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半小时、1小时
B、B、半小时、2小时
C、C、立即、1小时
D、D、立即、2小时
答案:B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对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后报告时间要求的了解。我们来逐一分析各个选项:
A. 半小时、1小时:此选项中的“半小时”虽体现了报告的及时性,但“1小时”后的再次报告间隔较短,通常不需要如此频繁的后续报告,除非有重大进展或变化,故A选项不符合常规做法。
B. 半小时、2小时:根据安全生产管理的常规要求,事故发生后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并尽快向上级报告。此选项中“半小时”内初步报告,便于上级快速了解事故情况并作出初步应对;“2小时”后再次报告,可以是对事故情况的进一步梳理和详细汇报,符合实际操作的逻辑和需要。因此,B选项是合理的。
C. 立即、1小时:虽然“立即”报告体现了高度的时效性,但“1小时”后的再次报告间隔同样较短,除非有特别紧急或重大的情况需要立即跟进,否则这种频率的报告可能并不必要,故C选项不是最优选。
D. 立即、2小时:虽然“立即”报告是必要的,但“2小时”后的再次报告时间对于初步情况报告后的跟进来说可能稍显滞后,特别是在事故初期,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对于应急响应至关重要,故D选项不是最符合常规要求的选项。
综上所述,B选项“半小时、2小时”既体现了事故发生后报告的紧急性,也考虑到了后续跟进报告的必要性和时间间隔的合理性,因此是正确答案。
A、A、半小时、1小时
B、B、半小时、2小时
C、C、立即、1小时
D、D、立即、2小时
答案:B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对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后报告时间要求的了解。我们来逐一分析各个选项:
A. 半小时、1小时:此选项中的“半小时”虽体现了报告的及时性,但“1小时”后的再次报告间隔较短,通常不需要如此频繁的后续报告,除非有重大进展或变化,故A选项不符合常规做法。
B. 半小时、2小时:根据安全生产管理的常规要求,事故发生后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并尽快向上级报告。此选项中“半小时”内初步报告,便于上级快速了解事故情况并作出初步应对;“2小时”后再次报告,可以是对事故情况的进一步梳理和详细汇报,符合实际操作的逻辑和需要。因此,B选项是合理的。
C. 立即、1小时:虽然“立即”报告体现了高度的时效性,但“1小时”后的再次报告间隔同样较短,除非有特别紧急或重大的情况需要立即跟进,否则这种频率的报告可能并不必要,故C选项不是最优选。
D. 立即、2小时:虽然“立即”报告是必要的,但“2小时”后的再次报告时间对于初步情况报告后的跟进来说可能稍显滞后,特别是在事故初期,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对于应急响应至关重要,故D选项不是最符合常规要求的选项。
综上所述,B选项“半小时、2小时”既体现了事故发生后报告的紧急性,也考虑到了后续跟进报告的必要性和时间间隔的合理性,因此是正确答案。
A. A、35-39℃
B. B、37-39℃
C. C、40-42℃
D. D、39℃左右
解析:选项解析:
A. 35-39℃:这个温度区间对于冻伤复温来说偏低,可能不足以快速有效地恢复冻伤部位的温度。
B. 37-39℃:这个温度区间接近人体正常体温,但是可能对于冻伤的复温来说效果不够强烈,需要更快的升温。
C. 40-42℃:这个温度区间对于冻伤复温是较为理想的。它高于人体正常体温,可以帮助快速恢复冻伤部位的温度,而又不至于过高导致烫伤。
D. 39℃左右:这个选项的温度也接近人体正常体温,但同B选项一样,可能升温效果不够理想。
为什么选择C:
在处理冻伤时,需要迅速而有效地提高冻伤部位的温度,但又不能过高以免造成烫伤。40-42℃的水温能够快速地帮助冻伤部位复温,同时这个温度不会导致烫伤,因此是最合适的选择。此外,题目中指出在对冻伤部位进行轻柔按摩时,应注意不要将伤处在皮肤擦破以防感染,这也说明了在急救过程中需要温和而有效的处理方法,而40-42℃的恒温热水浸泡正好符合这一要求。
A. A、风险评估结果
B. B、应急资源情况
C. C、应急演练计划
D. D、企地联动
解析:本题考察的是针对特定类型事件(如泄漏、火灾等)应急预案应包含的关键内容。
首先,我们逐一分析选项内容:
A. 风险评估结果:虽然风险评估是制定应急预案的重要基础,但它更多是预案制定前的准备工作,而非预案本身应包含的内容。风险评估的结果用于指导预案的制定,但不直接构成预案的文本内容。因此,A选项不正确。
B. 应急资源情况:应急资源情况是预案制定时需要明确的信息,它涉及到可用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然而,这些信息更多地是在预案执行过程中作为参考或依据,而非预案的核心内容。预案本身应更侧重于行动方案、组织架构和应急流程等。因此,B选项不正确。
C. 应急演练计划:应急演练计划是对应急预案进行检验和改进的重要手段,但它并不是应急预案本身的组成部分。应急预案描述了在特定情况下的应对措施和流程,而应急演练计划则是关于如何模拟这些情况进行检验的计划。因此,C选项不正确。
D. 企地联动:针对可能造成周边公众人身伤害、财产损失或社会不稳定状态的事件,应急预案必须充分考虑与当地政府、社区、企业等相关方的联动机制。企地联动是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调动各方资源、协同应对的关键。因此,D选项是应急预案中应包含的重要内容。
综上所述,针对泄漏、火灾等可能造成周边公众人身伤害、财产损失或社会不稳定状态的事件编制的应急预案,应包括企地联动的内容,以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应对。
因此,正确答案是D。
A. A、举高喷射消防车出水操
B. B、举高喷射消防车出水操
C. C、云梯消防车靠墙救人操
D. D、化工平台水带铺设操
解析:选项解析:
A. 举高喷射消防车出水操:这是战术合成训练中班(组)合成单车展开操的一项内容,指的是使用举高喷射消防车进行高层建筑火灾的灭火操作。
B. 举高喷射消防车出水操:这个选项与A选项内容重复,描述的是同样的操作。
C. 云梯消防车靠墙救人操:这也是战术合成训练的一部分,指的是使用云梯消防车靠近建筑物进行人员救援的操作。
D. 化工平台水带铺设操:这个选项描述的是在化工平台进行水带的铺设操作,与举高消防车操作无关。
为什么选D: 根据题干要求选出关于“举高消防车操”的错误说法,选项A和B描述的是举高喷射消防车的出水操作,是举高消防车操的一部分,因此不是错误说法。选项C描述的是云梯消防车的救人操作,虽然不是举高喷射消防车,但云梯消防车也属于举高消防车的范畴,因此也不算错误说法。选项D描述的是化工平台的水带铺设操,这与举高消防车的操作无关,因此是关于举高消防车操的错误说法。所以正确答案是D。
A. A、每月至少组织1次
B. B、每月至少组织2次
C. C、每季度至少组织1次
D. D、每季度至少组织2次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专职应急队伍执勤战斗业务训练与考核大纲》具体要求的理解题。我们需要根据大纲的规定,判断基层大(中)队在组织预案演练时应遵循的时间及频次。
首先,我们来分析各个选项:
A选项(每月至少组织1次):这个选项表明预案演练的频率是每月至少一次,符合紧急响应和训练常态化的需求。
B选项(每月至少组织2次):虽然更高的频率可能带来更好的训练效果,但大纲可能并未要求如此高的频次。
C选项(每季度至少组织1次):这个频次相对较低,可能不足以满足紧急情况下的快速响应需求。
D选项(每季度至少组织2次):同样,这个频次也高于大纲可能规定的标准,且每季度两次的频率仍显不足。
接下来,我们根据题目中的关键信息“《专职应急队伍执勤战斗业务训练与考核大纲》”进行推理。对于基层大(中)队来说,预案演练是提升应急响应能力、确保人员安全和减少损失的重要手段。因此,大纲通常会规定一个相对较高的演练频次,以确保队员能够熟练掌握应急预案,并在实际情况中迅速、准确地作出反应。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
预案演练需要较高的频次来保持队员的应急反应能力。
A选项(每月至少组织1次)既符合紧急响应的需求,也符合常态化训练的原则。
因此,答案是A:每月至少组织1次。
A. A、每半年至少组织1次
B. B、每半年至少组织2次
C. C、每季度至少组织1次
D. D、每季度至少组织2次
解析:查询 1 次,打开 3 个网页并总结
关于这道题,我查阅了几个相关的资源,包括《2024年专职消防队伍竞赛理论考试参考题库》和《2024年消防救援队理论考核试题题库及答案》。不过,我没有找到直接涉及此具体问题的答案。这可能是因为相关的具体信息没有在公开的资源中明确列出,或者这个问题是考试中的一个特定问题,不常见于公开的资料中。
然而,基于一般的消防训练和预案演练的常规,我们可以对各个选项进行一些分析:
选项A(每半年至少组织1次)和选项B(每半年至少组织2次)可能频率较低,尤其是对于企业级队伍来说,这可能不足以确保队伍的熟练度和反应速度。
选项C(每季度至少组织1次)和选项D(每季度至少组织2次)则在频率上更为合理,尤其是考虑到企业级队伍可能面临的紧急情况。
在这四个选项中,选项C(每季度至少组织1次)可能是最合理的选择。这是因为每季度组织一次预案演练可以确保队伍的熟练度和准备状态,同时也不会过度消耗资源。而每季度组织两次(选项D)虽然更加频繁,但可能会对资源和时间造成较大压力。
因此,根据这些考虑,答案选C(每季度至少组织1次)似乎是合理的。不过,最终答案应依据《专职应急队伍执勤战斗业务训练与考核大纲》的具体规定来确定。由于我无法访问该大纲的具体内容,因此无法提供更确切的答案。
A. A、泡沫(压缩空气泡沫)消防车出两支泡沫管枪操
B. B、泡沫(压缩空气泡沫)消防车(远距离)出移动式泡沫炮操
C. C、开花水枪与水幕水带联用操
D. D、云梯消防车射水操
解析:这道题目考察的是对《专职应急队伍执勤战斗业务训练与考核大纲》中泡沫(压缩空气泡沫)消防车操相关内容的理解。我们需要根据大纲要求,分析每个选项与泡沫(压缩空气泡沫)消防车操的关联性,从而找出错误的选项。
A选项:“泡沫(压缩空气泡沫)消防车出两支泡沫管枪操”。这个选项符合泡沫(压缩空气泡沫)消防车的常规操作,因为泡沫消防车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能够快速、有效地喷出泡沫来扑救油类或其他易燃液体的火灾,使用两支泡沫管枪可以扩大灭火面积,提高灭火效率。因此,A选项描述正确。
B选项:“泡沫(压缩空气泡沫)消防车(远距离)出移动式泡沫炮操”。这也是泡沫消防车的一种常见操作模式,特别是在需要远距离喷射泡沫进行灭火时,移动式泡沫炮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因此,B选项同样描述正确。
C选项:“开花水枪与水幕水带联用操”。虽然这个选项看似与泡沫消防车的直接操作不完全对应,但在战术合成训练中,为了应对复杂多变的火场环境,消防员可能会结合使用不同类型的灭火设备和战术。开花水枪与水幕水带的联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辅助泡沫灭火,尤其是在需要形成水幕保护、隔离火源或控制火势蔓延时。因此,C选项在战术合成的背景下也是合理的。
D选项:“云梯消防车射水操”。这个选项明显与泡沫(压缩空气泡沫)消防车操不符。云梯消防车主要用于高层建筑火灾的救援和灭火,其主要功能是提供垂直方向的救援通道和喷射水流进行灭火,与泡沫消防车的功能和操作模式截然不同。因此,D选项描述错误。
综上所述,错误的选项是D:“云梯消防车射水操”,因为它与泡沫(压缩空气泡沫)消防车操无关。
A. A、240
B. B、140
C. C、260
D. D、360
解析:查询 1 次,打开 3 个网页并总结
关于题目“根据《专职应急队伍执勤战斗业务训练与考核大纲》,基层大(中)队指挥员体能业务训练时间()小时/年”,正确答案是A、240小时/年。
解析各个选项:
A. 240小时/年:这是正确答案,符合《专职应急队伍执勤战斗业务训练与考核大纲》的规定。
B. 140小时/年:这个选项低于大纲规定的时间,因此不正确。
C. 260小时/年:这个选项高于大纲规定的时间,虽然训练时间越长可能对体能提升越有利,但不符合大纲的具体要求。
D. 360小时/年:这个选项同样高于大纲规定的时间,不符合题目的要求。
选择A的原因是它准确反映了《专职应急队伍执勤战斗业务训练与考核大纲》中关于基层大(中)队指挥员体能业务训练时间的具体要求。这样的规定确保了指挥员能够保持必要的体能水平,以应对各种紧急情况。
A. A、100
B. B、200
C. C、300
D. D、400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专职应急队伍执勤战斗业务训练与考核大纲》中专业技术人员训练时间要求的题目。我们来逐一分析各个选项,并确定正确答案。
首先,我们要明确题目询问的是专业技术人员在一年内需要完成的专业技术训练的小时数。
A. 100小时:这个选项的时间明显偏短。对于需要深入学习和掌握的专业技术而言,100小时的训练时间可能不足以达到熟练和精通的程度。
B. 200小时:这个选项提供了一个相对合理的时间框架,既不过于短暂,也不过于冗长,符合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系统学习和训练的需求。
C. 300小时:虽然比B选项多出了100小时,但在没有额外信息表明需要如此长时间训练的情况下,这个选项可能过于冗长,不太可能是大纲中的标准时间。
D. 400小时:同样,这个选项的时间也过长,对于一般的专业技术人员训练来说,可能超出了必要的时间范围。
接下来,我们根据《专职应急队伍执勤战斗业务训练与考核大纲》的内容来验证。大纲中通常会对不同岗位、不同职责的队员设定具体的训练时间和内容。对于专业技术人员,由于他们需要掌握更为复杂和专业的技能,因此训练时间相对较长,但也不会过长以至于影响其他工作。
综上所述,200小时是一个既合理又符合大纲要求的训练时间。它不仅保证了专业技术人员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学习和训练,还考虑到了实际工作的需要。
因此,正确答案是B选项,即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技术训练需要200小时/年。
A. A、消防车库应保障车辆停放、出动、维护保养的需要。
B. B、消防车库只须保障日常备战需要。
C. C、气防站应保障气瓶充装、气防救援器材贮存,满足执勤备战的需要。
D. D、消防站出口,应设置管理标牌,设限速、禁停、禁鸣等标志,保证车辆出入畅通。
解析:选项解析:
A. 正确。根据《专职应急队伍正规化建设管理规范》,消防车库确实需要保障车辆停放、出动、维护保养的需要,确保消防车辆能够迅速、高效出动。
B. 错误。消防车库不仅需要保障日常备战需要,还要满足车辆停放、出动、维护保养等全面需求,而不仅仅是日常备战。
C. 正确。气防站需要确保气瓶充装和气防救援器材的贮存,以满足执勤备战的需要,保障气防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
D. 正确。消防站出口设置管理标牌和相关的交通标志,是为了确保车辆出入畅通,保障消防站的正常运作和紧急情况下的快速反应。
为什么选择B: 选项B的说法是错误的,因为消防车库的功能不仅限于保障日常备战,它还需要考虑车辆的停放、出动效率以及日常的维护保养,这些都是消防车库必须满足的条件。而选项B的说法过于狭隘,没有涵盖到消防车库的全部功能要求,因此是错误的。其他选项A、C、D都符合《专职应急队伍正规化建设管理规范》的要求,因此是正确的。故正确答案为B。
A. A、工作时间按要求穿着统一制式服装,正确佩戴胸牌、臂章等标志。
B. B、穿着制式服装时,应化适宜的淡妆。
C. C、装应当整洁,不得随意披衣、敞怀、挽袖。
D. D、不同制式服装不得混穿。
解析:这是一道选择题,需要我们分析《专职应急队伍正规化建设管理规范》中关于着装仪容的规定,以确定哪个选项是错误的。
首先,我们逐一审视各个选项:
A选项:“工作时间按要求穿着统一制式服装,正确佩戴胸牌、臂章等标志。” 这是关于工作时间着装和标志佩戴的明确规定,符合规范中对应急队伍着装的要求,因此A选项正确。
B选项:“穿着制式服装时,应化适宜的淡妆。” 这一选项引入了“化淡妆”的表述,但《专职应急队伍正规化建设管理规范》中并未明确规定穿着制式服装时需要化妆,特别是“化淡妆”这一具体行为。着装规范通常关注服装的整洁、标志的佩戴以及穿着的场合,而不涉及化妆细节。因此,B选项与规范的核心要求不符,是错误的。
C选项:“服装应当整洁,不得随意披衣、敞怀、挽袖。” 这是对服装整洁度和穿着方式的具体要求,符合应急队伍着装的基本规范,故C选项正确。
D选项:“不同制式服装不得混穿。” 这是对服装搭配的直接规定,确保着装的一致性和规范性,D选项同样正确。
综上所述,B选项“穿着制式服装时,应化适宜的淡妆”是错误的,因为它超出了《专职应急队伍正规化建设管理规范》中关于着装仪容的明确规定范围。
因此,答案是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