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B
解析:
非常好,让我们一起来深入探讨这个知识点。首先,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心理学理论。这个理论强调学习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通过主动探索和发现来构建知识的过程。
题干中提到的判断题是:“根据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发现学习只有在具有结构性的学习情境下才会产生。” 答案是A:正确。
布鲁纳认为,发现学习是一种通过学生自己探索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关键在于学习情境的结构性。具体来说,这意味着学习内容应该是有组织的、有逻辑的,并且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概念之间的联系。以下是一些具体的解释和例子:
1. **结构性的学习情境**:比如,在学习数学时,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逐步深入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来逐步理解数学概念。
2. **联想和生动有趣的例子**:如果学生正在学习生物学,教师可以通过展示生物体的不同部分如何相互关联的模型或动画,来帮助学生建立结构性的理解。
3. **学生的主动参与**:在结构性的学习情境中,学生需要积极参与,提出问题,进行实验,或者进行其他形式的探索。
4. **意义构建**:通过发现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构建起更加深刻和持久的理解。
例如,如果学生被要求自己发现植物生长的原理,他们可能会通过实验观察植物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情况,从而自己得出结论。这种主动探索的过程比单纯地被告知结论要有效得多。
总之,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强调,只有在结构性的学习情境下,学生才能通过发现学习来有效地构建知识。这种学习方式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解析:
哦,这是一个关于学习策略的判断题。首先,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题目。
题干说的是在测验时,先做简单的题目再做难题,这属于元认知策略中的监控策略。这里我们需要区分两个概念:元认知策略和监控策略。
元认知策略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进行认知的策略,它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调节策略。监控策略通常指的是在执行任务时,对认知过程进行持续的观察和评估,以确保任务按计划进行。
而调节策略则是指根据对认知过程的监控结果,调整学习策略或方法,以改善学习效果。比如,根据题目难度调整解题顺序,就是一种调节策略。
现在,让我们用生动的例子来理解这个知识点。想象一下,你正在参加一场考试,考试中有一些非常简单的题目,也有一些比较难的题目。如果你先做简单的题目,再做难题,这样做其实是在根据题目难度来调整你的解题顺序,这是一种调节策略,因为它帮助你更有效地管理你的时间和精力。
所以,回到题目本身,先做简单的题目再做难题,这实际上是一种调节策略,而不是监控策略。因此,题目的说法是错误的。
解析:
非常好,让我们来深入探讨这个知识点。
首先,这个判断题的答案是A,即正确。在认知心理学中,认知结构变量确实对学习迁移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而这种影响通常是通过所谓的“先行组织者”(advance organizer)来实现的。
“先行组织者”是由奥苏贝尔(Ausubel)提出的一个概念,它指的是在学习新材料之前,向学习者提供的一个引导性材料。这个材料应该比新材料更高级,同时与新材料有适当的关联。先行组织者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建立桥梁**:它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桥梁,帮助学习者理解新材料是如何与已有知识相联系的。
2. **激活已有知识**:通过先行组织者,学习者可以激活他们已有的相关知识,这有助于新信息的编码和记忆。
3. **促进迁移**:由于先行组织者帮助学习者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因此它能够促进学习迁移,即在新情境中应用已学知识的能力。
举个例子,假设你正在学习关于植物生长的生物学课程。在开始学习关于光合作用的新章节之前,老师可能会先讲解一些关于植物细胞结构和基本生理过程的知识。这些知识就像是先行组织者,它们帮助你在学习光合作用时,能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化学过程和能量转换。
解析:
好的,让我们来详细解析这道题目。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认知结构迁移观”这个概念。认知结构迁移观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理论,它主要关注的是知识如何从一种情境迁移到另一种情境。这个理论强调的是学习者如何将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策略应用到新的学习任务中。
题目中的说法是“认知结构迁移观主要关注的是程序性知识的迁移问题”。这里提到的“程序性知识”指的是那些关于如何做某事的知识,比如如何骑自行车、如何解决数学问题等。程序性知识通常与技能和过程相关,而不是与事实或概念相关。
然而,认知结构迁移观并不仅仅关注程序性知识的迁移。它实际上更广泛地涵盖了所有类型的知识迁移,包括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关于是什么的知识,比如历史事实)和策略性知识(关于如何学习或思考的知识)。
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它没有涵盖认知结构迁移观的全部内容。所以,正确的答案是B:错误。
为了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这个知识点,我们可以用一个生动的例子来说明。想象一下,一个孩子学会了骑自行车。这个技能(程序性知识)可以迁移到学习滑雪上,因为两者都需要平衡和协调身体动作。但是,认知结构迁移观不仅仅关注这个技能的迁移,它还关注孩子如何将学习骑自行车的经验(比如坚持不懈的态度)应用到学习滑雪上,或者如何将骑自行车的策略(比如观察和模仿)应用到学习其他新技能上。这样,我们就能够看到认知结构迁移观是如何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知识迁移的。
解析:这道判断题的题干是:“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属于动作经验,与属于认知经验的知识是相同的。”我们需要判断这个说法的正确性。
首先,我们来分析“技能”和“知识”这两个概念。
1. **技能**:技能通常指的是通过实践和训练获得的能力,涉及到身体的动作和协调。例如,骑自行车、游泳、弹钢琴等都是技能。这些活动需要通过反复练习来掌握,通常是身体的记忆和动作的协调。
2. **知识**:知识则是指我们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通常是通过学习和思考获得的。它包括理论、概念、事实等。例如,知道地球围绕太阳转的原理、理解数学公式、掌握历史事件等,都是知识的体现。
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技能和知识是两种不同的经验类型:
- **技能**属于动作经验,强调的是“做”的能力。
- **知识**属于认知经验,强调的是“理解”的能力。
因此,题干中提到的“技能与知识是相同的”是错误的。技能和知识虽然在学习和应用中可能相互关联,但它们本质上是不同的。
### 举个例子来帮助理解:
想象一下你在学习烹饪。你可以通过阅读食谱(知识)来了解如何制作一道菜,但真正的烹饪技能(动作经验)需要你亲自去切菜、调味、翻炒等。这些动作需要时间和实践来掌握,单靠理论知识是无法完成的。
再比如,学习一门乐器。你可以阅读乐理知识(认知经验),但要能够流畅地演奏乐曲(技能),你必须通过不断的练习来培养手指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 总结:
解析:这道判断题的题干是:“产生式系统的迁移观主要针对的是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迁移问题。”我们需要判断这个说法是否正确。
首先,我们来理解几个关键概念:
1. **产生式系统**:产生式系统是一种用于表示知识的计算模型,通常由一组“产生式”组成,每个产生式包含条件和相应的动作。它们常用于人工智能和认知科学中,模拟人类的推理过程。
2. **迁移观**:迁移观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如何将已经获得的知识或技能应用到新的情境中。迁移可以分为正迁移(有助于学习)和负迁移(妨碍学习)。
3. **陈述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指可以用语言表达的知识,通常是事实、概念和信息。例如,“水的化学式是H2O”就是一种陈述性知识。
现在,我们来分析题干的说法。题干声称产生式系统的迁移观主要针对的是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迁移问题。实际上,产生式系统不仅仅关注陈述性知识的迁移,它同样关注程序性知识的迁移。程序性知识是指如何做某事的知识,比如骑自行车或编程。
因此,产生式系统的迁移观是更广泛的,它涵盖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迁移问题。因此,题干的说法是错误的。
### 例子帮助理解
想象一下你在学习骑自行车(程序性知识)和学习历史(陈述性知识)。如果你在骑自行车时学会了如何保持平衡,这种技能可能会帮助你在滑板上保持平衡,这就是程序性知识的迁移。而如果你在学习历史时记住了“秦始皇统一了中国”,这属于陈述性知识。
产生式系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两种知识的迁移。例如,当你在骑自行车时,产生式系统可能会有这样的规则:“如果你失去平衡,就向左或向右倾斜。”而在学习历史时,可能会有这样的规则:“如果你想记住一个事件,就把它与一个重要的人物联系起来。”
###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