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因致未成年人受到伤害,对方某应从重处罚
B、 陈某为本案复议第三人
C、 方某可以向县政府申请行政复议
D、 因方某申请行政复议,应暂停行政拘留决定
答案:ABD
解析:解析: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条违反治安管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从重处罚:(一)有较严重后果的;(二)教唆、胁迫、诱骗他人违反治安管理的;(三)对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证人打击报复的;(四)六个月内曾受过治安管理处罚的。殴打未成年人不属于从重处罚情形,A错误。本案中方某是原告,陈某的儿子是第三人,陈某本人不是受害人,也不是行政相关人,与被诉行为之间没有行政法意义上的利害关系,不是本案的第三人。故B选项错误。方某既可以向县政府也可以向市公安局申请行政复议,故C选项正确。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一百零七条被处罚人不服行政拘留处罚决定,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的,可以向公安机关提出暂缓执行行政拘留的申请。公安机关认为暂缓执行行政拘留不致发生社会危险的,由被处罚人或者其近亲属提出符合本法第一百零八条规定条件的担保人,或者按每日行政拘留二百元的标准交纳保证金,行政拘留的处罚决定暂缓执行。故D错误
A、 因致未成年人受到伤害,对方某应从重处罚
B、 陈某为本案复议第三人
C、 方某可以向县政府申请行政复议
D、 因方某申请行政复议,应暂停行政拘留决定
答案:ABD
解析:解析: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条违反治安管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从重处罚:(一)有较严重后果的;(二)教唆、胁迫、诱骗他人违反治安管理的;(三)对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证人打击报复的;(四)六个月内曾受过治安管理处罚的。殴打未成年人不属于从重处罚情形,A错误。本案中方某是原告,陈某的儿子是第三人,陈某本人不是受害人,也不是行政相关人,与被诉行为之间没有行政法意义上的利害关系,不是本案的第三人。故B选项错误。方某既可以向县政府也可以向市公安局申请行政复议,故C选项正确。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一百零七条被处罚人不服行政拘留处罚决定,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的,可以向公安机关提出暂缓执行行政拘留的申请。公安机关认为暂缓执行行政拘留不致发生社会危险的,由被处罚人或者其近亲属提出符合本法第一百零八条规定条件的担保人,或者按每日行政拘留二百元的标准交纳保证金,行政拘留的处罚决定暂缓执行。故D错误
A. 赵某砍伐王某享有所有权的果树,两人因此形成民事法律关系
B. 县公安局对赵某作出行政处罚,从而与赵某形成行政法律关系
C. 赵某因砍伐王某的果树而形成的损害赔偿关系属于民事法律关系
D. 赵某如不服行政拘留决定,提起行政诉讼,则其与公安局形成平等的民事法律关系
解析:解析:本题考察法律关系。法律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以权利义务为内容。本题中赵某和王某的关系为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而县公安局对赵某作出行政处罚时为不平等主体之间关系,但赵某起诉公安局时,双方在行政诉讼中的关系是平等的。选项D中将行政诉讼中的法律关系认定为民事法律关系错误。综上,本题选ABC
A. 不公开李某真实姓名、住址和工作单位等个人信息
B. 禁止特定的人接触李某及其近亲属
C. 对李某人身和住宅采取专门性保护措施
D. 将李某的姓名改为王某
解析:解析:本题考察《反恐怖主义法》。(1)根据《反恐怖主义法》第七十六条第一款第(一)项之规定,不公开真实姓名、住址和工作单位等个人信息,故此A项正确;(2)根据《反恐怖主义法》第七十六条第一款第(二)项之规定,禁止特定的人接触被保护人员,故此B项正确;(3)根据《反恐怖主义法》第七十六条第一款第(三)项之规定,对人身和住宅采取专门性保护措施,故此C项正确;(4)根据《反恐怖主义法》第七十六条第一款第(四)项之规定变更被保护人员的姓名,重新安排住所和工作单位,故此D项正确;综上,本题选ABCD。
A. 以非法携带管制器具定性
B. 以阻碍执行职务定性
C. 以非法携带管制器具和阻碍执行职务定性
D. 从重处罚
解析:解析:本题考察对阻碍执行职务、非法携带管理器具违法行为的理解。(1)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三十二条之规定,非法携带管制器具是指非法携带枪支、弹药或者弩匕首等国家规定的管理器具的行为。韩某将砍刀放置在汽车内的行为属于以非法携带管制器具,故此A项正确;(2)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条第二项之规定,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交警协管员并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故此B项错误;(3)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条第二项之规定,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根据《浙江省公安机关警务辅助人员条例》第二十条之规定,勤务辅警在人民警察带领下可以协助从事下列工作:…(三)治安检查以及对人员聚集场所进行安全检查…可见交警协管员开展检查工作时应当由民警带领,交警协管员单独工作时检查时,不认定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韩某的行为不构成阻碍执行职务,故此C项错误;(4)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条之规定,违反治安管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从重处罚:(一)有较严重后果的;(二)教唆、胁迫、诱骗他人违反治安管理的;(三)对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证人打击报复的;(四)六个月内曾受过治安管理处罚的。韩某的行为不具有上述从重处罚的情形,故此D项错误;综上,本题选A。
解析:解析:根据《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第二百一十七条被处罚人确有经济困难,经被处罚人申请和作出处罚决定的公安机关批准,可以暂缓或者分期缴纳罚款。中止执行即暂缓执行。故本题正确。
A. 民警甲、乙使用警绳不合法
B. 督察人员无权扣留警绳
C. 督察人员有权进行现场处置
D. 若甲、乙拒绝或阻碍督察人员进行工作,可以将其带离
解析:解析:本题考察公安机关督察处置规定、警械使用规定。(1)根据《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第七条第一款第五项:阻碍人民警察依法履行职责的,可以使用制服性警械。王某与正常值勤民警争执,情节轻微,不属于阻碍依法履行职责的行为。故此A项,使用警绳不合法;(2)根据《公安机关督察条例》第十一条第二项:督察人员在现场督察中发现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违法违纪的,可以采取下列措施,当场处置:对违反规定使用武器、警械以及警用车辆、警用标志的,可以扣留其武器、警械、警用车辆、警用标志;督察有权当场扣留警绳故此B项错误;(3)根据《公安机关督察条例》第十一条:督察人员在现场督察中发现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违法违纪的,可以采取下列措施,当场处置,故此C项正确;(4)根据《公安机关督察条例》第十一条第三项:督察人员在现场督察中发现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违法违纪的,可以采取下列措施,当场处置,对违法违纪情节严重、影响恶劣的,以及拒绝、阻碍督察人员执行现场督察工作任务的,必要时,可以带离现场。故此D项正确;综上,本题选B
A. 阿某因涉嫌参与B市恐怖事件,公安机关责令阿某未经公安机关批准不得离开指定的处所,并采取电子监控等方式对其进行监督
B. 恐怖事件发生后,B市公安局立即进行处置,但因B市反恐怖主义工作领导小组尚未确认指挥长,因此,B市公安局在处置现场职级最高的人员担任了现场指挥员
C. 在恐怖事件现场,犯罪嫌疑人艾某持爆炸物劫持1名人质,为避免警告后可能出现的更为严重后果,现场指挥员决定派防暴队员隐蔽在相关地点,在确保人质安全的前提下,直接击毙犯罪嫌疑人艾某
D. B市公安局对在调查中发现的阻碍日常开展反恐怖主义工作的人员以及相关单位予以处罚,并对阻碍人民警察履行职务的从重处罚
解析:解析:本题考察反恐怖主义调查和应对处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第五十三条公安机关调查恐怖活动嫌疑,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根据其危险程度,责令恐怖活动嫌疑人员遵守下列一项或者多项约束措施:(一)未经公安机关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指定的处所;公安机关可以采取电子监控、不定期检查等方式对其遵守约束措施的情况进行监督。采取前两款规定的约束措施的期限不得超过三个月。对不需要继续采取约束措施的,应当及时解除。根据法条规定,对阿某采取约束措施不得超过三个月,A选项未规定期限,因此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第五十八条第二款规定,反恐怖主义工作领导机构尚未确定指挥长的,由在场处置的公安机关职级最高的人员担任现场指挥员。公安机关未能到达现场的,由在场处置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或者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职级最高的人员担任现场指挥员。现场应对处置人员无论是否属于同一单位、系统,均应当服从现场指挥员的指挥。因B市尚未确认指挥长,根据规定由B市公安局处置现场职级最高人员担任符合法律规定,B选项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第六十二条规定,人民警察、人民武装警察以及其他依法配备、携带武器的应对处置人员,对在现场持枪支、刀具等凶器或者使用其他危险方法,正在或者准备实施暴力行为的人员,经警告无效的,可以使用武器;紧急情况下或者警告后可能导致更为严重危害后果的,可以直接使用武器。艾某持爆炸物劫持1名人质,为了避免警告后出现更严重后果,根据法律规定可以直接使用武器,选项C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第九十二条第三款规定,阻碍人民警察、人民解放军、人民武装警察依法执行职务的,从重处罚。因此阻碍人民警察履行职务的从重处罚,符合法律规定,选项D正确;综上,本题选A。
解析:解析:本题考察转化型的抢劫犯罪问题。根据《刑法》第269条规定,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A. 被害人有生理缺陷,对案件事实的认知和表达存在一定困难,故其陈述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采信
B. 证人与犯罪嫌疑人乙有利害冲突,其提供的对乙不利的证言,不得采信
C. 公安机关制作的放火案的勘验、检查笔录没有见证人签名,不得采信
D. 搜查获得的杀人案凶器,未附搜查笔录,不能证明该凶器来源,不得采信
解析:解析:本题考察。(1)根据《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二条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人,都有作证的义务。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或者年幼,不能辨别是非、不能正确表达的人,不能作证人。故此A项错误,因为被害人有一定的认知和表达能力;(2)根据上述,故此B项错误;(3)根据《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九条规定,勘验、检查笔录没有见证人签名,办案人员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可以采用,故此C项错误;(4)根据根据《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九条规定,对物证来源有疑问,不能作出合理解释,物证不能作为定案根据,故此D项正确;综上,本题选D
A. 甲公司应当向C市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提出爆破作业申请
B. 甲公司在实施爆破作业时,应当由C市人民政府公安机关负责组织实施安全警戒
C. 甲公司爆破作业结束后,剩余的民用爆炸物品应当及时引爆销毁,不得遗留在现场
D. 风景名胜区游客李某在游玩时捡拾到民用爆炸物品,应当妥善保管并及时上交至风景管理区
解析:【解析】根据《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条例》 第三十五条之规定:在城市、风景名胜区和重要工程设施附近实施爆破作业的,应当向爆破作业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提出申请,提交《爆破作业单位许可证》和具有相应资质的安全评估企业出具的爆破设计、施工方案评估报告。综上,本题选A
A. 甲明知是他人非法买卖的枪支而为其存放的行为,构成非法持有枪支罪
B. 乙系依法配枪民警,将自己所配枪支借给具有配枪资格的同事使用,构成非法出借枪支罪
C. 丙系侦查人员,在一次抓捕罪犯行动中,不慎将所配枪支丢失,及时汇报给所在单位,所在单位没有及时上报上级单位,造成严重后果,丙所在单位构成丢失枪支不报罪
D. 丁捡拾一个背包,不知内有何物,在携带该背包乘坐地铁时,被检查出包内有手枪3把,丁不构成非法携带枪支危及公共安全罪
解析:解析:(1)根据刑法第一百二十五条【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罪、非法制造、买卖、运输、储存危险物质罪】有关规定,A项行为属于非法储存枪支罪;(2)根据刑法第一百二十八条【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罪】中有关公务人员“依法配备公务用枪的人员或者单位,非法将枪支出租、出借给具有公务用枪配备资格的人员或者单位,以及依法配置民用枪支的人员或者单位,非法出租、出借民用枪支,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B项情形不属于非法出借枪支立案追诉情形。(3)丢失枪支不报罪不属于单位犯罪,因此单位不能构成丢失枪支不报罪。(4)根据刑法【非法携带枪支、弹药、管制刀具、危险物品危及公共安全罪】,D项丁行为属于非法携带枪支罪。综上,本题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