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综合应急预案
B、B、专项应急预案
C、C、现场处置方案
D、D、应急处置卡
答案:A
解析:本题考察的是《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中关于不同级别应急预案的定义及其功能。
A选项综合应急预案:这是为应对各种生产安全事故而制定的综合性工作方案,是本单位应对生产安全事故的总体工作程序、措施和应急预案体系的总纲。它规定了本单位应急指挥体系与职责、应急响应程序、应急资源和应急保障等方面的内容,具有全面性、指导性和纲领性的特点。因此,A选项与题目描述相符。
B选项专项应急预案:这是针对具体的事故类别(如火灾、爆炸等)、危险源和应急保障而制定的计划或方案,是综合应急预案的组成部分。它侧重于某一类或几类特定风险的应对,不具备总体性、全局性的特点,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
C选项现场处置方案:这是针对具体的装置、场所或设施、岗位所制定的应急处置措施,是应急预案体系中最具体的部分。它更侧重于现场的、即时的应对措施,不具备总体工作程序的指导功能,因此C选项也不符合题意。
D选项应急处置卡:这是简明扼要地描述应急处置措施的一种卡片形式,便于从业人员随身携带,随时查看。它并不是应急预案的组成部分,更不具备总体工作程序、措施和应急预案体系的总纲功能,所以D选项同样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根据《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的定义和描述,综合应急预案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因为它确实是本单位应对生产安全事故的总体工作程序、措施和应急预案体系的总纲。因此,正确答案是A。
A、A、综合应急预案
B、B、专项应急预案
C、C、现场处置方案
D、D、应急处置卡
答案:A
解析:本题考察的是《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中关于不同级别应急预案的定义及其功能。
A选项综合应急预案:这是为应对各种生产安全事故而制定的综合性工作方案,是本单位应对生产安全事故的总体工作程序、措施和应急预案体系的总纲。它规定了本单位应急指挥体系与职责、应急响应程序、应急资源和应急保障等方面的内容,具有全面性、指导性和纲领性的特点。因此,A选项与题目描述相符。
B选项专项应急预案:这是针对具体的事故类别(如火灾、爆炸等)、危险源和应急保障而制定的计划或方案,是综合应急预案的组成部分。它侧重于某一类或几类特定风险的应对,不具备总体性、全局性的特点,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
C选项现场处置方案:这是针对具体的装置、场所或设施、岗位所制定的应急处置措施,是应急预案体系中最具体的部分。它更侧重于现场的、即时的应对措施,不具备总体工作程序的指导功能,因此C选项也不符合题意。
D选项应急处置卡:这是简明扼要地描述应急处置措施的一种卡片形式,便于从业人员随身携带,随时查看。它并不是应急预案的组成部分,更不具备总体工作程序、措施和应急预案体系的总纲功能,所以D选项同样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根据《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的定义和描述,综合应急预案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因为它确实是本单位应对生产安全事故的总体工作程序、措施和应急预案体系的总纲。因此,正确答案是A。
A. A、请示领导,获得批准
B. B、做出标志,绘制现场简图
C. C、立即抢救伤员
D. D、保持物件完整
解析:选项解析:
A. 请示领导,获得批准:虽然在实际操作中可能需要请示领导,但这一选项并不是《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中明确规定的必要步骤。
B. 做出标志,绘制现场简图:这是正确答案。《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要求在移动事故现场物件时,需要做出标志和绘制现场简图,以保留现场的重要信息,便于后续的事故调查和处理。
C. 立即抢救伤员:抢救伤员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但这个选项与题目中关于移动事故现场物件的具体要求不直接相关。
D. 保持物件完整:虽然保持物件完整是调查处理事故的一个原则,但这个选项没有涵盖到需要做出标志和绘制现场简图的具体要求。
为什么选B:
根据《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第十六条的规定,当需要移动事故现场物件时,应当做出标志、绘制现场简图,并做出书面记录,妥善保存现场重要痕迹、物证。这样做是为了确保事故现场的重要信息得到保留,不因移动物件而丢失,从而为事故的调查和处理提供必要的信息和证据。因此,选项B符合法规的具体要求,是正确的选择。
A. A、人寿保险
B. B、工伤保险
C. C、失业保险
D. D、安全生产责任险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的法律知识题,我们需要根据法律条文来判断生产经营单位必须为从业人员缴纳哪种保险费。
首先,我们分析题目并罗列出重要信息:
题目考察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关于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参加的保险类型。
目的是为从业人员缴纳保险费。
接下来,我们分析各个选项:
A. 人寿保险:人寿保险主要是为个人或家庭提供生命保障,与生产经营单位必须为从业人员缴纳的保险费类型不符。因此,A选项错误。
B. 工伤保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的相关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必须依法参加工伤保险,为从业人员缴纳保险费。工伤保险是保障从业人员在工作中遭受意外伤害或职业病时获得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这与题目要求相符,因此B选项正确。
C. 失业保险:失业保险主要是为失业人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与生产经营单位必须为从业人员在工作中的安全保障缴纳的保险费类型不符。因此,C选项错误。
D. 安全生产责任险:虽然安全生产责任险在安全生产领域有一定作用,但它并非《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强制要求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参加的保险类型。因此,D选项错误。
综上所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的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必须依法参加工伤保险,为从业人员缴纳保险费。因此,正确答案是B选项“工伤保险”。
A. A、3
B. B、6
C. C、9
D. D、12
解析:查询 1 次,打开 1 个网页并总结
根据《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标准》,乙、丙类装置灭火器的最大保护距离不宜超过12米。因此,正确答案是D选项,即12米。这个规定是为了确保在火灾发生时,灭火器能够有效地覆盖和保护相应区域,从而及时控制火势。其他选项(A. 3米,B. 6米,C. 9米)都低于规定的最大保护距离,因此不符合标准要求。
A. A、15
B. B、20
C. C、25
D. D、30
解析:解析
本题考察的是《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标准》中关于固定式水炮布置距离被保护对象的最小距离要求。
选项解析:
A. 15m:根据《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标准》的相关规定,固定式水炮的布置应确保其能够有效地覆盖并保护目标区域,同时避免过近导致喷射时可能产生的反作用力对设备或人员造成损害。通常,为了确保水炮的喷射效果并避免潜在的负面影响,标准中规定了水炮距被保护对象的最小距离。在这个案例中,15m 是符合标准规定的一个常见距离,它既能保证水炮的有效射程,又能避免过近导致的问题。
B. 20m:虽然20m的距离可能也适用于某些情况,但在此题的上下文中,它并不是根据《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标准》所规定的最小距离,因此不是正确答案。
C. 25m:同样,25m的距离也不是该标准中针对固定式水炮距被保护对象所规定的最小距离,因此可以排除。
D. 30m:30m的距离更远,虽然可能在一些特定情况下是合理的,但它并不符合题目中提到的《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标准》对于固定式水炮与被保护对象之间最小距离的规定。
总结:根据《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标准》的要求,固定式水炮距被保护对象的最小距离应满足其设计流量和有效射程,并确保喷射效果和安全性。在本题中,15m 是符合这一要求的标准距离,因此是正确答案。
A. A、1
B. B、1.5
C. C、2
D. D、2.5
解析:选项解析:
A. 1倍着火罐直径:这个范围可能过小,不足以确保相邻罐在火灾中安全。
B. 1.5倍着火罐直径:根据《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标准》,这是正确的安全范围,可以确保相邻罐得到有效的冷却,防止火灾蔓延。
C. 2倍着火罐直径:这个范围过大,虽然可以确保安全,但可能会不必要地扩大冷却区域,浪费资源。
D. 2.5倍着火罐直径:同样,这个范围也过大,不符合实际操作的经济性和效率。
为什么选择这个答案:
选择B是因为它符合《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标准》的具体规定。当立式储罐着火时,为了防止火灾蔓延到相邻的储罐,需要对着火罐周围一定范围内的储罐进行冷却。1.5倍着火罐直径的范围是经过科学计算和实践验证的安全距离,既能有效防止火灾蔓延,又不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正确答案是B。
A. A、钠盐干粉灭火剂
B. B、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剂
C. C、二氧化碳灭火器
D. D、D类干粉灭火剂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标准》中关于不同类型火灾的扑救方法,特别是针对可燃固体表面火灾的灭火剂选择。
我们来逐一分析选项:
A. 钠盐干粉灭火剂:这种灭火剂主要用于扑救金属火灾,特别是碱金属(如钾、钠)的火灾,因为它能有效抑制这些金属燃烧时产生的强烈反应。但本题涉及的是可燃固体表面火灾,与金属火灾性质不同,因此A选项不正确。
B. 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剂:这种灭火剂适用于扑灭A、B、C类和E类火灾,其中A类火灾即指固体物质火灾。它具有良好的弥散性和电绝缘性,灭火效果显著,且对人体无伤害。因此,对于可燃固体表面火灾,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剂是合适的选择,B选项正确。
C. 二氧化碳灭火器:虽然二氧化碳灭火器在扑灭B类(液体)和C类(气体)火灾中表现良好,但其对固体火灾的灭火效果相对较弱,且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导致固体物质表面阴燃,不利于彻底扑灭火灾。因此,C选项不适用于本题中的可燃固体表面火灾。
D. D类干粉灭火剂:这种灭火剂是专为金属火灾设计的,如镁、铝等活泼金属的火灾。它不适用于可燃固体表面火灾,因此D选项不正确。
综上所述,根据《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标准》和各类灭火剂的特性,扑救可燃固体表面火灾应采用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剂,即选项B。
A. A、钠盐干粉灭火剂
B. B、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剂
C. C、二氧化碳灭火器
D. D、D类干粉灭火剂
解析:选项解析:
A. 钠盐干粉灭火剂:通常用于扑救金属火灾,但不适用于所有类型的金属火灾,特别是对于烷基铝类火灾,使用钠盐干粉可能不合适。
B. 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剂:这是一种多用途干粉灭火剂,适用于A类、B类和C类火灾,但是对于D类金属火灾,如烷基铝类火灾,它不是最佳选择。
C. 二氧化碳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适用于B类和C类火灾,也用于电气火灾,但是它不适用于D类金属火灾,因为它可能无法有效冷却和隔离氧气,从而无法扑灭金属火灾。
D. D类干粉灭火剂:D类干粉灭火剂是专门为扑救金属火灾设计的,包括烷基铝类火灾。这类灭火剂能够隔绝氧气,抑制化学反应,并且不会与金属火灾中的物质发生危险反应。
为什么选择D: 依据《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标准》,扑救烷基铝类火灾应使用专为此类火灾设计的灭火剂。D类干粉灭火剂正是用于扑救D类火灾,包括金属火灾,如烷基铝类火灾。因此,正确答案是D类干粉灭火剂。其他选项要么不适用于金属火灾,要么不是最佳选择。
A. A、2
B. B、5
C. C、7
D. D、8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对《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标准》中关于消防车库前场地设计要求的了解。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题目中的关键信息:消防车库前场地应采用何种地面材料,并需要具有何种坡度的设计以满足规范要求。
接下来,我们逐一分析选项:
A. 2%:这个选项符合《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标准》中关于消防车库前场地坡度的通常要求。在防火标准中,为了确保雨水、灭火后积水等能够顺畅排出,消防车库前的场地需要设计有一定的坡度,而这个坡度通常被规定为不小于2%。
B. 5%:此选项的坡度值过大,在一般的消防车库前场地设计中,不需要如此大的坡度来排水,因此这个选项不符合标准要求。
C. 7%:同样,这个坡度值也过大,不符合《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标准》中关于消防车库前场地坡度的规定。
D. 8%:此选项的坡度值同样超出了标准要求的范围,不是正确答案。
综上所述,根据《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标准》的规定,消防车库前场地应采用混凝土或沥青地面,并应有不小于2%的坡度坡向道路,以确保雨水和灭火后的积水能够顺畅排出。
因此,正确答案是A选项,即2%。
A. A、10
B. B、12
C. C、15
D. D、20
解析:查询 1 次,打开 1 个网页并总结
根据《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标准》GB50160-2008(2018年版),消防车库大门应面向道路,距道路边不应小于15米。这个标准是针对石油化工企业的设计防火要求,旨在确保消防安全和有效应对火灾事故。选项C(15米)是正确答案,因为它符合这一标准规定。其他选项(A、B、D)都不符合这一具体要求。
A. A、10
B. B、12
C. C、15
D. D、20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对《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标准》中关于消防车库室内温度要求的了解。
首先,我们逐一分析选项:
A. 10℃:此选项提供的温度值较低,可能不足以保证消防车辆在极端天气条件下的正常运行和维护,且不符合《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标准》中的具体规定。
B. 12℃:此选项符合《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标准》中关于消防车库室内温度的要求。该标准规定,为了确保消防车辆在寒冷天气中能够正常启动和使用,消防车库的室内温度需要维持在一定的水平,通常是12℃或以上。
C. 15℃:虽然这个温度高于12℃,但它并非标准中明确规定的最低温度,因此不是本题的正确答案。
D. 20℃:这个温度同样高于标准中规定的最低温度,但过高的温度可能增加能源消耗,且并非标准所强制要求的。
综上所述,根据《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标准》的规定,消防车库室内温度不宜低于12℃,以确保消防车辆在寒冷天气中的正常运作。因此,正确答案是B选项,即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