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200m
B、B、100m
C、C、500m
D、D、300m
答案:D
解析:选项解析:
A. 200m:这个距离对于原油泄漏来说可能不足以覆盖危险区域,尤其是当涉及到大量泄漏时,危险区域可能会更大。
B. 100m:这个距离对于大量原油泄漏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原油泄漏会在空气中形成有毒烟雾,并且易燃,100米的距离不能确保安全。
C. 500m:虽然这个距离更加保守,可以覆盖更大的区域以确保安全,但在实际操作中,可能没有必要疏散这么远的距离,除非泄漏非常巨大并且有特殊情况。
D. 300m:根据紧急预防措施和安全标准,300米的疏散距离通常被认为是对于大量原油泄漏合理的初始疏散距离。这个距离能够考虑到风向扩散的影响以及原油蒸汽的潜在危险。
为什么选择D: 选择D的原因是它符合针对大量原油泄漏的安全标准和预防措施。300米的距离能够为紧急响应提供足够的时间,同时也为潜在的火灾和爆炸提供足够的安全缓冲区。这个距离既不会像200米或100米那样太短,不足以覆盖危险区域,也不会像500米那样过长,造成不必要的大规模疏散。因此,D选项是一个合理的、平衡的选择。
A、A、200m
B、B、100m
C、C、500m
D、D、300m
答案:D
解析:选项解析:
A. 200m:这个距离对于原油泄漏来说可能不足以覆盖危险区域,尤其是当涉及到大量泄漏时,危险区域可能会更大。
B. 100m:这个距离对于大量原油泄漏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原油泄漏会在空气中形成有毒烟雾,并且易燃,100米的距离不能确保安全。
C. 500m:虽然这个距离更加保守,可以覆盖更大的区域以确保安全,但在实际操作中,可能没有必要疏散这么远的距离,除非泄漏非常巨大并且有特殊情况。
D. 300m:根据紧急预防措施和安全标准,300米的疏散距离通常被认为是对于大量原油泄漏合理的初始疏散距离。这个距离能够考虑到风向扩散的影响以及原油蒸汽的潜在危险。
为什么选择D: 选择D的原因是它符合针对大量原油泄漏的安全标准和预防措施。300米的距离能够为紧急响应提供足够的时间,同时也为潜在的火灾和爆炸提供足够的安全缓冲区。这个距离既不会像200米或100米那样太短,不足以覆盖危险区域,也不会像500米那样过长,造成不必要的大规模疏散。因此,D选项是一个合理的、平衡的选择。
A. A、氯气
B. B、氩气
C. C、氢气
D. D、氧气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便携危险化学品检测片功能的选择题。我们需要分析题目中提到的检测片能够检测哪些气体,并从给定选项中找出符合这一特性的气体。
首先,我们来分析题目中的关键信息:
便携危险化学品检测片的功能:检测强酸、强碱、某种气体(待确定)、氟气、硫化氢、碘、光气、磷化氢、二氧化硫和氨气。
接下来,我们逐一分析选项:
A. 氯气:氯气是一种有毒的黄绿色气体,具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对人体健康有害,且属于危险化学品。它符合题目中提到的“便携危险化学品检测片”能够检测的气体类型。
B. 氩气:氩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毒的惰性气体,不属于危险化学品,也不具有强刺激性或腐蚀性,因此不太可能是该检测片的目标检测对象。
C. 氢气:氢气虽然是一种易燃易爆的气体,但在常规环境下并不具有强刺激性或腐蚀性,且不属于剧毒或强腐蚀性气体,因此不符合题目中提到的检测片的主要检测范围。
D. 氧气:氧气是空气的主要组成部分,对大多数生物体都是必需的,它无毒、无味、无色,也不属于危险化学品,因此不是该检测片的检测对象。
综上所述,根据题目中提到的便携危险化学品检测片的功能和特性,以及各选项气体的性质,我们可以确定A选项“氯气”是该检测片能够检测的气体之一。
因此,答案是A。
A. A、被困人员
B. B、火源位置
C. C、温度
D. D、爆炸物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红外火源探测仪的功能与用途。
A. 被困人员:红外火源探测仪主要是用来检测热量来源,虽然它可以通过热源间接发现人体,但它并不是专门设计来寻找被困人员的工具。因此,这不是最佳答案。
B. 火源位置:这是红外火源探测仪的主要功能之一。通过检测不同区域的温度差异,可以确定火源的具体位置,帮助消防员快速找到并扑灭火源。
C. 温度:红外火源探测仪能够测量物体表面的温度分布,这对于评估火灾情况非常有用。它可以显示哪些区域温度较高,哪些区域相对安全。
D. 爆炸物:红外火源探测仪无法直接检测爆炸物,因为爆炸物的存在与否并不一定与温度变化有直接关联。探测爆炸物通常需要专用设备。
综上所述,红外火源探测仪主要用于在火场中探测火源的位置(选项B)以及周围环境的温度变化(选项C),所以正确答案是BC。
A. A、不足项
B. B、整改项目
C. C、改进项
D. D、改正项
解析:选项解析:
A. 不足项:通常指的是那些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重大缺陷,它们可能会对应急救援行动产生直接和重大的不良影响。
B. 整改项目:这是指在演练过程中观察或识别出的,单独不可能对公众的安全与健康造成不良影响的应急准备缺陷,但需要通过整改来完善应急准备。
C. 改进项:指的是那些虽然不影响应急准备的整体效能,但通过改进可以提升效率和效果的方面。
D. 改正项:通常是指那些需要立即纠正的错误或不符合规定的行为。
为什么选择B:
根据题目的描述,“单独不可能在应急救援中对公众的安全与健康造成不良影响的应急准备缺陷”这一条件排除了A选项(不足项),因为它可能会造成重大不良影响。C选项(改进项)和D选项(改正项)虽然涉及到缺陷的改进和纠正,但它们的语境通常是针对那些不会立即造成严重后果的问题,且“改正项”更多地指立即需要解决的问题。而B选项(整改项目)恰好符合题目中描述的情况,即在演练中发现的问题,虽然单独来看不会造成严重影响,但需要通过整改来提升应急准备的质量,因此B选项是最合适的答案。
A. A、氮气
B. B、氯气
C. C、二氧化碳
D. D、一氧化碳
E. E、氨气
解析:选项解析:
A. 氮气:氮气本身是一种惰性气体,在正常大气压下对人体无毒,但在高浓度下可导致窒息,不会出现樱桃红色的面色及口唇。
B. 氯气:氯气是一种有毒气体,吸入后可导致呼吸道刺激和损伤,主要症状为咳嗽、呼吸困难、眼泪和鼻涕,皮肤和黏膜呈黄色或绿褐色,不会出现樱桃红色。
C. 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在较高浓度时会导致窒息,主要症状为头痛、眩晕、呼吸加快、心跳加速等,但不会导致樱桃红色的面色及口唇。
D. 一氧化碳: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阻碍了氧气的携带,导致组织缺氧。由于碳氧血红蛋白呈红色,使得血液呈现樱桃红色,患者的面色及口唇也会出现这种颜色。
E. 氨气:氨气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和腐蚀性,吸入后主要引起呼吸道刺激症状,如咳嗽、气促、胸痛等,不会导致樱桃红色的面色及口唇。
为什么选这个答案:
选D(一氧化碳)是因为一氧化碳中毒的一个典型症状就是面色及口唇呈现樱桃红色,这是因为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后,血液中形成了大量的碳氧血红蛋白,导致血液和黏膜呈现出特有的樱桃红色。其他气体中毒都不会出现这种特有的症状。
A. A、针对多种装备,强化战术合成
B. B、立足于装备,贴近实战
C. C、针对险恶情况,提高实战能力
D. D、分类分级,分步实施
E. E、突出重点,注重实效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对战术训练要求的理解。让我们逐一解析每个选项,并说明为什么正确答案是ACDE。
A. 针对多种装备,强化战术合成
解析:战术训练通常需要涵盖各种装备的使用,并且要强化不同装备之间的协同作战能力,以确保在实际操作中能够有效配合。
选择原因:这是战术训练的重要方面之一,因此应包括在内。
B. 立足于装备,贴近实战
解析:虽然装备在训练中很重要,但仅仅立足于装备而忽视了人员技能、策略以及模拟真实战斗环境,则可能不足以全面提高战斗力。
未选择原因:此选项过于强调装备的作用,而忽略了其他关键因素如情境模拟和人员技能提升,故不作为最佳答案的一部分。
C. 针对险恶情况,提高实战能力
解析:战术训练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在模拟极端或危险情况下提升应对能力和生存能力。
选择原因:这符合战术训练的核心目的,即提高面对复杂和危险环境的能力。
D. 分类分级,分步实施
解析:这意味着训练应该是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根据不同的技能水平和任务需求来设计训练内容。
选择原因:合理有序的训练流程有助于逐步提高整体战斗力。
E. 突出重点,注重实效
解析:战术训练应该集中在最关键的任务和技能上,并且要确保这些训练能够在实际应用中产生效果。
选择原因:高效的训练应具备针对性并能切实提高实际操作中的表现。
综上所述,ACDE四个选项更全面地涵盖了战术训练的要求,而B选项则相对片面,因此正确答案为ACDE。
A. A、1.5km
B. B、2km
C. C、2.5km
D. D、3km
解析:查询 1 次,打开 3 个网页并总结
这道题的答案是C,即最大行车距离不超过2.5公里。
解析如下:
这道题涉及的是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应急管理部和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国有大型危化企业专职消防队伍建设的意见》。这份文件旨在提升国有大型危化企业的消防安全治理能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
在这份文件中,虽然我没有找到具体提及最大行车距离的条款,但根据文件的整体精神和目标,可以推断出这一规定是为了确保专职消防队伍能够迅速、有效地响应紧急情况,从而提高消防安全治理的效率和效果。
选项分析:
A选项(1.5公里)可能距离过短,不利于覆盖较大范围的区域。
B选项(2公里)虽然较合理,但考虑到危化企业的特殊性和安全风险的广泛性,可能仍然不够。
C选项(2.5公里)在合理性和安全性之间取得了较好的平衡,符合快速响应的需求,同时也能较好地覆盖相关区域。
D选项(3公里)可能距离过长,导致响应时间延长,不利于紧急情况的处理。
因此,C选项(2.5公里)是最合适的选择,符合《意见》中关于提升消防安全治理能力和快速响应的要求。
A. A、油门针阀调节过大
B. B、汽油与润滑油的混合比不符合规定
C. C、润滑油牌号不符合规定
D. D、机器全面积碳,油路及气道均被堵塞
解析:本题考察的是凿岩机故障判断的知识。我们来逐一分析各个选项:
A选项:油门针阀调节过大。油门针阀的调节主要影响的是发动机的转速和输出功率。如果调节过大,可能会导致发动机转速过高,但通常不会直接导致凿岩机突然自行停车。因此,A选项不是正确答案。
B选项:汽油与润滑油的混合比不符合规定。混合比的不符确实可能影响发动机的性能和效率,包括可能导致发动机过热、功率下降等问题,但它更可能是一个渐进的、持续影响发动机性能的因素,而非直接导致凿岩机突然停车。所以,B选项也不是正确答案。
C选项:润滑油牌号不符合规定。使用不符合规定的润滑油可能会影响发动机内部的润滑效果,从而增加磨损和故障的风险。但同样,这通常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太可能导致凿岩机突然停车。因此,C选项也不是正确答案。
D选项:机器全面积碳,油路及气道均被堵塞。这是一个严重的故障情况。如果凿岩机的油路和气道被积碳严重堵塞,燃油和空气无法顺畅进入发动机,发动机将因缺乏必要的燃料和空气而停止工作。这种情况会直接导致凿岩机突然停车。因此,D选项是正确答案。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D选项:机器全面积碳,油路及气道均被堵塞。
A. A、5
B. B、8
C. C、10
D. D、15
解析:解析这道题目时,我们需要理解便携式液压多功能钳的工作原理及其维护要求。便携式液压多功能钳是一种救援工具,通常用于剪切金属结构以进行救援操作。在完成工作任务后,为了保证设备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需要按照正确的步骤进行维护,包括适当关闭和储存工具。
题目询问的是在工作完成后,将多功能钳的两个刀片并拢的标准间距。根据实际操作规范及多数设备制造商的建议,当多功能钳不使用时,应将其闭合到一个最小安全距离,以避免刀刃长时间完全闭合导致的应力集中或其他形式的损坏,同时也不能留有太大的间隙以免影响下次使用时的精度。
选项分析如下:
A. 5mm:这是一个可能的间距值,但是是否正确取决于具体设备的操作手册。
B. 8mm:这也是一个合理的间距值。
C. 10mm:这个间距相对较大,但仍然在许多设备的推荐范围内。
D. 15mm:这个间距对于大多数设备来说可能过大,不太符合标准的维护要求。
由于题目答案是ABC,这意味着5mm、8mm、10mm这三个间距都被认为是在标准范围内。而15mm被认为过大,不符合标准。因此,正确答案包含了A、B、C三个选项,但不包含D选项。实际使用中,具体的数值应该参照该设备制造商提供的用户手册或指导书。
A. A、大型发电厂
B. B、民用机场
C. C、生产易燃易爆危险品的大型企业
D. D、大型游乐园
解析:本题考察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关于设立专职消防队的规定。
选项A,大型发电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三十九条,大型发电厂等企业应当建立单位专职消防队,承担本单位的火灾扑救工作。因此,A选项不符合题意。
选项B,民用机场:同样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三十九条,民用机场应当建立单位专职消防队,承担本单位的火灾扑救工作。所以,B选项也不符合题意。
选项C,生产易燃易爆危险品的大型企业:这类企业由于生产产品的特殊性,一旦发生火灾,后果往往十分严重。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也要求这类企业建立单位专职消防队。故C选项不符合题意。
选项D,大型游乐园:虽然大型游乐园可能人流量大,但相较于发电厂、民用机场和生产易燃易爆危险品的企业,其火灾风险相对较低,且火灾扑救工作多由当地消防部门承担,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并未强制要求大型游乐园设立专职消防队。所以,D选项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D,即大型游乐园可以不设立专职消防队。
A. A、30
B. B、60
C. C、90
D. D、120
解析:选项A:30度,这个角度对于消防炮的回转范围来说太小,通常消防炮需要更广泛的覆盖范围来进行灭火作业。
选项B:60度,虽然比30度更广,但依然不足以满足大多数灭火操作的需求,特别是在受安装位置限制的情况下,这样的角度限制仍然较大。
选项C:90度,这是一个相对合理的角度范围,它允许消防炮在工作斗前部左右各回转90度,从而能够覆盖比较广泛的区域,适应多数灭火情况的需要。
选项D:120度,这个角度虽然提供了更大的覆盖范围,但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安装位置的限制,消防炮往往不能实现如此大的回转角度。
正确答案C:90度,是因为这个角度在常见的登高平台消防车设计中,是一个比较标准和实用的选择。它既满足了消防炮需要覆盖较大灭火区域的要求,又考虑到了实际安装位置的限制,是一个平衡实际操作需求与设备安装限制的合理设计。因此,90度是正确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