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首页
>
财会金融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21版
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21版
题目内容
(
简答题
)
3. 简述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坚强领导作⽤。【答案】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坚持党的领导,是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之所系,是全国各族⼈民的根本利益和幸福之所系。党章总纲规定,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的领导。这是我们党总结领导⾰命、建设和改⾰的历史经验特别是长期执政实践得出的基本结论。(1)政治领导党的政治领导,包括两⽅⾯内容:①根据各个历史时期的具体实际,确定政治⽬标、政治任务、政治⽅向,制定路线⽅针政策,确保党和⼈民的事业沿着正确⽅向前进。②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发挥领导核⼼作⽤。在执政条件下,党通过在国家政权机关、⼈民团体中设⽴党组,由党组对党委报告⼯作并接受监督,保证党的路线⽅针政策和重⼤⼯作部署得到贯彻执⾏;通过法定程序使党的主张成为国家意志、使党组织推荐的⼈选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员,运⽤民主集中制原则维护中央权威、维护全党全国集中统⼀。(2)思想领导党的思想领导,就是坚持不懈⽤马克思列宁主义、⽑泽东思想、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民,巩固全党全国各族⼈民团结奋进的共同思想基础;积极开展意识形态领域的⽃争,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话语权、主导权,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作、舆论引导⼯作、思想政治⼯作,⼴泛深⼊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针政策,把党的主张变成全党全国⼈民的⾃觉⾏动;运⽤⼈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式⽅法,开展科学⽂化教育、道德教育、精神⽂明创建活动,引导全体⼈民树⽴起正确世界观、价值观、⼈⽣观,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新的时代条件下,加强党的思想领导,最重要的就是要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步引向深⼊,组织⼴⼤党员深⼊学、系统学、跟进学、拓展学,深刻领会讲话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实践要求,不断提⾼运⽤讲话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作、改造⾃我的⾃觉性。(3)组织领导党的组织领导,也包括两⽅⾯内容:①坚持党管⼲部原则,制定⼲部路线,确定选⼈⽤⼈标准,组织⼲部接受培训、经受实践锻炼,从严教育、从严管理、从严监督,建设⾼素质⼲部队伍。坚持党管⼈才原则,营造⼈⼈皆可成长和青年优秀⼈才脱颖⽽出的社会环境。②坚持抓基层、打基础,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党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堡垒作⽤和党员先锋模范作⽤,把党的路线⽅针政策和重⼤⼯作部署落实到基层。

答案:123

解析:null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坚持党的领导,是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之所系,是全国各族⼈民的根本利益和幸福之所系。党章总纲规定,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的领导。这是我们党总结领导⾰命、建设和改⾰的历史经验特别是长期执政实践得出的基本结论。(1)政治领导党的政治领导,包括两⽅⾯内容:①根据各个历史时期的具体实际,确定政治⽬标、政治任务、政治⽅向,制定路线⽅针政策,确保党和⼈民的事业沿着正确⽅向前进。②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发挥领导核⼼作⽤。在执政条件下,党通过在国家政权机关、⼈民团体中设⽴党组,由党组对党委报告⼯作并接受监督,保证党的路线⽅针政策和重⼤⼯作部署得到贯彻执⾏;通过法定程序使党的主张成为国家意志、使党组织推荐的⼈选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员,运⽤民主集中制原则维护中央权威、维护全党全国集中统⼀。(2)思想领导党的思想领导,就是坚持不懈⽤马克思列宁主义、⽑泽东思想、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民,巩固全党全国各族⼈民团结奋进的共同思想基础;积极开展意识形态领域的⽃争,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话语权、主导权,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作、舆论引导⼯作、思想政治⼯作,⼴泛深⼊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针政策,把党的主张变成全党全国⼈民的⾃觉⾏动;运⽤⼈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式⽅法,开展科学⽂化教育、道德教育、精神⽂明创建活动,引导全体⼈民树⽴起正确世界观、价值观、⼈⽣观,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新的时代条件下,加强党的思想领导,最重要的就是要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步引向深⼊,组织⼴⼤党员深⼊学、系统学、跟进学、拓展学,深刻领会讲话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实践要求,不断提⾼运⽤讲话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作、改造⾃我的⾃觉性。(3)组织领导党的组织领导,也包括两⽅⾯内容:①坚持党管⼲部原则,制定⼲部路线,确定选⼈⽤⼈标准,组织⼲部接受培训、经受实践锻炼,从严教育、从严管理、从严监督,建设⾼素质⼲部队伍。坚持党管⼈才原则,营造⼈⼈皆可成长和青年优秀⼈才脱颖⽽出的社会环境。②坚持抓基层、打基础,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党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堡垒作⽤和党员先锋模范作⽤,把党的路线⽅针政策和重⼤⼯作部署落实到基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21版
4. 试述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东师范⼤学2018年研]【答案】任何⼀种社会制度的灭亡和被新的社会制度所取代,都必然要经历⼀个漫长⽽曲折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也是⼀个相当长的、充满着复杂的⽭盾和⽃争的历史过程。(1)资本主义基本⽭盾运动的复杂性和曲折性,决定着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长期性。随着资本主义社会⽣产⼒的快速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盾将不断深化,但这种⽭盾的发展并不是简单的、直线的,⽽是呈现出⼀种错综复杂、迂回曲折的态势,因为⽣产⼒的发展,客观上要求资本主义在不触动私有制的前提下,不断调整⽣产关系与之相适应,从⽽使资本主义基本⽭盾得到暂时缓和,并表现出时⽽尖锐、时⽽缓和的特点,延缓了资本主义制度灭亡的进程。(2)资本主义⽣产关系还能继续容纳社会⽣产⼒的发展,决定着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长期性。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表明,资本主义⽣产关系虽然阻碍了⽣产⼒的发展,但它还是可以在⼀定范围内通过调整,在⼀定程度上适应社会化⼤⽣产的要求。最为重要的是,资本主义⽣产关系的这种调整尚未穷尽,它还在不断寻找新的途径,为⽣产⼒的加速发展提供可能。所以,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是⼀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肯定要⽐马克思主义创始⼈所预想的要复杂得多、曲折得多,时间也要长得多。(3)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着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长期性。资本主义各国间经济政治的发展是不平衡的,特别是到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这种垄断资本主义国家间发展的不平衡更为明显,有的已经进⼊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有的正向垄断资本主义⽅向发展,有的则正⾛上资本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命有可能在资本主义链条中的某些薄弱环节,在⼀国或数国⾸先发⽣,⽽另外⼀些资本主义国家则可能继续存在和发展,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必将是⼀个从个别国家逐步向更多国家扩展的相当长的历史过程。(4)社会主义制度发展和完善的长期性,决定着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长期性。社会主义制度作为⼀种完全不同于以往任何剥削社会的制度,更是会遭到强⼤的、所有剥削阶级的反抗。⽽且,由于社会主义制度⾸先是在经济⽂化落后国家产⽣的,低下的⽣产⼒发展⽔平,使这些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实⼒上与发达国家存在相当⼤的差距,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难以得到充分体现,同时,社会主义制度作为⼀种全新的社会制度,没有可供选择的现成模式,它需要通过⾃⾝的实践不断探索。这⼀切都决定了社会主义制度巩固、发展和完善是⼀个长期的过程。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dff4-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6. 为什么说劳动⼆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扬州⼤学2018年研]【答案】劳动⼆重性,指的是⽣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这⼆重属性。正是劳动的⼆重性决定了商品的⼆因素。劳动⼆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这主要是因为:(1)劳动⼆重性学说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马克思以前的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卫·李嘉图等⼈,早就分析了价值并把价值归结为劳动时间。但是,他们没有发现⽣产商品的劳动⼆重性,不了解是抽象劳动⽽不是具体劳动创造了价值。当⼈们提到⽣产商品的劳动各不相同为什么可以互相⽐较,是什么劳动形成商品价值时,他们不能做出科学的回答。马克思把⽣产商品的劳动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提出劳动⼆重性学说,第⼀次科学地回答了什么劳动创造价值的问题,从⽽使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提出的劳动价值理论发⽣了⾰命性变⾰,成为完全科学的理论。(2)劳动⼆重性学说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运⽤此学说,论证雇佣劳动者的具体劳动,在⽣产出新的使⽤价值的同时,转移了旧价值,⽽抽象劳动则形成新价值,科学分析了资本主义⽣产过程的两重性,区分了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揭⽰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从⽽创⽴剩余价值理论。(3)劳动⼆重性学说,还为其他⼀系列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从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出发,在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创⽴了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资本主义再⽣产理论等等。总之,马克思的全部经济理论都是建⽴在劳动⼆重性理论基础之上的。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c8d8-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2. 请联系实际谈谈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命政党”?[西南⼤学2012年研]相关试题: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命政党?[简答题,⼭东⼤学2016年研;华侨⼤学2014年研]【答案】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命政党,具体原因如下:(1)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运动相结合的产物①政党是代表⼀定阶级、阶层的利益和意志,有独⽴的纲领、路线、策略,为参与或掌握政权⽽⽃争的政治组织。②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代表⼀定阶级,阶层的利益和意志,有独⽴的纲领,路线,策略,为参与或掌握政权⽽⽃争的政治组织。③⼯⼈运动在⾃⾝发展的过程中,迫切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马克思、恩格斯适应这⼀需要,经过艰苦的实践⽃争和理论⼯作,创⽴了科学社会主义。(2)马克思主义政党是⼯⼈阶级的先锋队①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由⼯⼈阶级先进分⼦组成的。⼯⼈阶级是先进⽣产⼒的代表者。⼯⼈阶级是随着⼤⼯业的兴起⽽出现的⼀个阶级,是最先进最⾰命的阶级,是社会主义⾰命的领导阶级。它肩负着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社会主义制度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使命。⼯⼈阶级的先进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②马克思主义政党以⼯⼈阶级为基础,它不等同于⼯⼈阶级本⾝,也与⼯⼈阶级的群众性组织有明确的区别。把党和阶级混淆起来,必然会降低党员标准,从⽽丧失党的先锋队性质。③马克思主义政党由⼯⼈阶级先进分⼦组成,但并不排斥那些虽然来⾃于其他阶级和阶层但符合党员条件的⼈⼊党。吸收来⾃于其他阶级和阶层的具备了党员条件的⼈⼊党,并不影响党的先进性,反⽽能扩⼤党的队伍,为党增加新鲜⾎液,是党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3)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实现共产主义⽽奋⽃的党①马克思主义是⼯⼈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也是⼯⼈阶段政党的指导思想;②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具有鲜明的政治纲领的党,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奋⽃的党;③能够真正实现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科学地解决本国的⾰命、建设和改⾰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成熟的根本标志。(4)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①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民服务的新型政党,它的根本宗旨是为⼈民群众谋利益。过去的⼀切运动都是少数⼈的或为少数⼈谋利益的运动。②马克思主义政党为⼈民群众谋利益的根本宗旨与为实现共产主义⽽奋⽃的根本⽬标是完全⼀致的。共产党⼈之所以不懈地追求共产主义理想,是因为这个理想是⼯⼈阶级和⼴⼤劳动群众根本利益在奋⽃⽬标上的最⾼体现,是因为这个理想是⼯⼈阶级解放与全⼈类解放的统⼀。(5)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的党①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是民主与集中的统⼀。党内民主是党的⽣命,集中统⼀是党的⼒量保证。②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团结统⼀的党。团结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个原则,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的团结是党保持强⼤⼒量、战胜⼀切敌⼈的法宝。③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有严格纪律和战⽃精神的党。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4-0f8e-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2017年10⽉18⽇,习近平同志在⼗九⼤报告中强调,我国社会主要⽭盾已经转化为“⼈民⽇益增长的美好⽣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盾”。运⽤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相关理论,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盾新论断的指导意义。[杭州电⼦科技⼤学2018年研]【答案】(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的内容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和发展的。实践的需要决定认识的产⽣,⼈们改造世界的实践需要产⽣了认识世界的需要。我国对于社会主义⽭盾的认识来源于我国的实践,⽽不是凭空产⽣的。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实践不断给⼈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并提供解决新课题的经验材料,不断给⼈们提供⽇益完备的认识⼿段和物质条件,不断推动⼈的认识能⼒的提⾼。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在深度和⼴度上不断发展之根本。此外,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还体现在社会实践不断为⼈们提供经验和新的观察、研究的物质⼿段、认识⼯具。中国共产党对于我国社会主要⽭盾变化的认识,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得出来的,是中国特⾊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2)我国社会主要⽭盾新论断的指导意义当前,我国国情和社情不断呈现新的变化,在全⾯建成⼩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社会主义进⼊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对全国⼈民的期待,⾯对国际社会的关注,习近平同志在⼗九⼤报告中对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盾做出了与时俱进的新表述,指出:“中国特⾊社会主义进⼊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盾已经转化为⼈民⽇益增长的美好⽣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盾。”⼗九⼤报告对社会主要⽭盾作出新的重⼤判断,牢牢把握住了新时代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具有重⼤意义。①我国社会主要⽭盾的变化需要我们及时调整⼯作的着⼒点。着⼒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要全⾯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我国社会主要⽭盾已经发⽣变化,我国经济发展已转向⾼质量发展阶段,不再是追求⾼速度增长的阶段。这是为了更好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着⼒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要⼤⼒推动⼈的全⾯发展。要坚持以⼈民为中⼼的发展思想,着眼于⼈民⽇益增长的美好⽣活需要,着眼于促进⼈民素质的提⾼,着眼于改善⼈民⽣活的社会环境,为⼈的全⾯发展创造良好条件。②我国社会主要⽭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九⼤贵州省代表团讨论时强调,“我们必须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完善发展战略和各项政策,推进和落实各项⼯作。”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需要⼤⼒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尽管经济建设仍是中⼼⼯作,但在新时代更要注重抓全⾯发展,⽽不是单纯的“⽣产⼒”增长。要深⼊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努⼒实现更⾼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③我国社会主要⽭盾的变化及其引起的⼯作着⼒点调整,对世界形势和格局,也将产⽣积极意义。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铁的输出、“⼀带⼀路”倡议的实施、亚投⾏的运⾏,已经对世界产⽣重要影响。作为世界第⼆⼤经济体,我国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随着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深⼊推进,着⼒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会持续推动全球经济发展⽔平提⾼,带动其他国家地区经济发展和设施完善,推动新型外交关系建⽴,构建⼈类命运共同体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5176-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6. 简述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河北⼤学2018年研]【答案】帝国主义是指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阶段。它是在资本主义⽣产⼒和⽣产关系的⽭盾进⼀步发展的基础上,在⽣产和资本加速集中的过程中,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起来的。列宁根据他所处时代的实践曾指出,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进⽽发展到帝国主义,便具有五个基本特征:(1)垄断组织在经济⽣活中起决定作⽤。垄断又称独占,是指少数⼤企业或若⼲企业联合起来,独占⽣产和市场以获取⾼额垄断利润。垄断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由竞争为垄断所代替,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经济上的基本现象。(2)在⾦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融寡头的统治。⾦融寡头是掌握庞⼤⾦融资本的⼤垄断资本家,是帝国主义国家的最⾼统治者。(3)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融寡头为了获得最⼤限度的利润,不仅在国内实⾏垄断统治,残酷的压榨剥削本国⼈民,⽽且还必然把垄断统治的魔⽖伸到国外,疯狂地进⾏掠夺和侵略。(4)⽠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随着资本输出的增加,随着各国最⼤的垄断组织的国际联系,以及势⼒范围的扩张,各国之间必然在世界上为争夺资本输出场所、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进⾏激烈的⽃争。最⼤的垄断组织在势均⼒敌的情况下,为了避免在⽃争中两败俱伤,就谋求妥协、订⽴协议,形成了国际垄断同盟,从经济上共同⽠分世界。国际垄断同盟的形成,表明全世界资本集中和⽣产集中发展到⼀个新的更⾼的阶段,列宁把它称之为“超级垄断”。(5)最⼤资本主义⼤国已把世界上的领⼟⽠分完毕。帝国主义是现代战争的根源。帝国主义⽠分世界是依据资本实⼒的⼤⼩,按⼤鱼吃⼩鱼、弱⾁强⾷的原则进⾏的。由于帝国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些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极其迅速,往往很快赶上另⼀些⽼牌帝国主义国家,各国⼒量对⽐发⽣了变化,就必然要求重新划分世界领⼟。由于世界领⼟已被⽠分完毕,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扩张其势⼒范围,就只能从⽼牌的帝国主义⼿中争夺。因此,争夺霸权的⽃争,最后只能靠战争解决问题。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e4a3-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1. 社会历史与⾃然界有何不同?[北京交通⼤学2007年研]【答案】社会历史与⾃然界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个⽅⾯:(1)⾃然规律是⾃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社会规律是通过⼈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活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然规律是作为⼀种盲⽬的⽆意识的⼒量起作⽤,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定⽬的和意图的⼈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在社会规律中既存在着客观制约主观的关系,又存在着主观制约客观的关系。(3)⾃然规律只要具备了同样的客观物质条件就可以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反复出现。社会规律则是历史的,在不同的社会、国家、民族以及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并且⼈作为历史主体的能动性和选择性在社会规律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定作⽤。⼈需要⾃⼰做出选择,选择的⽅向、⽬标和⽅式是否正确,只能由实践来检验。实践是⾃然界和社会历史区分和统⼀的基础。认识社会规律⽐认识⾃然规律困难得多。社会⽭盾的成熟程度以及⼈们认识的局限性和阶级的局限性也影响着⼈们对社会规律的认识。⼈们对社会规律的认识是⼀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往往要经过反复实践、反复探索,才能达到正确认识。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5776-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2. 如何理解: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杭州电⼦科技⼤学2018年研]【答案】意识是⼈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上。但是意识不是物质本⾝,这主要是因为:(1)从意识起源来看意识是物质⾼度发展的产物。它的产⽣经历了漫长的、复杂的辩证发展过程。这个过程有三个飞跃性环节:①由⽆机物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物的刺激感应性,这是意识起源史上的飞跃。地球上的⽆机物具有机械反应、物理反应和化学反应三种形式,这表明在⽆⽣命物质世界中包含着发展为反映形式的可能性。随着⽣命的产⽣,出现了低等⽣物的刺激感应性,如植物和原⽣动物的趋光性、趋营养性等反应形式,这是产⽣感觉的原⽣基础。②由低等⽣物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理。随着低等⽣物向⾼等动物的进化发展,⽣物机体为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逐渐产⽣了专门进⾏反映的细胞——神经细胞和专门反映外界刺激的感觉器官、神经系统以及统⼀神经系统活动的⼤脑,⽣物的反映形式从刺激感应性发展为感觉。感觉的进⼀步发展,就产⽣了动物的⼼理,不仅包括感觉、知觉、表象,还包括简单的动机、情绪等,这为⼈类意识的产⽣创造了条件。③由动物的⼼理到⼈的意识。随着古猿向⼈类的转化,产⽣了更加复杂、完善的⼈脑,从⽽产⽣了⼈所特有的⾼级反映形式即意识。(2)从意识本质来看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建⽴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的现代神经科学认为⼈脑的物理系统是由独⽴的部分组成。(3)从意识的能动作⽤来看①意识活动具有⽬的性和计划性。⼈们对客观对象的反映总是基于⼀定的实践需要,因此总是带有⼀定的动机和⽬的,并且为达到这种⽬的⽽采取相应的步骤和⾏为。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由于主体的需要不同、价值观和审美情趣不同,对于同⼀客体的反映并不是千篇⼀律的,反映什么、不反映什么、怎样反映,都带有⼀定的主体倾向,不同的主体可以根据客观实际的需要和主体⾃⾝的需要,对同⼀客体对象的信息进⾏选择,并且可以在主体头脑中对客体对象的信息进⾏重构和创造。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意识⼀旦⽤于指导实践,就会形成改造世界和变⾰现实的巨⼤⼒量,显⽰出⼈类意识的创造性功能。⼈们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般从两个⽅⾯进⾏:⼀⽅⾯是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貌来改造客观世界,把客观世界改造成为“本来如此”的世界;另⼀⽅⾯是按照⾃⼰的价值尺度和审美尺度来改造客观世界,把客观世界改造成为“应当如此”的世界。④意识具有调控⼈的⾏为和⽣理活动的作⽤。意识通过对⾃⾝的反思和实践活动,能够指导、控制、改造⼈⾃⾝。⼈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同时,也运⽤⾃⼰的“知”“情”“意”等去认识⾃我、体验⽣活、磨炼⾃⼰,并在⾃我意识的指导下,不断地强壮⾃⼰的体魄,调整⾃⼰的⼼理,培养⾃⼰的能⼒,规范⾃⼰的⾏为,塑造⾃⼰的品格,向着个性的⾃由全⾯发展的理想⽬标逐步迈进。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4a8b-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2008年5⽉12⽇汶川⼤地震是⼀个中国⼈民将永远铭记的⽇⼦。⾯对⽆情的现实,举国垂泪。发⽣在抗震救灾过程中的感⼈事迹和灾难压顶不能屈的坚强精神,却永久地留在了我们⼼中。在灾后救援和重建中,国家的反应速度和及时有效、又快又好的⼯作,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于这些,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解释:( )物质的客观存在性。⾃然界是客观的,是先于⼈类和⼈类社会⽽存在的,它的存在和发展不以⼈的意志为转移,⼈不能任意改变、创造或消灭⾃然规律。这次汶川⼤地震的产⽣源于地球板块的运动,是⾃然界⾃⾝发展的结果,⽆法避免,只能尽最⼤努⼒减⼩这次⾃然灾害带来的损失。(2)事物的普遍联系性。世界万物都不是孤⽴存在的,它们的运动是有规律可循——有的⼈类已完全掌握,有的还没有掌握或还没有完全掌握。我们必须尊重其客观规律。譬如:地震来临之前,动物的异常反应。但是,规律具有客观性并不是说⼈们在客观规律⾯前是完全⽆能为⼒,⼈们可以通过⾃觉的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妥善安排灾后救援和重建⼯作。温总理的“天灾不由⼈,抗灾不由天”这句话就是这次抗震救灾的最好写照。(3)⽭盾具有普遍性。⽭盾⽆处不在,⽆时不有。这要求我们敢于要正视⽭盾,⾯对⽭盾,并找到正确的⽅法解决它。地震发⽣后,全国各族⼈民没有沉浸在痛苦之中。国家领导⼈第⼀时间赶赴灾区,全社会⾃发组织参与到救援⼯作中。诸如此类的做法使⼈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降到最⼩。我国的救灾⼯作取得了全世界的普遍赞扬。(4)⽭盾具有特殊性。⽭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遇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由于各地灾区的受灾程度不同,特别是学校受损遇难⽐较严重。针对这⼀具体情况,我们的救援⼈员采取了不同的救援⽅案,与时间抢⽣命,⼒争在72⼩时的黄⾦时间⾥抢救最多的⽣命。(5)⽭盾的两点论、重点论。在地震发⽣后的72⼩时⾥,⼀切都以抢救⼈的性命为⾸要任务。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873b-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2. 垄断[河北⼤学2018年研]【答案】垄断又称独占,是指少数⼤企业或若⼲企业联合起来,独占⽣产和市场以获取⾼额垄断利润。垄断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垄断资本在经济⽣活中主宰⼀切,并把垄断统治渗透到上层建筑和社会⽣活的各个⽅⾯,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切重要社会现象,都可以从垄断统治中找到最终根源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cc87-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3. 为什么说资本主义的内在⽭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东师范⼤学2018年研]【答案】资本主义的内在⽭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其历史必然性表现在以下⼏个⽅⾯:(1)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是资本主义基本⽭盾运动的必然结果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盾是⽣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占有制之间的⽭盾。⽣产的社会化包括⽣产资料的社会化、⽣产过程的社会化和劳动产品的社会化。⽣产社会化是⽣产⼒巨⼤发展的表现,它要求新的⽣产关系与之相适应。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社会化的⽣产资料是资本家的私有财产;社会化的⽣产过程由资本家私⼈⽀配;社会化的劳动产品却被资本家私⼈占有;这就使资本主义⽣产⽅式陷⼊不可解脱的⽭盾之中。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盾是社会基本⽭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表现特别是⽣产⼒和⽣产关系之间⽭盾的具体表现。(2)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盾是资本主义社会⼀切⽭盾和冲突的总根源。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盾,在经济上表现为⽣产⽆限扩⼤的趋势与⼴⼤劳动群众有⽀付能⼒的需求相对缩⼩之间的对⽴。这种对⽴使产品出现相对过剩,爆发周期性经济危机。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表明⽣产⼒的社会化同资本主义私有制是不相容的。它要求消灭资本主义⽣产关系,建⽴与之相适应的以⽣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新型⽣产关系。(3)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资产阶级和⽆产阶级两⼤阶级⽆产阶级是现代⼤⼯业的产物,是真正⾰命的阶级,随着⽣产社会化⽔平的不断提⾼和⽆产阶级队伍的不断壮⼤,⽆产阶级必将彻底推翻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统治,逐步建⽴消灭⼀切阶级、确保⼈⼈得以⾃由发展的联合体。资产阶级的灭亡和⽆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资本主义基本⽭盾的运动,不仅加深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且为其向社会主义转化准备着⽇益充分的客观条件。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d054-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首页
>
财会金融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21版
题目内容
(
简答题
)
手机预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21版

3. 简述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坚强领导作⽤。【答案】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坚持党的领导,是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之所系,是全国各族⼈民的根本利益和幸福之所系。党章总纲规定,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的领导。这是我们党总结领导⾰命、建设和改⾰的历史经验特别是长期执政实践得出的基本结论。(1)政治领导党的政治领导,包括两⽅⾯内容:①根据各个历史时期的具体实际,确定政治⽬标、政治任务、政治⽅向,制定路线⽅针政策,确保党和⼈民的事业沿着正确⽅向前进。②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发挥领导核⼼作⽤。在执政条件下,党通过在国家政权机关、⼈民团体中设⽴党组,由党组对党委报告⼯作并接受监督,保证党的路线⽅针政策和重⼤⼯作部署得到贯彻执⾏;通过法定程序使党的主张成为国家意志、使党组织推荐的⼈选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员,运⽤民主集中制原则维护中央权威、维护全党全国集中统⼀。(2)思想领导党的思想领导,就是坚持不懈⽤马克思列宁主义、⽑泽东思想、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民,巩固全党全国各族⼈民团结奋进的共同思想基础;积极开展意识形态领域的⽃争,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话语权、主导权,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作、舆论引导⼯作、思想政治⼯作,⼴泛深⼊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针政策,把党的主张变成全党全国⼈民的⾃觉⾏动;运⽤⼈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式⽅法,开展科学⽂化教育、道德教育、精神⽂明创建活动,引导全体⼈民树⽴起正确世界观、价值观、⼈⽣观,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新的时代条件下,加强党的思想领导,最重要的就是要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步引向深⼊,组织⼴⼤党员深⼊学、系统学、跟进学、拓展学,深刻领会讲话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实践要求,不断提⾼运⽤讲话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作、改造⾃我的⾃觉性。(3)组织领导党的组织领导,也包括两⽅⾯内容:①坚持党管⼲部原则,制定⼲部路线,确定选⼈⽤⼈标准,组织⼲部接受培训、经受实践锻炼,从严教育、从严管理、从严监督,建设⾼素质⼲部队伍。坚持党管⼈才原则,营造⼈⼈皆可成长和青年优秀⼈才脱颖⽽出的社会环境。②坚持抓基层、打基础,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党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堡垒作⽤和党员先锋模范作⽤,把党的路线⽅针政策和重⼤⼯作部署落实到基层。

答案:123

解析:null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坚持党的领导,是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之所系,是全国各族⼈民的根本利益和幸福之所系。党章总纲规定,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的领导。这是我们党总结领导⾰命、建设和改⾰的历史经验特别是长期执政实践得出的基本结论。(1)政治领导党的政治领导,包括两⽅⾯内容:①根据各个历史时期的具体实际,确定政治⽬标、政治任务、政治⽅向,制定路线⽅针政策,确保党和⼈民的事业沿着正确⽅向前进。②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发挥领导核⼼作⽤。在执政条件下,党通过在国家政权机关、⼈民团体中设⽴党组,由党组对党委报告⼯作并接受监督,保证党的路线⽅针政策和重⼤⼯作部署得到贯彻执⾏;通过法定程序使党的主张成为国家意志、使党组织推荐的⼈选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员,运⽤民主集中制原则维护中央权威、维护全党全国集中统⼀。(2)思想领导党的思想领导,就是坚持不懈⽤马克思列宁主义、⽑泽东思想、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民,巩固全党全国各族⼈民团结奋进的共同思想基础;积极开展意识形态领域的⽃争,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话语权、主导权,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作、舆论引导⼯作、思想政治⼯作,⼴泛深⼊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针政策,把党的主张变成全党全国⼈民的⾃觉⾏动;运⽤⼈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式⽅法,开展科学⽂化教育、道德教育、精神⽂明创建活动,引导全体⼈民树⽴起正确世界观、价值观、⼈⽣观,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新的时代条件下,加强党的思想领导,最重要的就是要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步引向深⼊,组织⼴⼤党员深⼊学、系统学、跟进学、拓展学,深刻领会讲话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实践要求,不断提⾼运⽤讲话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作、改造⾃我的⾃觉性。(3)组织领导党的组织领导,也包括两⽅⾯内容:①坚持党管⼲部原则,制定⼲部路线,确定选⼈⽤⼈标准,组织⼲部接受培训、经受实践锻炼,从严教育、从严管理、从严监督,建设⾼素质⼲部队伍。坚持党管⼈才原则,营造⼈⼈皆可成长和青年优秀⼈才脱颖⽽出的社会环境。②坚持抓基层、打基础,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党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堡垒作⽤和党员先锋模范作⽤,把党的路线⽅针政策和重⼤⼯作部署落实到基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21版
相关题目
4. 试述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东师范⼤学2018年研]【答案】任何⼀种社会制度的灭亡和被新的社会制度所取代,都必然要经历⼀个漫长⽽曲折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也是⼀个相当长的、充满着复杂的⽭盾和⽃争的历史过程。(1)资本主义基本⽭盾运动的复杂性和曲折性,决定着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长期性。随着资本主义社会⽣产⼒的快速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盾将不断深化,但这种⽭盾的发展并不是简单的、直线的,⽽是呈现出⼀种错综复杂、迂回曲折的态势,因为⽣产⼒的发展,客观上要求资本主义在不触动私有制的前提下,不断调整⽣产关系与之相适应,从⽽使资本主义基本⽭盾得到暂时缓和,并表现出时⽽尖锐、时⽽缓和的特点,延缓了资本主义制度灭亡的进程。(2)资本主义⽣产关系还能继续容纳社会⽣产⼒的发展,决定着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长期性。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表明,资本主义⽣产关系虽然阻碍了⽣产⼒的发展,但它还是可以在⼀定范围内通过调整,在⼀定程度上适应社会化⼤⽣产的要求。最为重要的是,资本主义⽣产关系的这种调整尚未穷尽,它还在不断寻找新的途径,为⽣产⼒的加速发展提供可能。所以,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是⼀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肯定要⽐马克思主义创始⼈所预想的要复杂得多、曲折得多,时间也要长得多。(3)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着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长期性。资本主义各国间经济政治的发展是不平衡的,特别是到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这种垄断资本主义国家间发展的不平衡更为明显,有的已经进⼊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有的正向垄断资本主义⽅向发展,有的则正⾛上资本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命有可能在资本主义链条中的某些薄弱环节,在⼀国或数国⾸先发⽣,⽽另外⼀些资本主义国家则可能继续存在和发展,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必将是⼀个从个别国家逐步向更多国家扩展的相当长的历史过程。(4)社会主义制度发展和完善的长期性,决定着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长期性。社会主义制度作为⼀种完全不同于以往任何剥削社会的制度,更是会遭到强⼤的、所有剥削阶级的反抗。⽽且,由于社会主义制度⾸先是在经济⽂化落后国家产⽣的,低下的⽣产⼒发展⽔平,使这些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实⼒上与发达国家存在相当⼤的差距,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难以得到充分体现,同时,社会主义制度作为⼀种全新的社会制度,没有可供选择的现成模式,它需要通过⾃⾝的实践不断探索。这⼀切都决定了社会主义制度巩固、发展和完善是⼀个长期的过程。

解析:null任何⼀种社会制度的灭亡和被新的社会制度所取代,都必然要经历⼀个漫长⽽曲折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也是⼀个相当长的、充满着复杂的⽭盾和⽃争的历史过程。(1)资本主义基本⽭盾运动的复杂性和曲折性,决定着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长期性。随着资本主义社会⽣产⼒的快速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盾将不断深化,但这种⽭盾的发展并不是简单的、直线的,⽽是呈现出⼀种错综复杂、迂回曲折的态势,因为⽣产⼒的发展,客观上要求资本主义在不触动私有制的前提下,不断调整⽣产关系与之相适应,从⽽使资本主义基本⽭盾得到暂时缓和,并表现出时⽽尖锐、时⽽缓和的特点,延缓了资本主义制度灭亡的进程。(2)资本主义⽣产关系还能继续容纳社会⽣产⼒的发展,决定着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长期性。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表明,资本主义⽣产关系虽然阻碍了⽣产⼒的发展,但它还是可以在⼀定范围内通过调整,在⼀定程度上适应社会化⼤⽣产的要求。最为重要的是,资本主义⽣产关系的这种调整尚未穷尽,它还在不断寻找新的途径,为⽣产⼒的加速发展提供可能。所以,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是⼀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肯定要⽐马克思主义创始⼈所预想的要复杂得多、曲折得多,时间也要长得多。(3)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着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长期性。资本主义各国间经济政治的发展是不平衡的,特别是到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这种垄断资本主义国家间发展的不平衡更为明显,有的已经进⼊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有的正向垄断资本主义⽅向发展,有的则正⾛上资本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命有可能在资本主义链条中的某些薄弱环节,在⼀国或数国⾸先发⽣,⽽另外⼀些资本主义国家则可能继续存在和发展,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必将是⼀个从个别国家逐步向更多国家扩展的相当长的历史过程。(4)社会主义制度发展和完善的长期性,决定着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长期性。社会主义制度作为⼀种完全不同于以往任何剥削社会的制度,更是会遭到强⼤的、所有剥削阶级的反抗。⽽且,由于社会主义制度⾸先是在经济⽂化落后国家产⽣的,低下的⽣产⼒发展⽔平,使这些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实⼒上与发达国家存在相当⼤的差距,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难以得到充分体现,同时,社会主义制度作为⼀种全新的社会制度,没有可供选择的现成模式,它需要通过⾃⾝的实践不断探索。这⼀切都决定了社会主义制度巩固、发展和完善是⼀个长期的过程。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dff4-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6. 为什么说劳动⼆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扬州⼤学2018年研]【答案】劳动⼆重性,指的是⽣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这⼆重属性。正是劳动的⼆重性决定了商品的⼆因素。劳动⼆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这主要是因为:(1)劳动⼆重性学说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马克思以前的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卫·李嘉图等⼈,早就分析了价值并把价值归结为劳动时间。但是,他们没有发现⽣产商品的劳动⼆重性,不了解是抽象劳动⽽不是具体劳动创造了价值。当⼈们提到⽣产商品的劳动各不相同为什么可以互相⽐较,是什么劳动形成商品价值时,他们不能做出科学的回答。马克思把⽣产商品的劳动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提出劳动⼆重性学说,第⼀次科学地回答了什么劳动创造价值的问题,从⽽使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提出的劳动价值理论发⽣了⾰命性变⾰,成为完全科学的理论。(2)劳动⼆重性学说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运⽤此学说,论证雇佣劳动者的具体劳动,在⽣产出新的使⽤价值的同时,转移了旧价值,⽽抽象劳动则形成新价值,科学分析了资本主义⽣产过程的两重性,区分了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揭⽰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从⽽创⽴剩余价值理论。(3)劳动⼆重性学说,还为其他⼀系列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从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出发,在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创⽴了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资本主义再⽣产理论等等。总之,马克思的全部经济理论都是建⽴在劳动⼆重性理论基础之上的。

解析:null劳动⼆重性,指的是⽣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这⼆重属性。正是劳动的⼆重性决定了商品的⼆因素。劳动⼆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这主要是因为:(1)劳动⼆重性学说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马克思以前的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卫·李嘉图等⼈,早就分析了价值并把价值归结为劳动时间。但是,他们没有发现⽣产商品的劳动⼆重性,不了解是抽象劳动⽽不是具体劳动创造了价值。当⼈们提到⽣产商品的劳动各不相同为什么可以互相⽐较,是什么劳动形成商品价值时,他们不能做出科学的回答。马克思把⽣产商品的劳动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提出劳动⼆重性学说,第⼀次科学地回答了什么劳动创造价值的问题,从⽽使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提出的劳动价值理论发⽣了⾰命性变⾰,成为完全科学的理论。(2)劳动⼆重性学说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运⽤此学说,论证雇佣劳动者的具体劳动,在⽣产出新的使⽤价值的同时,转移了旧价值,⽽抽象劳动则形成新价值,科学分析了资本主义⽣产过程的两重性,区分了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揭⽰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从⽽创⽴剩余价值理论。(3)劳动⼆重性学说,还为其他⼀系列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从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出发,在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创⽴了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资本主义再⽣产理论等等。总之,马克思的全部经济理论都是建⽴在劳动⼆重性理论基础之上的。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c8d8-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2. 请联系实际谈谈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命政党”?[西南⼤学2012年研]相关试题: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命政党?[简答题,⼭东⼤学2016年研;华侨⼤学2014年研]【答案】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命政党,具体原因如下:(1)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运动相结合的产物①政党是代表⼀定阶级、阶层的利益和意志,有独⽴的纲领、路线、策略,为参与或掌握政权⽽⽃争的政治组织。②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代表⼀定阶级,阶层的利益和意志,有独⽴的纲领,路线,策略,为参与或掌握政权⽽⽃争的政治组织。③⼯⼈运动在⾃⾝发展的过程中,迫切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马克思、恩格斯适应这⼀需要,经过艰苦的实践⽃争和理论⼯作,创⽴了科学社会主义。(2)马克思主义政党是⼯⼈阶级的先锋队①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由⼯⼈阶级先进分⼦组成的。⼯⼈阶级是先进⽣产⼒的代表者。⼯⼈阶级是随着⼤⼯业的兴起⽽出现的⼀个阶级,是最先进最⾰命的阶级,是社会主义⾰命的领导阶级。它肩负着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社会主义制度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使命。⼯⼈阶级的先进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②马克思主义政党以⼯⼈阶级为基础,它不等同于⼯⼈阶级本⾝,也与⼯⼈阶级的群众性组织有明确的区别。把党和阶级混淆起来,必然会降低党员标准,从⽽丧失党的先锋队性质。③马克思主义政党由⼯⼈阶级先进分⼦组成,但并不排斥那些虽然来⾃于其他阶级和阶层但符合党员条件的⼈⼊党。吸收来⾃于其他阶级和阶层的具备了党员条件的⼈⼊党,并不影响党的先进性,反⽽能扩⼤党的队伍,为党增加新鲜⾎液,是党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3)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实现共产主义⽽奋⽃的党①马克思主义是⼯⼈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也是⼯⼈阶段政党的指导思想;②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具有鲜明的政治纲领的党,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奋⽃的党;③能够真正实现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科学地解决本国的⾰命、建设和改⾰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成熟的根本标志。(4)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①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民服务的新型政党,它的根本宗旨是为⼈民群众谋利益。过去的⼀切运动都是少数⼈的或为少数⼈谋利益的运动。②马克思主义政党为⼈民群众谋利益的根本宗旨与为实现共产主义⽽奋⽃的根本⽬标是完全⼀致的。共产党⼈之所以不懈地追求共产主义理想,是因为这个理想是⼯⼈阶级和⼴⼤劳动群众根本利益在奋⽃⽬标上的最⾼体现,是因为这个理想是⼯⼈阶级解放与全⼈类解放的统⼀。(5)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的党①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是民主与集中的统⼀。党内民主是党的⽣命,集中统⼀是党的⼒量保证。②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团结统⼀的党。团结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个原则,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的团结是党保持强⼤⼒量、战胜⼀切敌⼈的法宝。③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有严格纪律和战⽃精神的党。

解析:null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命政党,具体原因如下:(1)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运动相结合的产物①政党是代表⼀定阶级、阶层的利益和意志,有独⽴的纲领、路线、策略,为参与或掌握政权⽽⽃争的政治组织。②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代表⼀定阶级,阶层的利益和意志,有独⽴的纲领,路线,策略,为参与或掌握政权⽽⽃争的政治组织。③⼯⼈运动在⾃⾝发展的过程中,迫切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马克思、恩格斯适应这⼀需要,经过艰苦的实践⽃争和理论⼯作,创⽴了科学社会主义。(2)马克思主义政党是⼯⼈阶级的先锋队①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由⼯⼈阶级先进分⼦组成的。⼯⼈阶级是先进⽣产⼒的代表者。⼯⼈阶级是随着⼤⼯业的兴起⽽出现的⼀个阶级,是最先进最⾰命的阶级,是社会主义⾰命的领导阶级。它肩负着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社会主义制度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使命。⼯⼈阶级的先进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②马克思主义政党以⼯⼈阶级为基础,它不等同于⼯⼈阶级本⾝,也与⼯⼈阶级的群众性组织有明确的区别。把党和阶级混淆起来,必然会降低党员标准,从⽽丧失党的先锋队性质。③马克思主义政党由⼯⼈阶级先进分⼦组成,但并不排斥那些虽然来⾃于其他阶级和阶层但符合党员条件的⼈⼊党。吸收来⾃于其他阶级和阶层的具备了党员条件的⼈⼊党,并不影响党的先进性,反⽽能扩⼤党的队伍,为党增加新鲜⾎液,是党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3)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实现共产主义⽽奋⽃的党①马克思主义是⼯⼈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也是⼯⼈阶段政党的指导思想;②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具有鲜明的政治纲领的党,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奋⽃的党;③能够真正实现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科学地解决本国的⾰命、建设和改⾰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成熟的根本标志。(4)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①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民服务的新型政党,它的根本宗旨是为⼈民群众谋利益。过去的⼀切运动都是少数⼈的或为少数⼈谋利益的运动。②马克思主义政党为⼈民群众谋利益的根本宗旨与为实现共产主义⽽奋⽃的根本⽬标是完全⼀致的。共产党⼈之所以不懈地追求共产主义理想,是因为这个理想是⼯⼈阶级和⼴⼤劳动群众根本利益在奋⽃⽬标上的最⾼体现,是因为这个理想是⼯⼈阶级解放与全⼈类解放的统⼀。(5)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的党①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是民主与集中的统⼀。党内民主是党的⽣命,集中统⼀是党的⼒量保证。②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团结统⼀的党。团结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个原则,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的团结是党保持强⼤⼒量、战胜⼀切敌⼈的法宝。③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有严格纪律和战⽃精神的党。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4-0f8e-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2017年10⽉18⽇,习近平同志在⼗九⼤报告中强调,我国社会主要⽭盾已经转化为“⼈民⽇益增长的美好⽣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盾”。运⽤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相关理论,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盾新论断的指导意义。[杭州电⼦科技⼤学2018年研]【答案】(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的内容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和发展的。实践的需要决定认识的产⽣,⼈们改造世界的实践需要产⽣了认识世界的需要。我国对于社会主义⽭盾的认识来源于我国的实践,⽽不是凭空产⽣的。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实践不断给⼈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并提供解决新课题的经验材料,不断给⼈们提供⽇益完备的认识⼿段和物质条件,不断推动⼈的认识能⼒的提⾼。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在深度和⼴度上不断发展之根本。此外,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还体现在社会实践不断为⼈们提供经验和新的观察、研究的物质⼿段、认识⼯具。中国共产党对于我国社会主要⽭盾变化的认识,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得出来的,是中国特⾊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2)我国社会主要⽭盾新论断的指导意义当前,我国国情和社情不断呈现新的变化,在全⾯建成⼩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社会主义进⼊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对全国⼈民的期待,⾯对国际社会的关注,习近平同志在⼗九⼤报告中对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盾做出了与时俱进的新表述,指出:“中国特⾊社会主义进⼊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盾已经转化为⼈民⽇益增长的美好⽣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盾。”⼗九⼤报告对社会主要⽭盾作出新的重⼤判断,牢牢把握住了新时代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具有重⼤意义。①我国社会主要⽭盾的变化需要我们及时调整⼯作的着⼒点。着⼒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要全⾯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我国社会主要⽭盾已经发⽣变化,我国经济发展已转向⾼质量发展阶段,不再是追求⾼速度增长的阶段。这是为了更好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着⼒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要⼤⼒推动⼈的全⾯发展。要坚持以⼈民为中⼼的发展思想,着眼于⼈民⽇益增长的美好⽣活需要,着眼于促进⼈民素质的提⾼,着眼于改善⼈民⽣活的社会环境,为⼈的全⾯发展创造良好条件。②我国社会主要⽭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九⼤贵州省代表团讨论时强调,“我们必须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完善发展战略和各项政策,推进和落实各项⼯作。”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需要⼤⼒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尽管经济建设仍是中⼼⼯作,但在新时代更要注重抓全⾯发展,⽽不是单纯的“⽣产⼒”增长。要深⼊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努⼒实现更⾼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③我国社会主要⽭盾的变化及其引起的⼯作着⼒点调整,对世界形势和格局,也将产⽣积极意义。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铁的输出、“⼀带⼀路”倡议的实施、亚投⾏的运⾏,已经对世界产⽣重要影响。作为世界第⼆⼤经济体,我国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随着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深⼊推进,着⼒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会持续推动全球经济发展⽔平提⾼,带动其他国家地区经济发展和设施完善,推动新型外交关系建⽴,构建⼈类命运共同体

解析:null(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的内容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和发展的。实践的需要决定认识的产⽣,⼈们改造世界的实践需要产⽣了认识世界的需要。我国对于社会主义⽭盾的认识来源于我国的实践,⽽不是凭空产⽣的。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实践不断给⼈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并提供解决新课题的经验材料,不断给⼈们提供⽇益完备的认识⼿段和物质条件,不断推动⼈的认识能⼒的提⾼。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在深度和⼴度上不断发展之根本。此外,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还体现在社会实践不断为⼈们提供经验和新的观察、研究的物质⼿段、认识⼯具。中国共产党对于我国社会主要⽭盾变化的认识,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得出来的,是中国特⾊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2)我国社会主要⽭盾新论断的指导意义当前,我国国情和社情不断呈现新的变化,在全⾯建成⼩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社会主义进⼊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对全国⼈民的期待,⾯对国际社会的关注,习近平同志在⼗九⼤报告中对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盾做出了与时俱进的新表述,指出:“中国特⾊社会主义进⼊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盾已经转化为⼈民⽇益增长的美好⽣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盾。”⼗九⼤报告对社会主要⽭盾作出新的重⼤判断,牢牢把握住了新时代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具有重⼤意义。①我国社会主要⽭盾的变化需要我们及时调整⼯作的着⼒点。着⼒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要全⾯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我国社会主要⽭盾已经发⽣变化,我国经济发展已转向⾼质量发展阶段,不再是追求⾼速度增长的阶段。这是为了更好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着⼒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要⼤⼒推动⼈的全⾯发展。要坚持以⼈民为中⼼的发展思想,着眼于⼈民⽇益增长的美好⽣活需要,着眼于促进⼈民素质的提⾼,着眼于改善⼈民⽣活的社会环境,为⼈的全⾯发展创造良好条件。②我国社会主要⽭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九⼤贵州省代表团讨论时强调,“我们必须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完善发展战略和各项政策,推进和落实各项⼯作。”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需要⼤⼒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尽管经济建设仍是中⼼⼯作,但在新时代更要注重抓全⾯发展,⽽不是单纯的“⽣产⼒”增长。要深⼊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努⼒实现更⾼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③我国社会主要⽭盾的变化及其引起的⼯作着⼒点调整,对世界形势和格局,也将产⽣积极意义。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铁的输出、“⼀带⼀路”倡议的实施、亚投⾏的运⾏,已经对世界产⽣重要影响。作为世界第⼆⼤经济体,我国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随着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深⼊推进,着⼒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会持续推动全球经济发展⽔平提⾼,带动其他国家地区经济发展和设施完善,推动新型外交关系建⽴,构建⼈类命运共同体。第⼆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概念题 ()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5176-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6. 简述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河北⼤学2018年研]【答案】帝国主义是指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阶段。它是在资本主义⽣产⼒和⽣产关系的⽭盾进⼀步发展的基础上,在⽣产和资本加速集中的过程中,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起来的。列宁根据他所处时代的实践曾指出,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进⽽发展到帝国主义,便具有五个基本特征:(1)垄断组织在经济⽣活中起决定作⽤。垄断又称独占,是指少数⼤企业或若⼲企业联合起来,独占⽣产和市场以获取⾼额垄断利润。垄断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由竞争为垄断所代替,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经济上的基本现象。(2)在⾦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融寡头的统治。⾦融寡头是掌握庞⼤⾦融资本的⼤垄断资本家,是帝国主义国家的最⾼统治者。(3)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融寡头为了获得最⼤限度的利润,不仅在国内实⾏垄断统治,残酷的压榨剥削本国⼈民,⽽且还必然把垄断统治的魔⽖伸到国外,疯狂地进⾏掠夺和侵略。(4)⽠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随着资本输出的增加,随着各国最⼤的垄断组织的国际联系,以及势⼒范围的扩张,各国之间必然在世界上为争夺资本输出场所、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进⾏激烈的⽃争。最⼤的垄断组织在势均⼒敌的情况下,为了避免在⽃争中两败俱伤,就谋求妥协、订⽴协议,形成了国际垄断同盟,从经济上共同⽠分世界。国际垄断同盟的形成,表明全世界资本集中和⽣产集中发展到⼀个新的更⾼的阶段,列宁把它称之为“超级垄断”。(5)最⼤资本主义⼤国已把世界上的领⼟⽠分完毕。帝国主义是现代战争的根源。帝国主义⽠分世界是依据资本实⼒的⼤⼩,按⼤鱼吃⼩鱼、弱⾁强⾷的原则进⾏的。由于帝国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些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极其迅速,往往很快赶上另⼀些⽼牌帝国主义国家,各国⼒量对⽐发⽣了变化,就必然要求重新划分世界领⼟。由于世界领⼟已被⽠分完毕,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扩张其势⼒范围,就只能从⽼牌的帝国主义⼿中争夺。因此,争夺霸权的⽃争,最后只能靠战争解决问题。

解析:null帝国主义是指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阶段。它是在资本主义⽣产⼒和⽣产关系的⽭盾进⼀步发展的基础上,在⽣产和资本加速集中的过程中,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起来的。列宁根据他所处时代的实践曾指出,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进⽽发展到帝国主义,便具有五个基本特征:(1)垄断组织在经济⽣活中起决定作⽤。垄断又称独占,是指少数⼤企业或若⼲企业联合起来,独占⽣产和市场以获取⾼额垄断利润。垄断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由竞争为垄断所代替,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经济上的基本现象。(2)在⾦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融寡头的统治。⾦融寡头是掌握庞⼤⾦融资本的⼤垄断资本家,是帝国主义国家的最⾼统治者。(3)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融寡头为了获得最⼤限度的利润,不仅在国内实⾏垄断统治,残酷的压榨剥削本国⼈民,⽽且还必然把垄断统治的魔⽖伸到国外,疯狂地进⾏掠夺和侵略。(4)⽠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随着资本输出的增加,随着各国最⼤的垄断组织的国际联系,以及势⼒范围的扩张,各国之间必然在世界上为争夺资本输出场所、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进⾏激烈的⽃争。最⼤的垄断组织在势均⼒敌的情况下,为了避免在⽃争中两败俱伤,就谋求妥协、订⽴协议,形成了国际垄断同盟,从经济上共同⽠分世界。国际垄断同盟的形成,表明全世界资本集中和⽣产集中发展到⼀个新的更⾼的阶段,列宁把它称之为“超级垄断”。(5)最⼤资本主义⼤国已把世界上的领⼟⽠分完毕。帝国主义是现代战争的根源。帝国主义⽠分世界是依据资本实⼒的⼤⼩,按⼤鱼吃⼩鱼、弱⾁强⾷的原则进⾏的。由于帝国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些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极其迅速,往往很快赶上另⼀些⽼牌帝国主义国家,各国⼒量对⽐发⽣了变化,就必然要求重新划分世界领⼟。由于世界领⼟已被⽠分完毕,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扩张其势⼒范围,就只能从⽼牌的帝国主义⼿中争夺。因此,争夺霸权的⽃争,最后只能靠战争解决问题。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e4a3-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1. 社会历史与⾃然界有何不同?[北京交通⼤学2007年研]【答案】社会历史与⾃然界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个⽅⾯:(1)⾃然规律是⾃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社会规律是通过⼈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活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然规律是作为⼀种盲⽬的⽆意识的⼒量起作⽤,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定⽬的和意图的⼈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在社会规律中既存在着客观制约主观的关系,又存在着主观制约客观的关系。(3)⾃然规律只要具备了同样的客观物质条件就可以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反复出现。社会规律则是历史的,在不同的社会、国家、民族以及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并且⼈作为历史主体的能动性和选择性在社会规律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定作⽤。⼈需要⾃⼰做出选择,选择的⽅向、⽬标和⽅式是否正确,只能由实践来检验。实践是⾃然界和社会历史区分和统⼀的基础。认识社会规律⽐认识⾃然规律困难得多。社会⽭盾的成熟程度以及⼈们认识的局限性和阶级的局限性也影响着⼈们对社会规律的认识。⼈们对社会规律的认识是⼀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往往要经过反复实践、反复探索,才能达到正确认识。

解析:null社会历史与⾃然界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个⽅⾯:(1)⾃然规律是⾃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社会规律是通过⼈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活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然规律是作为⼀种盲⽬的⽆意识的⼒量起作⽤,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定⽬的和意图的⼈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在社会规律中既存在着客观制约主观的关系,又存在着主观制约客观的关系。(3)⾃然规律只要具备了同样的客观物质条件就可以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反复出现。社会规律则是历史的,在不同的社会、国家、民族以及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并且⼈作为历史主体的能动性和选择性在社会规律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定作⽤。⼈需要⾃⼰做出选择,选择的⽅向、⽬标和⽅式是否正确,只能由实践来检验。实践是⾃然界和社会历史区分和统⼀的基础。认识社会规律⽐认识⾃然规律困难得多。社会⽭盾的成熟程度以及⼈们认识的局限性和阶级的局限性也影响着⼈们对社会规律的认识。⼈们对社会规律的认识是⼀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往往要经过反复实践、反复探索,才能达到正确认识。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5776-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2. 如何理解: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杭州电⼦科技⼤学2018年研]【答案】意识是⼈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上。但是意识不是物质本⾝,这主要是因为:(1)从意识起源来看意识是物质⾼度发展的产物。它的产⽣经历了漫长的、复杂的辩证发展过程。这个过程有三个飞跃性环节:①由⽆机物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物的刺激感应性,这是意识起源史上的飞跃。地球上的⽆机物具有机械反应、物理反应和化学反应三种形式,这表明在⽆⽣命物质世界中包含着发展为反映形式的可能性。随着⽣命的产⽣,出现了低等⽣物的刺激感应性,如植物和原⽣动物的趋光性、趋营养性等反应形式,这是产⽣感觉的原⽣基础。②由低等⽣物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理。随着低等⽣物向⾼等动物的进化发展,⽣物机体为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逐渐产⽣了专门进⾏反映的细胞——神经细胞和专门反映外界刺激的感觉器官、神经系统以及统⼀神经系统活动的⼤脑,⽣物的反映形式从刺激感应性发展为感觉。感觉的进⼀步发展,就产⽣了动物的⼼理,不仅包括感觉、知觉、表象,还包括简单的动机、情绪等,这为⼈类意识的产⽣创造了条件。③由动物的⼼理到⼈的意识。随着古猿向⼈类的转化,产⽣了更加复杂、完善的⼈脑,从⽽产⽣了⼈所特有的⾼级反映形式即意识。(2)从意识本质来看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建⽴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的现代神经科学认为⼈脑的物理系统是由独⽴的部分组成。(3)从意识的能动作⽤来看①意识活动具有⽬的性和计划性。⼈们对客观对象的反映总是基于⼀定的实践需要,因此总是带有⼀定的动机和⽬的,并且为达到这种⽬的⽽采取相应的步骤和⾏为。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由于主体的需要不同、价值观和审美情趣不同,对于同⼀客体的反映并不是千篇⼀律的,反映什么、不反映什么、怎样反映,都带有⼀定的主体倾向,不同的主体可以根据客观实际的需要和主体⾃⾝的需要,对同⼀客体对象的信息进⾏选择,并且可以在主体头脑中对客体对象的信息进⾏重构和创造。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意识⼀旦⽤于指导实践,就会形成改造世界和变⾰现实的巨⼤⼒量,显⽰出⼈类意识的创造性功能。⼈们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般从两个⽅⾯进⾏:⼀⽅⾯是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貌来改造客观世界,把客观世界改造成为“本来如此”的世界;另⼀⽅⾯是按照⾃⼰的价值尺度和审美尺度来改造客观世界,把客观世界改造成为“应当如此”的世界。④意识具有调控⼈的⾏为和⽣理活动的作⽤。意识通过对⾃⾝的反思和实践活动,能够指导、控制、改造⼈⾃⾝。⼈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同时,也运⽤⾃⼰的“知”“情”“意”等去认识⾃我、体验⽣活、磨炼⾃⼰,并在⾃我意识的指导下,不断地强壮⾃⼰的体魄,调整⾃⼰的⼼理,培养⾃⼰的能⼒,规范⾃⼰的⾏为,塑造⾃⼰的品格,向着个性的⾃由全⾯发展的理想⽬标逐步迈进。

解析:null意识是⼈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上。但是意识不是物质本⾝,这主要是因为:(1)从意识起源来看意识是物质⾼度发展的产物。它的产⽣经历了漫长的、复杂的辩证发展过程。这个过程有三个飞跃性环节:①由⽆机物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物的刺激感应性,这是意识起源史上的飞跃。地球上的⽆机物具有机械反应、物理反应和化学反应三种形式,这表明在⽆⽣命物质世界中包含着发展为反映形式的可能性。随着⽣命的产⽣,出现了低等⽣物的刺激感应性,如植物和原⽣动物的趋光性、趋营养性等反应形式,这是产⽣感觉的原⽣基础。②由低等⽣物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理。随着低等⽣物向⾼等动物的进化发展,⽣物机体为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逐渐产⽣了专门进⾏反映的细胞——神经细胞和专门反映外界刺激的感觉器官、神经系统以及统⼀神经系统活动的⼤脑,⽣物的反映形式从刺激感应性发展为感觉。感觉的进⼀步发展,就产⽣了动物的⼼理,不仅包括感觉、知觉、表象,还包括简单的动机、情绪等,这为⼈类意识的产⽣创造了条件。③由动物的⼼理到⼈的意识。随着古猿向⼈类的转化,产⽣了更加复杂、完善的⼈脑,从⽽产⽣了⼈所特有的⾼级反映形式即意识。(2)从意识本质来看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建⽴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的现代神经科学认为⼈脑的物理系统是由独⽴的部分组成。(3)从意识的能动作⽤来看①意识活动具有⽬的性和计划性。⼈们对客观对象的反映总是基于⼀定的实践需要,因此总是带有⼀定的动机和⽬的,并且为达到这种⽬的⽽采取相应的步骤和⾏为。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由于主体的需要不同、价值观和审美情趣不同,对于同⼀客体的反映并不是千篇⼀律的,反映什么、不反映什么、怎样反映,都带有⼀定的主体倾向,不同的主体可以根据客观实际的需要和主体⾃⾝的需要,对同⼀客体对象的信息进⾏选择,并且可以在主体头脑中对客体对象的信息进⾏重构和创造。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意识⼀旦⽤于指导实践,就会形成改造世界和变⾰现实的巨⼤⼒量,显⽰出⼈类意识的创造性功能。⼈们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般从两个⽅⾯进⾏:⼀⽅⾯是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貌来改造客观世界,把客观世界改造成为“本来如此”的世界;另⼀⽅⾯是按照⾃⼰的价值尺度和审美尺度来改造客观世界,把客观世界改造成为“应当如此”的世界。④意识具有调控⼈的⾏为和⽣理活动的作⽤。意识通过对⾃⾝的反思和实践活动,能够指导、控制、改造⼈⾃⾝。⼈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同时,也运⽤⾃⼰的“知”“情”“意”等去认识⾃我、体验⽣活、磨炼⾃⼰,并在⾃我意识的指导下,不断地强壮⾃⼰的体魄,调整⾃⼰的⼼理,培养⾃⼰的能⼒,规范⾃⼰的⾏为,塑造⾃⼰的品格,向着个性的⾃由全⾯发展的理想⽬标逐步迈进。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4a8b-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2008年5⽉12⽇汶川⼤地震是⼀个中国⼈民将永远铭记的⽇⼦。⾯对⽆情的现实,举国垂泪。发⽣在抗震救灾过程中的感⼈事迹和灾难压顶不能屈的坚强精神,却永久地留在了我们⼼中。在灾后救援和重建中,国家的反应速度和及时有效、又快又好的⼯作,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于这些,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解释:( )物质的客观存在性。⾃然界是客观的,是先于⼈类和⼈类社会⽽存在的,它的存在和发展不以⼈的意志为转移,⼈不能任意改变、创造或消灭⾃然规律。这次汶川⼤地震的产⽣源于地球板块的运动,是⾃然界⾃⾝发展的结果,⽆法避免,只能尽最⼤努⼒减⼩这次⾃然灾害带来的损失。(2)事物的普遍联系性。世界万物都不是孤⽴存在的,它们的运动是有规律可循——有的⼈类已完全掌握,有的还没有掌握或还没有完全掌握。我们必须尊重其客观规律。譬如:地震来临之前,动物的异常反应。但是,规律具有客观性并不是说⼈们在客观规律⾯前是完全⽆能为⼒,⼈们可以通过⾃觉的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妥善安排灾后救援和重建⼯作。温总理的“天灾不由⼈,抗灾不由天”这句话就是这次抗震救灾的最好写照。(3)⽭盾具有普遍性。⽭盾⽆处不在,⽆时不有。这要求我们敢于要正视⽭盾,⾯对⽭盾,并找到正确的⽅法解决它。地震发⽣后,全国各族⼈民没有沉浸在痛苦之中。国家领导⼈第⼀时间赶赴灾区,全社会⾃发组织参与到救援⼯作中。诸如此类的做法使⼈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降到最⼩。我国的救灾⼯作取得了全世界的普遍赞扬。(4)⽭盾具有特殊性。⽭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遇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由于各地灾区的受灾程度不同,特别是学校受损遇难⽐较严重。针对这⼀具体情况,我们的救援⼈员采取了不同的救援⽅案,与时间抢⽣命,⼒争在72⼩时的黄⾦时间⾥抢救最多的⽣命。(5)⽭盾的两点论、重点论。在地震发⽣后的72⼩时⾥,⼀切都以抢救⼈的性命为⾸要任务。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873b-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2. 垄断[河北⼤学2018年研]【答案】垄断又称独占,是指少数⼤企业或若⼲企业联合起来,独占⽣产和市场以获取⾼额垄断利润。垄断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垄断资本在经济⽣活中主宰⼀切,并把垄断统治渗透到上层建筑和社会⽣活的各个⽅⾯,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切重要社会现象,都可以从垄断统治中找到最终根源

解析:null垄断又称独占,是指少数⼤企业或若⼲企业联合起来,独占⽣产和市场以获取⾼额垄断利润。垄断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垄断资本在经济⽣活中主宰⼀切,并把垄断统治渗透到上层建筑和社会⽣活的各个⽅⾯,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切重要社会现象,都可以从垄断统治中找到最终根源。⼆、简答题 ()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cc87-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3. 为什么说资本主义的内在⽭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东师范⼤学2018年研]【答案】资本主义的内在⽭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其历史必然性表现在以下⼏个⽅⾯:(1)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是资本主义基本⽭盾运动的必然结果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盾是⽣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占有制之间的⽭盾。⽣产的社会化包括⽣产资料的社会化、⽣产过程的社会化和劳动产品的社会化。⽣产社会化是⽣产⼒巨⼤发展的表现,它要求新的⽣产关系与之相适应。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社会化的⽣产资料是资本家的私有财产;社会化的⽣产过程由资本家私⼈⽀配;社会化的劳动产品却被资本家私⼈占有;这就使资本主义⽣产⽅式陷⼊不可解脱的⽭盾之中。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盾是社会基本⽭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表现特别是⽣产⼒和⽣产关系之间⽭盾的具体表现。(2)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盾是资本主义社会⼀切⽭盾和冲突的总根源。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盾,在经济上表现为⽣产⽆限扩⼤的趋势与⼴⼤劳动群众有⽀付能⼒的需求相对缩⼩之间的对⽴。这种对⽴使产品出现相对过剩,爆发周期性经济危机。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表明⽣产⼒的社会化同资本主义私有制是不相容的。它要求消灭资本主义⽣产关系,建⽴与之相适应的以⽣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新型⽣产关系。(3)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资产阶级和⽆产阶级两⼤阶级⽆产阶级是现代⼤⼯业的产物,是真正⾰命的阶级,随着⽣产社会化⽔平的不断提⾼和⽆产阶级队伍的不断壮⼤,⽆产阶级必将彻底推翻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统治,逐步建⽴消灭⼀切阶级、确保⼈⼈得以⾃由发展的联合体。资产阶级的灭亡和⽆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资本主义基本⽭盾的运动,不仅加深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且为其向社会主义转化准备着⽇益充分的客观条件。

解析:null资本主义的内在⽭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其历史必然性表现在以下⼏个⽅⾯:(1)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是资本主义基本⽭盾运动的必然结果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盾是⽣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占有制之间的⽭盾。⽣产的社会化包括⽣产资料的社会化、⽣产过程的社会化和劳动产品的社会化。⽣产社会化是⽣产⼒巨⼤发展的表现,它要求新的⽣产关系与之相适应。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社会化的⽣产资料是资本家的私有财产;社会化的⽣产过程由资本家私⼈⽀配;社会化的劳动产品却被资本家私⼈占有;这就使资本主义⽣产⽅式陷⼊不可解脱的⽭盾之中。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盾是社会基本⽭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表现特别是⽣产⼒和⽣产关系之间⽭盾的具体表现。(2)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盾是资本主义社会⼀切⽭盾和冲突的总根源。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盾,在经济上表现为⽣产⽆限扩⼤的趋势与⼴⼤劳动群众有⽀付能⼒的需求相对缩⼩之间的对⽴。这种对⽴使产品出现相对过剩,爆发周期性经济危机。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表明⽣产⼒的社会化同资本主义私有制是不相容的。它要求消灭资本主义⽣产关系,建⽴与之相适应的以⽣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新型⽣产关系。(3)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资产阶级和⽆产阶级两⼤阶级⽆产阶级是现代⼤⼯业的产物,是真正⾰命的阶级,随着⽣产社会化⽔平的不断提⾼和⽆产阶级队伍的不断壮⼤,⽆产阶级必将彻底推翻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统治,逐步建⽴消灭⼀切阶级、确保⼈⼈得以⾃由发展的联合体。资产阶级的灭亡和⽆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资本主义基本⽭盾的运动,不仅加深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且为其向社会主义转化准备着⽇益充分的客观条件。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013655-7f13-d054-c0a6-5ac6b12591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试题通小程序
试题通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