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5
B、B、10
C、C、15
D、D、20
答案:D
解析:氢氟酸是一种高度腐蚀性的化学品,对皮肤和眼睛可以造成严重伤害。处理氢氟酸接触的紧急情况需要迅速而有效的措施。
选项解析:
A. 5分钟:冲洗5分钟可能不足以彻底去除皮肤或眼睛上的氢氟酸,从而可能导致伤害进一步加剧。
B. 10分钟:虽然比5分钟好,但10分钟的冲洗时间仍然可能不足以确保所有的氢氟酸都被彻底冲走。
C. 15分钟:15分钟的冲洗时间在多数情况下是一个较为安全的推荐,但考虑到氢氟酸的强烈腐蚀性,更长时间的冲洗可以提供更高的安全系数。
D. 20分钟:这是一个相对更为安全的冲洗时间,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氢氟酸对眼睛或皮肤的伤害。长时间冲洗有助于确保酸液被彻底清除,从而降低烧伤的程度。
选择答案D的原因: 根据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OSHA)和众多化学品安全指南,对于氢氟酸接触的紧急处理,推荐至少冲洗15-20分钟。因此,选项D(20分钟)是最为安全且符合标准急救程序的选项。长时间的冲洗可以显著降低化学烧伤的风险,并为后续的医疗救治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正确答案是D。
A、A、5
B、B、10
C、C、15
D、D、20
答案:D
解析:氢氟酸是一种高度腐蚀性的化学品,对皮肤和眼睛可以造成严重伤害。处理氢氟酸接触的紧急情况需要迅速而有效的措施。
选项解析:
A. 5分钟:冲洗5分钟可能不足以彻底去除皮肤或眼睛上的氢氟酸,从而可能导致伤害进一步加剧。
B. 10分钟:虽然比5分钟好,但10分钟的冲洗时间仍然可能不足以确保所有的氢氟酸都被彻底冲走。
C. 15分钟:15分钟的冲洗时间在多数情况下是一个较为安全的推荐,但考虑到氢氟酸的强烈腐蚀性,更长时间的冲洗可以提供更高的安全系数。
D. 20分钟:这是一个相对更为安全的冲洗时间,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氢氟酸对眼睛或皮肤的伤害。长时间冲洗有助于确保酸液被彻底清除,从而降低烧伤的程度。
选择答案D的原因: 根据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OSHA)和众多化学品安全指南,对于氢氟酸接触的紧急处理,推荐至少冲洗15-20分钟。因此,选项D(20分钟)是最为安全且符合标准急救程序的选项。长时间的冲洗可以显著降低化学烧伤的风险,并为后续的医疗救治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正确答案是D。
A. A、自燃
B. B、氧化
C. C、爆炸
D. D、助燃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对化学反应热效应及其后果的理解。
A选项:自燃是指可燃物在空气中没有外来火源的作用,靠自热或外热而发生燃烧的现象。在这个问题中,氧与油脂接触后会产生反应热,这种热如果不断蓄积并达到油脂的自燃点,那么油脂就会自燃。因此,A选项是符合题意的。
B选项:氧化是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但这个过程本身并不直接导致燃烧或自燃,只是改变了物质的化学性质。所以,B选项不符合题意。
C选项:爆炸是指在有限的空间内,能量的急剧释放或急剧转化,使周围环境的压力急剧上升或急剧下降,并伴随有强烈的冲击波和破坏效应。虽然油脂在某些条件下可能爆炸(如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并遇到火源),但在这个问题中,仅仅是氧与油脂的反应热并不足以直接导致爆炸。因此,C选项不符合题意。
D选项:助燃是指某种物质对燃烧有帮助作用,即本身不一定可燃,但能对可燃物释放出的能量起进一步作用,从而增加火焰温度和反应速度。在这个问题中,氧是助燃剂,但它与油脂的反应热并不直接导致助燃现象,而是可能导致自燃。所以,D选项也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A。
A. A、危险性
B. B、酸性
C. C、碱性
D. D、毒性
解析:选项解析:
A. 危险性:虽然氧化剂确实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但这个选项太宽泛,不能准确描述氧化剂特有的性质。
B. 酸性:氧化剂不一定具有酸性,酸性物质是指能够在水溶液中释放氢离子的物质,这与氧化剂的定义不完全相关。
C. 碱性:同样,氧化剂也不一定具有碱性,碱性物质是指能够在水溶液中释放氢氧根离子的物质,这也与氧化剂的定义无关。
D. 毒性:许多氧化剂确实具有毒性,它们可以通过释放氧气或接受电子对其他物质造成损害,对人体也可能有害。
为什么选这个答案:
氧化剂是一类能够接受电子,从而使其他物质氧化的物质。在化学上,许多氧化剂由于其强烈的氧化能力,往往会对生物组织造成损害,因此它们可能具有毒性。例如,氯气、臭氧和高锰酸钾等常见的氧化剂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毒性。因此,选项D“毒性”是描述氧化剂特性的正确选项。其他选项虽然可能与某些氧化剂相关,但不是氧化剂普遍具有的特性。
A. A、2米
B. B、3米
C. C、5米
D. D、10米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安全操作规范的选择题,主要考察氧气瓶和乙炔瓶在使用时的安全间距要求。
首先,我们分析题目中的关键信息:
考察的是氧气瓶和乙炔瓶在工作时的安全间距。
接下来,我们逐个分析选项:
A. 2米:这个距离可能不足以确保氧气瓶和乙炔瓶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在焊接或切割作业中,过近的距离可能增加火灾或爆炸的风险。
B. 3米:虽然比2米更远,但在某些安全规范中,这个距离可能仍然不足以满足要求,特别是在高风险作业环境中。
C. 5米:这是许多安全规范中推荐的氧气瓶和乙炔瓶之间的最小工作间距。这个距离有助于减少因意外泄漏、火花或高温引起的火灾或爆炸风险。
D. 10米:虽然更远的距离可能提供更高的安全性,但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不太现实或必要,特别是在空间有限的场所。
综上所述,考虑到安全性和实际操作的可行性,氧气瓶和乙炔瓶在工作时的安全间距通常被设定为不小于5米。这个距离既能够减少火灾或爆炸的风险,又能够在大多数工作环境中得到实际应用。
因此,正确答案是C:5米。
A. A、15%~10%
B. B、15.7%~27.4%
C. C、10%~90%
D. D、20%~80%
解析:选项解析:
A. 15%~10%:这个浓度范围表述错误,通常浓度范围应该是低浓度到高浓度,而且这个浓度范围通常不足以引起氨气爆炸。
B. 15.7%~27.4%:这个选项是正确的,氨气与空气混合在这个浓度范围内时,遇到点火源会有爆炸的危险。
C. 10%~90%:这个浓度范围太宽泛,实际上氨气在空气中的浓度超过一定程度后,其可燃性会降低,不会导致爆炸。
D. 20%~80%:虽然这个浓度范围包含了可能导致爆炸的浓度,但它也包含了不会爆炸的高浓度区域,因此不够准确。
为什么选择B:
氨气在与空气混合时,其爆炸浓度极限大约在15.7%(下限)到27.4%(上限)之间。在这个浓度范围内,如果有足够的点火能量,混合气体就能发生爆炸。这个范围是根据氨气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实验数据得出的,因此选择B选项是正确的。其他选项要么浓度范围错误,要么范围太宽泛,不符合氨气实际爆炸的浓度要求。
A. A、300
B. B、405
C. C、651
D. D、784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对氨气自燃温度的了解。
自燃温度是指可燃物质在没有外部火源的作用下,由于自身发热并蓄热而达到自行燃烧的最低温度。对于不同的可燃物质,其自燃温度是不同的。
现在我们来分析各个选项:
A. 300℃:这个温度远低于氨气的自燃温度,因此可以排除。
B. 405℃:同样,这个温度也远低于氨气的自燃温度,不是正确答案。
C. 651℃:这是氨气的自燃温度。在达到这个温度时,氨气有可能在没有外部火源的情况下自行燃烧。因此,这个选项是正确的。
D. 784℃:这个温度高于氨气的自燃温度,虽然高于自燃温度的物质也可能燃烧,但题目问的是自燃温度,所以这个选项不是正确答案。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C选项,即氨气的自燃温度为651℃。
A. A、氯化氢
B. B、盐酸
C. C、次氯酸
D. D、次氯酸再分解为盐酸和新生态氧
解析:选项A:氯化氢(HCl)是氯气(Cl2)和水反应的产物,但氯化氢本身是气体,不是直接与呼吸道粘膜表面水分接触后产生的物质。
选项B:盐酸(HCl的水溶液)是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氯化氢溶于水后形成的,能够对呼吸道粘膜产生刺激和腐蚀作用。
选项C:次氯酸(HClO)是氯气溶于水后产生的一种弱酸,具有漂白和消毒作用,但不是主要的刺激性物质。
选项D:次氯酸再分解为盐酸和新生态氧描述的是一个进一步的化学反应过程,这个过程不是氯气直接与呼吸道粘膜表面水分接触后立即发生的,而且这个选项描述的是两个产物,不是单一的产物。
解析:氯气(Cl2)是一种黄绿色、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当氯气被吸入呼吸道时,它会与呼吸道粘膜表面的水分反应,生成氯化氢(HCl)和次氯酸(HClO)。氯化氢溶于水后形成盐酸,对呼吸道粘膜产生强烈的刺激和腐蚀作用。因此,选项B“盐酸”是正确的答案,因为它直接反映了氯气与水反应后对呼吸道产生刺激和腐蚀作用的主要物质。
A. A、溶解
B. B、加热
C. C、分解
D. D、电解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氯气的制备原理。
A选项“溶解”:溶解是物质在溶剂中均匀分散的过程,但这个过程并不会改变溶质和溶剂的化学性质,也不会产生新的物质。因此,通过溶解食盐水溶液是无法制得氯气的,故A错误。
B选项“加热”:加热通常用于改变物质的物理状态或加速化学反应,但在没有催化剂或特定条件下,单纯加热食盐水溶液并不会导致氯气的产生。因此,B选项也是错误的。
C选项“分解”:分解反应是一种化学反应类型,其中化合物被分解为两种或更多种较简单的物质。然而,在常温常压下,食盐水溶液是稳定的,不会自发分解产生氯气。因此,C选项同样错误。
D选项“电解”:电解是一种通过电流作用使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在电解食盐水的过程中,水分子和氯化钠分子在电流的作用下被分解,产生氢气、氯气和氢氧化钠。这是工业上制备氯气的一种常用方法。因此,D选项是正确的。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D。
A. A、上风向
B. B、下风向
C. C、顺风向
D. D、逆风向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在氯气泄漏情况下的应急处理知识。
选项解析如下: A. 上风向:正确。在氯气泄漏时,应从上风向撤离,因为氯气比空气重,会向下沉积,上风向的空气相对较清洁,可以减少吸入有害气体的风险。 B. 下风向:错误。下风向是氯气扩散的方向,撤离时应避免朝这个方向移动。 C. 顺风向:错误。顺风向与下风向类似,都是气体扩散的方向,不利于安全撤离。 D. 逆风向:虽然逆风向与上风向在某种情况下可能是一致的,但这个选项表述不够准确,容易引起误解。在紧急情况下,应明确选择上风向撤离。
为什么选这个答案: 选择A(上风向)是因为在氯气泄漏事故中,上风向的空气相对安全,可以减少吸入有害气体的风险,保障人员安全撤离。因此,正确答案是A。
A. A、脑
B. B、皮肤
C. C、上呼吸道
D. D、鼻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氯气对人体的危害及其影响的主要部位。
A选项:脑。氯气主要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其毒性作用主要集中在呼吸系统,而非直接作用于脑。因此,A选项错误。
B选项:皮肤。虽然氯气在极高浓度下可能对皮肤造成刺激或腐蚀,但题目中明确提到的是氯气被人体吸入后的主要损害部位,所以皮肤不是主要受损部位。因此,B选项错误。
C选项:上呼吸道。氯气是一种强烈的刺激性气体,被人体吸入后,首先接触并损害的是上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等部位的粘膜。这些部位的粘膜对刺激物非常敏感,容易受到损伤。因此,C选项正确。
D选项:鼻。虽然鼻子是呼吸道的起始部分,但氯气吸入后不仅仅损害鼻子,还会进一步损害整个上呼吸道。因此,将损害部位仅限于鼻子是不准确的。所以,D选项错误。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C选项。
A. A、还原剂
B. B、氧化剂
C. C、氧化物
D. D、无机物
解析:选项解析:
A. 还原剂:还原剂是指能够使其他物质还原(即自身被氧化)的物质。强氧化剂与还原剂混合时,可能会发生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释放大量的能量,从而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B. 氧化剂:氧化剂本身就能提供氧或者夺取电子使其他物质氧化。既然氯酸钠和氯酸钾已经是强氧化剂,再与氧化剂混合不会形成新的爆炸性混合物。
C. 氧化物:氧化物是由氧和其他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并不是所有的氧化物都与强氧化剂混合后会产生爆炸性混合物,这个选项太宽泛,不具体。
D. 无机物:无机物是除了有机物以外的所有化合物,这个分类过于广泛,不能确定与强氧化剂混合后会产生爆炸性混合物。
为什么选择A: 氯酸钠和氯酸钾作为强氧化剂,当它们与还原剂混合时,由于氧化还原反应会迅速释放能量,这个能量如果以热和气体的形式快速释放,就可能造成爆炸。因此,强氧化剂与还原剂混合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的典型情况。而其他选项要么不具备这样的反应特性(B、C、D),要么描述不够具体,不能确定会导致爆炸(C、D)。所以正确答案是A. 还原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