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岗位津贴
B、B、工资补贴
C、C、生活照顾
D、D、工伤保险
答案:A
解析:这是一道选择题,主要考察对劳动法中关于职业病危害作业劳动者权益保护的理解。我们来逐一分析各个选项:
A. 岗位津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和相关劳动法规定,对于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应当给予适当的岗位津贴。这是因为这类工作存在较高的健康风险,岗位津贴是对这种风险的补偿和激励。此选项与题目要求高度相关。
B. 工资补贴:工资补贴通常指基于某种特定情况(如生活困难、特殊贡献等)而给予的额外工资支付,并不特指职业病危害作业的补偿。因此,此选项与题目要求不符。
C. 生活照顾:生活照顾更多是指在生活中对特定人群(如老人、儿童、残疾人等)提供的帮助和关怀,并非针对职业病危害作业劳动者的法定权益。此选项与题目要求不符。
D. 工伤保险:工伤保险是社会保险的一种,旨在为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患职业病的职工提供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虽然工伤保险与职业病防治相关,但它并非用人单位直接给予劳动者的津贴或补贴,而是通过社会保险体系来实施。因此,此选项并非题目所问的“给予劳动者的适当补偿”。
综上所述,对于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应当给予的是适当的岗位津贴,以补偿他们因从事高风险工作而可能面临的健康风险。因此,正确答案是A选项:岗位津贴。
A、A、岗位津贴
B、B、工资补贴
C、C、生活照顾
D、D、工伤保险
答案:A
解析:这是一道选择题,主要考察对劳动法中关于职业病危害作业劳动者权益保护的理解。我们来逐一分析各个选项:
A. 岗位津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和相关劳动法规定,对于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应当给予适当的岗位津贴。这是因为这类工作存在较高的健康风险,岗位津贴是对这种风险的补偿和激励。此选项与题目要求高度相关。
B. 工资补贴:工资补贴通常指基于某种特定情况(如生活困难、特殊贡献等)而给予的额外工资支付,并不特指职业病危害作业的补偿。因此,此选项与题目要求不符。
C. 生活照顾:生活照顾更多是指在生活中对特定人群(如老人、儿童、残疾人等)提供的帮助和关怀,并非针对职业病危害作业劳动者的法定权益。此选项与题目要求不符。
D. 工伤保险:工伤保险是社会保险的一种,旨在为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患职业病的职工提供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虽然工伤保险与职业病防治相关,但它并非用人单位直接给予劳动者的津贴或补贴,而是通过社会保险体系来实施。因此,此选项并非题目所问的“给予劳动者的适当补偿”。
综上所述,对于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应当给予的是适当的岗位津贴,以补偿他们因从事高风险工作而可能面临的健康风险。因此,正确答案是A选项:岗位津贴。
A. A、隔油
B. B、水浸渍
C. C、液体流散
D. D、隔水
解析:选项解析:
A. 隔油:这一措施通常用于餐饮业或食品加工行业,以防止油脂进入下水道造成堵塞或污染,不适用于液体仓库。
B. 水浸渍:这一措施通常指的是防止外部水进入仓库,但液体仓库的主要风险在于液体本身,而非外部水源的侵入。
C. 液体流散:液体仓库中存储的是易燃或有害液体,一旦泄漏,液体流散将导致大面积污染或火灾蔓延,因此防止液体流散是必要的。
D. 隔水:隔水措施主要是针对水患的预防,与液体仓库中液体泄漏的控制需求不直接相关。
答案选择理由:
选择C. 液体流散,是因为在甲、乙、丙类液体仓库中,防止液体流散是防止事故扩大、减少损害的关键措施。液体流散可能会导致火灾、环境污染或其他安全事故,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如设置围堰、事故池等,以防止液体泄漏后四处流散。其他选项虽然也是安全措施的一部分,但它们不是液体仓库特有的或主要的安全需求。
A. A、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切勿口对口)。就医
B. B、食入:用水漱口,给饮植物油,催吐。就医
C. C、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立即使用肥皂和大量流动清水冲洗
D. D、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对有毒化学品甲苯二异氰酸酯(TDI)的急救措施的理解。
A选项描述了吸入TDI后的急救措施。由于TDI是剧毒物质,吸入后应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以保持呼吸道的通畅。若呼吸困难,应给予氧气;若呼吸停止,则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但注意避免口对口,以防救援者中毒。这些措施都是正确的,因此A选项不符合题意。
B选项描述了食入TDI后的急救措施。然而,对于剧毒且遇水反应会放出有毒气体的物质,如TDI,用水漱口和催吐是极其危险的,因为这可能加剧有毒气体的释放和吸入,从而加重中毒症状。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患者已摄入TDI。因此,B选项是错误的,符合题意。
C选项描述了皮肤接触TDI后的急救措施。皮肤接触有毒物质后,应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物,以防止有毒物质继续接触皮肤。同时,使用肥皂和大量流动清水冲洗皮肤,以去除残留的有毒物质。这些措施是正确的,因此C选项不符合题意。
D选项描述了眼睛接触TDI后的急救措施。眼睛是极其敏感和脆弱的器官,一旦接触有毒物质,应立即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眼睛,以稀释和去除有毒物质。冲洗时间应至少为15分钟,并尽快就医。这些措施是正确的,因此D选项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错误的急救措施是B选项。
A. A、易燃
B. B、极易燃
C. C、可燃
D. D、剧毒
解析:选项解析如下:
A. 易燃:甲醚确实是一种易燃物质,但这个选项的描述不够准确,因为它没有充分表达甲醚的高燃性。
B. 极易燃:这个选项正确描述了甲醚的特性。甲醚是一种高度易燃的气体,其蒸气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C. 可燃:虽然甲醚是可燃的,但这个选项没有充分表达其燃爆危险的高级别。
D. 剧毒:甲醚并不具有剧毒性,因此这个选项是错误的。
为什么选这个答案:
选择B是因为甲醚的燃爆危险性非常高,属于极易燃物质。在管道、阀门和水封装置冻结时,使用明火烘烤可能会引起火灾或爆炸,因此只能用热水或蒸汽加热解冻,以确保安全。选项B准确描述了甲醚的这一特性。
A. A、物理性伤害
B. B、热伤害
C. C、生理性伤害
D. D、化学性伤害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电流对人体伤害类型的理解。
A选项“物理性伤害”:虽然电流本身是一种物理现象,但在此情境下,我们更关注的是电流如何与人体内部发生作用,而不仅仅是电流的物理性质。因此,将电流对人体的伤害简单归类为物理性伤害并不准确。故A错误。
B选项“热伤害”:虽然电流通过导体时会产生热量,但在讨论电流对人体的伤害时,我们主要关注的是电流如何改变人体内部的电解质平衡,而不是单纯的热效应。因此,将电流对人体的伤害归类为热伤害同样不准确。故B错误。
C选项“生理性伤害”:这个选项的表述较为模糊,且在此情境下并不特指电流通过改变人体电解质而产生的伤害。生理性伤害可能涵盖多种类型的伤害,但不够具体地描述电流对人体的特定作用方式。故C错误。
D选项“化学性伤害”:当电流通过人体时,它实际上是在与人体内部的电解质(如血液中的离子)发生作用,改变它们的分布和平衡,从而对人体造成伤害。这种作用方式更接近于化学过程,因为它涉及到物质(即电解质)在人体内部的转化和变化。因此,将电流通过改变人体电解质而产生的伤害归类为化学性伤害是准确的。故D正确。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D。
A. A、1.2
B. B、1.1
C. C、1.0
D. D、0.5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消防安全疏散楼梯的宽度标准。
选项解析: A. 1.2米:这个宽度对于疏散楼梯来说偏大,虽然可以满足疏散需求,但不是标准规定最小宽度。 B. 1.1米: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的要求,公共建筑疏散楼梯的最小净宽度不宜小于1.1米,因此这个选项是正确的。 C. 1.0米:这个宽度小于规定的最小宽度,不能确保紧急疏散时的效率和安全性。 D. 0.5米:这个宽度远远小于规定要求,无法满足疏散的基本需求,极不安全。
为什么选择B: 选择B是因为它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规定。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疏散楼梯的净宽度不应小于1.1米,以确保在紧急情况下人员能够迅速、安全地疏散。因此,选项B是正确的答案。
A. A、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
B. B、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
C. C、在清水中浸泡至少15分钟
D. D、就医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皮肤接触丙烯酸后的应急处理措施。
A选项:丙烯酸对皮肤有刺激性和腐蚀性,因此,一旦皮肤接触到丙烯酸,应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物,以防止丙烯酸继续与皮肤接触,加重伤害。所以A选项是正确的。
B选项: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皮肤是处理化学品接触伤害的基本步骤之一。这有助于稀释和去除皮肤上的丙烯酸,减少其对皮肤的进一步伤害。因此,B选项也是正确的。
C选项:虽然浸泡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有助于去除皮肤上的污染物,但丙烯酸具有刺激性和腐蚀性,长时间在清水中浸泡可能会加重皮肤的损伤,特别是如果水温不是适宜的话。更重要的是,丙烯酸接触后应尽快进行冲洗和就医,而不是长时间浸泡。因此,C选项是错误的。
D选项:如果皮肤接触丙烯酸后出现不适或伤害,应及时就医以获得专业的医疗处理。这有助于评估伤害程度、提供适当的治疗并预防可能的并发症。所以D选项是正确的。
综上所述,错误的做法是C选项:在清水中浸泡至少15分钟。
A. A、5m
B. B、6m
C. C、8m
D. D、10m
解析:查询 1 次,打开 3 个网页并总结
根据《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标准GB50160-2008》(2018年版),消防通道的路面宽度不应小于6米。这一规定是为了确保在石油化工企业中,一旦发生火灾或其他紧急情况,消防车辆能够顺畅、快速地进入和撤离现场,有效进行救援和灭火工作。
选项分析如下:
A. 5米:这个宽度小于标准规定的最小宽度,因此不符合要求。
B. 6米:这是符合《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标准GB50160-2008》(2018年版)规定的最小宽度,是正确答案。
C. 8米:虽然这个宽度大于规定的最小宽度,但题目问的是“不应小于”的值,因此6米是正确答案。
D. 10米:同样,这个宽度也大于规定的最小宽度,但不是题目所问的“不应小于”的具体值。
因此,正确答案是B,即消防通道的路面宽度不应小于6米。这一规定旨在确保石油化工企业的消防安全和应急响应能力。
A. A、100m
B. B、110m
C. C、120m
D. D、130m
解析:本题考察的是《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标准GB50160-2008》(2018年版)中关于消防车道与储罐中心距离的具体规定。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题目中的关键信息:在液化烃、可燃液体、可燃气体的罐区内,储罐中心与消防车道的距离限制。
接下来,我们分析各个选项:
A选项(100m):此选项给出的距离过短,不符合标准中对于消防车道与储罐中心距离的要求,因此可以排除。
B选项(110m):同样,此距离也短于标准规定,不符合要求,故不选。
C选项(120m):根据《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标准GB50160-2008》(2018年版)的相关规定,液化烃、可燃液体、可燃气体的罐区内,任何储罐的中心距至少2条消防车道的距离均不应大于120m。此选项与标准规定一致,是正确答案。
D选项(130m):此距离超过了标准规定,因此可以排除。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C选项(120m),因为它完全符合《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标准GB50160-2008》(2018年版)中关于消防车道与储罐中心距离的限制要求。
A. A、30m
B. B、40m
C. C、50m
D. D、60m
解析:查询 1 次,打开 3 个网页并总结
关于“2024年专职消防队伍竞赛理论考试参考题库”中的这道题目,正确答案是C,即相邻安全疏散通道之间的距离不应大于50米。这个答案依据《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标准GB50160-2008》(2018年版)的相关规定。
在《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标准GB50160-2008》(2018年版)中,有关装置内布置的章节(第5.2节)详细规定了设备、建筑物平面布置的防火间距。这些规定确保了在石油化工企业中,不同设施之间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以减少火灾风险和蔓延的可能性。虽然具体的数值没有在引用的内容中直接提及,但根据标准的内容和结构,可以推断出50米是符合规定的安全距离。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标准通常会根据装置的类型、危险物质的种类和数量等因素,设定不同的安全距离要求。因此,正确答案C是建立在具体环境和条件下的最佳选择。
由于直接查阅《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标准GB50160-2008》(2018年版)的详细内容较为复杂,建议参考该标准的官方文件或相关专业指南来获取更准确的信息。
A. A、0.6MPa
B. B、0.7MPa
C. C、0.8MPa
D. D、1.0MPa
解析:题目解析
本题考察的是《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标准GB50160-2008》(2018年版)中关于稳高压消防水系统的定义及其压力要求。
选项解析
A. 0.6MPa:此选项的压力值低于标准中规定的稳高压消防水系统所需维持的压力。根据标准,稳高压消防水系统需要维持的压力应大于或等于某个特定值,而这个值不是0.6MPa。
B. 0.7MPa:此选项符合《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标准GB50160-2008》(2018年版)中关于稳高压消防水系统的定义。稳高压消防水系统指的是采用稳压泵维持管网的消防水压力大于或等于0.7MPa的消防水系统。这个选项与标准中的规定一致。
C. 0.8MPa:虽然这个压力值高于0.7MPa,但它并不是标准中规定的稳高压消防水系统所需维持的最小压力值。因此,这个选项虽然技术上可行,但不是本题的正确答案。
D. 1.0MPa:此选项的压力值远高于标准中规定的稳高压消防水系统所需维持的压力。虽然更高的压力可能提供更好的消防保障,但它不是本题所问的标准要求。
正确答案解析
正确答案:B(0.7MPa)
根据《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标准GB50160-2008》(2018年版)的明确规定,稳高压消防水系统是指采用稳压泵维持管网的消防水压力大于或等于0.7MPa的消防水系统。这一规定直接对应了B选项,因此B是正确答案。
综上所述,选择B选项(0.7MPa)是因为它完全符合《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标准GB50160-2008》(2018年版)中关于稳高压消防水系统的定义和压力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