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溶血性链球菌
B、 大肠杆菌
C、 金黄色葡萄球菌
D、 铜绿假单胞菌
E、 梭形芽胞杆菌
答案:D
A、 溶血性链球菌
B、 大肠杆菌
C、 金黄色葡萄球菌
D、 铜绿假单胞菌
E、 梭形芽胞杆菌
答案:D
A. 桡动脉
B. 足背动脉
C. 肱动脉
D. 尺动脉
E. 股动脉
A. 在手术过程中,仍能监测每一心动周期的血压变化
B. 重复性好,能反复监测血压变化
C. 并发症少
D. 能设置血压的报警界线
E. 操作简单,易掌握
A. 无创伤性,重复性好
B. 自动测压,省时省力,易掌握
C. 能间接判断是否有心律失常
D. 自动检测血压袖带的大小,测量平均动脉压准确
E. 可引起肢体神经缺血、麻木等并发症
A. 该病人存在型呼吸衰竭
B. 该病人存在型呼吸衰竭
C. 普通氧疗无法缓解其呼吸困难症状
D. 需进一步明确病因
E. 需要立即机械通气治疗
解析:
首先,让我们来分析这个病例。这位23岁的女性病人出现了胸闷、气促和紫绀的症状,这些症状通常与呼吸系统问题有关。她正在接受高流量鼻导管吸氧,这表明她的氧合可能存在问题。
在动脉血气分析中,pH值为7.35,表示血液的酸碱平衡处于正常范围。PaCO2(二氧化碳分压)为40mmHg,略低于正常范围,这表明可能有轻微的呼吸性碱中毒。PaO2(氧分压)为46mmHg,低于正常范围,这表明存在低氧血症。
现在,让我们来看每个选项:
A: 该病人存在Ⅰ型呼吸衰竭 - 这是正确的。Ⅰ型呼吸衰竭是指氧合不足,但二氧化碳排出正常,通常与肺换气功能障碍有关。
B: 该病人存在Ⅱ型呼吸衰竭 - 这是错误的。Ⅱ型呼吸衰竭是指既有低氧血症又有高碳酸血症,但由于PaCO2正常,这位病人不符合Ⅱ型呼吸衰竭的诊断。
C: 普通氧疗无法缓解其呼吸困难症状 - 这是可能的。由于PaO2较低,普通氧疗可能不足以缓解她的呼吸困难。
D: 需进一步明确病因 - 这是正确的。在诊断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时,需要排除其他可能的病因。
E: 需要立即机械通气治疗 - 这也是可能的。根据病人的症状和血气分析结果,可能需要机械通气来改善氧合和通气。
通过联想和生动的例子,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想象一下,这位病人的肺部就像一个房间,氧气是房间里的客人,而二氧化碳是房间里的垃圾。她的肺部房间门坏了,氧气进不来,垃圾出不去。这就是为什么她的PaO2低,PaCO2正常。由于她的氧气水平低,我们需要给她更多的氧气,但如果普通吸氧不能解决问题,我们可能需要打开窗户(即机械通气)来让更多的氧气进入房间。
因此,错误的描述是B选项,该病人不存在Ⅱ型呼吸衰竭。
A. 呼吸困难
B. 呼吸频率加快
C. 动脉血氧分压下降
D. 呼吸有窘迫感
E. 一般性给氧病情能缓解
A. 临床急救中最常用的是经口明视插管术
B. 成人经口气管插管深度为距门齿22±2cm
C. 成人经鼻气管插管深度为27±2cm
D. 成人经鼻气管插管深度为22±2cm
E. 气管插管套囊压力需保持在25-30cmH2O
解析:
首先,让我们来分析这道题。这是一道关于气管内插管操作的医学知识题。题干描述了一位23岁女性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并提到了拟诊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因此需要气管内插管。
选项A提到经口明视插管术是临床急救中最常用的方法。这是正确的,因为经口插管通常比经鼻插管更快,更容易操作。
选项B提到成人经口气管插管深度为距门齿22±2cm。这也是正确的,这是成人经口插管的一般深度。
选项C提到成人经鼻气管插管深度为27±2cm。这也是正确的,成人经鼻插管的深度通常比经口插管深。
选项D提到成人经鼻气管插管深度为22±2cm。这是不正确的,因为如前所述,成人经鼻气管插管的深度应该比经口插管深。
选项E提到气管插管套囊压力需保持在25-30cmH2O。这也是正确的,套囊压力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对患者的气道造成损伤或导致呼吸困难。
现在,让我们通过一个生动的例子来帮助你理解这个知识点。想象一下,你是一位急诊室的医生,面对一位呼吸困难的患者。你需要迅速做出决策,选择合适的插管方法。你会选择经口插管还是经鼻插管?为什么?你会如何确定插管的深度?你会如何调整套囊压力来确保患者安全?
通过这样的联想,我们可以看到,气管内插管不仅是一项技术操作,更是一项需要综合判断和快速反应的急救技能。正确的插管深度和套囊压力对于患者的呼吸功能至关重要,而选择合适的插管方法则取决于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经验。
A. 潮气量
B. 呼吸频率
C. 触发灵敏度
D. 同步间歇指令性通气
E. 吸呼比
A. 呛咳
B. 肺顺应性增加
C. 分泌物过多
D. 患者兴奋、激动、想交谈
E. 吸入气量太多、报警限设定不当
A. 明显分泌物
B. 频繁呛咳
C. 听诊气管和支气管处有明显痰鸣音
D. 可疑为分泌物引起的SPO2下降(2%)
E. 气道峰值压力降低
A. 心脏骤停
B. 出血性休克
C. 呼吸衰竭
D. 心源性休克
E. 窒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