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通过道德实践,获得与道德知识相符合的道德经验
B、 掌握有关的道德知识
C、 形成道德信念使知情意行这些心理成分都得到相应的发展
D、 在道德实践中的情感体验
答案:ABD
A、 通过道德实践,获得与道德知识相符合的道德经验
B、 掌握有关的道德知识
C、 形成道德信念使知情意行这些心理成分都得到相应的发展
D、 在道德实践中的情感体验
答案:ABD
A. 高校教师是推动学科发展的主力,必须不断拓宽和深化自己的科学理论程度
B. 知识经济时代下,知识更新速度快
C. 高校教师肩负的历史使命的要求
D. 高校教师的教学内容,必须随着本学科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A. 教师在行动前对行为后果有自觉意识
B. 教师在行为前对自己将要做什么、怎样做有自觉意识
C. 教师在行为前对所选行为的道德意识,是出于对一定社会的教师道德准则的“应该”与否的理解
D. 教师在行为前对所要选择的行为有清晰的道德自我意识
A. 行为发生的客观因素
B. 行为发生的主观因素
C. 行为后果的主观因素
D. 行为后果的客观因素
A. 不是涉及他人利益的行为
B. 不是自主自愿的行为
C. 出于道德意志的行为
D. 不涉及教育事业整体利益的行为
A. 善行是有利于他人和教育事业整体利益的行为
B. 善恶的划分是以动机和效果为依据
C. 教师道德行为没有性质之分
D. 恶行是不利于或有害于他人和教育事业整体利益的行为
A. 有的教师行为在性质上是绝对善的行为
B. 可以对教师行为中的善行、恶行划分出不同的价值量
C. 有的教师行为是相对意义上的善
D. 在对教师道德行为进行善恶评价时,应从质和量两个层面进行
A. 教师道德动机指向与行为的结果有时会发生分离
B. 道德行为的动机可以分为形式动机和事实动机
C. 形式是指没有外化为实际行为的动机
D. 事实动机是指实际驱动行为发生的动机
A. 客观善的行为可以因目的的恶而减少其善
B. 客观善的行为可以因目的的善而增加其善
C. 中立性行为可因目的的善恶而改变其善恶性质
D. 客观恶的行为往往指除了结果的恶外,目的也是恶的
A. 教师的具体生活环境和条件
B. 社会历史条件
C. 教师道德规范体系
D. 特定社会的道德价值观念
A. 教师个人的人生观
B. 教师个人的世界观
C. 教师个体能力素质
D. 教师个体道德素质
E. 教师个人身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