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答案:1、确认闭塞区间空闲:(1)记录并核对行调通报的列车定位信息,并以此确定本站接发车顺序。(1分)(2)首趟车凭行调通报的列车定位信息和本站《行车日志》,与后方站共同确认闭塞区间空闲,后续列车根据《电话闭塞法行车日志》与后方站确认闭塞区间空闲。(1分)2、准备进路:(1)向行调申请下线路。(0.5分)(2)行调批准后向值班站长布置进路:“准备上/下行线接车进路。”(1分)(3)接现场人员上报进路准备好时,复诵“上/下行接车进路好”。(1分)3、承认闭塞:(1)接到前方站前次列车发车报点并填写值班日志,判断发车站至本站、本站至前方站闭塞区间空闲。(1分)(2)接到发车站闭塞请求后,发出电话记录“X时X分,同意XX站XX次闭塞,电话记录号XX号”。(1分)(3)听取发车站复诵无误后,填写《电话闭塞法行车日志》。(1分)4、接车:(1)听取发车站发车报点,复诵“XX次X分X秒开”,并填写《电话闭塞法行车日志》。(1分)(2)通知接车人员:“上/下行线接车。”(0.5分)(3)复诵“上/下行线列车停稳”后填写《电话闭塞法行车日志》。(0.5分)(4)列车开出后,向前后方车站报点,报点站向行调报点.(0.5分)
答案:答案:1、确认闭塞区间空闲:(1)记录并核对行调通报的列车定位信息,并以此确定本站接发车顺序。(1分)(2)首趟车凭行调通报的列车定位信息和本站《行车日志》,与后方站共同确认闭塞区间空闲,后续列车根据《电话闭塞法行车日志》与后方站确认闭塞区间空闲。(1分)2、准备进路:(1)向行调申请下线路。(0.5分)(2)行调批准后向值班站长布置进路:“准备上/下行线接车进路。”(1分)(3)接现场人员上报进路准备好时,复诵“上/下行接车进路好”。(1分)3、承认闭塞:(1)接到前方站前次列车发车报点并填写值班日志,判断发车站至本站、本站至前方站闭塞区间空闲。(1分)(2)接到发车站闭塞请求后,发出电话记录“X时X分,同意XX站XX次闭塞,电话记录号XX号”。(1分)(3)听取发车站复诵无误后,填写《电话闭塞法行车日志》。(1分)4、接车:(1)听取发车站发车报点,复诵“XX次X分X秒开”,并填写《电话闭塞法行车日志》。(1分)(2)通知接车人员:“上/下行线接车。”(0.5分)(3)复诵“上/下行线列车停稳”后填写《电话闭塞法行车日志》。(0.5分)(4)列车开出后,向前后方车站报点,报点站向行调报点.(0.5分)
A. 108m
B. 112m
C. 118m
D. 196m
A. 一
B. 二
C. 三
D. 四
A. 5
B. 10
C. 20
D. 30
A. 6
B. 7
C. 8
D. 9
A. 1
B. 2
C. 3
D. 5
A. 正确
B. 错误
解析:这道题的题干涉及到发票的管理和配发流程,尤其是在铁路或运输行业中,发票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我们来逐步分析这个题目。
### 题干解析
题干提到“各解行站接收发票后,根据所辖车站提报的需求数量依次配发,配发时需以包为单位,解行站需登记《发票月盘点报表》。”这句话可以拆分成几个部分来理解:
1. **各解行站接收发票**:解行站是指负责处理和分发发票的车站。
2. **根据所辖车站提报的需求数量依次配发**:这意味着解行站会根据各个车站的需求来分配发票。
3. **配发时需以包为单位**:这里提到的“包”可能指的是发票的包装单位,意味着发票的配发不是单张进行,而是以一定数量的组合进行。
4. **解行站需登记《发票月盘点报表》**:这表明解行站在配发后需要进行记录和盘点,以确保发票的管理是有序的。
### 判断题的答案
根据题干的描述,答案是 **B:错误**。这意味着题干中的某些描述是不准确的。
### 可能的错误点
1. **配发方式**:题干中提到“依次配发”,可能在实际操作中并不是简单的依次,而是根据某种优先级或其他标准来配发。
2. **登记报表的要求**:可能并不是所有的解行站都需要登记《发票月盘点报表》,或者登记的方式和内容可能有所不同。
### 生动的例子
为了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这个知识点,我们可以用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来类比:
想象一下你在学校的图书馆工作,负责管理书籍的借出和归还。每当有学生请求借书时,你需要根据他们的需求来分配书籍。假设有三位同学分别请求借《数学书》、《英语书》和《科学书》。你会根据他们的需求,依次将书籍分发给他们。
但是,如果有一个规定是说:“你只能一次性借出整包书籍,而不能单独借出一本。”这就意味着你不能满足某位同学只借一本书的需求,而是必须等到有足够的需求来借出整包书籍。
在这个例子中,图书馆的管理流程和发票的管理流程有相似之处,但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有不同的规定和灵活性。因此,题干中提到的配发方式和登记要求可能并不完全符合实际情况。
### 总结
A. 学生卡
B. 夕阳红卡
C. 关爱卡
D. 爱心卡
A. 电话闭塞法
B. 电话联系法
C. 正线折返
D. 出入场折返
A. Ⅰ
B. Ⅱ
C. Ⅲ
D. Ⅳ
A. 50
B. 100
C. 150
D. 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