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0.6MPa
B、B、0.7MPa
C、C、0.8MPa
D、D、1.0MPa
答案:B
解析:题目解析
本题考察的是《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标准GB50160-2008》(2018年版)中关于稳高压消防水系统的定义及其压力要求。
选项解析
A. 0.6MPa:此选项的压力值低于标准中规定的稳高压消防水系统所需维持的压力。根据标准,稳高压消防水系统需要维持的压力应大于或等于某个特定值,而这个值不是0.6MPa。
B. 0.7MPa:此选项符合《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标准GB50160-2008》(2018年版)中关于稳高压消防水系统的定义。稳高压消防水系统指的是采用稳压泵维持管网的消防水压力大于或等于0.7MPa的消防水系统。这个选项与标准中的规定一致。
C. 0.8MPa:虽然这个压力值高于0.7MPa,但它并不是标准中规定的稳高压消防水系统所需维持的最小压力值。因此,这个选项虽然技术上可行,但不是本题的正确答案。
D. 1.0MPa:此选项的压力值远高于标准中规定的稳高压消防水系统所需维持的压力。虽然更高的压力可能提供更好的消防保障,但它不是本题所问的标准要求。
正确答案解析
正确答案:B(0.7MPa)
根据《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标准GB50160-2008》(2018年版)的明确规定,稳高压消防水系统是指采用稳压泵维持管网的消防水压力大于或等于0.7MPa的消防水系统。这一规定直接对应了B选项,因此B是正确答案。
综上所述,选择B选项(0.7MPa)是因为它完全符合《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标准GB50160-2008》(2018年版)中关于稳高压消防水系统的定义和压力要求。
A、A、0.6MPa
B、B、0.7MPa
C、C、0.8MPa
D、D、1.0MPa
答案:B
解析:题目解析
本题考察的是《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标准GB50160-2008》(2018年版)中关于稳高压消防水系统的定义及其压力要求。
选项解析
A. 0.6MPa:此选项的压力值低于标准中规定的稳高压消防水系统所需维持的压力。根据标准,稳高压消防水系统需要维持的压力应大于或等于某个特定值,而这个值不是0.6MPa。
B. 0.7MPa:此选项符合《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标准GB50160-2008》(2018年版)中关于稳高压消防水系统的定义。稳高压消防水系统指的是采用稳压泵维持管网的消防水压力大于或等于0.7MPa的消防水系统。这个选项与标准中的规定一致。
C. 0.8MPa:虽然这个压力值高于0.7MPa,但它并不是标准中规定的稳高压消防水系统所需维持的最小压力值。因此,这个选项虽然技术上可行,但不是本题的正确答案。
D. 1.0MPa:此选项的压力值远高于标准中规定的稳高压消防水系统所需维持的压力。虽然更高的压力可能提供更好的消防保障,但它不是本题所问的标准要求。
正确答案解析
正确答案:B(0.7MPa)
根据《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标准GB50160-2008》(2018年版)的明确规定,稳高压消防水系统是指采用稳压泵维持管网的消防水压力大于或等于0.7MPa的消防水系统。这一规定直接对应了B选项,因此B是正确答案。
综上所述,选择B选项(0.7MPa)是因为它完全符合《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标准GB50160-2008》(2018年版)中关于稳高压消防水系统的定义和压力要求。
A. A、160
B. B、170
C. C、180
D. D、190
解析:硝化棉,也称为硝化纤维素,是一种由纤维素与硝酸反应生成的化合物,常用作火药和烟花中的燃料。硝化棉是一种高度易燃的物质,因为它本身是一种多孔物质,能够吸收热量并保持温度,当温度达到一定高度时,不需要明火即可发生自燃。
选项解析: A. 160℃:这个温度对于硝化棉来说偏低,通常不足以引发自燃。 B. 170℃:虽然这个温度比160℃高,但仍然低于硝化棉自燃的常见温度。 C. 180℃:这是一个较为常见的硝化棉自燃温度。在储存或处理硝化棉时,需要特别注意控制环境温度,避免达到这个温度引发自燃。 D. 190℃:这个温度高于硝化棉的一般自燃点,虽然也可能引发自燃,但180℃是更为准确的答案。
选择答案C的原因是,根据化学性质和安全数据,硝化棉的自燃温度通常在180℃左右。因此,在安全管理和预防措施中,通常会以180℃作为硝化棉自燃的关键控制温度。这个数据来自于对硝化棉化学性质的长期实验和研究,是经过验证的行业标准。
A. A、消防人员须佩戴防毒面具、穿全身消防服
B. B、在下风向灭火
C. C、喷水冷却容器
D. D、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解析:本题考察的是对硝基苯火灾应急处置方法的理解。
A选项:消防人员须佩戴防毒面具、穿全身消防服。这是正确的,因为硝基苯为有毒物质,且燃烧时可能产生更多有毒气体,佩戴防毒面具可以有效保护消防人员的呼吸系统;穿全身消防服则可以保护消防人员的身体免受火焰和高温的伤害。
B选项:在下风向灭火。这是错误的。在火灾现场,火源会释放大量的热和有毒气体,这些气体会随着风向流动。如果消防人员在下风向灭火,他们会直接暴露在火源释放的有毒气体和热浪中,增加受伤的风险。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上风向或侧风向进行灭火操作。
C选项:喷水冷却容器。这是正确的,对于易燃易爆的液体火灾,喷水冷却容器可以降低容器的温度,防止其因高温而爆炸,同时也有助于控制火势的蔓延。
D选项: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这也是正确的,将燃烧的容器移至空旷处,可以减少火势对周围环境的威胁,降低火灾造成的损失,并为消防人员提供更加安全的灭火环境。
综上所述,错误的应急处置方法是B选项:在下风向灭火。
A. A、助燃性
B. B、潮解性
C. C、强氧化性
D. D、还原性
解析:选项A:助燃性。硝酸铵是一种强氧化剂,它能够支持燃烧,即具有助燃性。
选项B:潮解性。硝酸铵容易从空气中吸收水分,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溶解于吸收的水分中,表现出潮解性。
选项C:强氧化性。硝酸铵在分解时能够释放氧气,因此它具有强氧化性。
选项D:还原性。还原性是指物质在化学反应中获得电子的能力。硝酸铵作为一种氧化剂,它倾向于在化学反应中失去电子(氧化),而不是获得电子(还原),因此它不具有还原性。
所以,正确答案是D,因为硝酸铵不具有还原性。硝酸铵在化学反应中通常是作为氧化剂,而不是还原剂。
A. A、6
B. B、5
C. C、3
D. D、1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对安全生产管理中关于员工离岗后重新上岗前安全教育规定的理解。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题目中的关键点:员工在离岗一段时间后,重新上岗前是否需要重新进行车间、岗位安全教育,以及这个“一段时间”的具体时长是多少。
接下来,我们逐一分析选项:
A. 6个月:这个选项设定的时间较长,通常在安全生产管理中,对于长期离岗(如超过一年)的员工可能会要求重新进行全面的安全教育培训,但6个月并不足以构成“长期”,且不符合本题中通常的安全管理规定。
B. 5个月:同样,这个选项也设定了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段,但在日常的安全生产管理中,5个月并不作为需要重新进行车间、岗位安全教育的普遍标准。
C. 3个月:在很多企业或行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中,员工离岗超过3个月再返回工作岗位时,需要重新接受车间、岗位的安全教育。这是因为长时间离岗可能导致员工对岗位安全操作规程、设备使用、应急处理等方面的知识有所遗忘或生疏,重新进行安全教育可以确保员工安全上岗。
D. 1个月:这个选项设定的时间太短,不足以构成需要重新进行安全教育的理由。在大多数情况下,员工即使离岗一个月,其对岗位安全操作规程、设备使用等的记忆和熟练度也不会明显下降。
综上所述,考虑到安全生产管理的实际需求和普遍规定,员工在离岗超过3个月后重新上岗前需要重新进行车间、岗位的安全教育。因此,正确答案是C选项。
A. A、事件经过
B. B、救援措施
C. C、预警级别
D. D、公共信息
解析:选项解析:
A. 事件经过:这个选项描述的是突发事件发生之后的过程,而预警信息是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前发布的,所以这个选项不符合题意。
B. 救援措施:虽然救援措施是应对突发事件的一部分,但预警信息的目的是提前告知公众可能发生的危险,而不是具体的救援操作步骤。
C. 预警级别:这个选项是正确的。预警级别是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直观地告诉公众突发事件的紧急程度和严重性,有助于公众根据不同的预警级别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D. 公共信息:这个选项太过宽泛,虽然预警信息可以算作一种公共信息,但这个选项没有具体指出预警信息应有的内容。
为什么选C:
选C是因为预警级别是预警信息中的一个关键要素,它直接关系到公众对预警信息的反应和应对措施。预警级别通常分为几个等级,如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每个级别代表不同的紧急程度和应对建议。因此,预警级别是突发事件预警信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他选项要么与预警信息的时间点不符,要么内容过于泛泛,不符合题目的要求。
A. A、爆炸物品、一级易燃物品、遇湿易燃物品、有毒物品按防火防爆要求露天存放
B. B、分隔储存
C. C、根据危险化学品特性分类、分库贮存
D. D、与员工宿舍同一栋楼,不同楼层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危险化学品储存的安全要求。
A选项:爆炸物品、一级易燃物品、遇湿易燃物品、有毒物品等,由于其本身的危险性和不稳定性,按照防火防爆要求,这些物品是绝对不能露天存放的。露天存放会大大增加事故风险,如火灾、爆炸或有毒物质泄漏等。因此,A选项错误。
B选项:分隔储存虽然是一种减少风险的储存方式,但它并不直接满足题目中“符合危险化学品储存安全要求”的完整描述。分隔储存可能适用于某些情况,但不一定能确保所有危险化学品的安全储存。因此,B选项不是最佳答案。
C选项:根据危险化学品的特性进行分类、分库贮存,是确保危险化学品安全储存的关键。这样做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同危险化学品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潜在风险,确保储存环境的安全。因此,C选项正确。
D选项:将危险化学品与员工宿舍放在同一栋楼,即使它们位于不同的楼层,也是极其危险的做法。一旦发生事故,如火灾或爆炸,员工宿舍内的人员将面临巨大的生命威胁。因此,D选项错误。
综上所述,符合危险化学品储存安全要求的是C选项:根据危险化学品特性分类、分库贮存。
A. A、物理爆炸
B. B、化学爆炸
C. C、气体爆炸
D. D、固体爆炸
解析:粉尘爆炸属于化学爆炸。以下是对各个选项的解析:
A. 物理爆炸:物理爆炸是由于物理变化(如压力、温度变化)导致的爆炸,不涉及化学反应。例如,锅炉爆炸就属于物理爆炸。
B. 化学爆炸:化学爆炸是由于化学反应迅速放热导致的爆炸,通常伴随有新物质生成。粉尘爆炸是因为粉尘颗粒在空气中达到一定浓度时,遇到点火源会发生快速的氧化反应,释放大量能量,因此属于化学爆炸。
C. 气体爆炸:气体爆炸是指可燃气体与空气混合后遇火源发生的爆炸。虽然粉尘爆炸需要氧气,但它并不是由气体本身引起的,而是由固体粉尘引起的。
D. 固体爆炸:固体爆炸通常指的是固体物质(如炸药)的爆炸,这些物质在化学变化时会迅速释放能量。粉尘虽然是固体,但其爆炸特性是由于其在空气中形成可燃混合物,因此不单独归类为固体爆炸。
因此,正确答案是B、化学爆炸,因为粉尘爆炸涉及到粉尘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大量的热和气体,导致爆炸。
A. A、可以
B. B、不得
C. C、经过审核可以
D. D、墙壁、门窗经过改造可以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关于危险物品管理的基本安全规定。我们逐一分析选项来确定正确答案:
A. 可以:这个选项表示危险物品的车间、商店、仓库可以与员工宿舍在同一座建筑物内,但根据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的基本原则,危险物品的管理需要严格隔离,以防止事故发生时对员工造成危害,因此这个选项不正确。
B. 不得:这个选项明确指出,危险物品的车间、商店、仓库不得与员工宿舍在同一座建筑物内,并应与员工宿舍保持安全距离。这是为了防止危险物品在储存、使用过程中发生泄漏、爆炸等事故时,对员工宿舍造成直接威胁,符合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的要求,因此这个选项是正确的。
C. 经过审核可以:此选项意味着在某种条件下,经过审核后危险物品的场所可以与员工宿舍同处一建筑物。然而,危险物品的管理有着严格的规定,不能仅通过审核就降低安全标准,因此这个选项不正确。
D. 墙壁、门窗经过改造可以:这个选项强调了通过物理改造(如墙壁、门窗的加固)来允许危险物品场所与员工宿舍共处一建筑物。但这种方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危险物品可能带来的安全隐患,特别是在发生严重事故时,物理改造的屏障可能不足以保护员工,因此这个选项也不正确。
综上所述,为了确保员工的安全和防止危险物品事故带来的严重后果,危险物品的车间、商店、仓库不得与员工宿舍在同一座建筑物内,并应保持安全距离。因此,正确答案是B。
A. A、隔离式呼吸保护器具
B. B、防毒面罩
C. C、过滤式面具
D. D、防毒口罩
解析:选项解析:
A. 隔离式呼吸保护器具:这种器具可以提供独立的呼吸气源,保护使用者不吸入有害气体或缺氧环境中的空气,适用于缺氧或存在有毒气体的危险环境。
B. 防毒面罩:这种面罩主要用于防护某些特定的有毒气体或蒸汽,但它依赖于外界空气供氧,不适用于缺氧环境。
C. 过滤式面具:这种面具通过过滤材料来净化空气中的有害物质,但它不能提供足够的氧气,不适用于严重缺氧的环境。
D. 防毒口罩:类似于防毒面罩,这种口罩设计用于防护特定的有毒物质,但不提供独立的氧气供应,不适用于缺氧环境。
为什么选择A: 根据《缺氧危险作业安全规程》,在缺氧危险发生时,作业人员和抢救人员需要立即使用能够提供独立呼吸气源的防护设备。隔离式呼吸保护器具能够满足这一要求,因为它不依赖外界空气,可以有效地保护使用者在缺氧或含有有毒气体的环境中不受危害。因此,正确答案是A。其他选项都不能在缺氧环境中提供必要的保护。
A. A、打架斗殴
B. B、非上班必经道路发生交通事故受伤
C. C、生产操作中刀具划伤割伤
D. D、喝酒摔伤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工伤认定的选择题,我们需要根据《工伤保险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来判断哪些情形属于工伤。
A选项:打架斗殴。根据《工伤保险条例》,职工因故意犯罪、醉酒或者吸毒、自残或者自杀等情形导致的伤害,不得认定为工伤或视同工伤。打架斗殴显然属于故意犯罪或违法行为导致的伤害,因此不属于工伤。故A选项错误。
B选项:非上班必经道路发生交通事故受伤。工伤认定中的“上下班途中”通常指的是合理的上下班时间和路线。如果事故发生在非上班必经道路上,且不能证明该路线具有合理性(如绕道办私事等),则一般不被认定为工伤。故B选项错误。
C选项:生产操作中刀具划伤割伤。这是典型的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情形,完全符合《工伤保险条例》中关于工伤的定义。故C选项正确。
D选项:喝酒摔伤。根据《工伤保险条例》,醉酒导致的伤害不得认定为工伤或视同工伤。因此,喝酒摔伤不属于工伤。故D选项错误。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C选项:生产操作中刀具划伤割伤。