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台静农
B、 梁实秋
C、 林海音
D、 胡秋原
E、 张我军
答案:ABD
解析:解析:台湾光复之后,有许多大陆作家来到台湾,如许寿裳、李何林、台静农、黎烈文、梁实秋、胡秋原、苏雪林等。一些曾在大陆生活过的台湾省籍作家如张我军、王诗琅、林海音、钟理和等,也在这时回到台湾。
A、 台静农
B、 梁实秋
C、 林海音
D、 胡秋原
E、 张我军
答案:ABD
解析:解析:台湾光复之后,有许多大陆作家来到台湾,如许寿裳、李何林、台静农、黎烈文、梁实秋、胡秋原、苏雪林等。一些曾在大陆生活过的台湾省籍作家如张我军、王诗琅、林海音、钟理和等,也在这时回到台湾。
A. 安分守己
B. 欺软怕硬
C. 侠义风骨
D. 因循守旧
E. 胆小怕事
A. 《激流三部曲》
B. 《爱情三部曲》
C. 《漂流三部曲》
D. 《农村三部曲》
解析:解析:《爱情三部曲》包括《雾》、《雨》、《电》在早期创作中,巴金自己所喜爱的是总题为《爱情三部曲》的三个中篇。《爱情三部曲》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巴金早年对“革命”这一重大的社会问题进行紧张而又持久思索的总结,是作家早期世界观的形象化展现。《激流三部曲》(《家》、《春》(1938)、《秋》(1940))是巴金的代表作。其中《家》的成就最高,影响最大。巴金的《家》写于1931年,最初在上海《时报》上连载,原题为《激流》,1933年出版单行本时改名为《家》。《激流三部曲》的总体构想是在后来的写作中逐步形成的。《漂流三部曲》是郭沫若的“自叙传”小说的代表作品。戏剧《农村三部曲》是洪深的。短篇小说《农村三部曲》是茅盾的。
A. 反思小说
B. 改革小说
C. 寻根小说
D. 现代派小说
解析:解析:“现代派小说”滥觞于1979年宗璞的《我是谁》、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的“意识流小说”等一批作品中,真正具有现代派特征刘索拉发表于《人民文学》1985年第3期的中篇小说《你别无选择》,被认为是中国当代文学第一部成功的“现代派小说”。
A. 1976年10月01日
B. 1977年10月01日
C. 1979年1O月
D. 1980年10月01日
解析:解析:1979年10月,第四次全国文代会在北京召开,文艺工作者的一次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五世同堂”的盛会。
A. 《幻灭》
B. 《动摇》
C. 《追求》
D. 《从牯岭到东京》
解析:解析:1927年大革命失败,茅盾陷入痛苦与迷惘。写作的《从轱岭到东京》等论文以及小说《蚀》三部曲,反映了他这一时期茅盾复杂情绪
A. 唯美主义
B. 爱国主义
C. 人道主义
D. 个性解放
解析:解析:贯穿《红烛》和《死水》的诗魂,是闻一多浓烈、真挚的爱国主义情思。
A. 《再别康桥》
B. 《雨巷》
C. 《采莲曲》
D. 《死水》
解析:解析:戴望舒是“现代诗派”的代表性作家成名作是发表于1928年8月《小说月报》第19卷第8期的《雨巷》。诗作发表后,在当时广为流传,作者也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全诗具有浓重的象征意味。这首诗将音乐美的追求推到了极致,因此,叶绍钧称赞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A. 典型的象征诗
B. 典型的古典式
C. 典型的政治抒情诗
D. 典型的现实主义诗
解析:解析: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郭沫若很快出版了诗集《恢复》。《恢复》中的大部分诗歌是抒写革命情怀,表达对敌人的愤怒和对革命前途的坚定信念的,格调高昂,激情澎湃,充满了战斗的豪情,是典型的政治抒情诗。
A. 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成员
B.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C.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
D. 丁玲
解析:解析: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首先由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成员发起。1928年,创造社除继续出版《创作月刊》,又新创刊《文化批判》。太阳社于1927年底成立,出版刊物有《太阳月刊》、《海风周刊》等。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宣告以“站在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战线上”,“从事无产阶级艺术”作为左联的奋斗目标;“左联”进行了一系列的文学活动,加强了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与传播,推进文艺大众化运动,积极开展创作,培养了大批新作家。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武汉成立,形成了文艺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文学为抗战服务,是这时期文学的共同特征,积极的英雄主义和昂扬乐观的气息是这时期文学的主导风格,文学体裁则往通俗化、小型化、轻型化方向发展:速写化的小说、墙头诗、朗诵诗、传单诗、街头剧、活报剧风行一时,报告文学和朗诵诗尤为繁荣。丁玲1930年参加“左联”。
A. 《李有才板话》
B. 《地板》
C. 《小二黑结婚》
D. 《我的两家房东》
解析:解析:《小二黑结婚》讲述的是,刘家峧的青年队长、射击英雄小二黑与村里俊美的姑娘小芹恋爱,遭到了各自父母二诸葛和三仙姑的反对,更遭到掌握着村政权的流氓恶棍金旺、兴旺兄弟的嫉恨和迫害。后来在新政权的支持下,两位青年终成眷属,二诸葛、三仙姑受到批评教育,金旺兄弟受到处理。赵树理的小说大多是“问题小说”,他小说的主题,往往是他“在作群众工作的过程中,遇到了非解决不可而又不是轻易能解决的问题”,“如有些很热心的青年同事,不了解农村中的实际情况,为表面上的工作成绩所迷惑,我便写《李有才板话》。农村习惯上误以为出租土地不纯是剥削,我便写《地板》”。《我的两家房东》是康濯的通过青年农民金凤与栓柱的恋爱婚姻故事,表现了新一代农民对于旧婚姻制度的反抗和精神上的新气象,语言清新、朴素、明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