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陈独秀
B、 胡适
C、 鲁迅
D、 李大钊
答案:B
解析:解析:1917年1月,《新青年》刊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从“八事”入手,要求以白话文学为“正宗”。2月的《新青年》上发表了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提出“三大主义”。
A、 陈独秀
B、 胡适
C、 鲁迅
D、 李大钊
答案:B
解析:解析:1917年1月,《新青年》刊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从“八事”入手,要求以白话文学为“正宗”。2月的《新青年》上发表了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提出“三大主义”。
A. 决定判断力
B. 规定判断力
C. 反思判断力
D. 执行判断力
A. 《五奎桥》
B. 《家》
C. 《丽人行》
D. 《回春之曲》
E. 《南归》
A. 新文体
B. 时务文
C. 报章体
D. 逻辑文
解析:解析:甲午战败后,经过许多人尝试,最终在梁启超笔下正式形成的一种近代文,被称作新文体。
A. 2年
B. 3年
C. 4年
D. 5年
解析:解析:1954年宪法规定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2年;1982年宪法把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调整为3年;2004年宪法修正案规定乡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每届任期为5年。
A. 审美需要
B. 审美理想
C. 审美趣味
D. 审美形态
A. 王统照
B. 鲁彦
C. 萧红
D. 唐弢
解析:解析:30年代,在鲁迅杂文熏陶、哺育下产生了一些杂文新秀,如徐懋庸《不惊人集》、《打杂集》;唐弢《推背集》、《海天集》,还有柯灵、聂绀弩等也写了不少杂文。
A. 《高老庄》
B. 《土门》
C. 《浮躁》
D. 《废都》
解析:解析:贾平凹描写“西京文人”庄之蝶的生存状态、表现社会颓靡世相的小说是《废都》,说《废都》、 《土门》、氐向危庄伊字状态及“废都”之中社会世相的描写,较为独特地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中国社会的现实图景及一种文化精神状态。
A. 顽固的封建卫道者
B. 腐朽堕落者
C. “多余人”
D. 封建家庭的叛逆者
解析:解析:高觉新是《激流三部曲》中塑造得最有个性的艺术形象之一,作品注意挖掘这个人物内心的复杂性:觉新行动的动摇性,是他内心经历着的新旧两种观念激烈冲突的表现。作者将这种冲突写成是民族积淀心理在西方民主思想冲击下的痛苦挣扎,从而体现出历史的深度。作品注重人物心理活动的展现,例如觉新大段的内心情感的倾诉和很多富有人情味的细节回忆,就强烈地衬托出了人物的心境。觉新作为中国新文学史上“多余人”的代表,其艺术魅力是显而易见的。
A. 康德
B. 费尔巴哈
C. 黑格尔
D. 荣格
A. 艺术创造
B. 艺术接受
C. 艺术品
D.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