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易燃
B、B、极易燃
C、C、可燃
D、D、剧毒
答案:B
解析:选项解析如下:
A. 易燃:甲醚确实是一种易燃物质,但这个选项的描述不够准确,因为它没有充分表达甲醚的高燃性。
B. 极易燃:这个选项正确描述了甲醚的特性。甲醚是一种高度易燃的气体,其蒸气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C. 可燃:虽然甲醚是可燃的,但这个选项没有充分表达其燃爆危险的高级别。
D. 剧毒:甲醚并不具有剧毒性,因此这个选项是错误的。
为什么选这个答案:
选择B是因为甲醚的燃爆危险性非常高,属于极易燃物质。在管道、阀门和水封装置冻结时,使用明火烘烤可能会引起火灾或爆炸,因此只能用热水或蒸汽加热解冻,以确保安全。选项B准确描述了甲醚的这一特性。
A、A、易燃
B、B、极易燃
C、C、可燃
D、D、剧毒
答案:B
解析:选项解析如下:
A. 易燃:甲醚确实是一种易燃物质,但这个选项的描述不够准确,因为它没有充分表达甲醚的高燃性。
B. 极易燃:这个选项正确描述了甲醚的特性。甲醚是一种高度易燃的气体,其蒸气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C. 可燃:虽然甲醚是可燃的,但这个选项没有充分表达其燃爆危险的高级别。
D. 剧毒:甲醚并不具有剧毒性,因此这个选项是错误的。
为什么选这个答案:
选择B是因为甲醚的燃爆危险性非常高,属于极易燃物质。在管道、阀门和水封装置冻结时,使用明火烘烤可能会引起火灾或爆炸,因此只能用热水或蒸汽加热解冻,以确保安全。选项B准确描述了甲醚的这一特性。
A. A、物理性伤害
B. B、热伤害
C. C、生理性伤害
D. D、化学性伤害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电流对人体伤害类型的理解。
A选项“物理性伤害”:虽然电流本身是一种物理现象,但在此情境下,我们更关注的是电流如何与人体内部发生作用,而不仅仅是电流的物理性质。因此,将电流对人体的伤害简单归类为物理性伤害并不准确。故A错误。
B选项“热伤害”:虽然电流通过导体时会产生热量,但在讨论电流对人体的伤害时,我们主要关注的是电流如何改变人体内部的电解质平衡,而不是单纯的热效应。因此,将电流对人体的伤害归类为热伤害同样不准确。故B错误。
C选项“生理性伤害”:这个选项的表述较为模糊,且在此情境下并不特指电流通过改变人体电解质而产生的伤害。生理性伤害可能涵盖多种类型的伤害,但不够具体地描述电流对人体的特定作用方式。故C错误。
D选项“化学性伤害”:当电流通过人体时,它实际上是在与人体内部的电解质(如血液中的离子)发生作用,改变它们的分布和平衡,从而对人体造成伤害。这种作用方式更接近于化学过程,因为它涉及到物质(即电解质)在人体内部的转化和变化。因此,将电流通过改变人体电解质而产生的伤害归类为化学性伤害是准确的。故D正确。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D。
A. A、1.2
B. B、1.1
C. C、1.0
D. D、0.5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消防安全疏散楼梯的宽度标准。
选项解析: A. 1.2米:这个宽度对于疏散楼梯来说偏大,虽然可以满足疏散需求,但不是标准规定最小宽度。 B. 1.1米: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的要求,公共建筑疏散楼梯的最小净宽度不宜小于1.1米,因此这个选项是正确的。 C. 1.0米:这个宽度小于规定的最小宽度,不能确保紧急疏散时的效率和安全性。 D. 0.5米:这个宽度远远小于规定要求,无法满足疏散的基本需求,极不安全。
为什么选择B: 选择B是因为它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规定。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疏散楼梯的净宽度不应小于1.1米,以确保在紧急情况下人员能够迅速、安全地疏散。因此,选项B是正确的答案。
A. A、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
B. B、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
C. C、在清水中浸泡至少15分钟
D. D、就医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皮肤接触丙烯酸后的应急处理措施。
A选项:丙烯酸对皮肤有刺激性和腐蚀性,因此,一旦皮肤接触到丙烯酸,应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物,以防止丙烯酸继续与皮肤接触,加重伤害。所以A选项是正确的。
B选项: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皮肤是处理化学品接触伤害的基本步骤之一。这有助于稀释和去除皮肤上的丙烯酸,减少其对皮肤的进一步伤害。因此,B选项也是正确的。
C选项:虽然浸泡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有助于去除皮肤上的污染物,但丙烯酸具有刺激性和腐蚀性,长时间在清水中浸泡可能会加重皮肤的损伤,特别是如果水温不是适宜的话。更重要的是,丙烯酸接触后应尽快进行冲洗和就医,而不是长时间浸泡。因此,C选项是错误的。
D选项:如果皮肤接触丙烯酸后出现不适或伤害,应及时就医以获得专业的医疗处理。这有助于评估伤害程度、提供适当的治疗并预防可能的并发症。所以D选项是正确的。
综上所述,错误的做法是C选项:在清水中浸泡至少15分钟。
A. A、5m
B. B、6m
C. C、8m
D. D、10m
解析:查询 1 次,打开 3 个网页并总结
根据《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标准GB50160-2008》(2018年版),消防通道的路面宽度不应小于6米。这一规定是为了确保在石油化工企业中,一旦发生火灾或其他紧急情况,消防车辆能够顺畅、快速地进入和撤离现场,有效进行救援和灭火工作。
选项分析如下:
A. 5米:这个宽度小于标准规定的最小宽度,因此不符合要求。
B. 6米:这是符合《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标准GB50160-2008》(2018年版)规定的最小宽度,是正确答案。
C. 8米:虽然这个宽度大于规定的最小宽度,但题目问的是“不应小于”的值,因此6米是正确答案。
D. 10米:同样,这个宽度也大于规定的最小宽度,但不是题目所问的“不应小于”的具体值。
因此,正确答案是B,即消防通道的路面宽度不应小于6米。这一规定旨在确保石油化工企业的消防安全和应急响应能力。
A. A、100m
B. B、110m
C. C、120m
D. D、130m
解析:本题考察的是《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标准GB50160-2008》(2018年版)中关于消防车道与储罐中心距离的具体规定。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题目中的关键信息:在液化烃、可燃液体、可燃气体的罐区内,储罐中心与消防车道的距离限制。
接下来,我们分析各个选项:
A选项(100m):此选项给出的距离过短,不符合标准中对于消防车道与储罐中心距离的要求,因此可以排除。
B选项(110m):同样,此距离也短于标准规定,不符合要求,故不选。
C选项(120m):根据《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标准GB50160-2008》(2018年版)的相关规定,液化烃、可燃液体、可燃气体的罐区内,任何储罐的中心距至少2条消防车道的距离均不应大于120m。此选项与标准规定一致,是正确答案。
D选项(130m):此距离超过了标准规定,因此可以排除。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C选项(120m),因为它完全符合《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标准GB50160-2008》(2018年版)中关于消防车道与储罐中心距离的限制要求。
A. A、30m
B. B、40m
C. C、50m
D. D、60m
解析:查询 1 次,打开 3 个网页并总结
关于“2024年专职消防队伍竞赛理论考试参考题库”中的这道题目,正确答案是C,即相邻安全疏散通道之间的距离不应大于50米。这个答案依据《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标准GB50160-2008》(2018年版)的相关规定。
在《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标准GB50160-2008》(2018年版)中,有关装置内布置的章节(第5.2节)详细规定了设备、建筑物平面布置的防火间距。这些规定确保了在石油化工企业中,不同设施之间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以减少火灾风险和蔓延的可能性。虽然具体的数值没有在引用的内容中直接提及,但根据标准的内容和结构,可以推断出50米是符合规定的安全距离。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标准通常会根据装置的类型、危险物质的种类和数量等因素,设定不同的安全距离要求。因此,正确答案C是建立在具体环境和条件下的最佳选择。
由于直接查阅《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标准GB50160-2008》(2018年版)的详细内容较为复杂,建议参考该标准的官方文件或相关专业指南来获取更准确的信息。
A. A、0.6MPa
B. B、0.7MPa
C. C、0.8MPa
D. D、1.0MPa
解析:题目解析
本题考察的是《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标准GB50160-2008》(2018年版)中关于稳高压消防水系统的定义及其压力要求。
选项解析
A. 0.6MPa:此选项的压力值低于标准中规定的稳高压消防水系统所需维持的压力。根据标准,稳高压消防水系统需要维持的压力应大于或等于某个特定值,而这个值不是0.6MPa。
B. 0.7MPa:此选项符合《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标准GB50160-2008》(2018年版)中关于稳高压消防水系统的定义。稳高压消防水系统指的是采用稳压泵维持管网的消防水压力大于或等于0.7MPa的消防水系统。这个选项与标准中的规定一致。
C. 0.8MPa:虽然这个压力值高于0.7MPa,但它并不是标准中规定的稳高压消防水系统所需维持的最小压力值。因此,这个选项虽然技术上可行,但不是本题的正确答案。
D. 1.0MPa:此选项的压力值远高于标准中规定的稳高压消防水系统所需维持的压力。虽然更高的压力可能提供更好的消防保障,但它不是本题所问的标准要求。
正确答案解析
正确答案:B(0.7MPa)
根据《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标准GB50160-2008》(2018年版)的明确规定,稳高压消防水系统是指采用稳压泵维持管网的消防水压力大于或等于0.7MPa的消防水系统。这一规定直接对应了B选项,因此B是正确答案。
综上所述,选择B选项(0.7MPa)是因为它完全符合《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标准GB50160-2008》(2018年版)中关于稳高压消防水系统的定义和压力要求。
A. A、160
B. B、170
C. C、180
D. D、190
解析:硝化棉,也称为硝化纤维素,是一种由纤维素与硝酸反应生成的化合物,常用作火药和烟花中的燃料。硝化棉是一种高度易燃的物质,因为它本身是一种多孔物质,能够吸收热量并保持温度,当温度达到一定高度时,不需要明火即可发生自燃。
选项解析: A. 160℃:这个温度对于硝化棉来说偏低,通常不足以引发自燃。 B. 170℃:虽然这个温度比160℃高,但仍然低于硝化棉自燃的常见温度。 C. 180℃:这是一个较为常见的硝化棉自燃温度。在储存或处理硝化棉时,需要特别注意控制环境温度,避免达到这个温度引发自燃。 D. 190℃:这个温度高于硝化棉的一般自燃点,虽然也可能引发自燃,但180℃是更为准确的答案。
选择答案C的原因是,根据化学性质和安全数据,硝化棉的自燃温度通常在180℃左右。因此,在安全管理和预防措施中,通常会以180℃作为硝化棉自燃的关键控制温度。这个数据来自于对硝化棉化学性质的长期实验和研究,是经过验证的行业标准。
A. A、消防人员须佩戴防毒面具、穿全身消防服
B. B、在下风向灭火
C. C、喷水冷却容器
D. D、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解析:本题考察的是对硝基苯火灾应急处置方法的理解。
A选项:消防人员须佩戴防毒面具、穿全身消防服。这是正确的,因为硝基苯为有毒物质,且燃烧时可能产生更多有毒气体,佩戴防毒面具可以有效保护消防人员的呼吸系统;穿全身消防服则可以保护消防人员的身体免受火焰和高温的伤害。
B选项:在下风向灭火。这是错误的。在火灾现场,火源会释放大量的热和有毒气体,这些气体会随着风向流动。如果消防人员在下风向灭火,他们会直接暴露在火源释放的有毒气体和热浪中,增加受伤的风险。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上风向或侧风向进行灭火操作。
C选项:喷水冷却容器。这是正确的,对于易燃易爆的液体火灾,喷水冷却容器可以降低容器的温度,防止其因高温而爆炸,同时也有助于控制火势的蔓延。
D选项: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这也是正确的,将燃烧的容器移至空旷处,可以减少火势对周围环境的威胁,降低火灾造成的损失,并为消防人员提供更加安全的灭火环境。
综上所述,错误的应急处置方法是B选项:在下风向灭火。
A. A、助燃性
B. B、潮解性
C. C、强氧化性
D. D、还原性
解析:选项A:助燃性。硝酸铵是一种强氧化剂,它能够支持燃烧,即具有助燃性。
选项B:潮解性。硝酸铵容易从空气中吸收水分,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溶解于吸收的水分中,表现出潮解性。
选项C:强氧化性。硝酸铵在分解时能够释放氧气,因此它具有强氧化性。
选项D:还原性。还原性是指物质在化学反应中获得电子的能力。硝酸铵作为一种氧化剂,它倾向于在化学反应中失去电子(氧化),而不是获得电子(还原),因此它不具有还原性。
所以,正确答案是D,因为硝酸铵不具有还原性。硝酸铵在化学反应中通常是作为氧化剂,而不是还原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