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社会性、政治性较强的题材
B、 描写感人至深的亲情、友情、人情
C、 “清幽”、“清秀”、“秀丽”、“隽永”
D、 表现生活情趣
答案:C
解析:解析:“清幽”、“清秀”、“秀丽”、“隽永”是人们谈及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时常用的词语,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常常能够在自然朴素的风格中立新意,造新语,于平淡中见神奇。朱自清散文的题材大体上可分为四类:一、社会性、政治性较强的题材。如《白种人——上帝的骄子》、《执政府大屠杀记》等,这类作品多写于早期。二、描写感人至深的亲情、友情、人情。如《背影》、《给亡妇》、《儿女》、《一封信》、《阿河》等,这些作品涉及作者的父亲、妻子、儿女、友人、佣人等,多为脍炙人口的佳作。三、写景抒情。如描写自然风光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松堂游记》、《绿》以及以写地方史迹为主的《南京》、《说扬州》等。四、表现生活情趣。如散文集《你我》中的《看花》、《谈抽烟》、《择偶记》等,都是最好的代表。
A、 社会性、政治性较强的题材
B、 描写感人至深的亲情、友情、人情
C、 “清幽”、“清秀”、“秀丽”、“隽永”
D、 表现生活情趣
答案:C
解析:解析:“清幽”、“清秀”、“秀丽”、“隽永”是人们谈及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时常用的词语,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常常能够在自然朴素的风格中立新意,造新语,于平淡中见神奇。朱自清散文的题材大体上可分为四类:一、社会性、政治性较强的题材。如《白种人——上帝的骄子》、《执政府大屠杀记》等,这类作品多写于早期。二、描写感人至深的亲情、友情、人情。如《背影》、《给亡妇》、《儿女》、《一封信》、《阿河》等,这些作品涉及作者的父亲、妻子、儿女、友人、佣人等,多为脍炙人口的佳作。三、写景抒情。如描写自然风光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松堂游记》、《绿》以及以写地方史迹为主的《南京》、《说扬州》等。四、表现生活情趣。如散文集《你我》中的《看花》、《谈抽烟》、《择偶记》等,都是最好的代表。
A. 《负暄琐话》
B. 《云梦断忆》
C. 《干校六记》
D. 《野火集》
解析:解析:张中行以随笔的方式谈论、评说民国人物的散文集是《负暄琐话》,80年代开始散文创作,著作有:《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禅外说禅》等。
A. 对民族危机与民族解放
B. 胡风文艺思想与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冲突
C. “深入工农兵群众与深入实际斗争”,
D. “主观战斗精神”和“艺术创造的源泉”
解析:解析:1945年至1949年关于现实主义与主观论的长期论争。论争源于胡风文艺思想与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冲突,直接导火索则是深受胡风影响的舒芜的长篇论文《论主观》。胡风认为“主观战斗精神”是“艺术创造的源泉”,强调“主观”在创作中的决定作用,并曾著文批评当时创作中的“客观主义”。邵荃麟、冯雪峰、何其芳等发表文章批评他们的论点。
A. 社会主义思想
B. 无政府主义思想
C. 个性主义思想
D. 存在主义思想
解析:解析:“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各种广泛传播的“主义”与思潮的鼓舞与启发巴金。受无政府主义思想的理论家克鲁泡特金和廖抗夫的影响,巴金早期世界观的实质是“把革命民主主义的内核裹藏在无政府主义的外衣之中”。
A. 徐志摩 闻一多 郑伯奇
B. 徐志摩 汪静之 闻一多
C. 汪静之 闻一多 饶孟侃
D. 徐志摩 闻一多 刘梦苇
解析:解析:作为诗歌流派始于1926年4月1日的《晨报副刊》,参与编辑并以诗文创立流派的有徐志摩、闻一多、饶孟侃、刘梦苇、杨振声、朱湘等人。
A. 力图反映出“一·二八”以后的十年间中国社会生活的面貌
B. 全书分上下两部
C. 青年知识分子在大时代的激荡下的摸索挣扎
D. 史诗般地记录了我国抗战期间重大的历史变迁
E. 是路翎代表作
解析:解析:长篇小说《财主底儿女们》是路翎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优秀力作。全书分上下两部,分别创作于1945年和1948年。小说以“一·二八”上海抗战集中刻画了财主的儿女们,也就是出身于剥削阶级家庭的青年知识分子在大时代的激荡下的摸索挣扎,在尽可能地容纳更为广阔的社会图景的同时,史诗般地记录了我国抗战期间重大的历史变迁,为我们认识那个重要的历史时期以及一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提供了极富价值的范本。
A. 旁征博引
B. 舒展自如,娓娓而谈
C. 平和冲淡,恬适淡远
D. 语言简练而意蕴丰厚
E. 机智幽默,情趣似盎然而实苦涩
解析:解析:周作人的散文在艺术上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一、旁征博引,于谈天说地中显示出深厚的学识、才情。周作人是大学者、大学问家,一生读书颇多,因此,他的散文常常可以见出他在学养上的优势。二、舒展自如,娓娓而谈。如《乌篷船》,介绍的又是故乡风情,因而情真意切,舒展自如,娓娓而谈。三、平和冲淡,恬适淡远。周作人却将“冲淡”作为自己散文创作的一个最主要的追求,并构成了他散文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特色。四、语言简练而意蕴丰厚。周作人的散文语言,一方面简练、精确,另一方面则又具有较大的包容性,能在最有限的字句中,表现出丰富的内容。五、机智幽默,情趣似盎然而实苦涩。作者也有对现实的不满和不平,有许多牢骚、怨愤,但他并不明言,而是以一种反话正说、正话反说的方式表达出来,从而让人在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嘲讽或风趣幽默效果的同时,又体会到一种压抑不住的苦涩。
A. 《银灰色的死》
B. 《沉沦》
C. 《南迁》
D. 《春风沉醉的晚上》
E. 《屐痕处处》
解析:解析:郁达夫在日期间,创作了《银灰色的死》、《沉沦》、《南迁》等小说,于1921年结集为《沉沦》出版,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此后,郁达夫还为中国现代文学奉献了《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采石矶》等著名小说作品。同时,郁达夫在散文、旧体诗词等领域亦有很高的成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卓有成绩又独具风格的优秀作家。《屐痕处处》是郁达夫30年代游记散文。
A. 剖析中国社会
B. 探究人生
C. 长篇小说形式日趋成熟
D. 现代主义崭露头角
E. 言情武侠小说盛行
解析:解析:30年代的创作具有鲜明的特点。从文学内容上看:运用科学的社会理论(如茅盾等左翼作家)剖析中国社会;由文化层面(如老舍和京派作家)批判社会、探究人生;题材内容空前广泛,涉及中国社会各阶层生活,表现农村破产、农民的苦难和反抗斗争的内容尤为突出;新兴的都市文学引人瞩目。从文学形式上看:长篇叙事文学,特别是长篇小说形式日趋成熟,抒情写意小说长足发展;戏剧、诗歌、散文都有长足发展。从创作方法上考察:浪漫主义在变异中发展;现代主义崭露头角;现实主义成为主流,同时又包容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的方法技巧。文学理论批评,呈多元发展态势。
A. 《呐喊》
B. 《野草》
C. 《朝花夕拾》
D. 《彷徨》
E. 《故事新编》
解析:解析:鲁迅在小说创作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创作于“五四”时期的白话短篇小说曾分别收入1923年8月由新潮出版社出版的《呐喊》和1926年8月由北新书局出版的《彷徨》两本小说集中。《呐喊》收1918—1922年所写的14篇小说。鲁迅在20年代创作的《补天》、《奔月》、《铸剑》和在30年代创作的《非攻》、《理水》、《采薇》、《出关》、《起死》8篇历史小说,后来一并收入《故事新编》中。《野草》中的散文写于1924年至1926年,陆续发表在《语丝》上,加上出版前写的《题辞》,共24篇。《朝花夕拾》共计10篇,写于1926年,都是带有回忆性质的叙事散文。最初陆续刊载于《莽原》,总题为《旧事重提》,1927年成书时改为现名。
A. 《山峡中》
B. 《故乡》
C. 《一个女人的悲剧》
D. 《山野》
E. 《丰饶的原野》
解析:解析:《故乡》描写江南山区的边远小城。出身于地主家庭的大学生余峻廷,抗战后从上海回到故乡,展开小县城里一系列冲突。《山野》在一日一夜的时空里,容纳广西吉丁村山寨面临日寇入侵发生的事件,吉丁村是全国抗战的一个缩影。《丰饶的原野》根据对故乡农村生活的回忆创作的,通过三个农民形象解剖我们的民族性格,探索“以农立国”的祖国命运。《一个女人的悲剧》、《芭蕉谷》描写在贫苦无告中挣扎的农村妇女。《山峡中》描写人们所不熟悉的生活和人物性格。这是一群为生活所迫沦为窃贼的人们,他们不甘心“一辈子只有给人踏着过日子”,却找不到正确的反抗道路,只是过着流浪和盗窃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