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小说
B、 诗歌
C、 戏剧
D、 杂文
答案:D
解析:解析:从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随感录”起至1936年逝世前未完篇的《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止,杂文创作贯穿了鲁迅文学活动的始终。
A、 小说
B、 诗歌
C、 戏剧
D、 杂文
答案:D
解析:解析:从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随感录”起至1936年逝世前未完篇的《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止,杂文创作贯穿了鲁迅文学活动的始终。
A. 《赛金花》
B. 《保卫卢沟桥》
C. 《汉奸的子孙》
D. 《放下你的鞭子》
解析:解析:1936年初,制定《国防剧作纲领》,规定国防戏剧创作应以揭露日寇的残暴、批评不利于抗日的思想和言论及歌颂群众的抗日情绪和行为为主要任务。国防戏剧剧作夏衍《赛金花》被称为“国防戏剧的力作”。
A. 《语丝》
B. 《小说月报》
C. 《创造》季刊
D. 《新青年》
解析:解析: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人们习惯称文学研究会的创作为“人生派”或“为人生”的文学。在创作方法上,文学研究会强调写实主义,沈雁冰接编革新的《小说月报》基本上成了文学研究会的会刊。《语丝》周刊是周作人等创办于1924年11月,多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以倡导这种幽默泼辣的“语丝文体”而获“语丝派”的称号。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创办《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等刊物,主张“为艺术而艺术”。“五四”时期以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兴起了“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
A. 《高干大》
B. 《吕梁英雄传》
C.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D. 《暴风骤雨》
解析:解析:解放区最早出现的中长篇小说是章回体的抗日题材小说。其中《洋铁桶的故事》《吕梁英雄传》《新儿女英雄传》等“新英雄传奇”,以章回体的传统文学形式表现人民武装斗争的新内容,传奇性的故事情节和充满英雄气概、乐观主义精神的英雄人物,是这类小说的共同特征。《高干大》《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与《暴风骤雨》都是反映农村改革的长篇小说。
A. 国统区文学
B. 敌后区文学
C. 敌占区文学
D. 民族救亡文学
解析:解析:抗战时期文学存在过国统区文学、解放区文学和沦陷区文学同时并存的格局,由于各区域在时空上处于不断的变动中,文学作家和文学创作也呈现一定的交错局面。
A. 郑敏、唐祈
B. 辛笛、陈敬容
C. 阿垅、唐湜
D. 曾卓、牛汉
解析:解析:七月诗派是以胡风主编的《七月》和《希望》等刊物为主要阵地的现实主义抒情诗派。40年代的著名诗人艾青和田间也曾在这些刊物上发表过诗作。七月诗派的主要代表性诗人有鲁藜、绿原、阿垅、曾卓、牛汉等。九叶诗派,是40年代中后期形成的一个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相结合的诗歌流派。以《诗创造》(1947年7月创刊)和《中国新诗》(1948年6月创刊)等刊物为主要阵地,聚集了辛笛、陈敬容、杜运燮、杭约赫(曹辛之)、郑敏、唐祈、唐湜、袁可嘉、穆旦(查良铮)等一群诗人。该诗派主要有九位代表诗人,1980年出版诗歌合集《九叶集》,因而被称为“九叶诗派”。
A. 白先勇
B. 林海音
C. 於梨华
D. 陈映真
解析:解析:於梨华:主要作品有《又见棕榈又见棕榈》、《雪地上的星星》、《考验》等。於梨华在台湾文坛以创作留学生题材小说著称。
A. 《铸剑》
B. 《理水》
C. 《补天》
D. 《非攻》
解析:解析:《铸剑》取材于古代一个动人的复仇故事。眉间尺的父亲在奉命为大王铸剑的任务完成之日,被多疑而残忍的大王杀掉。儿子眉间尺为其父复仇的过程中,得黑衣义士宴之敖舍命相助,最后他们用自己的头颅来反抗暴政,与统治者同归于尽。
A. 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
B. 吴强的《红日》
C. 梁斌的《红旗谱》
D. 杜鹏程的《保卫延安》
解析:解析:《红日》将历史纪实与艺术创造相结合,表现广阔的战争画面和生活图景,是《红日》的显著特色之一。1946年秋末冬初到1947年春夏之际,华东战场涟水、莱芜、孟良崮三个相互衔接的战役,并以孟良崮战役为重点,形象地概括了华东野战军粉碎敌人重点进攻,变战略防御为战略进攻的历程。小说对双方的高级将领,如陈毅、粟裕,李仙洲、张灵甫等,使用真名实姓,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感。
A. 《两个家庭》
B. 《春水》
C. 《斯人独憔悴》
D. 《笑》
解析:解析:冰心早年散文中有一个鲜明而一贯的宗旨,这就是不遗余力地讴歌一种“爱的哲学”。比如她的《笑》,从安琪儿无比甜美的微笑,写到小孩子充满童真的微笑,再写到茅屋里老妇人慈母一般的微笑,三个笑容,层层递进,并巧妙地构成一体。
A. 社会性、政治性较强的题材
B. 描写感人至深的亲情、友情、人情
C. “清幽”、“清秀”、“秀丽”、“隽永”
D. 表现生活情趣
解析:解析:“清幽”、“清秀”、“秀丽”、“隽永”是人们谈及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时常用的词语,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常常能够在自然朴素的风格中立新意,造新语,于平淡中见神奇。朱自清散文的题材大体上可分为四类:一、社会性、政治性较强的题材。如《白种人——上帝的骄子》、《执政府大屠杀记》等,这类作品多写于早期。二、描写感人至深的亲情、友情、人情。如《背影》、《给亡妇》、《儿女》、《一封信》、《阿河》等,这些作品涉及作者的父亲、妻子、儿女、友人、佣人等,多为脍炙人口的佳作。三、写景抒情。如描写自然风光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松堂游记》、《绿》以及以写地方史迹为主的《南京》、《说扬州》等。四、表现生活情趣。如散文集《你我》中的《看花》、《谈抽烟》、《择偶记》等,都是最好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