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
B、 国家教育部
C、 留学人员派出前工作(学习)单位
D、 国家驻外使领馆
答案:D
A、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
B、 国家教育部
C、 留学人员派出前工作(学习)单位
D、 国家驻外使领馆
答案:D
A. 电脑内有条松
B. 电脑中毒
C. 电脑死机了
D. 电源不稳定
A. 分家论
B. 自发论
C. 代替论
D. 以上都不是
解析:这道题目主要考查的是教育理念中的一些基本概念,特别是教书与育人之间的关系。我们来逐一分析选项,并深入理解这个知识点。
### 题干解析
题干提到的观点是“把教书和育人混为一谈”,即认为只要传授了知识,就完成了育人的任务。这种观点实际上忽视了育人的深层次内涵,认为教书可以完全代替育人。
### 选项分析
- **A: 分家论**
分家论认为教书和育人是两个完全独立的过程,强调二者之间的界限。这个选项与题干的观点相反,因为题干中的观点是将二者混为一谈,而不是分开。
- **B: 自发论**
自发论认为教育的效果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只要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成长和发展。这个选项与题干的观点相符,因为题干中的观点正是认为传授知识就能完成育人任务,忽视了育人需要有意识的引导和培养。
- **C: 代替论**
代替论强调教书可以直接替代育人,但这个说法并不完全准确。代替论可能更强调教书在育人中的重要性,而题干的观点更偏向于认为教书就等于育人。
- **D: 以上都不是**
这个选项显然不符合,因为题干中的观点可以归类为自发论。
### 正确答案
因此,正确答案是 **B: 自发论**。
### 深入理解
为了更好地理解教书与育人的关系,我们可以用一个生动的例子来说明。
想象一下,一个园丁在照顾他的花园。他每天都给植物浇水、施肥,这就是“教书”的过程。园丁可能认为,只要他提供了水和养分,植物就会茁壮成长,这就是“育人”。但实际上,植物的成长还需要阳光、适宜的土壤、适当的修剪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同样,在教育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教书),还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育人)。如果教师只关注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即使学生在考试中取得了好成绩,也未必能在生活中健康成长。
### 总结
A. 道德手段反映和反作用于道德目的
B. 道德目的决定道德手段的表现形式
C. 道德目的和道德手段间是相互对立的
D. 道德目的和道德手段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解析:
哦,这道题考察的是教育方针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首先,让我们来分析一下题干。
题干说:“教育方针是高校最高层次的培养目标,是一种反映一定时期社会价值观念的,具有普通指导意义的育人标准。”这里有几个关键点:
1. **教育方针的定义**:教育方针是国家或地区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指导教育工作的总原则和总方向。
2. **高校最高层次的培养目标**:通常情况下,高校的培养目标会更加具体和深入,它们是根据教育方针来制定的,但并不一定是最高层次的。
3. **反映社会价值观念**:教育方针确实会反映一定时期的社会价值观念,但它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这一点。
4. **普通指导意义的育人标准**:教育方针确实具有指导意义,但它更多的是指导整个教育体系,而不仅仅是高校。
现在,让我们用一些生动的例子来帮助理解:
- 想象一下,教育方针就像是一座大树的根,它深深扎根于社会的土壤中,吸收着各种养分。而高校的培养目标就像是树上的果实,它们需要根的营养来成长,但果实本身并不等同于根。
- 另外,教育方针就像是一盏灯塔,它照亮了整个航程,但每艘船(即不同的教育机构)都有自己的航线和目的地。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教育方针并不是高校最高层次的培养目标,而是为整个教育体系提供指导和方向的。因此,题目的答案是B:错误。
A. 20世纪60~70年代
B. 20世纪20~50年代
C. 20世纪30~50年代
D. 20世纪50~60年代
A. 威斯康星大学
B. 哈勒大学
C. 哥廷根大学
D. 柏林大学
A. 2001
B. 1987
C. 1986
D. 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