件下我国社会主要⽭盾的变化?[扬州⼤学2018年研]【答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九⼤报告中,作出了中国特⾊社会主义进⼊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盾已经转化为⼈民⽇益增长的美好⽣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盾这⼀重⼤政治论断。(1)主要⽭盾与次要⽭盾①主要⽭盾是处于⽀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的⽭盾。②次要⽭盾是不处于⽀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的⽭盾。③⽭盾的主要⽅⾯是指在⼀个⽭盾的两个⽅⾯中,其地位和作⽤不平衡,其中居于⽀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主导作⽤的⽭盾⽅⾯称为⽭盾的主要⽅⾯。反之,处于被⽀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主导作⽤的⽭盾⽅⾯,就称为⽭盾的次要⽅⾯。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盾的主要⽅⾯所规定的。④主要⽭盾和次要⽭盾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要学会区分主要⽭盾和次要⽭盾,学会区分⽭盾的主要⽅⾯和次要⽅⾯。在分析和解决、处理问题时,既要看到主要⽭盾、⽭盾的主要⽅⾯,坚持重点论,善于抓住重点。又要看到次要⽭盾和⽭盾的次要⽅⾯,坚持两点论,学会全⾯地看问题,做到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只看到主要⽭盾和⽭盾的主要⽅⾯,看不到次要⽭盾和⽭盾的次要⽅⾯,就会犯⼀点论错误。相反,只看到次要⽭盾和⽭盾的次要⽅⾯,看不到主要⽭盾和⽭盾的主要⽅⾯,就会犯均衡论的错误。科学判断我国社会主要⽭盾,并据此确定党的⼯作重点和奋⽃⽬标,是推进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基础和前提。(2)我国社会主要⽭盾新论断的依据①我国社会⽣产⼒有了巨⼤发展。新中国成⽴70多年特别是改⾰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实⼒、综合国⼒⼤幅提升,主要经济社会总量指标占世界的⽐重持续提⾼。经济保持中⾼速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经过⼏⼗年的发展,我国已积累雄厚的物质⽂化基础,社会⽣产⼒⽔平显著提⾼,社会⽣产能⼒在诸多⽅⾯进⼊世界前列,基本摆脱了原来落后的社会⽣产状况。⽤“落后的社会⽣产”来概括我国⽣产⼒发展⽔平显然已经不符合当今实际。②我国⼈民⽣活⽔平有了极⼤提⾼。新中国成⽴以来,尤其是改⾰开放以来,我国⼈民⽣活发⽣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前我国总体上已经达到⼩康⽔平,不久将全⾯建成⼩康社会。⼈民的⾐⾷住⾏等⽣活商品供应极⼤丰富,⽂化⽣活⽇益多彩。可以说⼈民的物质⽂化需要,尤其是物质需要已经得到满⾜,⼈民⽣活⽔平发⽣历史性变化。③我国⼈民对美好⽣活需要⽇益⼴泛。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的需要有不同的层次,在基本物质⽂化需要得到满⾜后,⼈会有更⾼层次的需要。中国⼈民的⽣活从贫困时代到温饱时代、从基本⼩康迈向全⾯⼩康,追求更⾼⽔平的发展、更加美好的⽣活⾃然成为⼈民群众的新期待。⽽现实情况是,⼈民群众在吃饱穿暖层次的需求基本都能得到满⾜后,⾼质量的经济需求,以及政治、⽂化、社会、⽣态等⽅⾯的需求还没有得到充分满⾜。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益凸显。我们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最突出的是发展存在的各类短板。尽管我国落后的社会⽣产已经实现质的飞越,社会⽣产能⼒在很多⽅⾯进⼊世界前列,但是我们的发展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益凸显。(3)我国社会主要⽭盾新论断的指导意义⼗九⼤报告对社会主要⽭盾作出新的重⼤判断,牢牢把握住了新时代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具有重⼤意义。①我国社会主要⽭盾的变化需要我们及时调整⼯作的着⼒点。着⼒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要全⾯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我国社会主要⽭盾已经发⽣变化,我国经济发展已转向⾼质量发展阶段,不再是追求⾼速度增长的阶段。这是为了更好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着⼒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要⼤⼒推动⼈的全⾯发展。要坚持以⼈民为中⼼的发展思想,着眼于⼈民⽇益增长的美好⽣活需要,着眼于促进⼈民素质的提⾼,着眼于改善⼈民⽣活的社会环境,为⼈的全⾯发展创造良好条件。②我国社会主要⽭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九⼤贵州省代表团讨论时强调,“我们必须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完善发展战略和各项政策,推进和落实各项⼯作。”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需要⼤⼒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尽管经济建设仍是中⼼⼯作,但在新时代更要注重抓全⾯发展,⽽不是单纯的“⽣产⼒”增长。要深⼊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努⼒实现更⾼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③我国社会主要⽭盾的变化及其引起的⼯作着⼒点调整,对世界形势和格局,也将产⽣积极意义。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铁的输出、“⼀带⼀路”倡议的实施、亚投⾏的运⾏,已经对世界产⽣重要影响。作为世界第⼆⼤经济体,我国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随着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深⼊推进,着⼒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会持续推动全球经济发展⽔平提⾼,带动其他国家地区经济发展和设施完善,推动新型外交关系建⽴,构建⼈类命运共同体。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4f5c-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首页
>
财会金融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21版
题目内容
(
简答题
)
手机预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21版

3. 怎样区别货币的流通⼿段和⽀付⼿段?[杭州电⼦科技⼤学2018年研]【答案】货币是指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般等价物的商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段、贮藏⼿段、⽀付⼿段和世界货币五种基本的职能。区别货币的流通⼿段和⽀付⼿段需要认识到:(1)流通⼿段的职能是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即购买⼿段的职能。⽀付⼿段是随着商品赊账买卖的产⽣⽽出现的。在赊销赊购中,货币被⽤来⽀付债务。后来,它又被⽤来⽀付地租、利息、税款、⼯资等。(2)⽀付⼿段主要特点是在商品买卖或租赁等活动中,使⽤价值或商品使⽤权的让渡与价值的让渡在时间上是分开的——或延期⽀付,或提前预⽀。货币流通⼿段的主要特点是⼀⼿交钱,⼀⼿交货。(3)从价值运动的⾓度观察,货币执⾏⽀付⼿段职能时,在同⼀时间内,价值的运动是单向的,即当卖者或债权⼈让渡使⽤价值或使⽤权时,买者或债务⼈并不同时让渡价值。反之,当买者或债务⼈让渡价值时,卖者或债权⼈也不同时让渡使⽤价值或使⽤权。货币执⾏流通⼿段职能时,在同⼀时间内,价值的运动是双向的。即卖⽅在得到价值的同时出让使⽤价值,买⽅在让渡价值的同时获得使⽤价值。

答案:123

解析:null货币是指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般等价物的商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段、贮藏⼿段、⽀付⼿段和世界货币五种基本的职能。区别货币的流通⼿段和⽀付⼿段需要认识到:(1)流通⼿段的职能是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即购买⼿段的职能。⽀付⼿段是随着商品赊账买卖的产⽣⽽出现的。在赊销赊购中,货币被⽤来⽀付债务。后来,它又被⽤来⽀付地租、利息、税款、⼯资等。(2)⽀付⼿段主要特点是在商品买卖或租赁等活动中,使⽤价值或商品使⽤权的让渡与价值的让渡在时间上是分开的——或延期⽀付,或提前预⽀。货币流通⼿段的主要特点是⼀⼿交钱,⼀⼿交货。(3)从价值运动的⾓度观察,货币执⾏⽀付⼿段职能时,在同⼀时间内,价值的运动是单向的,即当卖者或债权⼈让渡使⽤价值或使⽤权时,买者或债务⼈并不同时让渡价值。反之,当买者或债务⼈让渡价值时,卖者或债权⼈也不同时让渡使⽤价值或使⽤权。货币执⾏流通⼿段职能时,在同⼀时间内,价值的运动是双向的。即卖⽅在得到价值的同时出让使⽤价值,买⽅在让渡价值的同时获得使⽤价值。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21版
相关题目
2. 阿尔都塞的“认识论断裂”。[北京⼤学2017年研]【答案】在《保卫马克思》⼀书中,阿尔都塞在运⽤结构主义研究⽅法解读马克思⽂本的过程中提出,马克思前后期思想存在着“质的中断”,也就是存在着“认识论断裂”。由此,阿尔都塞提出了他的“认识论断裂”观点

解析:null在《保卫马克思》⼀书中,阿尔都塞在运⽤结构主义研究⽅法解读马克思⽂本的过程中提出,马克思前后期思想存在着“质的中断”,也就是存在着“认识论断裂”。由此,阿尔都塞提出了他的“认识论断裂”观点。(1)“认识论断裂”观点的基本内容阿尔都塞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界,把马克思思想的发展进程拦腰折断,划分为两⼤阶段: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598f-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1. ⼈本主义[北京⼤学2017年研]【答案】⼈本主义通常指⼈本学唯物主义,是⼀种把⼈⽣物化的形⽽上学唯物主义学说,指的是将⼈理解为离开⼀切社会历史条件的抽象物,并以抽象的⼈为基础去解释⼀切问题的哲学学说。主要代表是德国的费尔巴哈和俄国的车尔尼雪夫斯基。费尔巴哈由于把庸俗唯物主义同⼀般的唯物主义混为⼀谈,避免采⽤甚⾄反对“唯物主义”这个术语,因⽽将⾃⼰的哲学称作“⼈本主义”或“哲学中的⼈本主义原则”

解析:null⼈本主义通常指⼈本学唯物主义,是⼀种把⼈⽣物化的形⽽上学唯物主义学说,指的是将⼈理解为离开⼀切社会历史条件的抽象物,并以抽象的⼈为基础去解释⼀切问题的哲学学说。主要代表是德国的费尔巴哈和俄国的车尔尼雪夫斯基。费尔巴哈由于把庸俗唯物主义同⼀般的唯物主义混为⼀谈,避免采⽤甚⾄反对“唯物主义”这个术语,因⽽将⾃⼰的哲学称作“⼈本主义”或“哲学中的⼈本主义原则”。⼆、简答题 ()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29da-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1. 社会历史与⾃然界有何不同?[北京交通⼤学2007年研]【答案】社会历史与⾃然界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个⽅⾯:(1)⾃然规律是⾃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社会规律是通过⼈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活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然规律是作为⼀种盲⽬的⽆意识的⼒量起作⽤,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定⽬的和意图的⼈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在社会规律中既存在着客观制约主观的关系,又存在着主观制约客观的关系。(3)⾃然规律只要具备了同样的客观物质条件就可以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反复出现。社会规律则是历史的,在不同的社会、国家、民族以及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并且⼈作为历史主体的能动性和选择性在社会规律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定作⽤。⼈需要⾃⼰做出选择,选择的⽅向、⽬标和⽅式是否正确,只能由实践来检验。实践是⾃然界和社会历史区分和统⼀的基础。认识社会规律⽐认识⾃然规律困难得多。社会⽭盾的成熟程度以及⼈们认识的局限性和阶级的局限性也影响着⼈们对社会规律的认识。⼈们对社会规律的认识是⼀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往往要经过反复实践、反复探索,才能达到正确认识。

解析:null社会历史与⾃然界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个⽅⾯:(1)⾃然规律是⾃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社会规律是通过⼈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活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然规律是作为⼀种盲⽬的⽆意识的⼒量起作⽤,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定⽬的和意图的⼈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在社会规律中既存在着客观制约主观的关系,又存在着主观制约客观的关系。(3)⾃然规律只要具备了同样的客观物质条件就可以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反复出现。社会规律则是历史的,在不同的社会、国家、民族以及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并且⼈作为历史主体的能动性和选择性在社会规律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定作⽤。⼈需要⾃⼰做出选择,选择的⽅向、⽬标和⽅式是否正确,只能由实践来检验。实践是⾃然界和社会历史区分和统⼀的基础。认识社会规律⽐认识⾃然规律困难得多。社会⽭盾的成熟程度以及⼈们认识的局限性和阶级的局限性也影响着⼈们对社会规律的认识。⼈们对社会规律的认识是⼀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往往要经过反复实践、反复探索,才能达到正确认识。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5776-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1. 如何从真理的⾓度理解“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杭州电⼦科技⼤学2018年研]【答案】“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实质上是对客观真理的否认。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是⼈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如果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违背客观实际及其规律,就会产⽣谬误,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就会出现失误。因此,追求真理、坚持真理是⼈类认识和实践活动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由真理的属性和真理的检验标准决定的。(1)真理的客观性①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属性,真理客观性的主要依据在于:虽然真理的表现形式是主观的,但它包含着不以⼈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因为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客观的,真理最根本的特征是正确揭⽰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与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符合。②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也是客观的。③真理的⼀元性。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元性,就某个特定的认识对象和问题⽽⾔,真理只有⼀个,即与认识对象的本质和规律相⼀致的认识,它不因主体的认识⾓度和⽅法等⽅⾯的差异和变化⽽改变。值得注意的是,真理的⼀元性是针对真理的客观内容⽽⾔的,真理是内容上的⼀元性与形式上的多样性的统⼀。(2)分析“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实质是主张真理因⼈⽽异,真理是多元的,这是唯⼼主义主观真理论的表现。其错误在于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抹杀了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实际上是取消的真理,因此“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是对客观真理的否认,是错误的。

解析:null“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实质上是对客观真理的否认。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是⼈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如果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违背客观实际及其规律,就会产⽣谬误,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就会出现失误。因此,追求真理、坚持真理是⼈类认识和实践活动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由真理的属性和真理的检验标准决定的。(1)真理的客观性①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属性,真理客观性的主要依据在于:虽然真理的表现形式是主观的,但它包含着不以⼈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因为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客观的,真理最根本的特征是正确揭⽰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与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符合。②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也是客观的。③真理的⼀元性。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元性,就某个特定的认识对象和问题⽽⾔,真理只有⼀个,即与认识对象的本质和规律相⼀致的认识,它不因主体的认识⾓度和⽅法等⽅⾯的差异和变化⽽改变。值得注意的是,真理的⼀元性是针对真理的客观内容⽽⾔的,真理是内容上的⼀元性与形式上的多样性的统⼀。(2)分析“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实质是主张真理因⼈⽽异,真理是多元的,这是唯⼼主义主观真理论的表现。其错误在于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抹杀了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实际上是取消的真理,因此“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是对客观真理的否认,是错误的。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55a0-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5. 认识[河北⼤学2018年研]【答案】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的过程和结果。⾸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认识既不是“⽣⽽知之”、主观⾃⽣,也不是直接来源于客体,⽽是通过主体能动地改造客体的实践活动中获得。其次,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原则,认识是对客体的反映或摹写,即认识是以客体为原型的,认识⼀定含有反映或摹写客体的。第三,认识对客体的反映是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特征,包括⼀定的选择性、重构性,⽽不是简单的、直接的摹写。在认识活动中反映和创造不可分,反映是有选择有重构的反映,即在创造性过程中实现的。创造是在反映基础上的有根据的创造,是受反映对象的客观本性制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认识本质的规定与理解,同唯⼼主义观点、不可知论观点、形⽽上学唯物主义观点划清了界限

解析:null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的过程和结果。⾸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认识既不是“⽣⽽知之”、主观⾃⽣,也不是直接来源于客体,⽽是通过主体能动地改造客体的实践活动中获得。其次,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原则,认识是对客体的反映或摹写,即认识是以客体为原型的,认识⼀定含有反映或摹写客体的。第三,认识对客体的反映是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特征,包括⼀定的选择性、重构性,⽽不是简单的、直接的摹写。在认识活动中反映和创造不可分,反映是有选择有重构的反映,即在创造性过程中实现的。创造是在反映基础上的有根据的创造,是受反映对象的客观本性制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认识本质的规定与理解,同唯⼼主义观点、不可知论观点、形⽽上学唯物主义观点划清了界限。⼆、辨析题 ()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538c-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2. 根据中国建⽴社会主义制度的事实,说明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与⼈们的历史选择性的统⼀。[赣南师范⼤学2018年研]【答案】社会形态发展的统⼀性与多样性,根源于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与⼈们的历史选择性相统⼀过程。(1)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们历史选择性的区别。①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主要是指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社会形态更替归根结底是社会基本⽭盾运动的结果,它的发展是⼀个⾃然历史过程,不同社会现象中的重复性和常规性,即规律性。②社会基本⽭盾运动的规律性,从根本上规定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们历史选择性是指历史主体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性和选择性。它是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对社会⽣活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的⽅向、⽬标、⽅式的选择,主体的利益和需要是选择的内在根据,选择的⽅向、⽬标和⽅式是否正确只能由实践来检验。(2)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们历史选择性的联系。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也是⼈们⾃⼰的社会⾏动的规律。规律的客观性并不否定⼈们历史活动的能动性,并不排斥⼈们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于某种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性。①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②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个合⽬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的过程。⼈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们的历史选择活动总要受到⾃⼰⽬的的驱使和制约;⼈们的历史选择活动只有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才能实现。这就决定了在社会形态更替过程中历史主体的选择性活动,必然是⼀个合⽬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的过程。③⼈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民群众的选择性。⼈们对于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最终取决于⼈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根本意愿以及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和顺应程度。⼈民群众对于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正是在遵循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参与社会变⾰实现的。(3)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充分说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与⼈们的历史选择性的统⼀。⾸先,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是社会基本⽭盾运动的结果。在旧中国,社会基本⽭盾达到了极其尖锐的程度,⽣产关系严重阻碍着⽣产⼒的发展,上层建筑严重阻碍着经济基础的变⾰。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民进⾏⾰命,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起社会主义制度,体现了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其次,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民正确选择的结果。在20世纪40年代末,在中国进⾏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前途和两种命运的⼤决战。以国民党反动派为代表的⼤地主、⼤资产阶级,妄图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民则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并且取得了胜利。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又体现了主体选择的作⽤。

解析:null社会形态发展的统⼀性与多样性,根源于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与⼈们的历史选择性相统⼀过程。(1)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们历史选择性的区别。①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主要是指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社会形态更替归根结底是社会基本⽭盾运动的结果,它的发展是⼀个⾃然历史过程,不同社会现象中的重复性和常规性,即规律性。②社会基本⽭盾运动的规律性,从根本上规定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们历史选择性是指历史主体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性和选择性。它是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对社会⽣活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的⽅向、⽬标、⽅式的选择,主体的利益和需要是选择的内在根据,选择的⽅向、⽬标和⽅式是否正确只能由实践来检验。(2)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们历史选择性的联系。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也是⼈们⾃⼰的社会⾏动的规律。规律的客观性并不否定⼈们历史活动的能动性,并不排斥⼈们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于某种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性。①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②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个合⽬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的过程。⼈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们的历史选择活动总要受到⾃⼰⽬的的驱使和制约;⼈们的历史选择活动只有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才能实现。这就决定了在社会形态更替过程中历史主体的选择性活动,必然是⼀个合⽬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的过程。③⼈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民群众的选择性。⼈们对于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最终取决于⼈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根本意愿以及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和顺应程度。⼈民群众对于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正是在遵循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参与社会变⾰实现的。(3)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充分说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与⼈们的历史选择性的统⼀。⾸先,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是社会基本⽭盾运动的结果。在旧中国,社会基本⽭盾达到了极其尖锐的程度,⽣产关系严重阻碍着⽣产⼒的发展,上层建筑严重阻碍着经济基础的变⾰。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民进⾏⾰命,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起社会主义制度,体现了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其次,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民正确选择的结果。在20世纪40年代末,在中国进⾏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前途和两种命运的⼤决战。以国民党反动派为代表的⼤地主、⼤资产阶级,妄图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民则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并且取得了胜利。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又体现了主体选择的作⽤。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ae56-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2017年10⽉18⽇,习近平同志在⼗九⼤报告中强调,我国社会主要⽭盾已经转化为“⼈民⽇益增长的美好⽣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盾”。运⽤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相关理论,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盾新论断的指导意义。[杭州电⼦科技⼤学2018年研]【答案】(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的内容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和发展的。实践的需要决定认识的产⽣,⼈们改造世界的实践需要产⽣了认识世界的需要。我国对于社会主义⽭盾的认识来源于我国的实践,⽽不是凭空产⽣的。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实践不断给⼈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并提供解决新课题的经验材料,不断给⼈们提供⽇益完备的认识⼿段和物质条件,不断推动⼈的认识能⼒的提⾼。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在深度和⼴度上不断发展之根本。此外,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还体现在社会实践不断为⼈们提供经验和新的观察、研究的物质⼿段、认识⼯具。中国共产党对于我国社会主要⽭盾变化的认识,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得出来的,是中国特⾊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2)我国社会主要⽭盾新论断的指导意义当前,我国国情和社情不断呈现新的变化,在全⾯建成⼩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社会主义进⼊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对全国⼈民的期待,⾯对国际社会的关注,习近平同志在⼗九⼤报告中对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盾做出了与时俱进的新表述,指出:“中国特⾊社会主义进⼊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盾已经转化为⼈民⽇益增长的美好⽣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盾。”⼗九⼤报告对社会主要⽭盾作出新的重⼤判断,牢牢把握住了新时代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具有重⼤意义。①我国社会主要⽭盾的变化需要我们及时调整⼯作的着⼒点。着⼒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要全⾯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我国社会主要⽭盾已经发⽣变化,我国经济发展已转向⾼质量发展阶段,不再是追求⾼速度增长的阶段。这是为了更好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着⼒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要⼤⼒推动⼈的全⾯发展。要坚持以⼈民为中⼼的发展思想,着眼于⼈民⽇益增长的美好⽣活需要,着眼于促进⼈民素质的提⾼,着眼于改善⼈民⽣活的社会环境,为⼈的全⾯发展创造良好条件。②我国社会主要⽭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九⼤贵州省代表团讨论时强调,“我们必须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完善发展战略和各项政策,推进和落实各项⼯作。”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需要⼤⼒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尽管经济建设仍是中⼼⼯作,但在新时代更要注重抓全⾯发展,⽽不是单纯的“⽣产⼒”增长。要深⼊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努⼒实现更⾼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③我国社会主要⽭盾的变化及其引起的⼯作着⼒点调整,对世界形势和格局,也将产⽣积极意义。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铁的输出、“⼀带⼀路”倡议的实施、亚投⾏的运⾏,已经对世界产⽣重要影响。作为世界第⼆⼤经济体,我国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随着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深⼊推进,着⼒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会持续推动全球经济发展⽔平提⾼,带动其他国家地区经济发展和设施完善,推动新型外交关系建⽴,构建⼈类命运共同体

解析:null(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的内容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和发展的。实践的需要决定认识的产⽣,⼈们改造世界的实践需要产⽣了认识世界的需要。我国对于社会主义⽭盾的认识来源于我国的实践,⽽不是凭空产⽣的。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实践不断给⼈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并提供解决新课题的经验材料,不断给⼈们提供⽇益完备的认识⼿段和物质条件,不断推动⼈的认识能⼒的提⾼。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在深度和⼴度上不断发展之根本。此外,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还体现在社会实践不断为⼈们提供经验和新的观察、研究的物质⼿段、认识⼯具。中国共产党对于我国社会主要⽭盾变化的认识,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得出来的,是中国特⾊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2)我国社会主要⽭盾新论断的指导意义当前,我国国情和社情不断呈现新的变化,在全⾯建成⼩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社会主义进⼊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对全国⼈民的期待,⾯对国际社会的关注,习近平同志在⼗九⼤报告中对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盾做出了与时俱进的新表述,指出:“中国特⾊社会主义进⼊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盾已经转化为⼈民⽇益增长的美好⽣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盾。”⼗九⼤报告对社会主要⽭盾作出新的重⼤判断,牢牢把握住了新时代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具有重⼤意义。①我国社会主要⽭盾的变化需要我们及时调整⼯作的着⼒点。着⼒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要全⾯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我国社会主要⽭盾已经发⽣变化,我国经济发展已转向⾼质量发展阶段,不再是追求⾼速度增长的阶段。这是为了更好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着⼒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要⼤⼒推动⼈的全⾯发展。要坚持以⼈民为中⼼的发展思想,着眼于⼈民⽇益增长的美好⽣活需要,着眼于促进⼈民素质的提⾼,着眼于改善⼈民⽣活的社会环境,为⼈的全⾯发展创造良好条件。②我国社会主要⽭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九⼤贵州省代表团讨论时强调,“我们必须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完善发展战略和各项政策,推进和落实各项⼯作。”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需要⼤⼒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尽管经济建设仍是中⼼⼯作,但在新时代更要注重抓全⾯发展,⽽不是单纯的“⽣产⼒”增长。要深⼊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努⼒实现更⾼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③我国社会主要⽭盾的变化及其引起的⼯作着⼒点调整,对世界形势和格局,也将产⽣积极意义。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铁的输出、“⼀带⼀路”倡议的实施、亚投⾏的运⾏,已经对世界产⽣重要影响。作为世界第⼆⼤经济体,我国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随着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深⼊推进,着⼒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会持续推动全球经济发展⽔平提⾼,带动其他国家地区经济发展和设施完善,推动新型外交关系建⽴,构建⼈类命运共同体。第⼆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概念题 ()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5176-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1. 2016年7⽉1⽇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95周年⼤会上发表讲话,该讲话站在历史与未来、国内与国际的交汇点上,⾼度评价了我们党为中华民族作出的伟⼤历史贡献,科学概括了历史给予我们的深刻启⽰,号召全党同志在回顾历史中增强开拓前进的勇⽓和⼒量,在⾯向未来中坚持不忘初⼼、继续前进。“坚持不忘初⼼、继续前进,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同时,⾯对新的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马克思主义也⾯临着进⼀步中国化、时代化、⼤众化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95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阻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科学理论作为⾃⼰的⾏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使我们党得以摆脱以往⼀切政治⼒量追求⾃⾝特殊利益的局限,以唯物辩证的科学精神、⽆私⽆畏的博⼤胸怀领导和推动中国⾰命、建设、改⾰,不断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全党要坚定道路⾃信、理论⾃信、制度⾃信、⽂化⾃信。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信的。有了‘⾃信⼈⽣⼆百年,会当⽔击三千⾥’的勇⽓,我们就能毫⽆畏惧⾯对⼀切困难和挑战,就能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要务,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习近平表⽰,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民⽇益增长的物质⽂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产之间的⽭盾这⼀社会主要⽭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是我们谋划发展的基本依据。”“⾯对中国经济发展进⼊新常态、世界经济发展进⼊转型期、世界科技发展酝酿新突破的发展格局,我们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式、调整经济发展结构、提⾼发展质量和效益,着⼒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有质量、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地发展,加快形成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厚植开放、推进共享的机制和环境,不断壮⼤我国经济实⼒和综合国⼒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4-4ede-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1. 论述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武汉理⼯⼤学2019年研]【答案】“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原和统⼀性的最⾼抽象,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马克思主义批判继承了以往唯物主义的传统,在总结现代⾃然科学重⼤成就的基础上,创⽴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1)马克思主义物质观①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的唯⼀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不依赖于⼈的感觉⽽存在,通过⼈的感觉为⼈所感知、复写、摄影和反映。②物质是世界唯⼀的本源,物质第⼀性,意识第⼆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③物质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盾。④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⑤⾃然界是物质的,⼈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承认世界的物质性,承认物质世界是在时间、空间中依其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这是正确解决哲学基本问题、坚持唯物主义⼀元论的基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提。(2)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①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元论,同唯⼼主义⼀元论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唯物主义⾃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②世界的物质统⼀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我们通过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就要充分认识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物质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更制约着⼈的实践活动。就要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指导下,正确认识和利⽤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切从实际出发,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客观物质世界,以取得社会主义实践和各项事业的胜利。③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且主张从实践中去把握物质世界。实践是⼈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其含义有⼆:⼀是实践是⼈变⾰物质世界的“感性”活动,具有物质的性质和形式,这是实践区别于意识的⼀般本质;⼆是实践又是⼈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实践把⼈的⽬的、理想、知识、能⼒等本质⼒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出⼀个属⼈的对象世界,这是实践区别于⾃然物质形态运动和动物本能活动的特殊本质。④坚持物质决定性和意识能动性的辩证统⼀,其认识论和⽅法论的意义在于坚持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也就是实事求是。所谓实事求是,就是⼀切从实际出发,从中找出其固有的规律性,作为我们⾏动的向导。为了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所谓解放思想,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破除⼀切不符合客观实际的旧观念、旧框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的,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的和归宿,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两者的⽬的都是为了实现主观与客观相符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量,是我们党领导⼈民进⾏⾰命和建设并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思想保证。

解析:null“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原和统⼀性的最⾼抽象,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马克思主义批判继承了以往唯物主义的传统,在总结现代⾃然科学重⼤成就的基础上,创⽴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1)马克思主义物质观①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的唯⼀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不依赖于⼈的感觉⽽存在,通过⼈的感觉为⼈所感知、复写、摄影和反映。②物质是世界唯⼀的本源,物质第⼀性,意识第⼆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③物质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盾。④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⑤⾃然界是物质的,⼈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承认世界的物质性,承认物质世界是在时间、空间中依其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这是正确解决哲学基本问题、坚持唯物主义⼀元论的基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提。(2)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①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元论,同唯⼼主义⼀元论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唯物主义⾃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②世界的物质统⼀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我们通过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就要充分认识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物质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更制约着⼈的实践活动。就要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指导下,正确认识和利⽤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切从实际出发,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客观物质世界,以取得社会主义实践和各项事业的胜利。③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且主张从实践中去把握物质世界。实践是⼈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其含义有⼆:⼀是实践是⼈变⾰物质世界的“感性”活动,具有物质的性质和形式,这是实践区别于意识的⼀般本质;⼆是实践又是⼈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实践把⼈的⽬的、理想、知识、能⼒等本质⼒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出⼀个属⼈的对象世界,这是实践区别于⾃然物质形态运动和动物本能活动的特殊本质。④坚持物质决定性和意识能动性的辩证统⼀,其认识论和⽅法论的意义在于坚持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也就是实事求是。所谓实事求是,就是⼀切从实际出发,从中找出其固有的规律性,作为我们⾏动的向导。为了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所谓解放思想,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破除⼀切不符合客观实际的旧观念、旧框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的,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的和归宿,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两者的⽬的都是为了实现主观与客观相符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量,是我们党领导⼈民进⾏⾰命和建设并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思想保证。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2-f8df-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7. 如何理解新时代条件下我国社会主要⽭盾的变化?[扬州⼤学2018年研]【答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九⼤报告中,作出了中国特⾊社会主义进⼊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盾已经转化为⼈民⽇益增长的美好⽣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盾这⼀重⼤政治论断。(1)主要⽭盾与次要⽭盾①主要⽭盾是处于⽀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的⽭盾。②次要⽭盾是不处于⽀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的⽭盾。③⽭盾的主要⽅⾯是指在⼀个⽭盾的两个⽅⾯中,其地位和作⽤不平衡,其中居于⽀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主导作⽤的⽭盾⽅⾯称为⽭盾的主要⽅⾯。反之,处于被⽀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主导作⽤的⽭盾⽅⾯,就称为⽭盾的次要⽅⾯。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盾的主要⽅⾯所规定的。④主要⽭盾和次要⽭盾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要学会区分主要⽭盾和次要⽭盾,学会区分⽭盾的主要⽅⾯和次要⽅⾯。在分析和解决、处理问题时,既要看到主要⽭盾、⽭盾的主要⽅⾯,坚持重点论,善于抓住重点。又要看到次要⽭盾和⽭盾的次要⽅⾯,坚持两点论,学会全⾯地看问题,做到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只看到主要⽭盾和⽭盾的主要⽅⾯,看不到次要⽭盾和⽭盾的次要⽅⾯,就会犯⼀点论错误。相反,只看到次要⽭盾和⽭盾的次要⽅⾯,看不到主要⽭盾和⽭盾的主要⽅⾯,就会犯均衡论的错误。科学判断我国社会主要⽭盾,并据此确定党的⼯作重点和奋⽃⽬标,是推进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基础和前提。(2)我国社会主要⽭盾新论断的依据①我国社会⽣产⼒有了巨⼤发展。新中国成⽴70多年特别是改⾰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实⼒、综合国⼒⼤幅提升,主要经济社会总量指标占世界的⽐重持续提⾼。经济保持中⾼速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经过⼏⼗年的发展,我国已积累雄厚的物质⽂化基础,社会⽣产⼒⽔平显著提⾼,社会⽣产能⼒在诸多⽅⾯进⼊世界前列,基本摆脱了原来落后的社会⽣产状况。⽤“落后的社会⽣产”来概括我国⽣产⼒发展⽔平显然已经不符合当今实际。②我国⼈民⽣活⽔平有了极⼤提⾼。新中国成⽴以来,尤其是改⾰开放以来,我国⼈民⽣活发⽣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前我国总体上已经达到⼩康⽔平,不久将全⾯建成⼩康社会。⼈民的⾐⾷住⾏等⽣活商品供应极⼤丰富,⽂化⽣活⽇益多彩。可以说⼈民的物质⽂化需要,尤其是物质需要已经得到满⾜,⼈民⽣活⽔平发⽣历史性变化。③我国⼈民对美好⽣活需要⽇益⼴泛。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的需要有不同的层次,在基本物质⽂化需要得到满⾜后,⼈会有更⾼层次的需要。中国⼈民的⽣活从贫困时代到温饱时代、从基本⼩康迈向全⾯⼩康,追求更⾼⽔平的发展、更加美好的⽣活⾃然成为⼈民群众的新期待。⽽现实情况是,⼈民群众在吃饱穿暖层次的需求基本都能得到满⾜后,⾼质量的经济需求,以及政治、⽂化、社会、⽣态等⽅⾯的需求还没有得到充分满⾜。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益凸显。我们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最突出的是发展存在的各类短板。尽管我国落后的社会⽣产已经实现质的飞越,社会⽣产能⼒在很多⽅⾯进⼊世界前列,但是我们的发展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益凸显。(3)我国社会主要⽭盾新论断的指导意义⼗九⼤报告对社会主要⽭盾作出新的重⼤判断,牢牢把握住了新时代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具有重⼤意义。①我国社会主要⽭盾的变化需要我们及时调整⼯作的着⼒点。着⼒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要全⾯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我国社会主要⽭盾已经发⽣变化,我国经济发展已转向⾼质量发展阶段,不再是追求⾼速度增长的阶段。这是为了更好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着⼒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要⼤⼒推动⼈的全⾯发展。要坚持以⼈民为中⼼的发展思想,着眼于⼈民⽇益增长的美好⽣活需要,着眼于促进⼈民素质的提⾼,着眼于改善⼈民⽣活的社会环境,为⼈的全⾯发展创造良好条件。②我国社会主要⽭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九⼤贵州省代表团讨论时强调,“我们必须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完善发展战略和各项政策,推进和落实各项⼯作。”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需要⼤⼒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尽管经济建设仍是中⼼⼯作,但在新时代更要注重抓全⾯发展,⽽不是单纯的“⽣产⼒”增长。要深⼊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努⼒实现更⾼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③我国社会主要⽭盾的变化及其引起的⼯作着⼒点调整,对世界形势和格局,也将产⽣积极意义。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铁的输出、“⼀带⼀路”倡议的实施、亚投⾏的运⾏,已经对世界产⽣重要影响。作为世界第⼆⼤经济体,我国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随着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深⼊推进,着⼒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会持续推动全球经济发展⽔平提⾼,带动其他国家地区经济发展和设施完善,推动新型外交关系建⽴,构建⼈类命运共同体。

解析:null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九⼤报告中,作出了中国特⾊社会主义进⼊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盾已经转化为⼈民⽇益增长的美好⽣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盾这⼀重⼤政治论断。(1)主要⽭盾与次要⽭盾①主要⽭盾是处于⽀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的⽭盾。②次要⽭盾是不处于⽀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的⽭盾。③⽭盾的主要⽅⾯是指在⼀个⽭盾的两个⽅⾯中,其地位和作⽤不平衡,其中居于⽀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主导作⽤的⽭盾⽅⾯称为⽭盾的主要⽅⾯。反之,处于被⽀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主导作⽤的⽭盾⽅⾯,就称为⽭盾的次要⽅⾯。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盾的主要⽅⾯所规定的。④主要⽭盾和次要⽭盾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要学会区分主要⽭盾和次要⽭盾,学会区分⽭盾的主要⽅⾯和次要⽅⾯。在分析和解决、处理问题时,既要看到主要⽭盾、⽭盾的主要⽅⾯,坚持重点论,善于抓住重点。又要看到次要⽭盾和⽭盾的次要⽅⾯,坚持两点论,学会全⾯地看问题,做到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只看到主要⽭盾和⽭盾的主要⽅⾯,看不到次要⽭盾和⽭盾的次要⽅⾯,就会犯⼀点论错误。相反,只看到次要⽭盾和⽭盾的次要⽅⾯,看不到主要⽭盾和⽭盾的主要⽅⾯,就会犯均衡论的错误。科学判断我国社会主要⽭盾,并据此确定党的⼯作重点和奋⽃⽬标,是推进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基础和前提。(2)我国社会主要⽭盾新论断的依据①我国社会⽣产⼒有了巨⼤发展。新中国成⽴70多年特别是改⾰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实⼒、综合国⼒⼤幅提升,主要经济社会总量指标占世界的⽐重持续提⾼。经济保持中⾼速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经过⼏⼗年的发展,我国已积累雄厚的物质⽂化基础,社会⽣产⼒⽔平显著提⾼,社会⽣产能⼒在诸多⽅⾯进⼊世界前列,基本摆脱了原来落后的社会⽣产状况。⽤“落后的社会⽣产”来概括我国⽣产⼒发展⽔平显然已经不符合当今实际。②我国⼈民⽣活⽔平有了极⼤提⾼。新中国成⽴以来,尤其是改⾰开放以来,我国⼈民⽣活发⽣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前我国总体上已经达到⼩康⽔平,不久将全⾯建成⼩康社会。⼈民的⾐⾷住⾏等⽣活商品供应极⼤丰富,⽂化⽣活⽇益多彩。可以说⼈民的物质⽂化需要,尤其是物质需要已经得到满⾜,⼈民⽣活⽔平发⽣历史性变化。③我国⼈民对美好⽣活需要⽇益⼴泛。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的需要有不同的层次,在基本物质⽂化需要得到满⾜后,⼈会有更⾼层次的需要。中国⼈民的⽣活从贫困时代到温饱时代、从基本⼩康迈向全⾯⼩康,追求更⾼⽔平的发展、更加美好的⽣活⾃然成为⼈民群众的新期待。⽽现实情况是,⼈民群众在吃饱穿暖层次的需求基本都能得到满⾜后,⾼质量的经济需求,以及政治、⽂化、社会、⽣态等⽅⾯的需求还没有得到充分满⾜。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益凸显。我们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最突出的是发展存在的各类短板。尽管我国落后的社会⽣产已经实现质的飞越,社会⽣产能⼒在很多⽅⾯进⼊世界前列,但是我们的发展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益凸显。(3)我国社会主要⽭盾新论断的指导意义⼗九⼤报告对社会主要⽭盾作出新的重⼤判断,牢牢把握住了新时代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具有重⼤意义。①我国社会主要⽭盾的变化需要我们及时调整⼯作的着⼒点。着⼒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要全⾯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我国社会主要⽭盾已经发⽣变化,我国经济发展已转向⾼质量发展阶段,不再是追求⾼速度增长的阶段。这是为了更好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着⼒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要⼤⼒推动⼈的全⾯发展。要坚持以⼈民为中⼼的发展思想,着眼于⼈民⽇益增长的美好⽣活需要,着眼于促进⼈民素质的提⾼,着眼于改善⼈民⽣活的社会环境,为⼈的全⾯发展创造良好条件。②我国社会主要⽭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九⼤贵州省代表团讨论时强调,“我们必须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完善发展战略和各项政策,推进和落实各项⼯作。”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需要⼤⼒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尽管经济建设仍是中⼼⼯作,但在新时代更要注重抓全⾯发展,⽽不是单纯的“⽣产⼒”增长。要深⼊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4f5c-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试题通小程序
试题通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